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1张PPT)
第6章
生物的进化
第3节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
第1课时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
课内探究·名师点睛
指点名津·拨云见日
教材问题·解疑答惑
巩固训练·课堂达标
基础知识·双基夯实
课程要求
核心素养
阐明具有优势性状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将会增加。
1.认同种群是生物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理解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概念;基于分析和概括,理解突变和重组是不定向的,只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生命观念)
2.利用数学方法,探讨自然选择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科学思维)
3.通过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理解耐药菌的出现是可遗传变异的结果,耐药菌比例的增大是抗生素选择的结果,初步建立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科学观念。(社会责任)
知识导图
基础知识·双基夯实
一、种群和种群基因库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
突变
(2)可遗传变异是进化的原材料:
①可遗传变异的形成:基因突变产生的___________,通过___________过程中的基因重组,可以形成多种多样的_________。
②可遗传变异的特点
③可遗传变异的结果:只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不能决定_________________。
(3)可遗传的变异的利害性:变异的有利和有害是_______的,是由___________决定的。
(4)种群基因突变数=个体基因数×_________×个体数
等位基因
有性生殖
基因型
随机性
相对
生存环境
突变率
不定向性
生物进化的方向
2.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
(1)选择的对象:
①直接作用对象:个体的_______。
②最终选择的对象:决定表型的_______。
(2)选择的结果:
①生物性状方面: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②基因方面:种群___________会发生_______改变。
表型
基因
基因频率
定向
〔活学巧练〕
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
(1)一个种群中某基因占所有基因数的比值叫作基因频率。
( )
(2)在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的前提条件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
( )
(3)若亲子代间基因频率不变,基因型频率也一定不变。
( )
(4)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自然选择的直接选择对象是个体的表型。
( )
(5)从根本上讲,没有突变,就没有生物的进化。
( )
(6)突变具有低频性,不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 )
(7)有害突变不能成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 )
×
×
×
√
√
×
×
〔思考〕
1.小麦有抗锈病(R)和不抗锈病(r)之分,在锈病病毒肆虐的季节中,基因频率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提示:具有抗锈病(R)基因的小麦在锈病病毒侵染中能适应环境,比例升高,所以R基因的频率会升高,r基因的频率会降低。
2.突变具有多害少利性,为什么还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提示:生物变异是否有利,取决于其生存的环境,微小的有利变异不断积累可能导致生物进化。
〔学霸记忆〕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基因库指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3.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
4.变异的有利和有害是相对的,是由生存环境决定的。
5.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课内探究·名师点睛
1.相关概念的比较
一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
要点归纳
比较项目
含义
变化后与进化的关系
基因库
种群中全部基因
可导致生物进化,它的变化是形成新物种的前提
种群与物种的区别与联系
①区别
a.范围:种群是较小范围内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物种是由分布在不同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许多种群组成的。
b.判断标准:种群必须具备“三同”,即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物种;物种主要是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在自然条件下能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无生殖隔离)的一群生物。
归
纳
提
炼
②联系
a.一个物种可以包括许多种群。
b.同一个物种的多个种群之间存在着地理隔离,长期发展下去可成为不同的亚种,进而可能形成多个新物种。
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1)由于突变和基因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因此它们只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2)变异的有利和有害是相对的,由生存环境决定。
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
(1)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个体的表型,但从根本上来说,选择的是某一基因,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变化。
(2)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3)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一定的方向进化。
归
纳
整
合
(2020·山东菏泽期末)下列有关种群基因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一个种群的基因库包括这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B.种群中每个个体都含有种群基因库的全部基因
C.生物的个体总是要死亡的,但是基因库却因种群个体的繁殖而代代相传
D.基因突变可以改变基因库的组成
典例剖析
典例
1
B
[解析] 一个种群的基因库包括这个种群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A正确;种群基因库含有该种群全部个体的全部基因,但是每个个体不一定含有种群基因库的全部基因,B错误;基因库会通过种群个体的繁殖而代代相传,C正确;基因突变能产生新基因,可以改变基因库的组成,D正确。
(2020·北京石景山区高三期末)下列有关基因频率和生物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进化总是由突变引起的,且变异个体总是适应环境的
B.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C.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改变了种群的基因频率
D.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种群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
[解析] 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但突变具有多害少利性,因此绝大多数变异个体是不能适应环境的,A项错误。
变式训练1
A
以英国的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蠖体色变化为例进行分析,桦尺蠖的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S和s控制,黑色(S)对浅色(s)是显性的。在19世纪中叶以前,桦尺蠖几乎都是浅色型的,该种群中S基因的频率很低,在5%以下。到了20世纪中叶,黑色的桦尺蠖却成了常见的类型,S基因的频率上升到95%以上。
二
探究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
要点归纳
(1)提出问题:如何解释桦尺蠖种群中s基因的频率越来越低的现象?
(2)作出假设:自然选择使桦尺蠖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3)讨论探究思路:创设数字化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数学方法探究并验证假设。
(4)制订并实施探究方案
①创设数字化的问题情境。1870年,桦尺蠖种群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0%(SS)、20%(Ss)、70%(ss),S基因的频率为20%。在树干变黑这一环境条件下,由于树干变黑不利于浅色桦尺蠖的生存,使得种群中浅色个体每年减少10%,黑色个体每年增加10%。第2~10年间,该种群每年的基因型频率是多少?每年S、s基因的基因频率是多少?
②计算,将计算结果填入表中(如下表)。
?
第1年
第2年
第3年
第4年
……
基因型
频率
SS
10%
11.5%
13%
14.6%
?
Ss
20%
22.9%
26%
29.2%
?
ss
70%
65.6%
61%
56.2%
?
基因
频率
S
20%
23%
26%
29.2%
?
s
80%
77%
74%
70.8%
?
③根据计算结果,对环境的选择作用的大小进行适当调整,如浅色个体每年减少50%,深色个体每年增加50%,重新计算种群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的变化,与前者数据比较。
④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自然选择作用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且环境选择作用越大,改变的幅度也越大。
进化的实质——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
在自然选择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的改变;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的相应基因频率不断提高,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的相应基因频率会下降,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划
重
点
桦尺蛾的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黑色(s)对浅色(s)为显性。将某桦尺蛾种群分成两组,分别迁移到A、B两个区域,A地是煤炭工业重镇,B地是闭塞的山区,数年后抽样调查,结果如表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A地S基因的频率为89%,B地S基因的频率为6%
B.A地的大部分s基因突变为S基因,故S基因的频率升高
C.从上述材料得知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
D.从上述材料得知生物进化的实质就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典例剖析
典例
2
区域
SS(%)
Ss(%)
ss(%)
A
80
18
2
B
2
8
90
B
[解析] 由题干中的数据可知,A地种群内S基因的频率=[(80×2+18)/(80×2+18×2+2×2)]×100%=89%,s基因的频率=1-89%=11%;而B地种群内S基因的频率=[(2×2+8)/(100×2)]×100%=6%,s基因的频率=1-6%=94%,A正确。由上述分析可知,A地种群内控制黑色的S基因的频率较高,而B地种群内控制浅色的s基因的频率较高,这与这两地种群的生活环境对其的选择有关,B错误。A地种群生活在污染严重的环境中,而B地种群生活在基本未受污染的环境中,可见生物进化的方向是自然选择决定的,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C、D正确。
某地区有一种桦尺蛾,其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黑色(S)对浅色(s)是显性。1870年以来,S基因频率的变化如下表,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1870年种群中浅色个体比例为90%
B.从1900年至1960年,该物种始终没有进化
C.自然选择导致S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D.到1990年该桦尺蛾已经进化成了两个物种
变式训练2
C
年份
1870
1900
1930
1960
1990
S基因频率(%)
10
50
65
50
12
[解析] 1870年,S的基因频率为10%,则s的基因频率为90%,浅色个体(ss)的比例为90%×90%=81%,A项错误;从1900年至1960年,S的基因频率在不断改变,而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说明该物种发生了进化,B项错误;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它能决定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C项正确;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种群间形成生殖隔离,到1990年,该桦尺蛾种群内还能进行基因间的交流,说明还没有形成新物种,D项错误。
指点迷津·拨云见日
在一次红绿色盲的调查中,共调查男女各200名,调查发现,女性红绿色盲基因的携带者有15人,患者有5人,男性患者有11人。那么这个群体中红绿色盲基因的频率是
( )
A.4.5%
B.6%
C.9%
D.7.8%
典例
3
B
某小麦种群中TT个体占20%,Tt个体占60%,tt个体占20%,由于某种病害导致tt个体全部死亡,则病害发生前后该种群中T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 )
A.50%、50%
B.50%、62.5%
C.62.5%、50%
D.50%、100%
典例
4
B
三、根据遗传平衡定律计算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1.前提:在理想种群中。
(1)种群足够大;(2)所有雌、雄个体之间自由交配并产生后代;(3)没有迁入和迁出;(4)没有自然选择;(5)没有基因突变。
2.计算公式:当等位基因只有两个(设为A、a)时,设p表示A的基因频率,q表示a的基因频率,则:
基因型AA的频率=p2
基因型Aa的频率=2pq
基因型aa的频率=q2
(p+q)2=p2+2pq+q2=1
3.自交与自由交配后代的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的变化分析
(1)某种群的所有个体自交,若没有进行选择,则自交后代的基因频率不变,基因型频率会改变,并且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降低,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升高。
(2)某种群的所有个体随机交配,在无基因突变、各种基因型的个体生活力相同时,处于遗传平衡的种群自由交配遵循遗传平衡定律,上下代之间种群的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不改变。
(2020·四川成都七中高二上期中考试)一个随机交配的足够大的种群中,某一相对性状(由基因A、a控制)中显性性状的基因型的频率是0.36,则
( )
A.该种群繁殖一代后杂合子(Aa)的基因型频率是0.32
B.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大于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
C.若该种群基因库中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说明一定发生了基因突变
D.若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0.4,则表现为A基因所控制的性状的个体在种群中占40%
典例
5
A
[解析] 显性基因频率小于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B错;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不一定是基因突变导致的,C错;A控制的性状个体的比例是1-0.36=0.64,D错。
四、运用男性基因型频率计算该地区X染色体上基因频率
(以红绿色盲为例)红绿色盲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色盲基因b位于X染色体上,男性中色盲占x%,则此地区Xb(男性中的=女性中的=人群中的)的基因频率也为x%,此地区女性中色盲率则为(x%)2。
与外界隔离的某岛屿上,经调查该地区居民中白化病的致病基因频率为a,红绿色盲的致病基因频率为b,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致病基因频率为c,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典例
6
D
[解析] 女性个体中同时患红绿色盲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占b2(2c-c2),D错误。
教材问题·解疑答惑
?问题探讨?P110
提示:同意乙同学的观点。因为进行人工选择时是选择的表型,只有符合需要的类型才能保存下来,不需要的类型就会淘汰掉。选择时根据鸡的性状,而不是鸡蛋的性状。
?思考·讨论?P111
1.(1)A=60%,a=40%。
[解析] 100个个体共有200个基因,A的数量=2×30+60=120个;a的数量=2×10+60=80;A的频率=120÷200×100%=60%;a的频率=80÷200×100%=40%。
(2)基因型频率AA=36%、Aa=48%、aa=16%。
[解析] AA=(60%)2=36%;Aa=2×60%×40%=48%;aa=(40%)2=16%。
(3)A=60%,a=40%。
[解析] A=AA+1/2×Aa=36%+1/2×48%=60%,a=1/2×Aa+aa=1/2×48%+16%=40%。
(4)提示:
2.提示:不能;生物会发生基因突变,个体之间的交配也不能做到完全随机;生物种群之间会有迁入和迁出。
3.提示:突变产生的新基因会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基因A2的频率是增加还是减少,要看该突变对生物体是有益还是有害的,这取决于生物生存的环境。
?知识链接?P112
提示:(1)染色体数目变异必然引起染色体上基因数目的变化,进而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2)染色体结构变异不一定引起基因频率的改变,如倒位和易位,只是改变了基因的排列顺序,基因的数量并没有改变。
?探究·实践?P112
1.提示:树干变黑会使桦尺蛾种群中浅色个体减少。因为树干变黑以后浅色的个体容易被天敌发现,导致浅色个体减少。
2.提示:在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选择的是表型。比如天敌看到的是桦尺蛾的体色(表型)而不是控制体色的基因型。
?练习与应用?P114
一、概念检测
1.(1)√
(2)× 基因频率的改变也受环境的影响。
(3)√
2.D 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鱼包括多个物种,不属于种群,A错误;一个森林中的全部蛇包括多个物种,不属于种群,B错误;一间屋中的全部蟑螂包括多个物种,不属于种群,C错误;卧龙自然保护区的全部大熊猫是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同种生物,是一个种群,D正确。
3.C 种群中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等于它的纯合子频率与1/2杂合子频率之和,所以B的频率为18%+78%×1/2=57%,b的频率为4%+78%×1/2=43%,C项正确。
4.C 因题中给出的突变是不适于21
℃气温,而适于25
℃气温,A、B项错误;温度的变化有利于突变体的生存,只能说明突变是否有利取决于它对环境的适应度,不能展现出基因突变的特点,C项正确,D项错误。
二、拓展应用
1.提示:如选择育种和人工杂交育种。
2.提示:如果气候等其他条件也合适,并且这个种群具有一定的繁殖能力,该种群的个体数会迅速增加。否则,也可能仍然处于濒危状态甚至灭绝。
3.(1)提示:有关联,由表中数据可知,抗生素使用得越多,细菌对该类抗生素的耐药率越高。
(2)提示:细菌中存在各种变异类型的个体,其中就有抗药性变异,当患者使用抗生素时,抗药性细菌能够存活,不抗药的个体被杀死,随着时间的推移,抗药性个体越来越多。
(3)提示:耐药预警机制的建立可以及早发现耐药菌的出现,防止超级细菌的产生,因为超级细菌没有特效药来治疗。
(4)提示:不滥用抗生素,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
?探究·实践?P115
结果与结论
1.提示:在培养基上有细菌生长。在放有抗生素纸片的区域没有细菌。
2.提示:连续培养几代后,抑菌圈的直径变小了,说明抗生素对细菌产生了选择作用。
讨论:
1.提示:纸片出现抑菌圈,这是抗生素作用的结果,只有从抑菌圈边缘的菌落上挑取细菌,才能得到耐药细菌。
2.提示:支持“耐药菌是普遍存在的”这一说法。因为细菌的耐药性是由于基因突变而产生的,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
3.提示:耐药菌的出现对细菌来讲是有益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存活下去;但是对于我们人类来讲是有害的,因为耐药菌的出现导致我们难以治愈疾病。所以,变异的有害还是有利是针对不同的环境来说的。
4.提示: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分析是否有效。
5.提示:滥用抗生素可能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进而可能会出现超级细菌。滥用抗生素的实例,某些养殖户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感冒、发烧时医生开了大量的抗生素等。第3节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
第1课时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
课程要求
核心素养
知识导图
阐明具有优势性状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将会增加。
1.认同种群是生物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理解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概念;基于分析和概括,理解突变和重组是不定向的,只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生命观念)2.利用数学方法,探讨自然选择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科学思维)3.通过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理解耐药菌的出现是可遗传变异的结果,耐药菌比例的增大是抗生素选择的结果,初步建立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科学观念。(社会责任)
础知识·双基夯实
一、种群和种群基因库
二、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1.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1)可遗传变异的来源统称为__突变__
(2)可遗传变异是进化的原材料:
①可遗传变异的形成:基因突变产生的__等位基因__,通过__有性生殖__过程中的基因重组,可以形成多种多样的__基因型__。
②可遗传变异的特点
③可遗传变异的结果:只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不能决定__生物进化的方向__。
(3)可遗传的变异的利害性:变异的有利和有害是__相对__的,是由__生存环境__决定的。
(4)种群基因突变数=个体基因数×__突变率__×个体数
2.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
(1)选择的对象:
①直接作用对象:个体的__表型__。
②最终选择的对象:决定表型的__基因__。
(2)选择的结果:
①生物性状方面: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②基因方面:种群__基因频率__会发生__定向__改变。
〔活学巧练〕
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
(1)一个种群中某基因占所有基因数的比值叫作基因频率。( × )
(2)在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的前提条件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 × )
(3)若亲子代间基因频率不变,基因型频率也一定不变。( × )
(4)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自然选择的直接选择对象是个体的表型。( √ )
(5)从根本上讲,没有突变,就没有生物的进化。( √ )
(6)突变具有低频性,不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 )
(7)有害突变不能成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 )
〔思考〕
1.小麦有抗锈病(R)和不抗锈病(r)之分,在锈病病毒肆虐的季节中,基因频率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提示:具有抗锈病(R)基因的小麦在锈病病毒侵染中能适应环境,比例升高,所以R基因的频率会升高,r基因的频率会降低。
2.突变具有多害少利性,为什么还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提示:生物变异是否有利,取决于其生存的环境,微小的有利变异不断积累可能导致生物进化。
〔学霸记忆〕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基因库指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3.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
4.变异的有利和有害是相对的,是由生存环境决定的。
5.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课内探究·名师点睛
知识点?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
要点归纳
1.相关概念的比较
比较项目
含义
变化后与进化的关系
基因库
种群中全部基因
可导致生物进化,它的变化是形成新物种的前提
基因频率
×100%
导致生物进化
基因型频率
×100%
生物不一定进化
归纳提炼
种群与物种的区别与联系
①区别
a.范围:种群是较小范围内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物种是由分布在不同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许多种群组成的。
b.判断标准:种群必须具备“三同”,即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物种;物种主要是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在自然条件下能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无生殖隔离)的一群生物。
②联系
a.一个物种可以包括许多种群。
b.同一个物种的多个种群之间存在着地理隔离,长期发展下去可成为不同的亚种,进而可能形成多个新物种。
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1)由于突变和基因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因此它们只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2)变异的有利和有害是相对的,由生存环境决定。
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归纳整合
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
(1)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个体的表型,但从根本上来说,选择的是某一基因,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变化。
(2)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3)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一定的方向进化。
典例剖析
典例1 (2020·山东菏泽期末)下列有关种群基因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B )
A.一个种群的基因库包括这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B.种群中每个个体都含有种群基因库的全部基因
C.生物的个体总是要死亡的,但是基因库却因种群个体的繁殖而代代相传
D.基因突变可以改变基因库的组成
[解析] 一个种群的基因库包括这个种群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A正确;种群基因库含有该种群全部个体的全部基因,但是每个个体不一定含有种群基因库的全部基因,B错误;基因库会通过种群个体的繁殖而代代相传,C正确;基因突变能产生新基因,可以改变基因库的组成,D正确。
┃┃变式训练1__■
(2020·北京石景山区高三期末)下列有关基因频率和生物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
A.进化总是由突变引起的,且变异个体总是适应环境的
B.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C.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改变了种群的基因频率
D.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种群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
[解析] 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但突变具有多害少利性,因此绝大多数变异个体是不能适应环境的,A项错误。
知识点? 探究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
要点归纳
以英国的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蠖体色变化为例进行分析,桦尺蠖的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S和s控制,黑色(S)对浅色(s)是显性的。在19世纪中叶以前,桦尺蠖几乎都是浅色型的,该种群中S基因的频率很低,在5%以下。到了20世纪中叶,黑色的桦尺蠖却成了常见的类型,S基因的频率上升到95%以上。
(1)提出问题:如何解释桦尺蠖种群中s基因的频率越来越低的现象?
(2)作出假设:自然选择使桦尺蠖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3)讨论探究思路:创设数字化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数学方法探究并验证假设。
(4)制订并实施探究方案
①创设数字化的问题情境。1870年,桦尺蠖种群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0%(SS)、20%(Ss)、70%(ss),S基因的频率为20%。在树干变黑这一环境条件下,由于树干变黑不利于浅色桦尺蠖的生存,使得种群中浅色个体每年减少10%,黑色个体每年增加10%。第2~10年间,该种群每年的基因型频率是多少?每年S、s基因的基因频率是多少?
②计算,将计算结果填入表中(如下表)。
第1年
第2年
第3年
第4年
……
基因型频率
SS
10%
11.5%
13%
14.6%
Ss
20%
22.9%
26%
29.2%
ss
70%
65.6%
61%
56.2%
基因频率
S
20%
23%
26%
29.2%
s
80%
77%
74%
70.8%
③根据计算结果,对环境的选择作用的大小进行适当调整,如浅色个体每年减少50%,深色个体每年增加50%,重新计算种群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的变化,与前者数据比较。
④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自然选择作用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且环境选择作用越大,改变的幅度也越大。
划重点
进化的实质——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
在自然选择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的改变;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的相应基因频率不断提高,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的相应基因频率会下降,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典例剖析
典例2 桦尺蛾的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黑色(s)对浅色(s)为显性。将某桦尺蛾种群分成两组,分别迁移到A、B两个区域,A地是煤炭工业重镇,B地是闭塞的山区,数年后抽样调查,结果如表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区域
SS(%)
Ss(%)
ss(%)
A
80
18
2
B
2
8
90
A.A地S基因的频率为89%,B地S基因的频率为6%
B.A地的大部分s基因突变为S基因,故S基因的频率升高
C.从上述材料得知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
D.从上述材料得知生物进化的实质就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解析] 由题干中的数据可知,A地种群内S基因的频率=[(80×2+18)/(80×2+18×2+2×2)]×100%=89%,s基因的频率=1-89%=11%;而B地种群内S基因的频率=[(2×2+8)/(100×2)]×100%=6%,s基因的频率=1-6%=94%,A正确。由上述分析可知,A地种群内控制黑色的S基因的频率较高,而B地种群内控制浅色的s基因的频率较高,这与这两地种群的生活环境对其的选择有关,B错误。A地种群生活在污染严重的环境中,而B地种群生活在基本未受污染的环境中,可见生物进化的方向是自然选择决定的,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C、D正确。
┃┃变式训练2__■
某地区有一种桦尺蛾,其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黑色(S)对浅色(s)是显性。1870年以来,S基因频率的变化如下表,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C )
年份
1870
1900
1930
1960
1990
S基因频率(%)
10
50
65
50
12
A.1870年种群中浅色个体比例为90%
B.从1900年至1960年,该物种始终没有进化
C.自然选择导致S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D.到1990年该桦尺蛾已经进化成了两个物种
[解析] 1870年,S的基因频率为10%,则s的基因频率为90%,浅色个体(ss)的比例为90%×90%=81%,A项错误;从1900年至1960年,S的基因频率在不断改变,而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说明该物种发生了进化,B项错误;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它能决定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C项正确;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种群间形成生殖隔离,到1990年,该桦尺蛾种群内还能进行基因间的交流,说明还没有形成新物种,D项错误。
指点迷津·拨云见日
一、通过定义法(个体数)计算基因频率
1.若某基因在常染色体上或X、Y染色体同源区段上,则基因频率=×100%
2.若某基因只出现在X染色体上,则基因频率=×100%
典例3 在一次红绿色盲的调查中,共调查男女各200名,调查发现,女性红绿色盲基因的携带者有15人,患者有5人,男性患者有11人。那么这个群体中红绿色盲基因的频率是( B )
A.4.5%
B.6%
C.9%
D.7.8%
[解析] 因为女性染色体组成为XX,男性为XY,红绿色盲基因(用b表示)及其等位基因(用B表示)只位于X染色体上,所以基因b共有15×1+5×2+11×1=36个,因此红绿色盲基因的频率=×100%=6%。
二、根据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的方法(针对位于常染色体上或X、Y染色体同源区段上的基因)
A的基因频率=AA的基因型频率+Aa的基因型频率,a的基因频率=aa的基因型频率+Aa的基因型频率
典例4 某小麦种群中TT个体占20%,Tt个体占60%,tt个体占20%,由于某种病害导致tt个体全部死亡,则病害发生前后该种群中T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B )
A.50%、50%
B.50%、62.5%
C.62.5%、50%
D.50%、100%
三、根据遗传平衡定律计算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1.前提:在理想种群中。
(1)种群足够大;(2)所有雌、雄个体之间自由交配并产生后代;(3)没有迁入和迁出;(4)没有自然选择;(5)没有基因突变。
2.计算公式:当等位基因只有两个(设为A、a)时,设p表示A的基因频率,q表示a的基因频率,则:
基因型AA的频率=p2
基因型Aa的频率=2pq
基因型aa的频率=q2
(p+q)2=p2+2pq+q2=1
若已知某种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即可直接开方求出相应基因的频率。如在进行有性生殖的理想种群中,某种群隐性性状(aa)的频率为0.01,则a基因的频率为=0.1。
3.自交与自由交配后代的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的变化分析
(1)某种群的所有个体自交,若没有进行选择,则自交后代的基因频率不变,基因型频率会改变,并且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降低,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升高。
(2)某种群的所有个体随机交配,在无基因突变、各种基因型的个体生活力相同时,处于遗传平衡的种群自由交配遵循遗传平衡定律,上下代之间种群的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不改变。
典例5 (2020·四川成都七中高二上期中考试)一个随机交配的足够大的种群中,某一相对性状(由基因A、a控制)中显性性状的基因型的频率是0.36,则( A )
A.该种群繁殖一代后杂合子(Aa)的基因型频率是0.32
B.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大于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
C.若该种群基因库中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说明一定发生了基因突变
D.若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0.4,则表现为A基因所控制的性状的个体在种群中占40%
[解析] 显性基因频率小于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B错;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不一定是基因突变导致的,C错;A控制的性状个体的比例是1-0.36=0.64,D错。
四、运用男性基因型频率计算该地区X染色体上基因频率
(以红绿色盲为例)红绿色盲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色盲基因b位于X染色体上,男性中色盲占x%,则此地区Xb(男性中的=女性中的=人群中的)的基因频率也为x%,此地区女性中色盲率则为(x%)2。
典例6 与外界隔离的某岛屿上,经调查该地区居民中白化病的致病基因频率为a,红绿色盲的致病基因频率为b,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致病基因频率为c,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D )
A.正常个体中白化病携带者所占的概率为
B.男性个体中患红绿色盲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b
C.不患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女性个体占全部个体的
D.女性个体中同时患红绿色盲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占bc
[解析] 女性个体中同时患红绿色盲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占b2(2c-c2),D错误。
教材问题·解疑答惑
?问题探讨?P110
提示:同意乙同学的观点。因为进行人工选择时是选择的表型,只有符合需要的类型才能保存下来,不需要的类型就会淘汰掉。选择时根据鸡的性状,而不是鸡蛋的性状。
?思考·讨论?P111
1.(1)A=60%,a=40%。
[解析] 100个个体共有200个基因,A的数量=2×30+60=120个;a的数量=2×10+60=80;A的频率=120÷200×100%=60%;a的频率=80÷200×100%=40%。
(2)基因型频率AA=36%、Aa=48%、aa=16%。
[解析] AA=(60%)2=36%;Aa=2×60%×40%=48%;aa=(40%)2=16%。
(3)A=60%,a=40%。
[解析] A=AA+1/2×Aa=36%+1/2×48%=60%,a=1/2×Aa+aa=1/2×48%+16%=40%。
(4)提示:
亲代基因型的比值
AA(30%)
Aa(60%)
aa(10%)
配子的比值
A(30%)
A(30%)
a(30%)
a(10%)
子代基因型频率
AA(36%)
Aa(48%)
aa(16%)
子代基因频率
A(60%)
a(40%)
种群的基因频率同子一代一样。
2.提示:不能;生物会发生基因突变,个体之间的交配也不能做到完全随机;生物种群之间会有迁入和迁出。
3.提示:突变产生的新基因会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基因A2的频率是增加还是减少,要看该突变对生物体是有益还是有害的,这取决于生物生存的环境。
?知识链接?P112
提示:(1)染色体数目变异必然引起染色体上基因数目的变化,进而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2)染色体结构变异不一定引起基因频率的改变,如倒位和易位,只是改变了基因的排列顺序,基因的数量并没有改变。
?探究·实践?P112
1.提示:树干变黑会使桦尺蛾种群中浅色个体减少。因为树干变黑以后浅色的个体容易被天敌发现,导致浅色个体减少。
2.提示:在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选择的是表型。比如天敌看到的是桦尺蛾的体色(表型)而不是控制体色的基因型。
?练习与应用?P114
一、概念检测
1.(1)√
(2)× 基因频率的改变也受环境的影响。
(3)√
2.D 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鱼包括多个物种,不属于种群,A错误;一个森林中的全部蛇包括多个物种,不属于种群,B错误;一间屋中的全部蟑螂包括多个物种,不属于种群,C错误;卧龙自然保护区的全部大熊猫是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同种生物,是一个种群,D正确。
3.C 种群中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等于它的纯合子频率与1/2杂合子频率之和,所以B的频率为18%+78%×1/2=57%,b的频率为4%+78%×1/2=43%,C项正确。
4.C 因题中给出的突变是不适于21
℃气温,而适于25
℃气温,A、B项错误;温度的变化有利于突变体的生存,只能说明突变是否有利取决于它对环境的适应度,不能展现出基因突变的特点,C项正确,D项错误。
二、拓展应用
1.提示:如选择育种和人工杂交育种。
2.提示:如果气候等其他条件也合适,并且这个种群具有一定的繁殖能力,该种群的个体数会迅速增加。否则,也可能仍然处于濒危状态甚至灭绝。
3.(1)提示:有关联,由表中数据可知,抗生素使用得越多,细菌对该类抗生素的耐药率越高。
(2)提示:细菌中存在各种变异类型的个体,其中就有抗药性变异,当患者使用抗生素时,抗药性细菌能够存活,不抗药的个体被杀死,随着时间的推移,抗药性个体越来越多。
(3)提示:耐药预警机制的建立可以及早发现耐药菌的出现,防止超级细菌的产生,因为超级细菌没有特效药来治疗。
(4)提示:不滥用抗生素,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
?探究·实践?P115
结果与结论
1.提示:在培养基上有细菌生长。在放有抗生素纸片的区域没有细菌。
2.提示:连续培养几代后,抑菌圈的直径变小了,说明抗生素对细菌产生了选择作用。
讨论:
1.提示:纸片出现抑菌圈,这是抗生素作用的结果,只有从抑菌圈边缘的菌落上挑取细菌,才能得到耐药细菌。
2.提示:支持“耐药菌是普遍存在的”这一说法。因为细菌的耐药性是由于基因突变而产生的,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
3.提示:耐药菌的出现对细菌来讲是有益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存活下去;但是对于我们人类来讲是有害的,因为耐药菌的出现导致我们难以治愈疾病。所以,变异的有害还是有利是针对不同的环境来说的。
4.提示: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分析是否有效。
5.提示:滥用抗生素可能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进而可能会出现超级细菌。滥用抗生素的实例,某些养殖户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感冒、发烧时医生开了大量的抗生素等。第6章 第3节 第1课时
1.(2020·江苏无锡一中期末改编)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一个森林中的全部蛇是一个种群
B.黄山和华山的黄松是一个种群
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D.种群内的雌雄个体间不能相互交配完成生殖过程
[解析] 种群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集合,一个森林中的全部蛇不符合“同种生物”,不是一个种群,A错误。黄山与华山不符合“一定区域”,所以黄山与华山的黄松不是一个种群,B错误。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C正确。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的雌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完成生殖过程,D错误。
2.关于基因库的相关描述,错误的是( C )
A.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B.生物个体总是要死亡的,但基因库却因种群个体的繁殖而代代相传
C.种群中每个个体都含有该种群基因库的全部基因
D.基因突变可改变基因库的组成
[解析] 基因库是指种群中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由于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所以每个个体中不可能都含有该种群基因库的全部基因。基因库中只要有一个基因发生变化,则基因库组成一定会发生变化。种群是繁殖的基本单位,基因库随繁殖的进行而不断延续。
3.(不定项选择)下列哪项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ABD )
A.基因突变
B.基因重组
C.不遗传的变异
D.染色体变异
[解析] 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其中突变又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4.腕足类动物海豆芽,从4亿年前出现至今面貌基本没变,又没有灭绝,对此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D )
A.自然选择对其不发生作用
B.海豆芽在漫长的年代中基因频率发生了较大变化
C.海豆芽很少变异,适应性强
D.海豆芽的生活环境基本没有改变
[解析] 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该生物的“面貌基本没变”,说明其生存环境基本没变,基因频率也基本没变,所以性状基本没变。
5.某种群中含有基因型为AA的个体300个,Aa的个体200个,aa的个体500个,则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 B )
A.40%
B.60%
C.50%
D.70%
[解析] a的基因频率==0.6。
6.杂交实验表明,桦尺蛾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S和s控制,黑色(S)对浅色(s)是显性。在19世纪中期以前,桦尺蛾种群中S基因频率很低,在5%以下,到了20世纪上升到95%以上。试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1)在19世纪时,桦尺蛾的栖息地曼彻斯特地区树干上长满了地衣,在此环境条件下,种群s的基因频率高的原因是__浅色型(ss)桦尺蛾与环境色彩一致,不易被鸟类所食,后代繁殖个体多,导致s基因频率高__。
(2)随着英国工业的发展,工业炼铜使地衣不能生存,树皮暴露,并被煤烟熏成黑褐色,在此环境条件下,种群S的基因频率升高的原因是__黑色型(SS或Ss)桦尺蛾的黑色成了一种保护色,黑色型个体逐渐增多,导致S基因频率升高__。
(3)上述事例说明,种群中产生的变异是__不定向的__,经过长期的__自然选择__,其中不利变异被不断__淘汰__,有利变异则逐渐__积累__,从而使种群的__基因频率__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方向缓慢地进化。因此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__自然选择__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