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 第八单元习题课件(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 第八单元习题课件(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17 21:49:16

文档简介

(共11张PPT)
语文园地
一、读一读,把句子补充完整,再照样子说一说。
1.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________”。
2.书籍是全世界的__________。
3.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_________,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____。
4.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长生果
营养品
一位朋友
故地
人生的灯塔,指引你前进的方向
二、把下列句子排成一段意思连贯的话。
(
)阅读是什么?是吸收。
(
)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让人家知道,或者用嘴说,或者用笔写。
(
)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
(
)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
(
)写作是什么?是表达。
1
4
2
5
3
三、把古诗补充完整,并回答问题。
(一)观书有感(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_________共徘徊。
问渠那得_______?为有源头活水来。
天光云影
清如许
镜子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
因为
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2.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暗喻人要心灵澄明,
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因此人们常常用此句来比喻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二)观书有感(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______。
_____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_______。
一毛轻
向来
自在行
1.诗中
“_________________”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把____比作
_____。句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诗中用“  ”画出表明船比之前行得快的原因的句子。
蒙冲巨舰一毛轻
巨舰
羽毛
那艘巨舰在激流中如羽毛般轻快航行
3.根据诗意判断对错。(对的画“√”,错的画“×”)
(1)这首诗的寓意是读书须积累,当积累到融会贯通的地步,自然就能达到运用自如的境界。(
)
(2)船能自在而行的原因是使劲推移。(
)
(3)这首诗用水上行舟作比,说明读书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初学时需要“推移”之力,到后来探得规律,懂得事理之时,就能“自在”而行了。
(
)

×

四、课外读物寻找方法。
喜欢读课外书,可书店里的书籍太多不知道从何入手,这时,可以选择名著来阅读。还有一个方法,就是选择与_____有关的书来读,如我们学的《我的“长生果”》中提到了巴金的《家》,就可以找这本书来看;读了法布尔的《昆虫记》,就可以找布封的《动物素描》来读。
这样从读__________到读_________,再到读____________。
课文
一篇课文
整本书
同一类书(共14张PPT)
25
古人谈读书
二、让词语走进语境。
1.生活中不能quē
shǎo(
)书籍,
我们小学生要chí
zhī

héng(
)地坚持每日sòng
dú(
)。
2.正suǒ
wèi(
):

kuī(
)一斑而见全貌。”
缺少
持之以恒
诵读
所谓

B
A
C
四、完成句子练习。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
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1.“漫浪”的意思是:_______。
2.读书做不到“三到”结果会怎样?在原文中用“____”画出来。
随意
五、根据课文内容判断对错。(对的画“√”,错的画“×”)
1.《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书。(
)
2.孔子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学问为耻。(
)
3.“三到之中,心到最急”中的“急”是着急的意思。(
)


×
六、把句子补充完整,再写出句意。
1.默______,_________,诲人不倦。
句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知___________,不知_______,是知也。
句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识之
学而不厌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之为知之
为不知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的态度
七、将选文补充完整,并完成练习。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____,第二要_____,第三要____。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____________,不敢以一得____,如河伯之_____,
如井蛙之_____,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1.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
2.“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中“断”的意思是:______

“下流”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
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志
有识
有恒
知学问无尽
自足
观海
窥天
曾国藩
一定
下等,劣等
有志向的人一定不会甘心屈居于人下
3.理解课文内容填空。
(1)古人读书有三个方法:第一要_____,第二要______,第三要______。
(2)文中把有一点收获就自我满足的人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志向
有见识
有恒心
河伯观海
井蛙窥天
4.对这篇课文的主要思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志向的人一定不会甘心屈居人下。
B.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会因为有一点收获而满足。
C.有恒心的人是一定会成功的。
D.要满足于现状。
D
八、我知道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1.书到用时
_______,事非经过不知难。
2.读书破万卷,_________________。
3.读书使人
_______________。
4.不动_____不读书。
方恨少
下笔如有神
心明眼亮
笔墨(共20张PPT)
26
忆读书
____
____
____
____
二、让词语走进语境。
周末,我唯一的消遣就是丢下fán
suǒ(
)的事情,
搜索一些shū
kān(
)来看。在书中,我结识了各式各样的人物,
比如jiǎ(
)宝玉;领略了世界风光,比如kǎi
xuán
mén(
)。
烦琐
书刊

凯旋门
三、读句子,选择正确的生字画“√”。
1.岁月的坎坷使他过早地(衰 哀)老,稀疏的头发已经花白。
2.陈嘉庚先生虽然是一方巨富,但本人生活却非常简(仆 朴)。


\
\
\
五、补充词语,并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索然___
栩栩____ 
___动___移
津津_____
自___多___
1.当我在橱窗外看到那双红色的舞鞋时,我__________,不能自已。
2.鲁迅笔下的人物,一个个刻画得血肉丰满,__________。
3.从上面的词语中找出一组反义词。
(
)——(
)
无味
如生


有味


心动神移
栩栩如生
索然无味
津津有味
六、读句子,完成练习。
1.下列句子在文章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感受?
(1)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期待,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作者很想知道后面的情节的那种急切、期盼、不舍之情。
(2)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起来,
居然越看越明白。
作者暗自下定了自己去读书的决心时毅然决然的内心感受。
2.读一读,体会下面三个句子意思发生的变化。
(1)读书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多读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好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书是一个良好的爱好和习惯
多读各类书籍,不要只局限在一类书上
要读那些健康,对自己有益的书
七、课内阅读。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
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要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得不到的。
我自1980
年到日本访问回来后,即因腿伤闭门不出,“_______”做不到了,“_________”便是我唯一的消遣。我每天都会得到许多书刊,知道了许多事情,也认识了许多人物。
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
同时,书看多了,我也会挑选、比较。比如说看了精彩的《西游记》就会丢下烦琐的《封神榜》,看了人物栩栩如生的《水浒传》就不会看索然无味的《荡寇志》。对于现代的文艺作品,那些写得朦朦胧胧的、堆砌了许多华丽词句的、无病而呻的文字,我一看就从脑中抹去。但是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哪怕只有几百上千字,也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2.作者喜欢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古代作品;
对于现代作品,作者喜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篇章。
3.作者读了许多书,有什么收获?
从读书中得到了做人处世要独立思考的大道理,
知道了许多事情,也认识了许多人物。
精彩的、
人物栩栩如生
满带着真情实感

十分质朴浅显
4.谈谈你对“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这句话的体会。
这句话说明了冰心老人一生对读书的喜爱,同时也说明了她在一生中读的书很多而且积累了很多知识。体会到了冰心老人将她这一生的大部分时光都用在了读书和写作上,体现了她对读书孜孜不倦的精神。
八、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以书为友
书好比一种食物,有的可以狼吞虎咽,有的仅需浅尝,有的则需细细品味,再慢慢消化。有些不得不读的书,有时可以让别人代读——看人家的笔记,但这只适用那些枯燥的书,因为人家的笔记就像经过蒸馏的水,索然无味。而那些好书呢?可以用“渗透法”慢慢读,第一遍可以粗读,从而对这本书有个了解,并对主人公有个印象;第二遍可以细读,概括出主要内容,再提出问题,并争取将它们在第三遍阅读中解决,同时概括出中心思想;若解决不了,就再读第四遍,第五遍……直到“吃透”了为止。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吃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好书可用“渗透法”慢慢读。
第一遍____,第二遍_____,第三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说书“能治好大脑缺陷”?
请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用“  ”画出来。
对书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都有比较准确、深入的了解
粗读
细读
解决问题,概括中心思想
4.你最喜欢的是哪一类书?它对你有哪些帮助?请联系实际简要说一说。
我最喜欢读文学及诗歌类的书,因为这些书能丰富我的语言积累,提高我的写作水平。(共12张PPT)
27
我的“长生果”




三、在错别字下面画横线并改正,再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流光溢采(
)  千编一律(
)
不求深解(
)
别出新裁(
)
浮想连翩(
)
如痴如酣(
)
津津有昧(
)
牵长挂肚(
)
作者最早看“香烟人”小画片时,看得__________;
后来看连环画看得
_____________;
读文艺书籍时,书中人物的悲欢离合让作者___________。








津津有味
如痴如醉
牵肠挂肚
四、下面的说法对的画“√”,错的画“×”。
1.这篇文章是著名作家叶文玲创作的一篇散文。(
)
2.本文主要是回忆作者成年时代的读书生活,阐明读书的特有感受。(
)
3.“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这是一个拟人句。(
)
4.“我又发现了一块‘绿洲’——小镇的文化站有几百册图书!”句中破折号的作用是表示解释说明。(
)

×
×

五、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这个比喻,我觉得特别亲切。
“长生果”是指人吃了会使人_______的果子,这里把__比作“长生果”,
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长生不老

书是人类的精神粮食,是人类文明传承和延续的生命之源
1.文段中用“酵母”来比喻________________,
形象地说明了________和课外阅读的作用。
2.“禁不住眼泪汪汪”说明“我”写作时投入了大量的_____。
3.从画“  ”的句子中可以体会到,
写好作文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要写出__________。
平时积累的词语
生活体验
情感
真情实感
七、杨绛先生曾教育青年人说:“你的问题主要是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读了上面的文字,请你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写一写你今后准备怎么做。
示例:我要多读书,读好书,不断提高个人修养,提升我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