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田家炳中学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12月月考试卷
高一历史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分值:100分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8分)
1.祠堂主要供奉祖先的神主排位,对祖先的崇拜,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的一个重要特征,祭祀祖先是最重要、最严肃、最重的礼制,“礼有五论,莫重于祭”。这一现象主要源于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王位世袭制 D.礼乐制
2.《史记·商君列传》中说“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商鞅这项变法措施的积极意义在于
A.承认土地私有 B.打击旧的贵族 C.革除陈规陋习 D.强化社会控制
3.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秦始皇设职授官,从一方面看是官僚政治的开始,从另一方面看却是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终止。”秦始皇的做法有利于
A.扩大政治统治基础 B.确保天下共主地位
C.建立中央集权体制 D.防止官僚贪污腐败
4.三国时期学者孟康解释“中朝”说,“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朝实行中外朝
A.有利于控制地方 B.削弱了诸侯的势力
C.有助于加强皇权 D.加速了西汉的灭亡
5.魏晋以来,直至十六国、北朝前期,伴随着北境诸少数族或主动或被动内徙,秦汉以来的郡县制政区从北方边境渐次后撤,而代之部落组织式的或军事统制式的特殊政区。北朝后期,郡县制全面回归。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当时
A.民族交融的深化 B.政区设置的密集化
C.郡县制遭受挫折 D.世家大族力量瓦解
6.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主要表明
A.唐朝采取开明民族政策 B.中外交流开启唐朝盛世
C.唐朝中后期手工业衰落 D.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加强
7.成语是时代的产物。“白衣公卿”“一品白衫”“雁塔题名”“春风得意”反映的选官制度是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8.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政治家儒玄双修,以儒学治国,以玄学自修;道教称“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而不少高僧又有高深的玄学造诣。这反映了当时
A.儒家思想主导地位动摇 B.玄学逐渐成为统治思想
C.佛道思想社会影响扩大 D.思想文化领域碰撞交融
9.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舍是取非,兴害除利”。梁启超盛赞王安石“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据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后人评价更加真实客观 B.评价是否可信取决于阶级立场
C.历史评价具有主观色彩 D.变法是历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10.地方行政区划是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的重要方式,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主要经历了秦汉郡、县两级,唐代道、州、县三级,宋代路、州、县三级。元朝时期,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划,下设路、府、州、县。以上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A.地方行政机构极不稳定 B.地方行政机构不断完善
C.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削弱 D.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
11.《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北宋都城汴京的一景:“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煎点汤茶药者,直至天明。其杀猪羊作坊,每人担猪羊及车子上市,动即百数。”此景的出现,表明
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宽松环境利于商业繁荣
C.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D.重农抑商政策已经改变
12.词在宋代文坛占统治地位,与唐诗前后相辉映。宋词的繁荣
A.迎合了市民生活需要 B.导致诗歌走向衰落
C.是时人素质提高的反映 D.得益于社会政治的稳定
13.如图是《中国历代官称词典》中的一个词条,依据词条内容推断这一机构是
A.礼部 B.中书省 C.内阁 D.军机处
14.明代早期,巡抚、总督本是中央临时派遣到地方的监察官员;明中期后,相继出现了总督某某等地军务兼理粮饷、巡抚某某等府州县兼管河道的官名。这表明明代
A.中央集权得到空前加强 B.地方监察体系更加完备
C.地方军政管理走向低效 D.地方机构权力趋向集中
15.洪武二十三年,明太祖命令沿海卫所装备海船:“诏滨海卫所每百户置船二艘,巡逻海上盗贼。”此命令旨在
A.增强海战力量抗倭 B.保护中外贸易往来
C.遏制民间海上走私 D.抵制欧洲殖民入侵
16.康、雍、乾时期,逐渐形成大臣向皇帝单独呈送奏折进言的制度,皇帝亲自批阅密折,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该制度旨在
A.加强皇帝的专制独裁 B.打破因循守旧的风气
C.提高了行政决策效率 D.有利于处理紧急军务
17.军机处的办公处不称衙署,只叫“值庐”,入职的军机大臣不按国家职官的升转制度选调没有品级和年资规定。这从侧面反映出军机处
A.实际上没有任何权力 B.不是政府的正式机构
C.是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D.官职简练且事务清闲
18.“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主要特点就是对外抗击外敌入侵,对内同分裂和叛乱势力作斗争,两者密切相结合。”下列史实能体现“对内同分裂和叛乱势力作斗争”的是
A.戚继光抗倭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康熙帝亲征噶尔丹 D.雅克萨之战
19.明代中期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化速度的加剧,随之而来的则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以及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多。道光《苏州府志》记载晚明苏州府“江南烟户业田多,聚居城郭者十之四五,聚居市镇者十之三四,散出乡村者十之一二”。这说明当时
A.工商业者成为社会的主要阶层 B.市民阶层人口的增加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D.南北经济差距的加大
20.明朝中后期,苏州出现“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的现象。这表明
A.小农经济逐渐解体 B.官营手工业发展迅速
C.生产分工更加细密 D.新型经营方式已出现
21.《明夷待访录》中写道“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由此可知黄宗羲主张
A.君臣关系平等 B.恢复官僚政治 C.限制君主权力 D.改革选官制度
22.中英《南京条约》附件中规定:英国的侨民、商人同中国人发生冲突,犯了法或成为被告,只能由英国驻中国的管事官领事去裁判,中国政府不得过问。这说明中国丧失了
A.领土主权 B.贸易主权 C.关税主权 D.司法主权
23.鸦片战争期间,众多老百姓只是以一种局外人身份来“欣赏”这场热闹。大多数时间内中国民众主动向英军出售蔬菜、牲畜、粮食。令人震骇的是,更有数量庞大的良民加入到援英反清的队伍中,有的甚至成为侵略者冲锋陷阵的排头兵。这反映了当时
A.中国百姓民族意识淡薄 B.英军熟悉中国基本国情
C.民众态度决定战争结局 D.满清政府统治腐朽不堪
24.鸦片战争爆发一年后,清政府仍不承认这场冲突是一场“战争”,而更倾向于是一场“边衅”,官方文书中也把英国人被看作是“丑类”“匪类”“强盗”“贼寇”“叛贼”。这表明清政府
A.认识不到近代战争的残酷 B.对殖民者的本质认识不清
C.观念严重滞后于世界发展 D.无力应对国家安全的危机
二、材料阅读(25题22分,26题17分,27题13分,共52分)
25.(22分)汉武帝、唐太宗均是中国古代史上具有雄才大略的人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是一位具有远大志向的皇帝,他即位以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拓疆活动:北击匈奴,收复北方许多失地;沟通西域,将西域纳入汉朝的控制之内;南平越族,设立许多新的郡县:经略西南夷,设立郡县,开辟交通,加强了各族 、各地区与中原王朝的联系与交流;出兵朝鲜,设立郡县。这些举措的实施,使汉王朝的疆域空前扩大。
——摘编自石青《试析汉武帝的治疆政策》
材料二
在中国帝王之中,李世民可算是最具人身方面吸引力的一位。…… 他有恻隐之心而又好奇心重,不惧危难也不辞劳瘁。唐太宗摒弃旧时惯用的民族分化的做法 ,把“抚九族以仁” 当作“君之体也”。
——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根据材料一 ,概述汉武帝的拓疆举措。(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抚九族以仁”的具体史实。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汉武帝和唐太宗治国举措的共同影响。(14 分)
26.(17分)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汉武帝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变革。
——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材料二
唐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图:
材料三
宋王朝建国的特殊性,使宋太祖为了避免五代以来的教训进行了比较大的官制改革,尤其是制约机制的设计相当完备。设官分职,达到了相互维系、相互牵制的功能,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了中央集权。
——摘编自王志立《北宋官僚制约机制产生的背景》
材料四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史学集刊》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制度创新和变革”在政治上的表现。(5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历史作用。(4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加强对地方控制的主要措施。(4分)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行省制度的历史影响。(4分)
27.(13分)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是中国专制时代晚期政治形式的新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为加强皇权……罢中书省,废丞相制,提高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地位,分任朝政,直接由皇帝指挥。然而,由于皇权高度集中,却使皇帝所管政务大大增加。明成祖即位后,参据此制,简选翰林院文臣入文渊阁参预机务,成为皇帝的参谋。此后,阁臣的设置成为常例。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刘文正(统勋)公丰范严正,如对神人……每值军机处,闭目坐,闻人言有误,乃张目侃侃直陈。内侍传赐食物,谢恩只领,从不与内侍交一言。其端严慎密如此。
——摘编自葛虚存《清代名人佚事》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丞相”设置于哪一朝代?据材料一归纳明朝设内阁的主要原因。(5分)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清朝设置军机处的最初目的,并归纳其运行的特点。(5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明清君主专制制度新变化的本质。(3分)
蚌埠田家炳中学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12月月考答案
高一历史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C
C
A
D
D
D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A
C
D
C
A
B
C
B
D
题号
21
22
23
24
答案
C
D
A
C
1.【答案】B【解析】祭祀祖先体现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故选B项;祭祖跟分封制不相关,排除A项;祭祖不能体现王位世袭,排除C项;礼乐文化体现的等级观念的强化,不直接涉及血缘宗法,排除D项。
2.【答案】B【解析】有军功者方可授予爵位的规定有利于激发士气,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故选B项;承认土地私有的是“废井田,开阡陌”,即授田于百姓,排除A项;革除陈规陋习的是强制大家庭拆散为小家庭,排除C项;强化社会控制的是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排除D项。
3.【答案】C【解析】材料“秦始皇设职授官”,官员要绝对服从皇帝的旨意,因此有利于建立中央集权体制,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权力集中于中央,不是官吏来源的扩大,排除A项;秦始皇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唯一的君主,不是天下的共主,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监察制度,无法推断出防止官僚贪污腐败,排除D项。
4.【答案】C【解析】中朝官员品级较低,易于皇帝控制,逐渐成为决策机关,以丞相为代表的外朝渐为执行机构,这种变化有利于削弱丞相权力而加强皇权,故选C项;中外朝属于中枢机构,与地方无关,排除A项;中外朝属于中枢机构,与诸侯王无关,排除B项;实行中外朝有利于加强皇权,这一制度本身不会加速西汉灭亡,排除D项。
5.【答案】A【解析】材料中“北朝后期,郡县制全面回归”体现了北方政权同南方汉族政权一样封建化了,故选A项;政区设置密集化是表面现象,不符合“反映”,排除B项;材料中“郡县制全面回归”,排除C项;魏晋以来正是世家大族崛起的时代,排除D项。
6.【答案】D【解析】唐朝中后期,各国锦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反映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故选D项;材料强调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不涉及开明民族政策,排除A项;唐朝盛世的开启主要原因在于帝王励精图治,选贤任能,发展生产等,中外交流是外因,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看不出唐朝中后期手工业衰落,排除C项。
7.【答案】D【解析】依所学“雁塔题名”为进士及第的代称,隋唐科举制设立进士科,故选D项;依所学,军功爵制以军功大小作为标准,与材料表述不相符,排除A项;察举制以品德作为标准,材料中成语围绕科举制展开,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选官以出身为标准,与材料中依靠成绩取得的“春风得意”不相符,排除C项。
8.【答案】D【解析】玄学基本属于道家哲学思想,题干说明魏晋时期儒道佛三教之间相互影响,出现三教并立、三教合一的发展趋势,故选D项;材料强调儒道佛三教之间相互影响,“儒家思想主导地位动摇”只是材料的一层意思,排除A项;材料强调思想文化领域碰撞交融,“玄学逐渐成为统治思想”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佛道思想社会影响扩大”也只是材料的一部分,排除C项。
9.【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基于个人立场和目的不同,司马光和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或贬或褒,体现了历史评价具有主观色彩,故选C项;后人评价更加真实客观违背了唯物史观,排除A项;评价是否可信取决于阶级立场违背了唯物史观,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不同人物对同一历史的评价,并且历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不是变法,排除D项。
10.【答案】D【解析】地方管理层级增加反映的是中央对地方管理的不断加强,故选D项;县级作为地方行政机构是最稳定的一级行政单位,排除A项;地方管理层级发生变化并不等同于地方行政机构不断完善,排除B项;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
11.【答案】B【解析】材料表明北宋时期商业活动突破时间限制,经营活动相对自由,商业出现繁荣景象,这得益于北宋宽松的环境,故选B项;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开始”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是北宋都城汴京商业繁荣景象,而不是官营手工业的发展,排除C项;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材料只能表明抑商政策松动,排除D项。
12.【答案】A【解析】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娱乐场所需要大量的歌词,宋词的世俗化迎合了市民生活需要,故选A项;宋词没有导致诗歌走向衰落,排除B项;宋词的繁荣与时人素质关系不大,排除C项;两宋时期面临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骚扰,社会政治并不稳定,排除D项。
13.【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华盖殿、武英殿、文华殿、文渊阁、东阁”等信息可知这个机构设在皇宫内部,结合所学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随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到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宫内文渊阁参与机务,“内阁”由此出现,故选C项;根据所学1380年中书省已经废除,与题干中“洪武十五年(1382年)”时间不符,排除B项;礼部南北朝北周始设,隋唐为六部之一,与题中“明代始设”不符,排除A项;军机处在雍正帝时设立,是清朝的中枢机构,不符合“明代始设”,排除D项。
14.【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明中期后,相继出现了总督某某等地军务兼理粮饷、巡抚某某等府州县兼管河道的官名”可知此时总督的权力扩大,地方机构权力趋向集中,故选D项;根据材料“明中期后,相继出现了总督某某等地军务兼理粮饷、巡抚某某等府州县兼管河道的官名”可知此时总督的权力扩大,地方机构权力趋向集中,中央集权受到威胁,并非“得到空前加强”,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总督权力变化,未涉及其他监察机构,无法得出“监察体系更加完备”,排除B项;根据材料“明中期后,相继出现了总督某某等地军务兼理粮饷、巡抚某某等府州县兼管河道的官名”可知此时总督的权力扩大,提高行政效率,并非“走向低效”,排除C项。
15.【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中“诏滨海卫所每百户置船二艘,巡逻海上盗贼”可知该现象体现了明朝的“海禁”政策,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禁”政策主要针对民间的海上走私,故选C项;根据题干内容可知,沿海卫所“每百户置船二艘”,其目的在于“巡逻海上盗贼”,而不在于“抗倭”,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上盗贼”主要是指民间的海上走私,可知题干中“命令”的目的不在于“保护中外贸易往来”,排除B项;“海上盗贼”主要是指“民间海上走私”,而不是欧洲殖民者的侵略,排除D项。
16.【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该奏折制度的特点是迅速快、机密程度高、没有中转环节,这样做能够使皇帝更直接、更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便利了皇帝对百官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专制皇权,故选A项;题干中所述的奏折制度是对以前做法的改变,但这不是皇帝的出发点,其主要目的在于加强专制皇权,排除B项;题干中所述的奏折制度提高了行政的决策效率,但这也不是皇帝的真正目的所在,排除C项;题干内容中没有述及奏折进言的具体内容,也就不能推断出皇帝的真正目的是处理紧急军务,排除D项。
17.【答案】B【解析】军机处的办公处不称衙署,入值的军机大臣不按照国家职官的升转制度选调,说明军机处不属于正式的国家机构,故选B项;军机处辅佐皇帝处理军国大事,具有一定的权力,排除A项;材料信息反映军机处不是正规的国家机构,无法体现军机处是最重要的中枢机构,排除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军机处事务清闲,排除D项。
18.【答案】C【解析】康熙帝平定少数民族漠西蒙古准噶尔部的叛乱,体现“对内同分裂和叛乱势力作斗争”,故选C项;戚继光抗倭属于同外部侵略者的斗争,排除A项;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属于同外部侵略者的斗争,排除B项;雅克萨之战围攻侵占雅克萨的俄军,属于同外部侵略者的斗争,排除D项。
19.【答案】B【解析】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增加了人们的闲暇时间,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壮大了市民阶层,故选B项;“主要阶层”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未涉及雇佣关系,无法推知资本主义萌芽是否出现,排除C项;题干仅涉及苏州地区,无法对比得出南北经济差距加大的结论,排除D项。
20.【答案】D【解析】“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属于雇佣关系,这是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说明当时已出现了新型经营方式,故选D项;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逐渐解体,时间不符,排除A项;题干描述的是民营手工业,排除B项;资本主义萌芽属于经济形态,与生产分工细密程度无关,排除C项。
21.【答案】C【解析】黄宗羲认为天子传子,不能保证都是贤的,而宰相传贤,可以有此保证。而国家政务的实权是掌握在宰相手中,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天子传子带来的缺陷和不足,即设立宰相限制君权的膨胀,故选C项;材料强调限制君权,不涉及君臣关系平等,排除A项;秦代以后一直是官僚政治,“恢复”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是置相以限制君主权力,未体现改革选官制度,排除D项。
22.【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领事裁判权使中国丧失了司法主权,故选D项;列强通过割地、强租等使中国丧失了领土主权,排除A项;材料强调领事裁判权,不涉及贸易主权,排除B项;协定关税等使中国丧失了关税主权,排除C项。
23.【答案】A【解析】由材料“数量庞大的良民加入到援英反清的队伍中,有的甚至成为侵略者冲锋陷阵的排头兵”可知民众没有认识到英军是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只知清政府不知有中国,民族意识淡漠,故选A项;“熟悉中国基本国情”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战争结局由国家的经济实力所决定,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民众的行为而非满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排除D项。
24.【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边衅”“丑类”“匪类”“强盗”“贼寇”“叛贼”等关键词可知清政府仍然存在天朝上国的观念,不能正确认知中英间的关系,观念严重滞后于世界发展,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对中英国际关系的认知,不是对战争本身的认识,排除A项;“强盗”反映了此时清政府认识到殖民者的本质,排除B项;材料涉及主旨为清政府对中英国际关系的认识,并非清政府实际能力,排除D项。
二、材料阅读材料阅读(25题22分,26题17分,27题13分,共52分)
25.【答案】
(1)举措: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夺取北方大片土地;设置河西四郡,把西域纳人汉朝统治范围之内;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要道;设置郡县,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的治理;出兵朝鲜,加强了对东北地区的控制。(8 分,答出四点即可)
(2)具体史实:宽容大度地安置东突厥降众;设置安西都护府管理西域;以和亲形式与吐蕃交好;欣然接受西北各族请尊的“天可汗”称号。(6 分,答出三点即可)共同影响:有利于疆域的扩大和边疆地区的开发;促进了民族交融;加强了中原地区与周边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为王朝走向鼎盛准备了条件;为后世边疆治理提供了借鉴。(8 分,答出四点即可)
【解析】
(1)本小题可以从汉武帝对匈奴、西域、东南、西南及东北等边境的管理来回答,可得北击匈奴,夺取北方大片土地;设置河西四郡,把西域纳人汉朝统治范围之内;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要道;设置郡县,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的治理;出兵朝鲜,加强了对东北地区的控制。
(2)第一小问具体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对突厥、西域、吐蕃、靺鞨等边疆地区实行开明宽容的管理,可得宽容大度地安置东突厥降众;设置安西都护府管理西域;以和亲形式与吐蕃交好;欣然接受西北各族请尊的“天可汗”称号。第二小问共同影响,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有利于疆域的扩大和边疆地区的开发;促进了民族交融;加强了中原地区与周边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为王朝走向鼎盛准备了条件;为后世边疆治理提供了借鉴。
26.【答案】
(1)表现: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设立中朝,削弱丞相的权力;实行察举制;设立刺史制度;任用酷吏治理地方,打击豪强势力。(5分)
(2)作用:三省六部制将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4分)
(3)措施:中央派文官到地方做知州;设立包括转运司在内的“四监司”对各州进行监控;将地方的精锐部队编人禁军,并定期轮换;各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4分)
(4)影响:巩固了元朝对辽阔疆域的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我国省级行政单位的设立始于元朝,在历史上影响深远。(4分)
【解析】
(1)据材料一“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可知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据材料一“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可知为加强皇权,设立中朝,削弱丞相的权力;据材料一“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可知实行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察举制,设立刺史制度,加强对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监督;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任用酷吏治理地方,打击豪强势力。
(2)依据材料二可知,当时看,相权三分,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同时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长远看,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上控实权、军事上收精兵、经济上制钱谷等方面,归纳宋太祖中央集权的措施即可。
(4)当时看,可从巩固元朝对辽阔疆域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等方面分析;长远看,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成为后世省制的开端。
27.【答案】
(1)秦朝。(2分)
原因:废丞相制;皇帝事务繁多;减轻皇帝负担,提高行政决策效率。(3分)
(2)目的: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1分)
特点: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办事效率高;机密性强;由皇帝亲信,能力强、素质高的官员担任军机大臣。(4分)
(3)君权不断强化,达到顶峰。(3分)
【解析】
(1)第一小问时间,据所学可得秦朝。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罢中书省,废丞相制,……使皇帝所管政务大大增加。……成为皇帝的参谋”可得废丞相制;皇帝事务繁多;减轻皇帝负担,提高行政决策效率。
(2)第一小问最初目的,据所学军机处知识可得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第二小问特点,据所学清代军机处特点可得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办事效率高;据材料二“闻人言有误,乃张目侃侃直陈。……,从不与内侍交一言”可得机密性强;由皇帝亲信,能力强、素质高的官员担任军机大臣。
(3)据明朝废相设内阁和清代军机处设立可得本质为君权不断强化,达到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