答案和解析
1-5
CBBAD
6-10
DBCDA
11-15
DABCD
16.
(1)封建自然经济(小农经济);自给自足;春秋战国时期。(6分)
(2)经济政策:重农抑商;稳定社会,巩固统治。(4分)
(3)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落后的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小农经济占主导。(6分)
(4)商品经济推动城市发展,促进了市民文学的兴起,描写市民生活、满足市民文化需要的小说、戏曲艺术盛行。商品经济推动传统社会价值观念松动,出现了追求平等、个性自由,倡导工商皆本等思想。(4分)太原五中
2020—2021
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性检测
高一文科综合(历史)
时间:2020.12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30
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诸子百家关于“如何治国”的思考大致情况是:孔子主张“为政必先正名乎”,墨子主张“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为天子”,韩非子主张“掌握权威,统驭民众”。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
A.
儒家较重视礼乐教化
B.
各派脱离现实,追求享乐C.
百家争鸣的时代特征
D.
各家观点不同,相互诘难
钱穆先生指出:“中国版图之恢廓,盖自秦时已奠其规模。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这一统一的变局还体现出(
)
A.
从血缘世袭到宗法世袭
B.
从宗法封建到帝制集权
C.
从官僚政治到世袭政治
D.
从礼乐治理到法律治理
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
70
余年后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
)
A.
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
B.
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C.
道学理论的局限性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D.
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冲突
下表内容是不同史籍对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原因的记述,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
记述虽有差异,但都具有参考价值B.
《史记》为当世史籍,可信度最高C.
记述均属于第二手史料,不可采信D.
综合多种史籍记述可确认真实原因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并且普遍实行麦稻兼作,
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产业。这表明(
)
A.
南方赋轻役稀,社会相对安定
B.
南方商业活跃,城市经济繁荣
C.
经济重心南移,租佃关系发展
D.
江南开发加速,农业多种经营
“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材料反映了(
)
A.
唐朝初年政局动荡
B.
阶级矛盾引发农民起义
C.
突厥进犯边境不安
D.
藩镇制据威胁中央集权
唐前期,继续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公元
780
年,唐朝改行两税法。这一变化表明唐代中期(
)
A.
赋税改革能够有效缓解土地兼并
B.
土地制度变化影响赋税制度变化
C.
抑制兼并是政府增收的主要途径
D.
赋税制度变化影响土地制度变化
魏晋之前盛行显示主人身份等级的钟、鼓、罄等敲打类乐器。魏晋时期,古琴、长笛、筝、琵琶等可携带的乐器受到人们的推崇。这一变化表明(
)
A.
市民阶层壮大冲击等级秩序
B.
士族等级制度遭到严峻挑战
C.
情感表达的个性化趋向增强
D.
儒学丧失社会正统思想地位
北宋建立后,将地方精兵编为禁军,拱卫京师,并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厚,
“衣食天子”、“不耕而食”;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
120
多万人。下列对这一制度的认识最准确的是(
)
A.
提升了边境防御能力
B.
提高了文官和士人地位
C.
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D.
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元代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行省处理政务实行的是群官负责制,各官员之间既有所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每个行省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元代行省实行这种权力运行机制的主要目的是(
)
A.
加强中央集权
B.
分化地方权力
C.
处理民族关系
D.
提高行政效率
下表反映了西汉至北宋时期南北方人口各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人口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人口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44224760
62.9%
6624296
37.1%
据此可知(
)
A.
南方经济重心地位在唐朝已确立
B.
南方商业不断发展
C.
政治重心南移带动经济重心南移
D.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高一文科综合(历史)
第
1
页(共
4
页)
高一文科综合(历史)
第
2
页(共
4
页)
朱熹相当注意民间生活当中的种种规则和仪式,如他曾经相当细致地对《吕氏乡约》进行修订,甚至不厌其烦地增添细节,比如揖拜应对等;他也相当注意对初学者的启蒙教育,曾经亲自编撰乡塾教学用的教科书。朱熹此举旨在(
)
A.
加强对基层思想控制
B.
完善理学的理论体系
C.
淡化宗法血缘的影响
D.
倡导经世致用的学风
明仁宗以后,内阁大学士的品级逐渐上升,并且被赋予“公”“保”等虚衔,获得
“票拟”职权;同时,皇帝也打破了“不许宦官识字”的惯例,并且以司礼监代皇帝批阅奏章,奏章“自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宦官掌握了部分“批红”
职权。这表明(
)
A.
明代皇权呈现出日益衰落的趋势
B.
监阁共理互相制约保证皇权独尊
C.
内阁大学士的品级职权逐渐提升
D.
宦官权力恶性膨胀且呈失控之势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记载:“(军机大臣)会推荐政策方略,提出官吏任免权的意见,参与重要案件审理,执行君主的特殊使命,有时还操办殿试事宜。……
虽然他们权势显赫,但却像内阁大学士一样无权向六部或外省直接发号施令,这样的权力只属于皇帝。”材料主要说明(
)
A.
军机大臣具有特殊地位
B.
军机处的办事效率较高
C.
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强化
D.
晚清官僚机构逐渐完善
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
A.
交通方式的变革
B.
土地制度的调整
C.
货币制度的改变
D.
地区经济的差异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20
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
制也。
材料四:在商品经济的发展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下,在封建传统的价值理念上出现了某些松动……思想文化也受到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并表现出较为大众化乃至出现进步思想的趋势。主要表现在市民文学的兴起,以描写市民生活为主要内容,世情小说是这一时期较为流行的体裁,其特征是“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大众文艺普遍流行,尤其以戏曲艺术的发展为代表,推动了民间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的产生和发展;在思想领域出现了早期的进步思想家,如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等,他们受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反对专制,追求平等。
——摘自姚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新思考”》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什么?主要特点是什么?
这种生产模式最早产生于何时?(6
分)
(2)据材料二分析,封建王朝的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经济政策?统治者的目的是什么?(4
分)
(3)材料三反映出手工业部门出现了什么新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造成这种新的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有哪些?(6
分)
——《吕氏春秋?上农》材料二:今背本而趋末,…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材料三:苏州东城比户习织,“专其业者不啻万家”,大多“雇人工织”,按件计酬。
——【清】《长洲县志》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概括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对思想文化的影响。(4
分)
高一文科综合(历史)
第
3
页(共
4
页)
高一文科综合(历史)
第
4
页(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