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中共八大(1956年9月)
统编版
高一
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程
标准
了解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理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问题
导引
1.中共八大召开的时间、内容、意义。(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成功探索和错误的探索。(唯物史观)
3.国民经济调整的目的、内容、意义。(历史解释)
4.“文化大革命”的起因、主要经过、教训。(历史解释)
5.1956~197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家国情怀)
历史
时空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一)成功的探索
1.中共八大
(1)时间:_______年召开。
(2)内容
①主要矛盾:宣布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1956
基础梳理
1956年9月15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上致开幕式,号召“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意义: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中共八大前后,中国的建设和探索都取得重大成就。
2.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1)时间:_______年春。
(2)论述:_________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3)意义:这个论述为认识中国___________奠定了理论基础。
1957
毛泽东
基本国情
(二)错误的探索
1.1957年,全党___________和全国_____________开展起来,但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了。
2.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整风运动
反右派斗争
表现
危害
总路线
1958
年,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①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②1959年至1961年,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
“大跃进”
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片面强调发展速度
人民公社化运动
片面强调人民公社的规模和公有化程度
(三)国民经济的调整——有益探索
(1)目的:为了克服困难。
(2)内容
①从1960
年冬开始,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_______、巩固、充实、_______”的方针。
②同时对政治、文化、教育、科研、民族、知识分子等方面的政策进行重要调整。
③1962年初召开七千人大会深入地总结了经验,取得了重要成果。
④1964
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极大地激发了亿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性。
调整
提高
中共八届九中全会通过国家计委提出的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的主要指标,正式批准从1961年起在两三年内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3)意义:1962
年下半年到1965
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
【概念1】四个现代化:四个现代化即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
【概念2】七千人大会:是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的扩大的工作会议。出席会议的有中央、中央局、省、地、县(包括重要厂矿)五级领导干部,共7118人。人们习惯地称这次会议为“七千人大会”。这是我们党在执政后召开的一次空前规模的总结经验大会。会上,发扬了民主,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初步总结了1958年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这次会议对于统一全党思想,提高认识和纠正工作中发生的“左”的错误,起了积极的作用。
1962年七千人大会期间,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人在一起
二、“文化大革命”
1.起因:20
世纪60
年代中期,毛泽东强调“_______________”,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2.过程
(1)“文化大革命”在1966
年春夏全面发动起来后,陈伯达、江青、康生、张春桥等组成的中央文革小组乘机煽动“打倒一切”和“踢开党委闹革命”。
(2)1967
年年初,“全面夺权”的“一月风暴”发生。
(3)1969
年4
月中共九大召开。
以阶级斗争为纲
(4)1970~1971
年,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夺取最高权力、策动反革命武装政变的事件发生。这个事件客观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理论和实践的失败。毛泽东、周恩来粉碎了这次政变。
(5)整顿
①时间、人物:1972
年和1975
年,在毛泽东的支持下,周恩来、邓小平先后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领导进行了各方面的整顿。
②影响:批判极左思潮,使各项工作出现转机,经济形势有了明显好转。这次整顿实际上是后来拨乱反正的预演。江青等人极力反对周恩来、邓小平领导的整顿,使国民经济再度恶化,人民群众对“四人帮”的抵制、抗争进一步发展。
(6)结束
①1976
年9
月,毛泽东逝世,江青反革命集团加紧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
②1976年10
月上旬,中央政治局执行党和人民的意志,毅然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
3.教训:实践证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1.主要成就
领域
主要成就
工业
从“一五”计划开始逐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大规模的___________不仅增强了国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业布局。
科技国防
中国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氢弹,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导弹和人造卫星。
农业
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我国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文教卫生
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医疗卫生事业也得到蓬勃发展。
三线建设
领域
主要成就
人才培养
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各方面的骨干力量大批地成长起来。
精神面貌
广大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涌现出时代精神;形成了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劳模精神。
外交拓展
20
世纪70
年代,中国外交迎来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二次建交高潮,与中国建交国家的数量从1965
年的49
个增加到1976
年的111
个。其中,大多数是_________国家。_______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972
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发展中
1971
2.影响:这些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都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铁人”王进喜
◎“解放军好战士”雷锋
◎“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地质之光”李四光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
◎“两弹元勋”邓稼先
◎“中国现代数学之父”华罗庚
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的经济建设中的失误(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史料一 宣传“大跃进”的漫画
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请为人民鼓与呼。
——老红军致彭德怀的信
主题
主题探究
史料二 到1958年底,全国74万个农业合作社合并为2万6千个人民公社,99%的农户都参加了人民公社。
不但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而且经济活动的若干环节也公有;一切财产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公共食堂。
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既不能超越,也不能阻碍,否则就要受到惩罚。“人民公社化运动”就是违背了这一经济社会规律,急于从刚建立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基础上快速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
探究1:据史料一分析“大跃进”的特点,概括其影响。
探究2:据史料二概括人民公社的特点,分析人民公社化运动失败的原因。
提示1:特点: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严重背离客观规律。
危害:严重影响农业的发展,使国民经济遭到破坏,影响人民生活水平。
提示2:特点:“一大二公”,即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原因: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拓展】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经济建设实践的经验教训
(1)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2)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4)生产关系的变革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5)健全民主和法制,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防止个人崇拜。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文化大革命”
伟大的建设成就
成功探索:中共八大、《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探索失误:表现、评价
政策调整:表现、结果
原因
过程
认识
原因
成就
影响
工业
科技和国防:两弹一星
农业
教育和医疗
外交
知识小结
1
.
(2020年江苏卷)右图是创作于1964年的宣传画。该作品旨在
A.宣传党开展合作化运动的方针政策
B.表达农业服务国家工业建设的诉求
C.倡导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风尚
D.说明青年成为农村建设的主导力量
C
随堂巩固
2
.(2020年天津卷)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经济极其落后的基础上,开始大规模工业建设,各行各业掀起劳动建设高潮。1955年3月,天津制表业的工人们在缺少资金设备、没有图纸资料的情况下,奋战数月,研制出第一块国产手表,用智慧的双手结束了“中国只能修表,不能造表”的历史。由此可以看到当时
四名工人在简陋的条件下研制手表
A.国民经济恢复的重要成果
B.工业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
C.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D.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
D
随堂巩固
3.
1965年至1975年,西北、西南等三线地区共完成基建投资1269.67亿元,占同期全国基建投资总额的43.5%,全国近1500家大型企业中,三线地区占到40%以上。这
A.遵循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B.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管理
C.促进国民经济结构趋于合理
D.利于改善我国的工业布局
随堂巩固
D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