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运动的水分子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A.浓氨水挥发﹣﹣氨分子不断运动
B.干冰升华﹣﹣二氧化碳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C.氢气燃烧生成水﹣﹣分子种类改变
D.6000L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40L钢瓶中﹣﹣氧分子变小了
2.CO与CO2在性质上不同的原因是( )
A.CO2比空气重 B.分子结构不同
C.CO难溶于水 D.制法不同
3.下列现象用分子或原子理论解释正确的是( )
A.矿石能够粉碎,说明分子可以再分
B.空气被压入篮球中,说明分子质量小
C.体温计中水银柱受热升高,说明原子体积变小
D.将红墨水放入盛水的水杯中水变红,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4.如图所示实验,主要说明( )
A.水与酒精反应 B.酒精与水互溶
C.分子之间有间隔 D.分子不断运动
5.科学家已经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STM)观测到了原子和分子,且实现了对原子、分子的移动和排列,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科学
B.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原子不是
C.一滴水中大约有1021个水分子,在实验室中用显微镜可以观察到水分子的存在
D.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本质是生成新物质,但变化过程中构成物质的微粒并未发生变化
6.下列现象及变化用原子、分子的知识解释正确的是( )
A.水结成冰﹣﹣﹣分子停止运动
B.温度计汞柱上升﹣﹣﹣原子的体积变大
C.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原子种类发生了改变
D.蔗糖能溶解在水中﹣﹣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7.用分子的知识解释下列现象,其中合理的是( )
A.水结成冰,是因为水分子停止了运动
B.变瘪了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鼓起,是由于分子的体积变大
C.加入糖的水变甜,是由于分子在不断运动
D.物质能热胀冷缩,说明分子可以再分
8.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选项 事实 微观解释
A 闻到远处的花香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 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 温度升高,原子的体积变大
C 氯化钠的水溶液可以导电 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D 一氧化碳能燃烧,二氧化碳不能燃烧 分子的构成不同
A.A B.B C.C D.D
9.下列事实解释错误的是( )
选项 事实 解释
A 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和水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构成新分子
B 钢轨接缝处留有一定的缝隙 原子受热增大,遇冷缩小
C 能闻到花香 分子在不断运动
D 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 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A.A B.B C.C D.D
10.下列对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
A.柳絮飞扬﹣﹣分子在不断运动
B.水烧开后把壶盖顶开﹣﹣分子数目变多
C.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性质不同﹣﹣分子构成不同
D.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不同﹣﹣碳原子结构不同
二.填空题
11.“分子运动现象”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图1是27℃时氢分子和氧分子运动的微观示意图;图2是“探究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
(1)图1说明:温度相同时,气体分子的质量越大,分子运动越 (填“快”或“慢”)。
(2)已知浓氨水挥发出的氨气与浓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相遇时会产生白烟,该变化属于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图2中A、B、C三处最先产生白烟的是 处。
12.分子具有以下性质:①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②分子在不断运动 ③分子间有间隔。请选择符合题意的性质用序号填空:
(1)墙内开花墙外香,说明 。
(2)25000L的液化石油气可以装入24L的钢瓶中,因为 。
(3)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分子,每个水分子的质量是3×10﹣26kg,说明 。
13.根据所学分子的知识填空:
8g水通常状况下为1.8 mL,加热变成水蒸气后约为2240 mL,在这个过程中,水分子本身 ;(填“发生了”或“没发生”)改变,水分子的运动速率 (填“不变”“加快”或“减慢”),水分子间的间距 (填“不变”“增大”或“减小”),这个过程发生的是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保持水的化学性质最小的粒子是 。
14.请从分子的角度分析并解释下列问题:
(1)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实验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棉花团由白色变成 色,大烧杯中出现了一株美丽的铁树”。上述现象主要说明分子具有的一条基本性质是 。
(2)6000L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请从分子的角度解释其原因 。
15.如图所示的实验中,A杯溶液逐渐变 色;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味的原因是 ; 冬天暴露在空气中的水管冻裂了。这是因为 。
16.请用微粒的观点解释:
(1)少量白糖溶于水中,一会不见了 。
(2)气体受压后体积缩小 。
(3)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 。
17.Y形管是一种简易实验仪器,同学们用Y形管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分子的性质的验证实验
(1)一段时间后,B管内观察到的现象是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
(2)A、B、C三个装置中最先看到实验现象的是 ,由此又可得出的结论是 。
18.如图是氢分子(H2)和氧分子(O2)运动的示意图。根据图回答
(1)仔细观察上述粒子运动的示意图,分子运动速率最快的是 (填序号)。
(2)在A、B和C中,能比较得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的是 (填序号)。
(3)从图中可见,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除温度外,还与 有关。
(4)举一个能说明“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的生活实例 。
19.化学可以从微观角度认识世界,请用微粒的观点回答问题。
(1)电解水的过程中变化的微粒是 。
(2)氧化汞分解的过程中,不变的微粒是 。
(3)用湿抹布擦过的桌面,一段时间后变干的原因是 。
(4)6000 L氧气能加压装入40 L的钢瓶中,原因是 。
(5)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是因为 能支持燃烧。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解:A.氨分子不断运动,所以浓氨水易挥发,选项说法正确;
B.干冰升华是因为二氧化碳分子间隔变大造成的,选项说法正确;
C.氢气燃烧生成水的过程中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发生反应说出了新的分子﹣﹣水分子,选项说法正确;
D.6000L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40L钢瓶中是因为分子间隔变小,而不是分子变小,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2.解:CO与CO2在性质上不同,是因为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故选:B。
3.解:A、矿石是宏观的物质,矿石粉碎,不能说明分子可以再分,故选项解释错误。
B、空气能被压入篮球中,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压强增大,分子间间隔变小,故选项解释错误。
C、水银温度计中的水银受热膨胀,是因为说明了原子间的间隔(而不是体积)发生了改变,故选项解释错误。
D、将红墨水放入盛水的水杯中水变红,是因为红墨水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运动到水分子中间去了,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D。
4.解:水和酒精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由于分子之间存在间隔,当把二者混合以后分子之间相互穿插渗透,导致混合后的液体总体积小于二者体积之和,说明了分子间有间隔。
故选:C。
5.解:A、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科学,故A正确;
B、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和离子,故B错;
C、观察分子的仪器是扫描隧道显微镜,不是实验室中用的显微镜,故C错;
D、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本质是生成新物质,变化过程中构成物质的分子发生了变化,故D错。
故选:A。
6.解:A、水结成冰,水分子仍是在不断的运动的,故选项解释错误。
B、温度计汞柱上升,是因为汞原子间的间隔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选项解释错误。
C、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原子的种类没有发生改变,碳原子发生了重新组合,故选项解释错误。
D、蔗糖能溶解在水中,是因为蔗糖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运动到水分子中间去了,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D。
7.解:A、水结成冰,水分子总是在不断的运动的,故选项解释错误。
B、变瘪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鼓起,是因为温度升高,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故选项解释错误。
C、加入糖的水变甜,是因为蔗糖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运动到水分子中间去了,故选项解释正确。
D、物质能热胀冷缩,是因为微粒间间隔随温度变化而变化,故选项解释错误。
故选:C。
8.解:A、由于分子是运动,花香的分子通过运动分散到周围的空气中。所以,墙内开花,墙外可闻到花香。故选项解释正确;
B、由于原子间有间隔,在温度升高时,原子的间隔变大。所以,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故选项解释错误;
C、氯化钠的水溶液可以导电,是因为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钠离子和氯离子,故选项解释正确;
D、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是由不同种的分子构成的,不同分子,性质不同,所以一氧化碳能燃烧,二氧化碳不能燃烧。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B。
9.解:A、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和水,是因为过氧化氢分子分裂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氧原子分别重新组合形成水分子、氧分子,该事实说明分子是可以再分的,故选项解释正确。
B、钢轨接缝处留有一定的缝隙,是因为原子间的间隔受热增大,遇冷缩小,故选项解释错误。
C、能闻到花香,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故选项解释正确。
D、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B。
10.解:A、柳絮飞扬是宏观物体的运动,不能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故选项说法错误。
B、水烧开后把壶盖顶开,是因为分子间隔变大,不是数目变多,故选项说法错误。
C、1个二氧化碳分子比1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由于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故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不同,故选项说法正确。
D、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但金刚石和石墨中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它们的物理性质不同,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二.填空题
11.解:(1)由图示数据可知温度相同时,气体分子的质量越大,分子运动越慢;
(2)浓氨水挥发出的氨气与浓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相遇时会产生白烟,发生的反应是氯化氢与氨气反应生成氯化铵,属于化学变化;由于相对分子质量越小运动速率越快,所以氨分子运动速率快,所以在图2中A、B、C三处最先产生白烟的是C处。
故答案为:(1)慢;(2)化学变化:C。
12.解:(1)墙内开花墙外香,说明分子不断运动,故选②。
(2)25000L的液化石油气可以装入24L的钢瓶中,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故选③。
(3)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分子,每个水分子的质量是3×10﹣26kg,说明分子体积和质量都很小,故选①。
故答案为:(1)②(2)③(3)①
13.解:液态的水变成水蒸气过程中温度升高,水分子的运动速率加快,水分子间的间隔增大,水分子的没有发生改变;该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保持水的化学性质最小的粒子是水分子。
故填:没发生;加快;增大;物理;水分子。
14.解:(1)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与浸有酚酞试液的棉花团接触会使酚酞变成红色,同时也说明分子在不断的运动,故填:红;分子不断运动;
(2)6000L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说明加压可以使分子间间隔变小,故填:加压使分子间间隔变小。
15.解: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氨气分子不断运动,与烧杯A中的水结合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味,是因为梅花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诗人闻到梅花花香。冬天暴露在空气中的水管冻裂了是因为分间隔增大造成的。
故填:红;分子不断地运动;分子间隔增大。
16.解:(1)少量白糖溶于水中,一会不见了,是因为蔗糖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运动到水分子中间去了。
(2)气体受压后体积缩小,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隔变小。
(3)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的体积很小。
故答案为:
(1)分子是在不停地运动的;
(2)分子间有间隔;
(3)分子的体积很小。
17.解:(1)B管内浓氨水挥发出的氨分子不断运动到酚酞溶液中,使酚酞溶液变红,由此得出分子不断运动的结论;
(2)C中为热水,温度越高,氨分子运动速度越快,A、B、C三个装置中最先看到实验现象,由此可得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
故答案为:(1)酚酞溶液变红; 分子不断运动;
(2)C;由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
18.解:(1)由图中数据可得,①图中分子运动速率最快。
(2)在图中,②和③图中都是氧分子,温度不同,运动速度不同,能比较得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3)从图中可见,①和②温度相同,分子种类不同,运动速度不同,说明分子运动速度与分子种类有关。
(4)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说明“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故答案为:(1)①(2)②③(3)分子种类 (4)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
19.解:(1)电解水的过程中变化的微粒是水分子,水分子分成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氧原子分别重新组合形成氢分子、氧分子。
(2)原子的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氧化汞分解的过程中,不变的微粒是氧原子、汞原子。
(3)用湿抹布擦过的桌面,一段时间后变干的原因是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水分子运动到空气中去了。
(4)6000 L氧气能加压装入40 L的钢瓶中,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隔变小。
(5)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是因为它们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同种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故答案为:
(1)水分子;
(2)氧原子、汞原子;
(3)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
(4)分子间有间隔;
(5)氧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