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市十三所重点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高一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考生务必将答题内容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2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要欣赏诗词,须看诗词人“说话”的艺术。李义山的《锦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不说如今追忆,惘然之情,令人不可为怀;却说可待追忆,即在当时已是惘然不胜了。如此,不但惘然之情,加倍托出,而且宛转低迴,馀味无尽。晏小山作《鹧鸪天》,写道:“醉拍青衫惜旧香。天将离恨恼疏狂。年年陌上生秋草,日日楼中到夕阳。云渺渺,水茫茫.征人归路许多长,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
此词写怀人念远,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而归信无凭,空对来书,流泪循诵―—此本相思之极致也,而词人偏曰:来书纸上诉说相思,何能为据?莫如丢开,枉费伤心之泪,话似豁达,实则加几倍写相思之挚。这就是“说话的艺术”。如果直言白讲,“我如何如何相思呀”,不但不能感人,而且根本不成艺术。
要欣赏诗词,不能不提“境界”的艺术理论问题,“境界”一词,虽非王国维所创,但专用它讲诗词的,自以他为代表。词他认为,诗有境界更佳,否则反是。其说认为,像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矣;欧公的“绿杨楼外出秋千”,着一“出”字而境界全出矣。究其实际,境界仍然是我们文学艺术美学观念中的那个“传神”的事情。人们讲诗词时,最尚者是神韵。有神,方有容光焕发;有韵,方有言外之味,神与绘画密切相关,韵本音乐声律之事.可知无论“写境”(如实写照)还是“造境”(艺术虚构),都必须先有深厚的文化素养,否则不可能有神韵之可言。由是而观,不难悟及:境界,并非最高之理想,盖境界本身自有高下雅俗之分,怎能说只要一有境界,便成好诗词呢?龚自珍尝笑不学之俗流也要作诗,开口便说“柳绿桃红三月天”,以为这俗不可耐。能说这句诗没有任何境界吗?不能的,它还是自有它的境界,问题何在?就在于没有神韵。东破于同时代词人柳永,特赏其《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以为“高处不减唐人”。这“高处”何摇?不是说柳永写出了境界,而是说词句极有神韵。境界有时是死的,神韵却永远是活的。
要欣赏诗词,须稍稍懂得自己民族的文学艺术上的事情,遇见文学史上的掌故、佳话等,不能都当作陈言往事而弃之不顾,杜甫称赞李白:“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有人硬说这是“贬”词、这实是诗圣老杜拈出的最高标准,析言之,即声清,意新,神俊,气逸。这是从魏晋六朝开始,经无数诗人摸索而形成的总结性的理论表述,如呆我们对这些一无所知,又怎能谈到欣赏二字呢?
(选自周汝昌《<唐宋词鉴赏词典>序言》,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词人讲求“说话”的艺术。和直接抒情相比,“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表达的相思离恨之情更感人。
B.要欣赏诗词,不能不提“境界”的艺术理论问题。人们认为,诗歌的境界是文学艺`术美学观念中最“传神”的事情。
C.境界有时是死的,神韵却永远是活的。苏轼“高处不减唐人”的评价,在作者看米,其实是在夸赞诗句极富神韵。
D.有人误以为“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是在贬低李白,是因为他们不了解魏晋六朝以来形成的诗歌创作理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递进式论证结构,从三个方面论述如何欣赏古典诗词,层次清晰,详略得当。
B.为了论证鉴赏诗歌要关注“说话”的艺术,文章引用了李义山、晏小山诗词中的句子。
C.文章举龚自珍取笑不学之俗流与东坡赞扬柳永的例子,论证了神韵在诗歌创作中豹重要性。
D.为使论证的问题更易被读者理解和接受,文章引用了大量诗词,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杏枝头春意闹”和“绿杨楼外出秋千”分别用“闱”和“出”展现了诗欲的境界,可见诗词的境界总会通过某一个字传递出来。
B.作为专用“境界”讲诗词的典型代表,王国维尤其重视诗歌的境界,他认为培界本身自有高下雅俗之分,诗词有境界更佳。
C.人们讲诗词时,最尚者是神韵。在创作中,无论是写实还是虚构,要写出只有神韵的作品,必须先有深厚的文化素养。
D.在欣赏诗词时,读者只要稍稍懂得自己民族的文学艺术上的事情,遇见文学史上的掌故、佳话,就不能当作陈言往事而弃之不顾。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天行者 刘醒龙
①在乡教育站万站长的安排下,高中毕业的张英才到界岭小学当代课教师。界岭是这一带山区中最远最深最高的那一片。
②下午仍然只有一节课,张英才陪着孙四海站了两个多小时。孙四海怎么讲课他一点也没印象,他一直在琢磨六个年级分成三个班,这课怎么上。中间孙四海扔下粉笔去上厕所,他趁机跟上去问这事,孙四海说,我们这学校是两年招一次新生。返回时,教室里多了一头猪。张英才去撵,学生们一起叫起来:“这是余校长养的猪,它就喜欢吃粉笔灰。”孙四海在门口往里走着说,别理它就是,往下去,张英才更无法专心,他看看猪,看看学生,心里很有些悲凉。
③山太大,天也黑得早,看似黄昏,实际上才四六左右。放学后,留在余校长家寄宿的十几个学生,在那个叫叶萌的男孩带领下,参差不齐地往旁边的一个山坳走去。眼里没有学生,只有猪,张英才感到很空虚。他取下那支凤凰琴,拧下钢笔帽,左手拿着它拔动琴弦,右手去按那些健,试着弹了一首由子,不算好听,过得去而已,弹了几下,就没兴趣了。他歇下来后,忽地一愣:怎么音乐还在响?再听,才明白是笛子声。张英才趴到窗口,见孙四海和邓有米一左一右靠在旗杆上,各自横握一支竹笛,正在使劲吹奏。
④山上升起了云雾,顺着一道道峡谷,冉冉地舒卷成一个个云团,背阳的山坡上铺满阴森的绿,早熟的稻田透着--层浅黄,一群黑山羊在云团中出没,有红色的书包跳跃其中,极似潇潇舂雨中的灿烂桃花.太阳正在无可奈何地下落,黄昏的第一阵山风就掩盖了它的光泽,变得如同一只被玩得有些旧的绣球。
⑤笛子吹出的曲调有些耳熟,听下去才知道是那首《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之所以没有一下子听明白,是因为节奏慢了一半。两支笛子,一个声音高亢,一个声音低回,缓慢地将那首欢快的歌曲吹出许多悲凉。
⑥张英才走到旗杆下:“这个曲子要欢快些才好听。”
⑦孙四海和邓有米没有理他。张英才就在一旁用巴掌打着节拍纠正,可是没用。
⑧忽然间,哨声响起来.余校长叼着一只哨子,走到旗杆下,在余校长家留宿的十几个学生迅速从山坳里跑出来,在旗杆面前站成整齐的一排.余校长望望太阳,喊了声立正稍息,便走过去将领头的叶萌身上的破褂子用手整理一下。那褂子肩上有个大洞,余校长扯了几下也无法将周围的布拉拢来,遮住那露出來的一块黑瘦的肩头。张英才站在这支小小的队伍后面,他看到一溜干瘦的小腿都没有穿鞋。余校长试了下,见旁边还有几个穿破褂子的学生在盯着自己看,便作罢了。
⑨这时,太阳已经挨着山了。
⑩余校长一声厉喊:“立正——奏——国歌!降——国旗!”在两支笛子吹出的国歌声中,余校长拉动旗杆上的繩子,国旗徐徐落下后,学生们拥着余校长、捧着国旗向余校长的家走去。
?这一幕让张芙才着实吃了一惊,一转眼想起读中学时,升国旗的那种场面,又觉得有点滑稽可笑。
?夜里没有做梦,睡得正香时,忽然听到笛声,吹的又是国歌,
?张英才睁开眼,见天色已亮,赶忙起床,披上衣服走到门外。操场上正在举行升旗仪式,佘校长站在最前面,一把一把地扯着旗杆上垂下来的绳子。余校长身后是用笛子吹奏国歌的邓有米和孙四海,再往后是昨晚住在余校长家的那些学生。九月的山里,晨风又大又凉,这支小小队伍中,多数孩子只穿着背心短裤,黑瘦的小腿在风里簌簌抖动。大约是冷的缘故,孩子们唱国歌时格外用力。最用力的是余校长的儿子余志。国旗和太阳一道,从余校长的手臂上冉冉升起来后,孩子们才就地解散。
?张英才走过去,问余校长:“怎么昨天没人提醒我?”
?余校长说:“这事是大家自愿的。”
?张英才又问:“孩子们也愿意起这么早?”
?余校长说:“开始不愿意,教了一阵就愿意了。”
?余校长忽然伤感起来,他指着正在操场上跑来跑去的孩子:“又少了一个爱读书的学生,昨天他还在这儿。夜里有人稍来口信,他父亲在外面挖煤,出事故死了。家里就剩下他一个男人,他不回去顶大梁,日子就没法过了。他才十二岁呀!听到父亲的死讯,只红了红眼圈,硬是犟着没有哭出来,收拾书包时一点方寸也没乱,就连借别人的橡皮擦都晓得还。我怕他难过,谁知分手时反而是他来劝我,说自己会抽空读书,将来若是出息,一定要回学校给老师们磕头谢恩。还说,他家那儿望得见这面红旗,每天早晨他会在家里--边想着老师和同学,一边唱国歌。只要能唱歌,他就什么也不怕。”
?余校长用大骨节的手揉着服窝。
?孙四海在一旁说:“就是领头的那个大孩子,叫叶萌,是五年级最聪明的一个。”
张英才明白这是说给自己听的。他很感动地说:“余校长,这些事你应该通过万站长向上面反映,让县里或者省城出面关心一下这些孩子。”
“这山大得很咧,许多人连饭都吃不饱,哪能顾到教育上来哟。”余校长说,“听说国家在搞科技扶贫,这样就好,搞科技就要先抓教育,孩子们就有希望了。”
(节选自刘醒龙长篇小说《天行者》,有删改)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英才认为《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欢快些才好听,并打着节拍纠正,孙四海和邓有米却都不理睬,因为这是他们长时间形成的统一,笛声传递着真实的心情。
B.叶萌离开了界岭小学,余校长很伤感,并且“用大骨节的手揉着眼窝”,由此可以看出余校长内心的不舍与无奈,以及他对学生深深的爱。
C.余校长养的猪经常进教室,说明余校长利己自私的一面。“搞科技就要先抓教育,孩子们就有希望了”则体现了他对于教育的深情。
D.小说详写降国旗和升国旗的场景,能够集中展现人物形象,并渲染了庄严的氛围,使界岭小学的师生在艰苦生活中的精神坚守更显珍贵。
5.请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6分)
6.作为小说的主人公,余校长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人物。那么,张英才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8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泰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泰王竞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域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顿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感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拔石城 拔:攻下
B.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 顾:回头
C.且相如素贱人 素:向来
D.且庸人尚羞之 羞:羞耻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B.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C.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D.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9.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本文节选自《史记》,作者为司马迁,《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B.御史,在先秦时期是负责记录的史官,后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官吏。在选文中,“御史”为史官。
C.古时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秦汉时代以右为尊。从“位在廉颇之右”可看出,渑池之会后,蔺相如官职比廉颇高。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西汉武帝时被尊为儒家经奥,始称《诗经》。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慨况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蔺相如反应机敏、藐视强权。渑池之公时,面对秦王展开的攻势,他把生死置之度外,与对方针锋相对,使秦王侮辱赵王的阴谋没有得逞。
B.蔺相如深明大义、先公后私。渑池之会后,他官至上卿,面对廉颇的挑衅,却能以国家的前途为重,委曲求全,最终感动对方,两人结为好友。
C.廉颇目光长远、深谋远虑。在渑池之会-事中,他献良计以防秦国挟持赵王,并且作出军事部署,使秦国不敢轻举妄动,体现了他善于谋略的特点。
D.廉颇勇于改错、以国为重。他立下很多战功,因此不服蔺相如,扬言要羞辱对方。当知道蔺相如以国为重的用意后,在宾客的劝导下才负荆请罪。
11.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3题。
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
东汉无名氏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
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
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
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
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
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此诗抒写的是冬夜里深闺思妇的离愁别恨,全诗以第一人称自诉衷曲的形式展示思妇心理,表现其坚定不移的爱情。整首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
B.一二句中,“孟冬”指冬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十月。初冬十月寒气就袭来了,呼啸的北风多么凛冽。“栗”指冷得发抖,这一词兼指心理和生理上的感受。
C.“客从”六句,叙述眼前发生的喜事。思妇收到丈夫托人从远方捎来的一封信,把它放在衣袖里面珍藏,三年后字迹依然清晰。
D.结尾两句,思妇说出她的心事:我全心全意地忠于你、爱着你;所担心的是,我们已经分别了这么久,你是否还知道我一如既往地忠于你、爱着你呢?
13.请结合全诗,分析诗歌是如何表现抒情主人公的情感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杜甫的《登高》里,表明诗人心中郁积的凄苦之情和国运之艰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自己对权贵的蔑视。
(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抒发了自己和琵琶女境遇相似的感慨。
(4)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周瑜面对敌军时的自信从容。
(5)刘禹锡的《秋词》中,作者另辟蹊径,写下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最大的热情讴歌秋天的美好。
三、语言文字运用(2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敦煌是海上丝绸之路开通前国际交往的通都巨邑,多元文明的荟萃交融在敦煌石窟和敦煌文献中均得到充分体现。我们在繁盛__________的宗教文化背景下,所看到的是当时人民的生产生活、民俗节庆、婚丧嫁娶、喜怒哀乐等人生百态。建筑、服饰、工具等具有不同时代烙印的物质____________,构成了敦煌_________的社会文化发展、演变的图谱。( ),而且还具有古代文明的博物馆功能。由于敦煌地区多民族、多种宗教、多种文化永久并存,致使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体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点。如特定地理条件下发达的商业经济生活形态、复杂的城市布局、独特的饮食结构和形式、华美多姿的服饰装扮、不弃传统善融新俗的嫁娶丧葬礼仪等,其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令人_________。
1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诡秘 造型 活灵活现 应接不暇
B.神秘 模型 活灵活现 目不暇接
C.诡秘 模型 绘声绘色 目不暇接
D.神秘 造型 绘声绘色 应接不暇
16.下列在文字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它们既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东西文明交融的文化宝藏
B.它们不仅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东西文明交融的文化宝藏
C.不仅是东西文明交融的文化宝藏,它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D.不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它们是东西文明交融的文化宝藏
17.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由于敦煌地区多民族、多种宗教、多种文化长期并存,致使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体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点。
B.敦煌地区多民族、多种宗教、多种文化永久并存,致使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提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点。
C.由于敦煌地区多民族、多种宗教、多种文化长期并存,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体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点。
D.由于敦煌地区乡民族、多种宗教、多种文化永久并存,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体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点。
18.下列选项中,标点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她说完又抿了嘴笑着,动手把借来的几十条被子、棉絮,整整齐齐地分铺在门板上、桌子上(两张课桌拼起来,就是一张床)。
B.“北京话”双手抱住胳膊肘,和她们站得不远不近地说:“喂,我说小姑娘们,别扒窗户,危险”。
C.遇到患肝炎的顾客,老张就介绍买糖分多、对治肝病有好处的水果糖;遇到患气管炎的顾客,他就介绍买冰糖……
D.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挂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1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众所周知,酒精杀灭细菌主要靠侵入菌体细胞,改变细茵蛋白质的分子结构,引起蛋白质变性凝固,从而杀灭细菌。用于杀茵的酒精浓度是否越高越好?不是。过高浓度的酒精对细菌表面蛋白质脱水过于迅速,使表面蛋白质首先变性凝固,形成一种保护膜,①,难以将细茵彻底杀死。而酒精浓度过低,虽可进入细胞内部,②,同样也不能将细菌彻底杀死。所以临床上一般选择75%浓度的酒精作为消毒剂来使用。用酒精消毒最好的方法是擦拭,③。酒精易挥发,性质不稳定。75%浓度的酒精,闪点大约是20℃,属于甲类危险品。如果大量喷洒酒精,其挥发性会使室内空气中可燃性气体增加,这是非常危险的。
20.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25个字。(5分)
10月1日,在举国欢度国庆、中秋双节之际,国家航天局发布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飞行图像,图上的五星红旗光彩夺目,呈现出鲜艳的中国红.这是我国天问一号探测器首次深空“自拍”,以此向祖国报告平安,表达生日祝福。天问一号探测器于7月23日成功发射,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直接送入地火转移轨道,飞行期间已成功完成地月合影获取、两次轨道中途修正、载荷自检等工作。
四、作文(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青年:“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抗疫一线护士朱静说:“穿上白大褂,我们就是战士,就要扛起肩上的责任和使命.”扶贫博士厉旦响应国家脱贫攻坚的号召,到祖国最需要她的地方去.航天科技人员孙宇新决心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用青春和智慧托举起航天强国的梦想。
以上材料内容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结合材料,谈谈你对“青春的价值”的认识。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宿州市十三所重点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高一语文试卷
答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
1.B“诗词有境界更佳”是王国维的观点,另外,“最”字于文无据。
2.A文章采用并列式论证结构。
3.C.A项“可见诗词的境界总会通过某-个字传递出来”于文无据。B项“他认为境界本身自有高下雅俗之分”是作者的观点,与王国维的看法并不一致。D项“只要稍稍懂得”表述错误,原文为“须稍稍懂得”:“就不能当作陈言往事而弃之不顾”表述错误,原文为“不能都当作”。
小说阅读:
4.C项“说明余校长利已自私的一面”表述不当。
5.(1)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太阳的“无可奈何”,其实是在写界岭小学受限的教育环境,表达出张英才的失落心情。(2)比喻。把“落日”比作“旧绣球”,写出了界岭小学问题重重又缺乏关怀的现状。(3)与孙四海和邓有米吹的笛声相呼应,渲染了苦闷、落寞的氛围。(一点两分,正确答出三点得六分。如有其他角度,如“寓情于景”等,亦可酌情赋分。)
6.(1)作为一名新教师,张英才是界岭小学艰苦处境的见证者,使故事更具真实性。(2)张英才是小说的线索,小说通过他的见闻和感受将吹竹笛、降国旗、升国旗等情节串联起来,结构紧凑。(3)小说以张英才对余校长的情感变化烘托余校长爱国爱生、温和悲悯的精神品质。(4)通过张英才的所见所闻,展示界岭小学师生遇到的困境和可贵的坚守,引发人们对落后地区如何走出教育困境的思考,深化了主题。(一点两分,共八分。)
文言文阅读
7.D 羞: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羞。
8.A
9.D 《诗经》是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10.D选项中“在宾客的劝导下才负荆请罪”表述错误。
11.(1)秦王身边的侍从要杀蔺相如,蔺相如瞪着眼睛呵斥他们,他们都退却了。(刃、斥、靡各1分,句意2分)
(2)我们离开亲人来侍奉您,不过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节义啊。(所以、去、事、徒各1分,句意1分)
古代诗歌阅读
12.C由“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可以看出“客从”四句,叙述的不是眼前发生的事。
13.(1)直抒胸臆。结尾处直接抒情,思妇全心全意地思念游子,担心对方不能体会自己的心意。
(2)环境描写。“孟冬”两句景物描写烘托了思妇凄然独处的哀婉感伤,表达对久别游子的思念。
(3)反衬。“三五”一句通过十五的圆月反衬自己的孤独寂寞。
(4)动作描写。思妇夜不能寐仰望星空,把书信放在衣袖里珍藏,这些动作都表现了思妇对游子的思念之情。
(答对一点3分,答对两点满分。此外,回答衬托、对比等也可)
14.默写
(1)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3)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4)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5)自古逄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语言文字运用
15.B诡秘:(行动、态度等)隐秘不易捉摸。神秘:使人摸不透的;高深莫测的。此处的修饰对象是“宗教文化”,不涉及具体的行动、态度,应用“神秘”。模型:依照实物的形状和结构比例制成的物品,多用于展览或实验。造型:指创造物体形象;也指创造出来的物体的形象。“模型”强调制成的实实在在的物体,“造型”强调形象,根据前面“物质”这一限定词,此处应用“模型”。活灵活现:形容描述或模仿的人或事物生动逼真。偏重于逼真地显现。“绘声绘色”指以可见或可理解的形式来描绘或概括,形容描写或叙述一段事情很逼真。根据句意,此处应用“活灵活现”。应接不暇:原指美景繁多,看不过来。后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接待应付不过来。目不暇接:形容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根据句意,此处应用“目不暇接”。
16.B根据语境,关联词“不仅……而且……”引领的句子的共同主语应是“他们”,应放在关联词“不仅”的前面,据此排除C、D两项。再根据“不仅……而且”表递进,据此排除A项。
17.C画线句存在着滥用介词造成主语缺失与用词不当的语病。画线句子有两个分句,“由于”和“致使”同时使用导致缺少主语,“由于”与“致使”保留一个即可,排除A项。长期,是指长时间的,有时间的限制;永久,是没有时间限制的。根据语境,“永久”应改为“长期”,排除B、D两项。
18.B最后一处句号改为感叹号,且放在下引号前面。
19.①阻止酒精进入细胞内部②但不能将其蛋白质变性③而不是喷洒
第1、2空讲述酒精在不同浓度时的除菌情况。准确补出空缺语句,考生首先要清楚酒精杀灭细菌需要具备的两个条件(文本的首句):一是进入菌体细胞:二是使蛋白质变性凝固。第1空,酒精浓度过高时,“表面蛋白质首先变性凝固,形成一层保护膜”,结合下文“而酒精浓度过低,虽可进入细胞内部”,可以推出答案为“阻止酒精进入细胞内部”。第2空,酒精浓度过低时,可进入细胞,但缺少了第二个条件,填写语句要注意使用“但”与“虽”对应。第3空,根据前文“用酒精消毒最好的方法是擦拭”,和后文“如果大量喷洒酒精”,可以推出答案为“而不是喷洒”。
20.10月1日(1分)“天问一号”(1分)首次(1分)深空“自拍”亮相(1分)向祖国报平安(1分)。(“向祖国报平安”表述成“为祖国庆祝生日”也可以。)
作文
21.参考高考作文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