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课件(共5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课件(共5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6.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2-15 22:42: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普京谈苏联
2018年3月18日,俄罗斯总统选举普京得票率达到76.1%,第四次当选俄罗斯总统。早在2012年普京第三次当选俄罗斯总统,在回答“你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他引用了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了解“经互会”建立和苏联模式在东欧国家推广,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的基本史实?
掌握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措施,成就与局限,分析失败原因
理解社会主义遭到严重挫折,但并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认识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的过程
01
02
03
04
01
02
分析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原因
02
03
03
学习目标
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壮大
“十月革命”的胜利,苏俄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苏联,1922年底由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四个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组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以后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摩尔达维亚等加入。苏联共由十五个加盟共和国组成。
二战前后,世界各地纷纷建立社会主义国家,从而形成了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东欧八国: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民主德国
“东欧” ,指位于欧洲东南部和中部地区、苏联西侧的8个国家,这些国家在二战后都按照苏联模式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并与苏联结盟,成为社会主义阵营成员 。
亚洲六国:
中国、老挝、越南、朝鲜、蒙古、柬埔寨
拉美一国:古巴
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简称“经互会”)
1947年6月,美国凭借其雄厚实力提出“马歇尔计划”,官方名称为“欧洲复兴计划”,帮助其欧洲盟国恢复因二战而濒临崩溃的经济体系,并同时抗衡苏联和共产主义势力在欧洲的进一步渗透和扩张。
斯大林认为该计划会严重威胁到苏联对于东欧的控制,不久,苏联就出炉了著名的“莫洛托夫计划”,该计划主要包括了苏联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援助以及发展东欧国家对苏联的贸易,“莫洛托夫计划”也就是后来经济互助委员会的雏形。
01
02
经互会成立:
1949年,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建立“经互会”
目的:为了适应冷战需要,应对马歇尔计划;
实质:是按照苏联模式在东欧各国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是苏联模式的推广;
经互会会旗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联建立了外交关系,1950年中苏缔结《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中苏建交: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
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回顾苏联(俄)的发展历程
1922年,苏联成立
1924年,列宁逝世
1926年,工业化
1928年
“五年计划”
1936年,新宪法
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措施:
政治上: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经济上: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
1956年2月25日,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作了反斯大林的《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揭露斯大林在大清洗中的暴行,掀开世界范围的“去斯大林化”运动,结束了斯大林时代,停止了苏联国内的大规模政治镇压。在揭露和批判个人崇拜上有重大意义,但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法引起思想混乱,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1964年赫鲁晓夫70岁生日时,苏联几乎重演了1929年斯大林50岁诞辰的那一幕。后来苏共中央在对赫鲁晓夫的责难中说:‘苏联报刊沉湎于日益频繁的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大加溢美,1963年全国性大报共刊登了他的120幅照片,1964年头9个月竟至140幅。相形之下,当年斯大林巨照载之极端也不过一年只有10——15次。”
赫鲁晓夫看到美国种玉米对发展畜牧业收益甚大,于是强行要求在苏联扩大玉米的种植面积。1953年全苏的玉米播种面积只有350万公顷,赫鲁晓夫却要求到1960年扩大为2800万公顷,八年中要增加七倍。由于玉米是干热气候作物,而苏联很多地区日照量不够,玉米经常结不了穗。赫鲁晓夫的玉米种植计划遭到了集体农庄庄员的消极抵制,最终彻底破产。
结果:
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并且存在严重偏差。
黑白相间的墓碑,毁誉参半的一生
我不想来谈论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我不准备评价我的父亲所作的种种贡献。我没有资格这样做,历史将会做出评价。……有人热爱他,有人憎恨他,但没有人能无动于衷地从他身边经过……
——赫鲁晓夫的儿子谢尔盖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年代里,没有一位世界领袖人物的成败能像赫鲁晓夫的成败如此急剧地和决定性地改变历史的进程。”
──尼克松
赫鲁晓夫的墓碑用7块黑白大理石相向衔接堆砌而成,代表了赫氏毁誉参半的一生 。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时间
措施



结果

①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②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
重心:
经济改革,尤其是农业
1953年
失败
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措施:
1、经济上,推行“新经济”,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2、军事上,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
美苏两国力量对比 
勃列日涅夫时期,军备上赶上美国,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 。
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是重工业,苏联的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有所提高,常规武器、核武器、航天技术可以同美国抗衡。
常规武器力量对比
战略核武器对比
结果:
国民经济呈现畸形发展;重工业居世界首位,常规武器、核武器和航天技术同美国抗衡;但轻工业和新兴产业落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仍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有人这样描述苏联的窘境:
“苏联的火箭可以以惊人的准确性找到哈雷彗星并飞上火星,其宇宙飞船可以遨游太空,但其汽车却缺乏足够动力,故障频出并且耗油惊人;许多家用电器陈旧不堪,电视机爆炸事件经常发生,以至于苏联人开玩笑说本国生产的电视机应当送给敌人……”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时间
1985
措施



结果

①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②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
重心:
经济改革,尤其是重工业
失败
①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②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
重心:
经济改革,尤其是农业
1964年
1953年
失败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观看以下动图,一个由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的阵营转瞬间只有几个,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经济改革:开始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但总体效果仍然不佳。
政治改革: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评价:
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时间
1953年
1964年

措施



结果

①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②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
重心:
经济改革,尤其是重工业
①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
失败
失败
①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②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
重心:
经济改革,尤其是农业
1985年
失败
②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重心:
先经济改革
后政治改革
戈尔巴乔夫
勃列日涅夫
赫鲁晓夫
“乱” “僵” “垮”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苏联模式), 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苏联发生的混乱也开始影响东欧国家
东欧国家虽然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成效不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出现严重问题
各国改革成效不大,社会矛盾尖锐
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
“和平演变”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利用武力侵略不能将社会主义国家消灭的情况下,通过技术交流、文化交往等方式影响社会主义国家人们的心理、行为方式,进而使社会主义国家的生活方式、国家运行变成资本主义式的,从而在不动声色中消灭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
材料:这些事情(指东欧剧变)来得虽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更多地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这些情况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
——摘自钱其琛回答《世界知识》杂志记者问题时的谈话
照搬苏联模式,激化矛盾,引发危机。
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实行政治多元化。
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
1、根本原因(内因):
2、客观原因(外因) :
东欧剧变表现
政治:东欧各国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
经济: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东欧剧变:波兰
东欧剧变:罗马尼亚
方式:(1)和平(波兰、德国等);(2)暴力(罗马尼亚)。
典型事例:
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
01
两德合二为一(德国统一)
02
南斯拉夫联盟一分为五
03
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政局动荡…匈牙利用了 10个月,民主德国用了10周,捷克斯洛伐克用了10天,而罗马尼亚仅用了10个小时。
——美国时代周刊
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东欧剧变的实质:
苏联解体(1991)
表现:
1991年8月19日发动政变, 试图挽救苏联失败。戈尔巴乔夫辞职,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八一九事件)
1991年8月19日,苏联政府内部一些强硬派官员发动政变,企图废除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挽救苏联,防止苏联解体。此次政变在短短三天内便瓦解,戈尔巴乔夫其后恢复权力。此事件本为挽救苏联的运动,但最终效果则是粉碎了戈尔巴乔夫对苏联可在松散体制下维持一体的希望,实际上加速苏联的解体,是苏联解体的催化剂。这次事件后,戈尔巴乔夫辞去总统,叶利钦控制了全局,加速了苏联解体。
八一九事件【导火线】
2、 1991年12月21日,苏联的11个加盟共和国共同签署了建立“独联体”的《阿拉木图宣言》,苏联初步解体。1991年12月25日晚,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辞职,苏联正式解体。
影响: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两极格局结束。
1.现实原因(直接原因):
3.外部原因:
2.根本原因:
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斯大林模式僵化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思考:苏联解体的原因
苏联解体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
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
课 堂 小 结
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