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纸船和风筝 教案+反思(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23 纸船和风筝 教案+反思(2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16 15:35: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3 纸船和风筝
教学目标
1.认识“筝、鼠”等11个生字,正确书写“折、张”等7个字,会写“纸船、松果”等7个词语。
2.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认字,读懂故事内容,体会松鼠和小熊之间的友谊。
3.继续学习默读,感受友谊带来的快乐,对如何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所感悟。
人文主题
通过纸船和风筝的故事,对如何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所感悟。
教学重难点
1.回顾识字方法,鼓励学生综合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自主识字、自主阅读。
2.通过观察字形、做动作、对照插图等方法辨析“漂”与“飘”,并能准确运用。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预习要求
1.按照本课预习卡的要求完成本课预习。
2.借助拼音朗读课文,读通顺,读流利,标出自然段序号。
课时目标
1.认识“筝、鼠”等11个生字,正确书写“折、扎、抓”3个字。
2.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认字,读懂故事内容,体会松鼠和小熊之间的友谊。
3.继续学习默读,提取信息,感受友谊带来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实物激趣,尝试猜读
1.出示实物,导入新课: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个小礼物,看看它们是什么?(出示纸船与风筝实物)今天,我们就来读一篇与纸船和风筝有关的故事。
2.引导发现:这篇课文和我们以前学习的课文有什么不同?(全文没有标注拼音)数一数: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学生在每个自然段前标上序号。
3.回忆、汇报:没有拼音帮忙,遇到不认识的字可怎么办呢?你们之前积累了哪些识字的好办法?(联系上下文、猜读、査字典、查识字表、问老师、问同学……)
4.谈话:有这么多识字的好方法,老师相信你一定可以自己读故事了。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动脑筋想办法。
5.交流方法,指导猜读。
出示:松鼠 抓住 祝你幸福 愿意 哭
(1)要求:猜猜加点字的读音,说说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预设:根据字的特点,猜字方法主要可以分成三种:
第一种,利用形声字的特点猜字,比如“抓”;
第二种,利用插图猜字,比如“筝、鼠”;
第三种,结合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猜字,比如“幸、愿”;
第四种,根据字形猜字,比如“哭”。
设计意图:
本环节教学意在让学生了解生字是可以猜的。和同学交流之后,学生会发现,猜生字原来有不同的方法,而交流总结的方法将有助于学生今后阅读时认识其他生字。  
(2)谈话:祝贺同学们顺利通过识字关,还积累了那么多识字的方法,今后我们就可以更方便地阅读更多的故事了。
6.提问:谁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学生汇报,教师小结:松鼠和小熊是好朋友,课文讲述了他们用纸船和风筝传递友情的故事。
二、学习第1~6自然读,感受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1.主人公安家。
(1)指名读课文第1自然段,认识故事的主人公。
(2)教师边讲述第1自然段,边在黑板上画简笔画。
(3)指名把松鼠和小熊的卡片贴在合适的位置:大山和溪流都画好了,谁能把松鼠和小熊送回家,给大家讲讲他们住在哪里。
2.初识“漂”字。
(1)提问:松鼠折了一只纸船,想要送给小熊,它应该怎么送给小熊呢?
①用课文中的语言来回答。课件出示课文第2自然段:
松鼠折了一只纸船,放在小溪里。纸船漂哇漂,漂到了小熊家门口。
②用实物纸船,借助黑板简笔画边做动作演示边介绍。
设计意图:
紧密结合课后习题,借助教师示范,让学生意会朗读方法,有利于学生关注文中的重点词,学会将一个简单的词语转变成一幅内容丰富的画面,帮助学生在情境中提高朗读能力。
(2)点评:有的同学的纸船漂得好快,我仿佛听到的是这句话:纸船漂到了小熊家门口。
(3)教师范读,请学生说一说听起来有什么感觉。
(4)点拨引导:读的时候要想象纸船在溪流里慢慢漂的画面,读得慢一点,声音适当拖长,听上去就有舒缓的感觉,仿佛看到纸船慢慢悠悠地在溪流里漂哇漂。
(5)学生模仿练读句子。
3.辨析“漂”与“飘”。
(1)复习默读要求:集中注意力,不出声。
(2)要求:默读课文第3~6自然段,试着不出声,找到和第2自然段很像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设计意图:
本课是教材第二次提出默读要求,虽然学生对默读已有接触和学习,但仍处于起步阶段,不应操之过急,提出过高要求,只要求不出声即可,在往后的学习中再提出不动唇、不指读等较高的要求指导学生在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的基础上进行默读。
课件出示句子:他想了想,就扎了一只风筝。风筝乘着风,飘哇飘,飘到了松鼠家门口。
(3)强调“扎”的读音zā,出示词组:扎风筝。
(4)迁移运用第2自然段学“漂哇漂”的方法练读、指名读,想象画面,读出风筝在风中慢慢、轻轻飘荡的感觉。
(5)发现“漂”与“飘”的不同。
①提问:大家有什么好办法区分这两个字吗?
预设:
方法一:观察字形,结合形声字特点发现:“漂”是三点水旁,是东西在水上漂;“飘”是风字旁,是东西在风中飘。
方法二:联系上下文体会:纸船顺着溪流漂,风筝乘着风飘。
②指名将纸船和风筝实物粘贴在黑板简笔画的合适位置上。
③做动作、用手势表示纸船在水里漂,风筝在天上飘。
4.学习第3~5自然段,体会“乐坏了”。
(1)提问:小熊和松鼠喜欢对方送来的礼物吗?(喜欢)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预设:从双方收到礼物后“乐坏了”可以感受到彼此的喜欢与高兴。
出示:
小熊拿起纸船一看,乐坏了。
松鼠一把抓住风筝的线一看,也乐坏了。
(2)引导想象:小熊和松鼠“乐坏了”,小熊可能乐得________;松鼠可能乐得________。
预设:乐得合不拢嘴、手舞足蹈、一蹦三尺高、拍手叫好……
(3)指导朗读。
①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②男女生分别读第3和第5自然段,比一比谁更快乐。
(4)过渡:就这样,小溪里漂着的纸船和风中飘荡的风筝让小熊和松鼠成了好朋友。
三、观察比较,练习书写
1.学生独立观察“折、扎、抓”3个字,发现异同:3个字都是提手旁的字,“扎”字左右等宽,“折、抓”两个字左窄右宽。
2.重点指导书写“抓”字。
(1)这个字中有两只手,你发现了吗?
(2)除了提手旁,右边还有一只“爪”。伸出你的手,张开拇指、食指和中指,(教师示范)看看像不像一个“爪”字。教师在自己左手的手背上用红色水彩笔画一个平撇,在拇指、食指和中指上分别画竖撇、竖和捺,清楚呈现“爪”字,再把提手旁字卡放在手旁边合成“抓”字。
设计意图:
学生经常会把“爪”写成“瓜”,“抓”字的右半边也容易写成“瓜”。通过教师用手形模仿演示、用彩笔勾画凸显,让“爪”的字形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过这样直观、生动、形象的教学呈现,学生很容易就记住了“爪”和“抓”。
(3)教师范写。
(4)学生试写,教师巡视后评价、指导。
3.学生自己试写“折”和“扎”。
(1)自主观察,交流书写要点:“折”,左边略高,右边略低,第五笔竖撇写在竖中线上;“扎”,左边长、右边短,竖弯钩沿着竖中线的右侧书写,宽度与左边相当。
(2)学生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四、布置作业,课堂延伸
1.订正本课预习卡。
2.互相听写本课重点词语。
课时目标
1.正确书写“张、但、祝、哭”4个字。
2.借助实物、图片和图画练习复述,体会松鼠和小熊之间的友谊。
3.继续学习默读,提取信息,对如何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所感悟。
教学过程
一、复述课文,回顾情节
1.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两个可爱的主人公,他们住在哪里?是怎么因为纸船和风筝成为好朋友的?请同学到黑板前来讲一讲。
2.指名讲述,教师点评。
二、学习第7自然段,巩固“漂”与“飘”
1.谈话:多好的一对好朋友!可是有一天,他们俩为了点儿小事吵了一架。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板书:吵架)
2.课件出示第7自然段内容,学生选择填空,把“漂”与“飘”放在文中合适的词语里,说说原因。
设计意图:
遵循学生记忆规律,及时巩固上节课辨析“漂”与“飘”的学习成果,并利用课文资源、情境进行巧妙的迁移运用,帮助学生加强对“漂”与“飘”的辨识度,并实现准确运用的目标。
3.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第7自然段。
三、学习第8、9自然段,感受吵架后的难受
1.初步感受“难过”:两个好朋友吵架后,分别过得怎么样呢?同桌两人分别读第8、9自然段。
2.再次感受“难过”:男女生合作读第8、9自然段,男生齐读第8自然段,女生齐读第9自然段。
3.三度感受“难过”:师生合作读第8、9自然段,回扣第7自然段。
4.通过采访,表达“难过”:
(1)采访小熊。
问:小熊,你们都吵架了,为什么还每天扎一只风筝啊?
小熊:因为我想和松鼠和好;因为我很想念松鼠……
问:那你为什么不把风筝放起来,而是挂在高高的树枝上呢?
小熊:因为我不好意思。
(2)采访松鼠。
问:松鼠,你们都吵架了,为什么还每天折一只纸船啊?
松鼠:因为我想和小熊和好;因为我很想念小熊……
问:那你为什么不把纸船放进小溪,而是放在屋顶上呢?
松鼠:因为我不好意思。
四、学习第10、11自然段,体验和好的喜悦
1.提问:就这样煎熬了一天又一天,“过了几天,松鼠再也受不了啦”。“受不了”什么啦?
预设:受不了孤单、受不了寂寞,受不了对好朋友的想念……
2.谈话:既然这么想念好朋友,何必不好意思,何必这样难过,赶紧表达自己的心意吧,松鼠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
他在一只折好的纸船上写了一句话:“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
设计意图:
“愿”是本课要求会认的字,在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后学生已经进行了猜测认字,本环节通过复现再次强化、巩固。
3.谈话:你们猜,小熊愿不愿意和松鼠和好呢?(课件出示:不愿意、愿意)
4.要求:默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从哪里可以看出小熊也很想与松鼠和好?用波浪线画出来。
设计意图:
围绕课后题要求落实默读训练。默读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有难度,默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本课中多次进行默读训练,以提高默读能力。
5.学生汇报:傍晚,松鼠看见一只美丽的风筝朝他飞来。
6.写话:这只风筝肯定是小熊放飞的,小熊还想写一张卡片,挂在风筝上送给松鼠,卡片上会写些什么呢?
7.学生汇报交流写话内容。
8.提问:看到风筝,看到这些暖心的话语,松鼠又是怎么做的呢?
9.学生交流汇报,教师指导小结。
五、观察比较,练习书写
1.学生独立观察“张、但、祝”3个字,发现相同点:左窄右宽。
2.指导书写“祝”字。
(1)提问:这个字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
预设:“祝”左窄右宽,左边长,右边短;“祝”是“礻”字旁。
(2)出示词语“祝福、祝贺、庆祝”,积累认读。
小结:带“礻”的字大多和祝福、祈祷、祝愿有关。
(3)教师范写、提示:“礻”的第四笔在横中线下侧,“兄”的第一笔竖写在竖中线上,“口”略扁,第四笔从中心点的右侧起笔。
3.学生独立观察“张、但”并试写,教师巡视指导、评价。
4.指导书写“哭”。
(1)交流:观察这个字,大家书写时需要注意什么?
点拨:上短下长,“犬”的第一笔横略短,收笔在横中线上;撇、捺要舒展,比上面的两个“口”要宽;最后一笔点比短横收笔略靠右,这一笔就像哭泣时的泪滴一样,千万不要漏写。
(2)教师范写,学生描红一个,展评后再练写两个。
六、布置作业,课堂延伸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完成本课随堂练。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个感人至深的童话故事。文中以纸船和风筝为媒介,小熊和松鼠成了好朋友,各自送去了问候和祝福。当他们吵架难过时,纸船和风筝又成为维系他们友谊的桥梁。我在讲课过程中,着重讲述小熊和松鼠的交流方式,能想出这个方法,他们是多么聪明,我看到孩子们惊奇的表情,顺势提问:“他们还可以用哪些方式交流呢?”顿时教室里像炸开了锅,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热情高涨。最后,通过拓展延伸,联系生活,让学生也来学学小熊和松鼠进行真情传递,写上祝福的话,送给自己的好朋友。整个教学过程条理清楚,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