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4.4升华和凝华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4.4升华和凝华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3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粤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12-16 16:35: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4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4.4升华和凝华》
学科 物理 年级 八年级(上)
相关领域 热学 物态变化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汽化、液化、熔化和凝固后,对物态变化的一个延续。但又为后面一节学习自然界中的水循环做好了准备,并为后面学习物质的结构和属性打下了基础。 本节课主要包括两个重要的知识点:1、通过实验探究什么是升华和凝华;2、升华和凝华的应用。这是一节内容较少、结构简单的课。但是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升华和凝华就必须用大量的实验来充实。
本节课有多个教师演示实验、两个学生实验,并且都有着直观的实验结果,相对较为生动,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学情分析
在前面的物态变化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了四种物态变化,他们已经学会了如何去分析物质由哪种状态变成了哪种状态。所以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相对比较轻松,大部分学生都能很好的掌握,加上这堂课实验较多,所以学生的兴趣会较浓厚。? 八年级上学期,学生对物理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尤其是对实验很感兴趣,所以这节课实验较多,学生很愿意去动手,并能得出结论。
但这时候的学生语言归纳不够准确,所以要进行适当的引导,让他们形成良好的用物理语言来归纳物理现象和规律的习惯。
三、教学理念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新课标要求学生在学习物理时应当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而教师在教授时也应当引导学生去关心身边的物理现象,同时进行理性思考,学会用科学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就能够学习到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的探究方法。 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非常重要的,这可以让学生从直观的观察到物理现象,同时促进他们的理性思考。我们在课堂教学时要注重学生实验和探究。使其能设计物理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注意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来主动构建知识体系。
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经历探究过程来主动的学习知识,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应该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习惯。
四.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知道升华_??????_、凝华_??????_及其应用;
(3)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3、情感态度与_??·???è§?_
激发学生关心身边的环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物理道理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感知升华和凝华现象,以及升华要吸热和凝华要放热。
【教学难点】
解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五、教学方法
演示法、实验探究法、讲授法、讨论法、对比法等
六、实验器材
教师演示器材:烧杯、酒精灯、碘锤、圆底烧瓶、干冰、气球等 学生实验器材:酒精灯、碘锤、烧杯等
七、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教学
时间

教学引入 同学们,老师先给你们表演一个节目。请注意你看到了什么。
1.教师演示实验 用干冰做瀑布实验
2.回顾物质的几种状态以及它们之间的发生的四种物态变化。
固态 液态 气态

通过实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对这节课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通过对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其物态变化的回顾来提出问题:固态的物质能不能不经过液态直接变成气态?为接下来的探究做好铺垫。 2分钟

升华 1.升华
(1)探究升华
提问:固态的物质能不能不经过液态直接变成气态?
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这个问题。老师这里有一个封闭的玻璃管叫碘锤,里面装有固态的碘颗粒。
提问:如何让固态的碘变成气态?用什么方法?
学生讨论并回答用加热的方法。
提问:用什么方式加热?
学生回答用酒精灯等,(或补充可不可以用热水)
学生分组实验
左边同学用酒精灯,右边同学用热水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要观察什么现象?
固态碘如何变成气态?碘的状态发生了什么变化?
有没有液态的碘出现?
学生进行实验并完成实验现象记录表。
教师巡视并小声问:碘怎样变成气态,有没有液态的碘出现。
在完成后先个别问用热水进行实验的学生,观察到什么现象?并由学生总结:固态的碘可以直接变成气态。
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
再问用酒精灯实验的学生,观察到什么现象?这个过程中,学生会观察到有液态的碘出现,问这是什么原因。
教师用PPT展示碘的熔点和沸点,以及酒精灯火焰的温度和热水的温度。
让个别学生尝试说明用酒精灯加热碘,会出现液态碘的原因。
教师总结用水浴加热法可以更好地观察固态碘能不能直接变成气态,从而来探究升华现象。
再问:在升华这个过程中要吸热还是放热?为什么?
在探究碘升华时,是对碘进行加热,学生回答升华要吸热。
升华要吸热
(2)升华现象
那你们知道生活中哪里有升华现象吗?引导学生举例。教师用PPT展示课本上的两幅升华现象的图片。并让学生分析物质的状态变化。
教师演示实验
老师给你们表演一个小魔术。教师在圆底烧瓶中放入干冰,然后套上气球。你们注意观察看到什么现象。
学生看到气球被吹起来了。
请个别学生解释这是什么原因。
这就是干冰的升华现象。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如何进行实验
2分钟


通过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升华,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团队配合能力。同时让学生用两种不同的加热方式,进行对比,说明固态的碘能不能直接变成气态,哪种方法更好。
也可以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会“直接”二字的含义,以及直观的感知在升华过程中要吸热。
通过举例分析生活中的升华现象以及干冰的升华现象,加深学生对升华的认识。

12分钟
3分钟

凝华
应用
2.凝华
(1)探究凝华
固态的物质可以直接变成气态。那气态的物质能不能直接变回固态呢?
提问:1.气态的物质能不能直接变回固态?
2.怎样让气态的碘变回固态?怎么做?
3.仔细观察,气态碘怎样变成固态?
学生分组实验
用水浴法加热的同学直接将碘锤放入冷水中。用酒精灯加热的同学再加热一次碘锤,然后停止加热。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进行实验并完成实验现象记录表。
完成实验后,教师个别问学生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并总结:气态的碘可以直接变成固态。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
再问:这个过程中要吸热还是放热?为什么?
对碘锤加热时,里面变成了气态的碘,温度比较高,而冷水或外界温度比较低。所以里面温度高的碘蒸气将热量释放出来,然后凝华成固态的碘颗粒。
凝华要放热
(2)凝华现象
那你们又知道生活中哪里有凝华现象吗?引导学生举例。教师用PPT展示课本上的两幅凝华现象的图片。并让学生分析物质的状态变化。
教师演示实验
刚才我们知道干冰会升华。
提问:升华要吸热,干冰升华后,周围的温度有什么变化呢?
学生回答:比其他地方的温度要低。
教师演示实验:将干冰放入金属盒中,让学生观察金属盒表面发生什么现象。
让学生猜想可能出现什么现象。
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有白雾,也有霜,并分析原因。
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会出现霜?
例如冰箱内。
3.应用
学习了升华和凝华的知识,它有什么应用呢?
樟脑丸有什么应用 (升华 驱虫)
刚才还讲到了升华吸热。升华吸热有什么应用?
人工降雨
播放人工降雨的视频,说明人工降雨的具体情况:
干冰
③再来看一幅图片,用PPT展示舞台云雾缭绕的图片。分析原因。
在教室里展示这种效果。
教师演示实验:用干冰倒在金属盘上,倒点热水,放上灯光,放点音乐。
让学生再次进行实验,探究凝华,说明物质能不能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
也可以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再次体会“直接”二字的含义,以及直观的感知在凝华过程中要放热。

由于凝华现象在南方比较少见,所以用干冰做结霜的实验,让学生直接感知霜就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华而成的。
通过实例让学生知道升华和凝华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体会物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关心身边的环境。

10


2分钟
5分钟

练习 用PPT展示

固态 液态 气态

现在我们知道生活中很多物质都会发生升华和凝华现象。
通过学习我们还知道在分析这类问题的时候要关注物质的初状态,还有末状态,还要注意中间过程有没有液态的物质出现。并且还要关注整个过程中是吸热还是放热的情况。
对这些分析方法有没有掌握呢?
练习:
1.下面分别是什么物态变化现象,并说明吸、放热情况。
用PPT展示几幅各种物态变化的图片。让学生交流并讨论。
2.冬天的早晨,在有人居住的室内窗户上往往会出现冰花,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出现在窗户的内侧,由大量水蒸气凝华而成 B、出现在窗户的内侧,由水凝华而成
C、出现在窗的外侧,由大量水蒸气凝华而成
D、出现在窗户外侧,由水凝华而成
通过课堂练习来巩固学生对升华和凝华的理解
8分

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呢?
个别提问,进行小结。

1


作业 P102 第1题 P103 第3、4、5题
完成练习册。


板书
设计 4.4升华和凝华
一、升华
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
升华要吸热
二、凝华
凝华:物质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
凝华要放热
三、应用
1.人工降雨
2.制造舞台云雾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所以做好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实验,让他们在实验中观察现象,经历探究过程,通过对现象的分析,让他们自己得出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并从实验过程中体会“直接”二字的含义。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让学生学习分析这类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整堂课实验比较多,所以要掌握好课堂节奏,所以要掌握好每个实验的安排和时间。
关于升华和凝华的学习,我主要是通过实验和实例来说明。在整节课中,我是想主要让学生去归纳总结,但这方面做的可能还不够,有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