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_选修1-1_一、电荷 库仑定律课件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_选修1-1_一、电荷 库仑定律课件33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12-15 22:55: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节 库仑定律
问题:既然电荷之间存在相互作用,那么电荷之间相互作用力的大小决定于那些因素呢?
一、点电荷
1、概念:在研究带电体间的相互作用时,如果带电体本身的线度远小于它们之间的距离.带电体本身的大小,对我们所讨论的问题影响甚小,相对来说可把带电体视为一几何点,并称它为点电荷。
2、对点电荷的理解:
(1)、点电荷是一个理想化的模型。
(2)、能将带电体看成点电荷的条件:
带电体本身的线度远小于它们之间的距离(r<(1)、点电荷是一个理想化的模型。
(1)、点电荷是一个理想化的模型。
( 实际上并不存在,与“质点”类似)
二、控制变量法
演示:探究影响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因素
实验目的:
1.探究F与r的关系。
2.探究F与QA的关系。
实验原理:
由:F=mg.tanθ ,显然可通过θ的变化来现示出F的变化。
F
实验方法:
控制变量法
实验操作步骤:
(1).保持QA不变,让r改变,最终得出F与 r的关系。
(2).保持r不变,让QA改变,最终得出F与 QA的关系。
实验现象:
(1). QA 不变时:r变大,θ减小; r变小,θ增大。
(2) r 不变时: QA变大, θ增大; QA减小,θ减小。
实验结论:
电荷之间的作用力
(1)随电荷量的增大而增大
(2)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少
5、库仑定律
(1)内容:真空中两个点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电力,跟它们的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2)公式:
(3)适用条件:a.真空 b.点电荷
(4).库仑力和静电力
k=9.0×109N·m2/C2
电荷间相互作用力叫做静电力或库仑力.
方向:由同性相斥,异性相吸来确定。
课堂训练
1、关于点电荷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真正的点电荷是不存在的.
B .点电荷是一种理想模型.
C .足够小的电荷就是点电荷.
D .一个带电体能否看成点电荷,不是看它的尺寸大小,而是看它的形状和大小对所研究的问题的影响是否可以忽略不计
A B D
课堂训练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点电荷就是体积很小的电荷.
  B .点电荷就是体积和带电量都很小
的带电体.
  C .根据 可知,
当r 0 时,F ∞
  D .静电力常量的数值是由实验得到的.
D
课堂训练
3、 三个相同的金属小球a、b和c,原来c不带电,而a和b带等量异种电荷,相隔一定距离放置,a、b之间的静电力为F 。现将c球分别与a、b接触后拿开,则a、b之间的静电力将变为( )。
A.F/2 B.F/4
C.F/8 D.3F/8
C
4、科学家在研究原子、原子核及基本粒子时,为了方便,常常用元电荷作为电量的单位,关于元电荷,下列论述正确的是:
 A、把质子或电子叫元电荷.
 B、1.60×10-19C的电量叫元电荷.
 C、电子带有最小的负电荷,其电量
的绝对值叫元电荷.
 D、质子带有最小的正电荷,其电量
的绝对值叫元电荷.
B、C、D.
课堂训练
5、有A、B、C三个塑料小球,A和B,B和C,C和A间都是相互吸引的,如果A带正电,则 :
 A.B、C球均带负电
 B.B球带负电,C球带正电
 C.B、C球中必有一个带负电,而另
一个不带电
 D.B、C球都不带电
C
课堂训练
课堂训练
6、绝缘细线上端固定,下端悬挂一轻质小球a,a的表面镀有铝膜.在a的近旁有一绝缘金属球b,开始时a、b都不带电,如图所示.现使b带电,则(? )
?? A、a、b之间不发生相互作用
??? B、b将吸引a,吸住后不放开
??? C、b将立即把a排斥开
??? D、b先吸引a,接触后又把a排斥开
D
课堂训练
7、如图所示,导体棒AB靠近带正电的导体Q放置.用手接触B端,移去手指再移去Q,AB带何种电荷 __________ .若手的接触点改在A端,情况又如何___________ 。
负电荷
负电荷
作业
8、如图所示,A、B是被绝缘支架分别架起的金属球,并相隔一定距离,其中A带正电,B不带电,则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导体B带负电;
B.导体B左端出现负电荷,右端出现正电荷,并且
电荷量大小相等;
C.若A不动,将B沿图中aa`分开,则两边的电荷量
大小可能不等,与如何分有关;
D.若A向B逐渐靠近,在B左端和右端的电荷量大
小始终相等并且连续变化;
E.若A、B接触一下,A、B金属体所带总电荷量
保持不变.
B
A
a
a`
BE
1、使一个物体带电的方式有三种,它们是    、    和    ,在这三种方式中,电荷既没有被创造,也没有被消灭,只是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移到另一部分,而且电荷的总量不变,这个结论也被称之为      定律。
2、将不带电的导体A和带有负电荷的导体B接触后,在导体A中的质子数 ( )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先增加后减少
课堂练习
C
摩擦起电
感应起电
接触带电
电荷守恒定律
3、在原子物理中,常用元电荷作为电量的单位,元电荷的电量为__________ ;一个电子的电量为______ ______ ,一个质子的电量____________ ;任何带电粒子,所带电量或者等于电子或质子的电量,或者是它们电量的______.最早测出元电荷的数值的是美国物理学家 ,这位科学家还测出了电子电量和质量的比值,叫做电的 。
4、把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球A和B接触一下,再分开一段距离,发现两球之间相互排斥,则A、B两球原来的带电情况可能是 ( )
  A.带有等量异种电荷 B.带有等量同种电荷
 C.带有不等量异种电荷 D.一个带电,另一个不带电
1.6×10-19 C
课堂练习
-1.6×10-19 C
1.6×10-19 C
整数倍
密立根
比荷
BCD
作业
5、有A、B、C三个塑料小球,A和B,B和C,C和A间都是相互吸引的,如果A带正电,则 ( )
 A. B、C球均带负电
B. B球带负电,C球带正电
 C. B、C球中必有一个带负电,而另一个不带电
D. B、C球都不带电
6、用一根跟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靠近不带电验电器的金属小球a(图1),然后用手指瞬间接触一下金属杆c后拿开橡胶棒,这时验电器小球A和金箔b的带电情况是 ( )
  A.a带正电,b带负电
  B.a带负电,b带正电
  C.a、b均带正电
  D.a、b均带负电
  E.a、b均不带电
课堂练习
C
C
7、图7中A、B是两个不带电的相同的绝缘金属球,它们靠近带正电荷的金球C.在下列情况中,判断A、B两球的带电情况:
(1)A、B接触后分开,再移去C,
则A________,B______;
(2)A、B接触,先移去C后,再把AB分开,
则A_______,B_______.
(3)A、B接触,用手指瞬间接触B后再移去C,
则A________, B_______;
8、某人做静电感应实验,有下列步骤及结论:①把不带电的绝缘导体球甲移近带负电的绝缘导体球乙,但甲、乙两球不接触。②用手指摸甲球。③手指移开。④移开乙球。⑤甲球带正电。⑥甲球不带电。下列操作过程和所得结论正确的有( )
A.①→②→③→④→⑥ B.①→②→④→③→⑥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③→⑤
课堂练习
正电
负电
不带电
不带电
负电
负电
BC
1、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1、摩擦起电
实质: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得到电子带负电失去电子带正电
2、感应起电
实质:电荷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静电感应:把电荷移近不带电的导体,可以使导体带
电的现象,叫做静电感应.
规律:近端感应异种电荷,
远端感应同种电荷
一人看到闪电12.3s后又听到雷声。已知空气中的声速约为330m/s~340m/s,光速为3×108m/s,于是他用12.3除以3很快估算出闪电发生位置到他的距离为4.1km。根据你所学的物理知识可以判断
A.这种估算方法是错误的,不可采用
B.这种估算方法可以比较准确地估算出闪电发生位置
与观察者间的距离
C.这种估算方法没有考虑光传播时间,结果误差很大
D.即使声速增大2倍以上,本题的估算结果依然正确
P6 问题与练习 2、3
课外作业
P6 问题与练习 2、3、4
课外作业
课堂训练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已知验电器上带正电荷后,验电器上的金箔张开了一定角度,如果用另一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金箔张角更大,则可以判定带电体一定带正电
  B、让两个带电体接触后分开,两个带电体都不带电,则两个带电体原来一定带等量异种电荷
  C、两个带电体之间的库仑力总是与它们所带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D、两个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不因第三个电荷的引入而发生变化
A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