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时 有关0的运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归纳分析,总结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理解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
2.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0在生活中的意义以及在运算中的作用。
3.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整理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归纳分析,总结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
【教学难点】
理解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
一、情境导入
1.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0+568= 0×78= 0÷23= 29×0=
128-128= 0÷76= 235+0= 99-0=
2.师:回顾刚才的比赛活动,这些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有的关于0的计算,有的结果等于0,总之,都和0有关。
师:0有很多特性,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一内容。(板书课题:有关0的运算。)
二、探究新知
1.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
(1)师:根据刚才练习的一组算式,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
①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并举例。
②全班交流。
预设1:一个数加上0或减去0,还得原数。例如:0+568=568,99-0=99。
预设2: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例如:128-128=0。
预设3: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例如:0×78=0,29×0=0。
预设4:0除以任何非0的数都得0。例如:0÷76=0。(“非0”用得好,表达很准确。)
(2)引导学生小结。
学生归纳,教师板书:
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
一个数加上0或减去0,还得原数;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0除以任何非0的数,都得0。
2.理解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
(1)师:刚刚同学们总结出“0除以任何非0的数都得0”,那如果用0作除数,结果会怎样?为什么?
①小组讨论。
②集体交流分享。
预设1:例如5÷0不可能得到商。
预设2:因为被除数=除数×商,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所以0是不能作除数的。
(2)师:试一试能否计算“0÷0”?
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板书:0不能作除数。)
三、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8页“练习二”第7题。
第7题是有关0的运算的专项练习,重在帮助学生掌握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学生解题应该没问题,但要关注学生口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2.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8页“练习二”第6题。
第6题是利用有余数的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解决问题,部分学生可能对于“还余3个”不知怎样正确处理,教师要引导学生回顾:在有余数的除法中,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3.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8页“练习二”第8题。
让学生经历“填表——说思路”的过程,加深对路程、速度和时间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解,进而让学生观察比较表中数据变化,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4.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8页“练习二”第9题。
5.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8页“练习二”第10题。
(1)教师点拨:要改写成综合算式,需把最后一个算式中的两个圆形替换成上面的算式。
(2)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可能会出现这样的错误:△-□×▲+■=◇。教师要及时引导:为了保证不改变运算顺序,这里需要加上括号。
6.破译密码。(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的思考题)
(1)四人一小组讨论确定解题思路。
(2)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可能知道该怎么做,但思路不是很清晰,教师要及时引导,这道题需要用逆推的方法。
7.数学游戏。(课件出示教材第6页的“数学游戏”)
(1)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2)汇报交流,集体分享。
预设:我们组找到了4组,每一行的4个数的和都是340。(很好,你们一下子找到了4组,还有吗?)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积=因数×因数
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已知两个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教后思考】
这节课通过安排练习发现规律,巧妙地把本节课的重、难点贯穿于具体的运算中,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整个教学过程都采取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对于0不能作除数,如果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记忆,就不利于学生理解。通过举例之后,学生对于“0不能作除数”就理解得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