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光的反射(1光的直线传播)—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4.1光的反射(1光的直线传播)—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12-17 08:06: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章多彩的光
第一节
光的反射
第一课时
光的直线传播
【课型课时】
实验探究型,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2)认识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自然界中最快的
(3)记住真空中的和空气中的光速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回忆生活中的光现象,让学生从生活或自然现象中发现问题,并能用恰当的语言回答问题。
(2)通过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传播的实验,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实验与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了解各种光现象,使学生认识到光现象是与生活和自然密切相关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知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教学难点是如何保证实验现象明显、清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谈话:光,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变幻莫测、奥秘无穷的世界。那么,光是如何传播的,又是如何向人们展示着世界的斑斓色彩呢?如果没有光,地球将会变得怎样?人类的生活又将会怎样?
观看视频:手影表演,【思考】手影是怎么形成的?
感受光的神奇:五彩缤纷的世界(图片)
美丽的北极光让我们感叹大自然的神奇
阳光穿过树缝把斑驳洒遍森林
如昼的灯火,绚丽的烟花把整个城市装扮成一座“不夜城”
夕阳染红的世界,也是如此的美丽
2、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能发光。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光源。
(1)教师出示一些光源的投影片。
(2)讲述: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物体能自己发光,如蜡烛、火柴、电筒、太阳、萤火虫等。这些能自己发光的物体都叫光源。太阳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大源。
(3)学生讨论:镜子在阳光下能反光,镜子是不是光源?电池能使灯泡发光,电池是不是光源?月亮是不是光源?为什么??皎洁的月光?明亮的湖面?刺眼的玻璃幕墙?
【小结】光源是指本身能发光的物体。月亮、镜子等依靠反射光而发亮的物体不是光源。
2、指导学生认识光是怎样传播的。
(1)谈话:光源发出的光可以传播到很远的地方,那么光是怎样传播的呢?(板书课题)
(2)视频展示:
【探究活动一】光是怎样传播的?
[实验1]:探究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让激光电筒沿白屏射出,观察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为了提高实验效果,实验过程最好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实验2]:探究光在水中、玻璃中的传播路径,让激光电筒将一束光分别射入水中和玻璃中,观察光在水中和玻璃中的传播路径。
为了便于观察光在水和玻璃中的传播路径,实验时应该注意:
(1)实验时在水中加入些牛奶之类的物质,使水呈浑浊状态;或在水中放一块光屏,让光束在水中紧贴着光屏表面传播。
(2)做光在玻璃中传播的实验时,玻璃砖要有一面为磨光面,并要让光束紧贴着磨光面在玻璃中传播。
[实验3]:探究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时的传播路径。
老师根据学生给出的光的传播的规律,加以修正与完善。
【结论】:1、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光线:用来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的线。
请同学们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能说明这个结论?
(3)【探究活动二】:利用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理论,解释生活中一些现象。
1、影子的形成:【动画】由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遇到不透明物体,就在物体后形成一块光不能到达的区域,这就形成黑色的影子。
2.日、月食现象。
【图片简介】21世纪一共发生7次全环食(同一次日食,如果一部分地区可见全食,另一部分地区可见环食,则称全环食,也称“混合食”)。第一次发生在2005年4月8日,下一次发生将在2023年4月20日。照片是
发生在2013年11月3日
的本世纪第二次日全环食。
【动画】日食的形成
【小结】当月球进入太阳与地球之间时,太阳的部分光线被月球遮住,在地球形成阴影,此处的人看不到太阳,形成日食。
【动画】月食的形成
【小结】当月球进入地球的阴影区域时,太阳的光线无法照到月球,人无法看到月球,于是出现月食。
3.小孔成像【动画模拟】
【现象】在一间黑暗的小屋朝阳的墙上开一个小孔,树对着小孔立在屋外,屋里相对的墙上就出现了一个倒立的树影。
【解释】光穿过小孔如射箭一样,是直线行进的,树的头部遮住了上面的光,成影在下边,树的底部遮住了下面的光,成影在上边,就形成了倒立的影。
【小结】小孔成像的特点:①成倒立的实像;②成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③成像大小可变。
(4)光直线传播的应用:
射击瞄准:三点一线
2、排队对准
3、激光准直
老师重点,帮助学生理解,怎样用学过的理论来解释以上现象。
(5)光的传播速度:
1、光速的发展史
(1)
17世纪开普勒和迪卡儿都认为光的传播不需要时间即光速无限论。
(2)
当时伽利略对此提出怀疑,但实验失败。
(3)
1676年丹麦物理学家罗默首次测的光速。
(4)
1849年法国物理学家菲索在地面实验室成功的进
行了光速的测量。
(5)
1920年美国物理学家迈克耳孙改进菲索的实验更精确的测定了光的速度。
(6)
现在公认的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3×108
m/s。
2、评估伽利略实验
1607年,伽利略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测量光速的尝试。方法是,他和助手分别站在相距1.5千米的两座山上,每人手拿一盏灯。伽利略先打开灯,当助手看到他的灯光时,立刻打开自己的灯,从伽利略打开灯至他看见助手那盏灯的灯光,这个间隔就是光传播了3千米的时间。
【思考】这种测量光速的方法原理是什么?这个实验能不能测出光的速度,为什么?
【评估】光的速度太大,在相距约1.5km的两山顶间来回一次,所用的时间大约只有十万分之一秒,用这种简单粗糙的方法根本不能测出这样短的时间来。
六、课堂练习
1
、判断正误:
(1)光只有在空气中才沿直线传播,在水中不一定沿直线传播.(?

(2)我们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是由于先闪电,后打雷.(?

(3)工程技术中常用激光准直,这是利用了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

2、晴天的时候,树荫下的地面上,会出现圆形的光斑,这光斑是(

A.太阳的影子
B.太阳的实像
C.树叶间的缝隙
D.以上说法都不对
3、俗话说:“坐井观天,所见甚小”,画出图中枯井中的青蛙所能看到的范围。
七、课堂小结:
1.今天我学到了什么知识?
2.我掌握了哪些研究方法?
3.我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
八、作业与思考
1、参考课本图制作一个小孔成像仪,并解释成像原因。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光的传播
1、光源:能自己发光的物体都叫光源
2、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光线:用来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的线。
3、光的传播速度。
教学反思: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