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
教材第5~6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概括乘、除法意义的过程,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掌握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除法的意义。
一、情境导入
师:花不但是植物繁殖的重要部分,而且还有着很多美好的寓意。荷花代表着纯洁,牡丹则代表着高贵。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用数学的眼光来欣赏花,看看大家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出示教材第5页例2的主题图)
二、探究新知
仔细观察教材第5页示意图,你看到了什么?
(4个花瓶,每个花瓶里插了3枝花)
现在我们看教材的问题:
(一)展示例2(1)
每个花瓶里插好3枝花,4个花瓶一共插了多少枝花?
1.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该如何列式。
2.学生汇报算式:3+3+3+3=12(枝)
3.请同学们看一下你们所写的算式,像这样的算式,你们还能举其他例子吗?(指名学生报算式,其余听写)
(1)如在教师或学生报算式的过程中,发现有同学听不清楚,则提问:怎样报才能让大家听清楚呢?
(2)引导学生感受以这样的方式报算式不容易记,并且书写麻烦。
4.反馈、投影校对。
(1)讨论两种书写方式。
①用连加形式写。
②写成乘法。
提问:
A.你是怎么想的?
B.简便在哪里?
C.比较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的结果、意义是否相同?
(2)提问: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都可以写成乘法算式呢?明确必须是相同加数连加。
5.揭示乘法的定义。
(1)你能说说什么是乘法吗?
(2)教师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3)投影出示定义、齐读。
(二)展示例2(2)(3)
1.例2(2):有12枝花,每3支插一瓶,可以插几瓶?
①请同学们根据题意列出算式。
②学生展示:12÷3=4
2.例2(3):有12枝花,平均插到4个花瓶里,每个花瓶插几枝?
12÷4=3
三、小组交流,明确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师:我们知道了什么是乘法、什么是除法,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板书课题: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2.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乘法各部分间有什么关系?除法呢?然后全班交流。学生可能回答:“积=因数×因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学生的回答可能不完整或有错误,教师组织其他学生给予补充、纠正。
3.指名学生将表示乘、除法各部分之间关系的式子板书在黑板上。同桌间互相说一说。
完善板书:
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4.师:请同学们结合刚才的算式,验证大家总结的规律。
5.学以致用:完成教材第6页“做一做”。
6.想一想,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与商、除数和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展示,要求举例说明。
四、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6页“做一做”。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何收获?
【板书设计】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后思考】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从生活中的实例引入乘、除法问题,除了教材上给出的解决鲜花与花瓶数量关系的事例以外,还让学生自己想一想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问题用到了乘、除法,把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到理论与实际的完美结合。
再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密切注重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营造愉悦的学习情境,设计了学生感兴趣的项目,让学生由始至终保持着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并为学生创造条件,使他们有机会展示多样性的解决方法,并且积极讨论,为接下来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运用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