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与证明
第一课时 命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命题的概念,知道命题的结构,寻求命题的条件与结论;
辨别真假命题,会通过举反例来说明假命题;
体验并理解原、逆命题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以问题为全课心脏,在问题辨析中掌握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命题概念的理解,真假命题的判断以及互逆命题的体验,培养学生树立科学严谨的学习方法;
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参加数学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好奇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命题概念与结构。
难点:命题的条件与结论的识别。
教学过程:
开始设置一组“教学导入”,通过三个有关当今的“经济”与“环保”热点问题,导出三句含有“如果……,那么……。”的语句,从而导入本节课所要研究的主题——“命题”。
(一)思考引入
思考下列各语句中,哪些是作出了判断的句子,哪些不是?
多可爱的804班学生啊!
你们欢迎我吗?
2008年奥运会是在桐城市举办的。
1+2>3。
0.5是整数。
对顶角相等。
连结A、B两点。
若X2=1,则X=1。
(二)新课探究
1.命题(突出重点!)
(1)概念:可以判断它是真(正确)、假(错误)的语句或式子叫做命题;反之,若一个语句没有对某一事件的正确与否做出任何判断,则它不是命题。
及时反馈:看看下列语句是不是命题?
今天天气如何?
你是不是作业没交?
这里景色多美啊!
-2不是整数。
4>3.
注:针对于第(3)小题学生的回答,做关于感叹句在命题中的具体分析。
(2)命题的结构:
每个命题都是由条件与结论两个部分组成。
命题常写成的形式为:“如果(条件),那么(结论)。”或“若(条件),则(结论)。”如:如果a是偶数,那么a一定能被2整除。(让学生举例填空)
注:对于一些条件与结论不明显的命题,一般采取先添补一些命题中省略的词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后,再确定条件与结论。
如:命题①对顶角相等。
②a>0时,函数y=ax+b的值随x的增加而增加。
(3)寻求命题的条件与结论(突破难点!)
例:请说出下列命题的条件与结论:
①两个直角相等;
②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高相等。
2.真命题与假命题
概念:正确的命题叫做真命题;错误的命题叫做假命题。
识别:
判断下列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2008年奥运会是在桐城市举办的。
1+2>3 。
0.5是整数。
对顶角相等。
若X2=1,则x=1 。
一个锐角与一个钝角的和等于180°。
反例:
例:一个锐角与一个钝角的和等于180°。——假命题
因为 30°是锐角,120°是钝角,
而 30°+ 120°=150°≠180 °,
所以“一个锐角与一个钝角的和等于180°”是假命题。
概念:如上,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举出一个符合命题条件,但不满足命题结论的例子就可以了。像这样的例子叫做反例。
原命题与逆命题
概念:原命题:“若p则q。”
逆命题:“若q则p。”(其中p代表命题条件,q代表命题结论。)
互逆命题:命题“若p则q” 与命题“若q则p” 这样两个命题(条件与结论互换)称为互逆命题。
注:原命题与逆命题的相对性。并让学生积极举出互逆命题的例子。
(2)互逆命题的真假性:原命题的真假与其逆命题的真假无关。
(请同学们举两个例子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体现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结论。)
四.小结交流:
这节课你有何收获,能与大家分享、交流你的感受吗?
(请一个学生归纳总结,其他同学补充完善。)
五.作业布置:
教材85页习题1,2,3
课后思考题:
1.对于同一平面内三条直线a, b, c,给出下列五个选项:
1. a ∥ b 2. b ∥ c 3. a ⊥ b 4. a ∥ c
5. a ⊥ c
以其中两个为条件,一个为结论,组成一个你认为正确的命题 。
2.“X>6”是不是命题?
板书设计:
14.2命题与证明
第一课时 命题
一.命题 三.原命题与逆命题
1.概念 1.概念
2.命题的结构 2.互逆命题的真假性
3.寻求命题的条件与结论 四.小结交流
二.真、假命题 五.作业布置
1.概念
2.识别
3.反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