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抽查】
1.中共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有哪些?
2.解放战争的进程。
3.国民党政权统治危机的表现。
4.七届二中全会的内容。
5.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
6.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同学们:请珍惜课前几分钟,充满激情地背起来吧!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现代史)发展线索
1949
1956
1966
1976
1978
过渡时期
全面建设
十年文革
两年徘徊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新中国成立
三大改造完成
十一届三中
全会召开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程标准】
1.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
3.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目录
CONTENTS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世界新星: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成立
百废待兴: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巩固
破旧立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第一章
世界新星: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成立
世界新星: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成立
1.筹备阶段:政治协商会议
时间、地点
1949.9.21;北京
任务
筹建新中国
参会
人员
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内容
(1)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
(3)作出关于国都、国旗、国歌、纪年的决议。
【易错点】《共同纲领》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不是社会主义国家。
未完成民主革命遗留问题,需要团结资产阶级。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国营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社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第
◆中共和民主党派是“共参国政、长期合作”(政协代行人大职能)
世界新星: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成立
2.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下午三点,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在北京隆重举行,史称“开国大典”。
世界新星: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成立
材料二:这一伟大事件,彻底改变了近代以后100多年中国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一: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北京隆重举行。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事件,也是二十世纪世界最伟大的事件之一,掀开了中国历史新篇章,根本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方向,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具有伟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光明日报(2019年5月29日)》
新中国成立有何历史意义?
世界新星: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成立
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1)结束了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2)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3)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这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胜利。
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第一项历史任务,即取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任务基本上完成了;这就为实现第二项历史任务,即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
第二章
百废待兴: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巩固
(1)军事上:新中国成立时,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武装土匪威胁新生政权;
(2)经济上: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尚未完成,
*财政经济困难严重;
(3)国际上:美国发动的侵朝战争给国家需来产重的安全威励。”
建国初的严峻形势
百废待兴: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巩固
提供稳定的
国内政治环境
提供稳定的
国际政治环境
肃清残敌 剿匪反霸
土地改革 解放农民
稳定物价 恢复经济
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
重整外交 独立自主
国内
国外
巩固
新政权
为国家向社会主义转变实现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奠定一定
经济基础
百废待兴: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巩固
西藏和平解放
1.肃清残敌 剿匪反霸
人民群众夹道欢迎剿匪部队
1953年底,大规模剿匪斗争基本完成,共毙伤俘土匪和争取土匪投降自新270余万人。旧中国历史上遗留下来为广大人民深恶痛绝的匪患得到根绝。
百废待兴: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巩固
2.土地改革 解放农民
(1)背景: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尚有约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
(2)过程: 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2年底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
(3)作用:
①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
②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
③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百废待兴: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巩固
3.稳定物价 恢复经济
银元之战
经济手段
国家财政困难
投机商人囤积居奇,倒卖银元
行政手段
米棉之战
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物价趋于稳定
实行财政经济统一
经济全面恢复
百废待兴: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巩固
4.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
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签订仪式在板门店举行
(1)背景:美侵朝战争并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给国家带来的安全危害。
(2)时间:1950——1953
(3)意义:提高了国际地位,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
百废待兴: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巩固
5.重整外交 独立自主——方针、政策
注意:国家性质是制定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此外制定外交政策还要依据国家实力、国际环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等。
独立自主的
和平外交政策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
我国
人民民主专政的
社会主义
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
决定
政策
针对问题
含义
另起炉灶
如何对待国民党政府的外交
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如何对待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
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一边倒
如何对待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旗帜鲜明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时间
外交成就
1949—1950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引来第一次建交高潮
1954
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由于中国的努力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
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同两国确认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
1955
参加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亚非会议,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
“同” :①共同的经历:都曾遭受过殖民主义的侵略; ②共同的任务:面临着民族独立、发展经济的任务;③共同的愿望: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异” :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
5.重整外交 独立自主——外交成就
第三章
破旧立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破旧立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过渡时期
总路线
第一届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
“一化”
“三改”
《中华人民
共和国宪法》
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
政协制度
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
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初步确立
初步构成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国内经济
政治条件
国际形势
人民民主原则
社会主义原则
一五计划成就图
长春
沈阳
鞍山
钢铁公司
三大工厂
第一汽车制造厂
第一机床厂
飞机制造厂
武汉长江大桥
鹰厦铁路
宝成铁路
川藏公路
青藏公路
新藏公路
材料 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决定于重工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建设的重点。在“边打、边稳、边建”的方针下,……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特别是确保那些对国家起决定作用的,能迅速增强国家工业基础与国防力量的主要工程的完成。我们必须在五年内基本上完成鞍钢等大工业基地的建设,……使1957年的工业生产比1952年提高一倍到二倍半。
——《中共中央关于编制一九五三年计划及五年建设计划纲要的指示》(1952年12月22日)
【思考】 “一五计划”的实施具有怎样的特点?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②重点发展区域在东北地区。
破旧立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一化”
破旧立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21E4AEA4-8DFA-4A89-87EB-49C32662AFE0}项目
农业、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方针
积极发展,稳步前进
和平赎买
原则
自愿互利
加工订货,统购包销,
公私合营
方法
典型示范,逐步展开
步骤
农业互助组(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初级国家资本主义
高级国家资本主义
初级合作社(半社会主义性质)
高级合作社(完全社会主义性质)
全行业公私合营
1952年底、1956年各种经济成分变化
个体农业
个体手工业
公有制 经济
工商业
资本主义
公有制经济
其他经济
湖北省浠水县最早的农村合作社社员大会场景
社会主义
改造
基本完成
社会主义
经济制度
建立
标志着
“三改”
破旧立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2.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
1954年宪法
基本政治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3.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的思想
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毛泽东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中外历史纲要(上)》
时空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