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说“在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值得我们仰望终生:一是我们头顶上璀璨的星空,二是人们心中高尚的道德律。”
星空因其寥廓而深邃,让我们仰望和敬畏;道德因其庄严而圣洁,值得我们一生坚守。
它出自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后人把它刻在康德的墓碑上。
鱼我所欲也
《孟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 裴多菲)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
读名言,谈体会
生为尊严,生为自由
生为名声,生为正义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
邹人。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
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
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
时期,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
想,他提出“民贵君轻”、反对掠
夺性战争等主张。
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
对“霸道”,提倡以“仁”“义”
为中心的“仁政”、“王道”。
知其人、品其文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
《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
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
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
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
“性善论”的要点:
? ??(1)“善”是人的本性。“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
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 ??(2)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
是非心。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
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知识冲浪、扫清障碍
预习检查,以小组为单位打擂
读准音、读懂意
①不为苟得也(wéi,动词,做,干)
②所恶(Wù,动词,厌恶)
③箪(dān 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④羹(gēng 用肉调和五味做的粥状食物。)
⑤蹴(cù 踩踏)
⑥为宫室之美(wèi,介词,为了)
⑦.由是则可以辟患 (bì,通“避”,躲避)
会断句、通晓意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③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④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⑤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⑥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⑦是 / 亦不可以已乎
断句小技巧
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
内容大意全理解,姑可动手把句断。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
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课文听读
听读课文,要求:
1. 听准字音;2. 分清句读。
鱼我所欲也
解题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侧隐之心、
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
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体现了《孟子》一书的文笔特点。
鱼我所欲也
美读课文、感知文意
1、对照朗读和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有不懂的字、句勾划出来,准备进行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划下来,准备进行交流。
3、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
4.用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课文内容。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
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
熊掌者也。
想要,喜爱
也
放弃
选取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
道义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
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
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超过,胜过
比(重于泰山)
所以
做
苟且偷生
厌恶
祸患,灾难
通“避”,躲避。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
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1、“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这个“东西”是什么?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意味着怎样的结果?
这个“东西”是“道义”;意味着要牺牲生命。
2、在孟子看来,有什么事情会比死亡更令人厌恶的呢?不躲避灾祸的结果是什么?
做不义的事情;
结果是牺牲生命。
探究
3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大众作有利之事,为国家建设做事,为了别人安危挺身而出等。
4 “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事情。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国家,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危害国家危害人民的事。
5、由此看来,作者在此论述的观点是——
义重于生,我们应舍生取义。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中心论点、主旨句)
6、第5句“生亦我所欲,……故患有所不辟也。”是从 面论证中心论点。
正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
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
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
为也?
假如,假使
没有
那么
指代办法、手段
假使
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
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
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
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采用某种手段/办法
就
因此,由此
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1、“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意思是什么最重要?
生命最重要,生命比大义重要。
2、如果一个人认为生命比大义重要,会有怎样的后果?
为了活命,为了躲避灾祸会不择手段地干尽一切不义的事情。
3、第6、7句“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何不为也?”论证的角度是——
反面论证
4、“通过某种办法”,是指哪一种方法?
指通过“不义”的手段。
5、通过“不义”的手段,就可以得到生存,就可躲避祸患,但是有些人却不用,为什么?
义重于生。
非独贤者有是 心也,人皆有
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单,不仅
这种
都
丧失
本性
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有这种本性,不过有道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非独贤者有是心”中“是心”指什么?
指善心,本性,天性。
为什么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保持高尚的操守而不丧失善心(天性、天良)。
探究
升华
主题
递
进
论
说
非独贤者有
人皆有
贤者勿丧
分析第一部分
舍鱼而取熊掌
比喻论证
舍生而取义
正面论证
反面论证
不为苟得
“甚于生者” “义”;
“甚于死者” “不义”
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所欲莫甚于生
所恶莫甚于死
论点
患有所不避
论证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
人人都有向善之心,
(“性善论”)
课文第一段的论述思路是怎样的?
首先,孟子用 “鱼与熊掌的取舍”比喻“生命与大义的取舍”,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这个观点。 (类比引出论点、比喻论证)
接着,通过正反结合,层层深入,反复论证义是人的本心,义重于生,告诉我们,当生命和大义不能同时得到的话,应舍生取义。 (对比论证)
最后,孟子指出人性本善, “贤者” 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不丧失“本心”。
3、第一段文字用鱼比喻______,用熊掌比喻 ________,用舍鱼而取熊掌比喻__________。文中还把______和______进行对比,指出人世间有比______更宝贵的东西,就是______;也有比_______更可怕的东西,即__________。
生
义
舍生取义
生
死
生
义
死
不义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
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
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就
不
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尔:助用作后缀)
踩踏(蹴鞠:踢球 )
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
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形似高脚盘。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
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
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一箪食
一豆羹
“呼尔”
“蹴尔”
不屑接受
羞恶
之心
舍生
取义
得——生
舍——死
正面举例
1.为什么“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结果会怎样?这说明了什么?
因为施舍的人没有尊重他们。结果是“行道之人”“乞人”会饿死。
说明在“行道之人”和“乞人”心里,个人的人格尊严比生命重要。
这是著名的“不受嗟来之食”典故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
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所识穷乏者 得 我 与?
优厚的俸禄
却
有什么益处
所认识的穷困的人
同“欤”,语气词。
同“辨”,辨别。
同“德”,感激
呢
(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 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通“向”,从前、先前
这种做法
停止,放弃
天性、天良
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
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
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作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乡 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2、在这一小节中,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义重于生,应舍生取义这个观点。
相关链接
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附权势.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意见不合,便决定辞掉齐卿回家,齐王托人挽留孟子,条件是准备在首都的中心地区建一座房子给孟子住,并送给孟子万钟粮食作为弟子们的生活费,结果遭到孟子的严词拒绝.可见,孟子在本篇中所说的“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是有所为而发的,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1.文中说得了“万钟”是为了什么?
为了“宫室之美”,为了“妻妾之奉”,为了“所识穷乏者得我”。
2.作者认为这种作法如何?
作者认为“此之谓失其本心”应当“可以止”。
3.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探究
4.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1)为了尊严宁死不受施舍的例子。
(2)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的例子。
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1)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比。
(2)“乡”和“今”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指出“今”的做法为“失其本心”。
义存于心
举 例 论 证
见利忘义
(正)
(反)
对 比 论 证
嗟来之食
1、行道之人
2、乞人
万钟之禄
1、宫室之美
2、妻妾之奉
3、所识穷乏 者得我
对 比 论 证
分析第二部分:
小结:
第一段:为人应舍生取义
第一层: (从开头至“舍生而取义者也”)提出中心论点(喻证)
第二层: (从“生亦我所欲”至“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分析舍生取义的道理
一步:辩证分析(正)
二步:假设分析(反)
三步:因果分析
第三层: (本段最后一句)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贤者勿丧。(递进式)
第二段:舍义以利就是丧失本心。
第一层:证明“义”之存在。 (正面举例)
第二层:揭示“见利忘义”。 (反面举例)
第三层:揭示见利忘义就是丧失本心,再次证明本文论点:舍生取义。(对比论证)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色的字词。
①二者不可得兼( )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③此之谓失其本心( ,
④贤者能勿丧耳( )
⑤故患有所不辟也( )
⑥呼尔而与之( )
同时得到或占有
假使,假如
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 )
丧失
祸患、突难
助词,用作后缀
重点文言知识点拨
指出通假字,并说明其词义。
①向为生死而不受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④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躲避。
“向”;从前。
“得”通“德”;恩惠,此作感激。
“与”通“欤”;语气词,无实义。
“辩”通“辨”;辨别。
一词多义:1、是
这种 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这种做法 例句:是亦不可以已乎
2、得
得到,拥有 例句:二者不可得兼
通“德”,感激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3.尔
助词,用作后缀 例句:呼尔而与之
代词,你 例句: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
4.为
为了 例句: 向为身死而不受
做 例句: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三、古今异义
1.例句: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钟
古义:古代的一种量器
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
2.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
古义:代词,这种 今义:判断动词,是
四、词类活用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名词作动词?。??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例句:鱼,我所欲也。
“也”,判断句标志。 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东西。
2.省略句
例句:向为身死而不受。
“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全句省略了主语“有人”。
译文:从前(有人)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六、虚词 之:
助词
行道之人弗受
此之谓失其本心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代词
呼尔而与之
人皆有之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的
宾语提前,这
助词,无义
他
指羞恶之心
指不辨礼义而受之这件事
2、于:介词
所恶有甚于死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表示比较,比
表示对象,对、对于
3、为:
介词
向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动词: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故不为苟得也
为了
为了
做,接受
做
4、则:连词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表示假设,如果
表示结果,就
而:连词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呼尔而与之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向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表并列
表转接
表示修饰,
表顺接
表顺接
表顺接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万钟于我何加焉!
4.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就叫作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这颗心 ,不过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它)罢了。
重点句子翻译。
精读探究
理清文脉
1、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
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
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
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
比喻论证和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精读探究、理清文脉
所欲
鱼、熊掌
生、义
提出
论点
舍鱼取熊掌
舍生取义
由浅人深,自然明晓
设喻
引出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温馨提示:请同学们先在组内讨论交流,记录员做好记录,为全班交流做好准备
精读探究、理清文脉
生——有甚于生——不为苟得
死——有甚于死——有所不避
所恶—莫甚于死——何不为
所欲—莫甚于生——何不用
正面
反面
对比论证
由是避患→不为 →甚于死者
由是则生→不用 (结果)→有甚于生者(原因)
非独—皆有—勿丧
(人之初,性本善)
(层进)
一箪、一豆—行道之人,乞人—弗受,—决定生命—义存在
万钟——王侯贵族——受——决定宫室——义丧失
举例论证
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进一步论证“义”重于生命,指出不应该为物欲所蔽。
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精读探究、理清文脉
(三)品味语言艺术
提问在:请问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1、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2、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3、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小结文
章的论
证思路
鱼
熊掌
舍鱼取熊掌
类比比喻
义
舍生取义
生
以生活常理为喻,引出中心论点。
A
生、欲
不为苟得
甚于生
死、恶
不避祸患
甚于死
欲
何不为
莫甚于生
恶
何不用
莫甚于死
正
反
从正反两面分析论证
B
义重于生
生重于义
人皆有本心,贤者保有本心
C
第一部分 提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并说明“义”的美德就是人所固有的, “义” 重于生命。
第二部分 举例进一步论证“义” 重于生命,不能“见利忘义” ,否则就是失掉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行道之人、乞人
正
反
不辩礼义、乞人
受万钟
弗受、不屑
举例
有本心
失本心
(重义)
(取义)
本文是一篇论述道德标准和政治节操的说理散
文。作者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言语,阐述生死
与“义”的关系,指出“义”的价值高于生命。
一个正直的人,有道德修养的人,应当为义而
生,为义而死,在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而不
能“见利忘义”。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
不足取的。
总结全文
思考、讨论:
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谈古论今,感悟升华
?
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它告诫我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见利忘义的行为是不可取的。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应有高尚的追求与信仰,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服务社会,造福未来。
请列举出历史上“舍生取义”的英雄人物。
文天祥
拓 展 延 伸
文天祥: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领兵抗元,兵败被俘。文天祥面对元统治者的软硬兼施、恩威并用,毫不动摇,誓死不降。文天祥曾写《过零丁洋》以明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廖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拓 展 延 伸
请结合你的理解和对本课的学习,围绕“我心目中的孟子”这一话题,说一说你对孟子的看法或理解。
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
谈古论今,感悟升华
孟子的名言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教师点拨
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唯有崇敬。舍生取义,这是怎样的崇高与豁达,这是怎样的气魄与壮志;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胆忠心。让我们高吟《鱼我所欲也》,谱写生命的壮丽篇章。
作业引路、巩固提升
请以“我所认识的孟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5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