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张PPT)
第2节 运动的描述
目标导引
思维导图
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会选择适当的参照物描述物体的运动。
3.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知识清单
预习自测
一、机械运动
结论:这些运动的物体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的
随时间不断地发生变化。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________________叫作机械运动。?
运动
运动
运动
位置
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知识清单
预习自测
二、参照物
1.概念
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时,被选作 的物体。?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取决于所选取的 。如果选取的 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结论一般 。
3.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通常把 或固定在 上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略去不提。?
名师启迪
平时所说的静止都是相对于所选取的参照物而言的。绝对静止的物体在自然界中是不存在的。
标准
参照物
参照物
不同
地面
地面
知识清单
预习自测
1
2
3
1.下列各种现象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A.飞机在天空中飞行
B.月球绕地球公转
C.树上苹果由绿变红
D.河水在河中流
答案
答案
关闭
C
知识清单
预习自测
1
2
3
2.坐在行驶的火车上的乘客,我们说他静止是以下列哪个物体为参照物的( )
A.火车车厢
B.铁轨
C.迎面开来的火车
D.车厢里走动的乘务员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坐在行驶的火车上的乘客,我们说他是静止的,必须选择一个跟乘客之间相对位置没有发生变化的物体作参照物。选择铁轨、迎面开来的火车、车厢里走动的乘务员任意一者为参照物,乘客和他们之间都发生了相对位置的变化,以他们为参照物,乘客都是运动的。以火车车厢为参照物,乘客和火车车厢之间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变化,所以以火车车厢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
答案
解析
关闭
A
知识清单
预习自测
1
2
3
3.李白在《望天门山》一诗中写道:“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作者在这两句优美的诗句中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 )
A.江岸和行船
B.行船和江岸
C.都是行船
D.都是江岸
答案
答案
关闭
B
参照物的选取
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取决于它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在改变。对于参照物的选取,应注意以下几点:
(1)参照物可以任意选取。
(2)参照物一旦被选定,我们就假定该物体是静止不动的,但参照物不是真正的静止不动,因为自然界中不存在绝对静止不动的物体。
(3)参照物不能选研究对象本身,若以自己为参照物,研究对象的位置是不可能发生变化的。
(4)同一物体,选取不同的参照物,观察的结果一般不同。
(5)通常我们选取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此时可不指明参照物。如果选取了其他物体作为参照物,则一定要指明。
【例题】
诗句“枯藤老树昏鸦”中,以老树为参照物,枯藤是 ?
;诗句“小桥流水人家”中,以小桥为参照物,
是运动的。?
点拨
解答有关参照物问题的基本思路如下:
解析
老树相对枯藤位置始终不发生变化,故枯藤以老树为参照物是静止的;以小桥为参照物,流水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故说流水是运动的。
答案
静止的 流水(共8张PPT)
本章整合
1
2
3
4
5
1.(2018·山东临沂中考)在体育测试过程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跳远测试时,必须选用分度值为1
mm的刻度尺进行测量
B.小明在50
m跑步测试中看到旁边的看台向后运动,选取的参照物是跑道
C.小明50
m跑步测试的成绩是7
s,则他的平均速度为6.25
m/s
D.1
000
m跑步测试中,小明的平均速度为5
m/s,小亮的成绩是240
s,则小明更快
D
1
2
3
4
5
2.(2018·江苏扬州中考)某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其s-t图象如图所示,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0~t1时间内做加速直线运动
B.t1~t2时间内做匀速直线运动
C.0~t1时间内比t2~t3时间内运动的路程长
D.0~t1时间内比t2~t3时间内运动的速度大
D
解析
0~t1时间段内的s-t图象为直线,汽车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t1~t2时间内,汽车的路程没有改变,处于静止状态,故B错误;由纵坐标可知,0~t1时间内比t2~t3时间内运动的路程短,故C错误;由图可知,0~t1时间内比t2~t3时间内图象的倾斜程度大,即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长,所以0~t1时间内比t2~t3时间内运动的速度大,故D正确。
1
2
3
4
5
3.(2018·广东中考)如图甲所示,圆形物体的直径是
cm;如图乙所示,停表的读数为
s。?
1.20
140
解析
由题图甲可知,刻度尺上1
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
cm=1
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
mm;物体左侧与8.00
cm对齐,物体右侧与9.20
cm对齐,则圆形物体的直径d=9.20
cm-8.00
cm=1.20
cm。由题图乙可知,小盘的分度值是0.5
min,指针在2
min和3
min之间,略偏向2
min;大盘的分度值是1
s,指针在20
s,因此停表的读数为2
min
20
s=140
s。
1
2
3
4
5
4.(2018·湖南株洲中考)下图为高空跳伞运动员在极速下降过程中的一个画面,在图示的情景中,以地面为参照物,他们是 的,以其中一个运动员为参照物,其他运动员是 的。(均选填“静止”或“运动”)?
运动
静止
解析
跳伞运动员在极速下降过程中,若以地面为参照物,跳伞运动员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所以是运动的;以其中一个运动员为参照物,其他运动员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则说明其他运动员是静止的。
1
2
3
4
5
5.(2018·四川内江中考)某同学设计的测量小车在固定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小车从带有适当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自由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两处时电子时钟所显示的两个不同的时刻,则:
?
(1)由图可知,斜面上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mm。?
(2)该实验原理是 。?
(3)在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倾角适当 (选填“大”或“小”)一些。?
(4)由图可知,小车在A、B两点间运动的平均速度为
m/s。
2
小
0.03
1
2
3
4
5(共10张PPT)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目标导引
思维导图
1.能用刻度尺测出物体运动的路程,能用停表测出物体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能根据公式
计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
2.学会通过实验收集信息的一些基本方法。
3.能写出简单的实验报告。
知识清单
预习自测
一、测量原理
。?
二、实验器材
、 、小车、斜面等。?
三、实验装置
刻度尺
停表
知识清单
预习自测
四、实验数据处理
1.若小车通过全程的时间为t1;通过前一半路程用的时间为t2;小车通过后半段路程的时间t= 。?
2.全程的平均速度v1= 。?
前半路程平均速度v2= 。?
后半路程平均速度v3= 。?
t1-t2
知识清单
预习自测
1
2
3
1.关于平均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均速度能精确地反映物体运动的快慢
B.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反映物体运动的快慢
C.匀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不相等
D.以上说法都不对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反映物体运动的快慢,瞬时速度能精确反映物体运动的情况,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不变,所以它的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大小是一样的。
答案
解析
关闭
B
知识清单
预习自测
1
2
3
2.在测物体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如果测出物体的运动时间比实际值偏大,则测量出的物体的平均速度( )
A.跟实际值相同
B.比实际值偏大
C.比实际值偏小
D.不能确定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物体的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除以总时间,知道测出物体的运动时间比实际值偏大,隐含条件——测出的总路程准确,根据速度公式可知测量出的物体的平均速度偏小。
答案
解析
关闭
C
知识清单
预习自测
1
2
3
3.两个同学做测平均速度的实验,某次实验的过程如图所示,图中停表每格为1
s,该次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1= m/s,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m/s。
0.2
解析
计算平均速度一定分清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通过停表读出时间,利用速度公式分别求出全程和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由图示知:s2=40
cm=0.4
m,t2=3
s;s1=80
cm=0.8
m,
t1=4
s。
0.13
研究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的两种思路
(1)直接比较。若有能够测量物体运动速度的仪器,那么我们就可直接测量比较速度。
(2)间接比较。若没有速度测量仪器,就只能用间接的方法测量比较。
我们将物体运动所经历的时间分成相等的几段,观察在相等时间段内物体运动的路程如何变化。若在相同时间内运动的路程变长,就说明物体的速度变大;若在相同时间内运动的路程不变,则说明物体运动的速度不变;若在相同时间内运动的路程变短,则说明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小。
或者,我们将物体运动的路程分为相等的几段,然后观察物体在每一段路程中所用时间的变化。若在相等的路程中所用的时间变少,则说明物体的速度变大;若在相等的路程中所用的时间不变,则说明物体运动的速度不变;若物体在相等的路程中所用的时间变长,则说明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小。
【例题】
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需要的测量工具有 、
。图甲是测平均速度时的某次实验过程,图乙中停表的设置是“时:分:秒”,①、②、③分别对应了小车在起点、路程中点、终点位置的时间,小车通过全过程的平均速度
v= m/s,
s1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1= m/s。?
点拨
在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必须测出路程和时间,本题的思路是根据给出的距离,读出对应的时间,用公式
算出平均速度。求平均速度,一定注意用一段时间内的路程除以对应的时间。
解析
测量路程的工具是刻度尺,测量时间的工具是停表。小车从顶端到底端的运动时间t=5
s,总路程s=0.9
m,故全程平均速度
=0.18
m/s。上半段的路程s1=0.45
m,小车运动时间t1=3
s,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0.15
m/s。
答案
刻度尺 停表 0.18 0.15(共15张PPT)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1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目标导引
思维导图
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2.知道测量有误差,了解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3.能通过日常经验、常见物品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长度和时间,了解计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知识清单
预习自测
一、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
(1)国际单位: ,符号 。?
(2)常用单位及换算。
米
m
知识清单
预习自测
2.刻度尺的使用
零刻度线
量程
分度值
对准
紧靠
歪斜
知识清单
预习自测
正对
测量单位
知识清单
预习自测
二、时间的测量
1.时间的单位
(1)国际单位: ,符号 。?
(2)常用单位及换算。
2.测量工具
等。?
秒
s
钟、表
知识清单
预习自测
三、误差
1.概念
和 之间的差别。?
2.减小方法
、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等。?
测量值
真实值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知识清单
预习自测
1
2
3
4
1.下列物体的长度最接近6
cm的是( )
A.物理课本的长度
B.常用玻璃墨水瓶的高度
C.钢笔的长度
D.铅笔芯的直径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课本的长度大约为25.7
cm,钢笔的长度大约为
15
cm,铅笔芯的直径为0.2
cm左右,只有常用玻璃墨水瓶的高度最接近6
cm。
答案
解析
关闭
B
知识清单
预习自测
1
2
3
4
2.下列过程中,经历的时间最接近1
s的是( )
A.通常情况下人的心脏跳动一次
B.人正常呼吸一次
C.普通钟表的秒针转一周
D.人步行10
m所需时间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1
s的时间应是普通钟表的秒针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这个时间非常短暂,但在这个非常短暂的时间内,人大概能步行1
m,人正常呼吸一次的时间要远远多于1
s,故本题选A。
答案
解析
关闭
A
知识清单
预习自测
1
2
3
4
3.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
μm的颗粒物,它容易被吸入人的肺部并造成危害。下列关于PM2.5直径的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
A.2.5
μm=2.5
μm×10-6
m
B.2.5
μm=2.5×10-5
dm
C.2.5
μm=2.5×10-6
cm
D.2.5
μm=2.5×10-9
m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1
μm=10-6
m,2.5
μm=2.5×10-6
m,故A、D选项错误;1
μm=10-5
dm,2.5
μm=
2.5×10-5
dm,故B选项正确;1
μm=10-4
cm,2.5
μm=2.5×10-4
cm,故D选项错误。
答案
解析
关闭
B
知识清单
预习自测
1
2
3
4
4.如图所示,物体A的长度是 cm。?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本题考查刻度尺的使用。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必须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故物体A的长度是3.10
cm。
答案
解析
关闭
3.10
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
使用刻度尺要“六会”
1.会认:认清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2.会选:所测物体长度不超过刻度尺的量程,选择分度值合适的刻度尺。
3.会放:把刻度尺的刻度线尽可能贴近被测物体,不能歪斜。
4.会看: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尺正对,不得斜视。
5.会读:一定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6.会记:记录的测量数据,包括准确值、估读值以及单位(没有单位的数值是毫无意义的)。
【例题】
小明同学为了测某品牌导线的直径,他采用了以下的办法:剪下一段导线后,把这段导线紧密地在一支铅笔上缠绕40圈(单层),形成一个导线圈,再用一把刻度尺去测量此导线圈的长度,测量情况如图所示。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mm。这个导线圈的长度是 cm,该品牌导线的直径是 mm(结果保留1位有效数字)。?
点拨
解析
本题考查采用累积法测量长度的知识。由图可知刻度尺上相邻两条刻度线之间的长度为1
mm,故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
mm。在进行长度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由图可知线圈的总长度为2.35
cm,则线圈的直径
cm≈0.06
cm=0.6
mm。
答案
1 2.35 0.6(共17张PPT)
第3节 运动的快慢
目标导引
思维导图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4.粗略研究变速直线运动,能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
知识清单
预习自测
一、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相同的时间内,比较物体 , 的物体运动得快?
相同的路程内,比较物体 , 的物体运动得快?
经过的路程
路程长
所用的时间
时间短
知识清单
预习自测
二、速度
1.概念
路程和时间 。?
2.公式
。?
3.意义
表示物体运动 的物理量,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在________内通过的 。?
4.单位
(1)国际单位: 。?
(2)常用单位: 。?
(3)关系: 。?
之比
快慢
单位时间
路程
米每秒(m/s)
千米每时(km/h)
1
m/s=3.6
km/h
知识清单
预习自测
三、运动的类型
1.按运动路线分
(1)直线运动:运动路线是
的运动。?
(2)曲线运动:运动路线是
的运动。?
2.在直线运动中,按速度是否改变分
(1)匀速直线运动
①概念: 的直线运动。?
②匀速直线运动是 的机械运动。?
(2)变速直线运动
①概念: 的直线运动。?
②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
。?
直线
曲线
速度不变
最简单
速度变化
知识清单
预习自测
1
2
3
4
1.小丽和小宇两个同学进行跑步比赛,他们讨论比赛方案。小丽说:“我们跑相同的路程,看谁用的时间短,短者为胜。”小宇说:“我们跑相同的时间,看谁跑的路程长,长者为胜。”对他们所说的方案,你认为( )
A.只有小丽的方案可行
B.只有小宇的方案可行
C.两个方案都可行
D.两个方案都不可行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一是“时间相同比路程”,二是“路程相同比时间”。
答案
解析
关闭
C
知识清单
预习自测
1
2
3
4
2.下图是利用每秒闪光10次的照相装置拍摄到的四个物体的频闪照片,其中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匀速直线运动是沿着直线速度不变的运动,由此可判断,在相同的时间间隔内,物体移动的路程应该是相等的,故选C。
答案
解析
关闭
C
知识清单
预习自测
1
2
3
4
3.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他们的位置如图所示,下列能正确反映两人运动距离与时间关系的是( )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答案
解析
关闭
知识清单
预习自测
1
2
3
4
4.A、B两车分别从P、Q两点同时同向运动,经过
6
s
A、B相遇,它们的s-t图象分别如图甲、乙所示,由此可知vA (选填“>”“=”或“<”)vB,P、Q间的距离为 m。?
<
9
知识清单
预习自测
1
2
3
4
解析
根据题中图示可知,当t=12
s时,A通过的路程为6
m;
当t=6
s时,B通过的路程为12
m。
所以vA由题中图象读出经过6
s时,A车行驶的路程sA=3
m,B车行驶的路程sB=12
m,所以P、Q间的距离s=sB-sA=12
m-3
m=9
m。
一
二
一、对速度的理解
1.对速度概念的理解: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等于物体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这种给物理量下定义的方法叫比值定义法。
2.速度的计算公式:
,两个变形公式:s=vt和
。计算时要注意:(1)三个物理量必须对应于同一个物体;(2)弄清每个符号代表的物理意义。
3.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是m/s,1
m/s的含义是物体在1
s内通过的路程为1
m。生活中还常用km/h,换算关系是1
m/s=3.6
km/h。
一
二
【例1】
某司机驾车前行,突然发现前方80
m处有障碍物。司机从发现险情到踩刹车制动需要的反应时间为0.75
s,这段时间内汽车保持原速前行15
m。汽车制动后还要继续向前滑行30
m才能停下。
(1)汽车制动前的速度是多少?
(2)若司机酒后驾车,反应时间是平时的4倍。请通过计算判断汽车是否会撞上障碍物。
点拨
本题的解题思路如下:
一
二
解析
(1)汽车制动前的速度
=20
m/s。
(2)若司机酒后驾车,反应时间t2=4t1=4×0.75
s=3
s
从发现险情到踩刹车制动,汽车前进距离
s2=vt2=20
m/s×3
s=60
m
从发现险情到停止,汽车前进距离s总=s2+s0=60
m+30
m=90
m
因为90
m>80
m,所以汽车会撞上障碍物。
答案
(1)20
m/s (2)汽车会撞上障碍物
一
二
二、用图象描述运动
1.s-t图象(如图所示):
?
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路程,图象表示物体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图象是一条倾斜直线时,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直线的倾斜程度越大,表示物体的速度越大。如图所示,甲、乙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并且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
一
二
2.v-t图象(如图所示):
?
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速度,图象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若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如图甲所示,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不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如图乙所示,表示物体在做变速运动。
一
二
【例2】
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运动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运动速度相同的小车是_______和 ;经过5
s,跑在最前面的小车是 。?
点拨
本题考查的是对速度概念的理解以及对图象的识别。解答问题的关键是明确图象的含义。s-t图象表示物体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v-t图象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解答此题时,首先要从图中判断出甲、乙、丙三辆小车的速度。
一
二
解析
由s-t图象知小车甲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t甲=5
s时,s甲=20
m,
所以
=4
m/s;由v-t图象可知:v乙=6
m/s,v丙=4
m/s,所以小车甲和丙速度相同。经过5
s,小车走的路程
s甲=20
m,s乙=30
m,s丙=
20
m,因此小车乙在最前面。
答案
甲 丙 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