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语文专项训练之文言文阅读(六)(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年中考语文专项训练之文言文阅读(六)(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16 10:00: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1年中考语文专项训练之文言文阅读(六)
(一)九疑山图记①
①九疑山方二千余里,四州②各近一隅。世称九峰相似,望而疑之,谓之九疑。
②九峰殊极高大,远望皆可见也。彼如嵩、华③之峻崎,衡、岱④之方广,在九峰之下,磊磊然如布棋石者可以百数。中峰之下,水无鱼鳖,林无鸟兽,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往往见大谷长川平田深渊杉松百围,榕栝并茂,青莎白沙,洞穴丹崖,寒泉飞流,异竹杂华,回映之处,似藏人家。实有九水,出于中山,四水流灌于南海,五水北注,合为洞庭⑤。不知海内之山,如九疑者几焉?
③或曰:“若然者,兹山何不列于五岳?”对曰:“五帝之前,封疆尚隘⑥,衡山作岳,已出荒服⑦。今九疑之南万里臣妾⑧;国门东望,不见涯际;西行几万里未尽边陲,当合以九疑为南岳,以昆仑为西岳,衡、华之辈,听逸者⑨田占为山居,封君⑩表②作园囿耳。但苦当世议者狗限常情,牵引古制,不能有所改创?也,如何?”
④故图画九峰,并随方题记,传于好事,以旌异之。
【注释】①九疑山图记:选自《元次山集》②四州:指九疑山周围各州,即道州、贺州、韶州、郴州③嵩、华:指嵩山、华山④衡、岱:衡山与泰山。岱,泰山的别名。⑤古人认为,九疑山有九条河流。其中四条南流入南海,五条北流入洞庭。元结在文中沿用此说。实际上,从九疑山发源的所有河流,均最后北流注入洞庭湖。⑥隘:关隘。⑦荒服:边陲。古时王畿外围地方,以五百里为率,视距离远近分为五等,叫“五服”,其名称为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⑧臣妾:西周、春秋时对奴隶的称谓。亦作为所属臣下的称呼。《左传·僖公十七年》:“男为人臣女为人妾。”⑨逸者:隐居之人。⑩封君:由皇帝封赐的皇亲国戚或功臣?创:创始,首创。这里指创见,独到的见解。庶几:差不多。《论语·先进》:“子曰:回也,其庶乎!”
1.第①段交代了九疑山的
(4分)
2.简析第②段中“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的表达效果。(4分)
3.下列对“听逸者占为山居”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4分)(

A.任凭隐居者将衡山、华山据为己有。
B.听说逃亡者到衡山、华山安家藏身
C.听任出世者在衡山、华山结庐隐居。
D.听说出世者在衡山、华山安居生活。
4.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4分)
5.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4分)
(二)指南针
[宋]沈括
方家①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水浮多荡摇,指爪及碗唇上皆可为之,运转尤速,但坚滑易坠,不若缕悬②为最善。其法取新纩③中独茧缕以芥子许蜡缀于针腰,无风处悬之,则针常指南。其中有磨而指北者。余家指南、北者皆有之。磁石之指南,犹柏之指西,莫可原其理。
(选自《梦溪笔谈》
【注释】①方家:行家。②缕悬:用丝线悬挂。③纩(kuàng):丝绵。④独茧缕:单根的蚕丝。⑤芥子: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干燥成种子。这里指蜡的大小。⑥原:推究。
1.用/划分下面一句话的朗读停顿。(只划一处)(2分)





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不全南也
南:
(2)以芥子许蜡缀于针腰
许:
(3)其法
其:
(4)莫可原其理
莫: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①以芥子许蜡缀于针腰
②以亿万计
B.①不若缕悬为最善
②若止印三二本
C.①磁石之指南
②石青糁之
D.①指爪及碗唇上皆可为之
②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但坚滑易坠,不若缕悬为最善。
5.文章介绍了指南针的哪几种使用方法?(4分)
6.作者沈括是否掌握了指南针能够指南的原理?请用文中的原句来回答。(4分)
(三
)古镜
[宋]沈括
【甲】古人铸鉴①,鉴大则平,鉴小则凸。凡鉴凹则照人面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乙】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②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③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余观之,理诚如是。然余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意古人别自有术。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改)
【注释】①鉴:镜子。②原:推究。③差:略微。
1.下列给【乙】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B.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C.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D.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2.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收人而令小
令初下,群臣进谏(《邹忌讽齐王纳谏》)
B.予观之
同予者何人(《爱莲说》)
C.又见他家所藏
才美不外见(《马说》)
D.文画铭字无纤异者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4.古人制镜,使镜面略凸,能收到“
”的效果(用文中原句填空);制造的透光镜,能在日光下透射出背面的花纹和文字。由此可见古代铸镜技艺很
(用一个词语概括)。(3分)
5.有人推究透光镜能透光的原因,作者原先赞同,来产生了怀疑。他怀疑的依据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
(一)
1.规模和得名缘由
2.这句话描写了山中若有若无的蝉蝇一类的声音,以声衬静;突山了九疑山中峰之下的静寂。
3.C
4.这句话整散结合;先用整句突出九疑山的山峰兼有嵩、华、衡、岱的特点,强调其峻峭与宏伟,节奏鲜明;再用散句描摹这样的山峰很多,句式参差,富于变化。
5.九疑山地处衡山之南,宏伟美丽;却不能列于五岳;作者撰文对此表示不满;希望人家认识九疑山特有的长处。
参考译文
九疑山方圆二千多里,四州交接,近其一角。世人认为九座山峰非常相似,望去几乎一样,所以称之为九疑山。
九座山峰非常高大,远远遥望就可以见到。它们有嵩山、华山的险峻崎岖,有衡山、岱山的幅员辽阔,在九座山峰之下还有很多委积在一起如同棋子排布的石头,可以用百来计算。中峰之下,九嶷山水中没有鱼鳖,林中没有鸟兽,不时听到的如同蝉蝇之类的声音,仔细听又好像没有。这里往往可以见到深谷大川,平田深渊,面积宽广的杉松,枝繁叶茂的榕树栝楼(一种植物),翠绿的藤萝,白色的沙滩,深邃的洞穴,红色的石崖,清凉的泉水从空中飞泻下来,种类各异的竹子混杂着各种花草,互相辉映之处,好像隐藏着山野人家。真的有九条水从中山之中倾泻而出,其中四条流灌到南海,另外五条水流合流注入洞庭湖。不知道像九疑山之样的海内之山能有几座?
有的人说:“如果真的这样这座山为什么没有列于五岳之中?”我的回答是:“五帝之前,祭祀疆土尊崇关隘,把衡山作为五岳之一,已经是很偏远的地方了。今天九疑山之南,万里归服;站在都门向东望,看不到边际;向西行几万里,到不了边陲。因此应该把九疑山作为南岳,把昆仑山作为西岳,像衡山、华山之类的山,还是听任出世者在此结庐隐居,让领受封邑的贵族作标记当作后花园吧。只是苦于当世执政者常常被常情牵制,不能有所改动创新,这又怎么办啊?”
所以我绘制了九疑山的图画,并且连同写下题记,传给那些有兴趣的人,来赞扬他们。
(二)
1.然/常微偏东
2.(1)指南(2)左右,上下(3)代词,它的(4)没有,这里是没有办法
3.A(A.用,拿;B.如/如果;C.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代词,它,指字印;D.做/被)
4.只是在坚硬光滑(的表面)容易滑落掉下,(不过这几种方法)都不如悬挂法,(悬挂法)是最好的。
5.四种使用方法:①水浮法;②放在指甲上;③放在碗边上;④缕悬法。(假如把②③并为一类“放在指甲及碗边上”,写三点也可以)
6.没有。“磁石之指南,犹柏之指西,莫可原其理。”
参考译文
行家用磁石磨成针(的形状),(针头锋利)就可以指向南方;然而常常略微偏东,不全是指南。(放在)水上常震动摇摆,放在指甲上或碗边都可以这样做,运转的速度特别快,只是在坚硬光滑(的表面)容易滑落掉下,(不过这几种方法)都不如悬挂法,(悬挂法)是最好的。它的方法是取新产的丝绵中一缕单根的蚕丝,用芥菜种子左右的蜡(抹在上面),粘在针的中间(位置),在没有风的地方悬挂,针就常常指向南方。其中有的针磨好了则指向北方。我家指南、指北的针都有。磁石指向南方,和柏树的树枝指向西方(柏树的树枝长的都是朝西的)一样,没有办法探究它的原理。
(三)
1.A
2.B(A.让,使/命令,皇命;B.我;C.看见/露,表现;D.不同/以…为异,感到奇怪。)
3.铭文和花纹虽然在背面,但是镜面上隐隐约约有痕迹,所以在光中显现出来。
4.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精湛(高超)
5.别的形制相同的镜子都不能透光,只有这面透光。
参考译文
【甲】制造镜子的时候,大镜子造成平的,小镜子造成凸的。镜面凹的照出人脸的像要大些,镜面凸的照出人脸的像要小些。所以作得稍为凸些,以使脸像变小,这样的镜子虽小仍可获得人脸全像。这样的工艺做工巧妙,后人造不出来。
【乙】世上有透光镜,镜背面有铭文,共二十字,字体极其深奥,没人能读懂。用这个镜子承受日光,背面的花纹和二十个字就会透射在房壁上,清清楚楚。有人推究它的原理,认为是由于铸造时薄处先冷,唯独有花纹和字的地方比较厚,冷得慢,以致铜收缩得多;铭文和花纹虽然在背面,但是镜面上隐隐约约有痕迹,所以在光中显现出来。我观察了这面镜子,认为道理确实如此。可是我家有三面镜子,又见到了别人家所收藏的镜子,都是一个式样,图案、铭文没有丝毫差异,形制很古老。只有这种镜子可以透光,其他的镜子虽然也有特别薄的,却都不能透光。想来古人自有特殊的制作方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