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大自然的语言 课件(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5 大自然的语言 课件(3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16 13:36:36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5 大自然的语言
第二单元 说明之美
1 学习目标 2 新课导入
3 走近作者 4 背景资料
5 字词梳理 6 整体感知
7 精读细研 8 疑难探究
7 疑难探究 8 主旨归纳
主旨归纳
9
写作特色
10


CONTENTS
拓展延伸
11
课后作业
12
学习目标
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理清文章说明顺序,了解物候学的相关知识。(重点)
理解文章说明的事理,学会筛选文本信息;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难点)
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重点)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
我们人类交流是用的语言,但是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语言”,桃花开了,这是大自然在告诉我们春天到了,乌云来临,这是大自然在告诉我们就快要下雨了。大自然还有很多奇妙的语言,今天我们就跟随竺可桢先生一同去探究《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他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物候学等方面的成就都很高。他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还带头撰写物候学专著,普及物候知识。 1963年出版的《物候学》是竺可桢多年研究物候的结晶。他结合我国的实际,系统地介绍了物候学的基本原理、我国古代的物候知识、世界各国物候学的发展、物候学的基本定律、利用物候预告农时的方法等。
走近作者
本文是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竺可桢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的。竺可桢长期坚持物候观测,掌握了翔实的资料,为我国物候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写此文的目的是普及物候知识,帮助困难时期的农业生产,以提高农作物产量。
背景资料
字词梳理
翩然( ) 簌簌( ) 物候( )
载途( ) 农谚( ) 刺槐( )
连翘( ) 短促( ) 孕育( )
悬殊( ) 销声匿迹( ) 草长莺飞( )
piān
hòu
zài

huái
yùn
yàn
qiáo

shū
yīnɡ

字词梳理
词语解释
孕育:怀胎生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
衰草连天:很多草枯黄败落的样子。
年年如是:每年都像这样。
周而复始:不断地循环往复。
草长莺飞:形容春天美好的情景。
花香鸟语:花儿飘香,鸟儿鸣叫,多形容大自然的 美好景象。
整体感知
1.文章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
2.本文讲了哪些内容?
①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②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意义。
③决定物候现象的主要因素。
④物候学研究的意义。
这篇文章的层次结构是什么?
整体感知
以四季为序,从人们熟悉的自然现象说起,自然地引出什么是物侯、什么是物侯学等问题。
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
说明决定物侯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
第一部分(1—3)
第二部分(4—5)
第四部分(11—12)
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精读细研
1.阅读第一部分(1—3),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
先描绘四季变迁的景象
草木枯荣、候鸟迁徙等动植物的变化与气候之间存在关联
最后指出,这些“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
精读细研
(2)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物候
草木枯荣、候鸟来去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
物候学
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精读细研
2.阅读第二部分第4段,说一说中“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一句中的“这里”具体指什么。
“这里”具体指代物候观测的手段复杂灵敏,物候观测的数据综合性强,应用到农事活动中简单而易掌握。
精读细研
(1)第6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阅读第三部分(6—10),回答下面的问题。
提出疑问,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对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的说明。
(2)第7—10段说明的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纬度
经度
高下差异
古今差异
精读细研
(3)影响物候的四个因素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不能调换。课文在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或由主到次),依次排列,纬度影响最大,所以先说;经度差异次之,放到第二位;高下差异又次之,放到第三位;古今差异影响最小,所以最后说。另外,前三者都是空间因素,古今差异是时间因素。这四个因素是按照逻辑顺序说明的,条理清晰。
精读细研
①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
②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
③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④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⑤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4.阅读第四部分(11—12),概括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精读细研
分析说明方法
1.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通过列举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具体说明
物候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举例子
速读课文,找一找文中的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精读细研
2.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生物比作物候观测的“活的仪器”,生动形象,突出了生物在物候观测中的重要作用。用引号表示强调和特殊意义。
打比方
用生物与气象仪器作比较,突出了通过生物观测物候的特点——灵活多变,复杂多样。
作比较
精读细研
3.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左右”一词,对“十天”进行了限定,表示大概,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列数字
举例子
4.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
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举例子
列数字
作比较
精读细研
5.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准确具体地说明经度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举例子
精读细研
6.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
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说明什么是逆温层,体现了文章的科学性和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
下定义
精读细研
7.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举英国南部物候记录的例子,将“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与“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作比较,说明了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差异。
举例子
作比较
精读细研
品味语言特色
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找出文中的句子并赏析。
“沉睡”“苏醒”两个词将大地人格化,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状态。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生动形象
精读细研
采用拟人手法,以灵动的语言表现出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反应,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生动形象
精读细研
“一定”在这里是“特定”的意思,起限制性作用,说明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只有在特定的高度上气温才比低处高,并不是所有高度都如此,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3.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准确严密
精读细研
文中两次写道“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孔乙己的哪些方面使人快活?使哪些人快活?
行为
快活的人群:
酒客、掌柜、孩子、“我”
语言
外貌、神态、衣着
遭遇
疑难探究
本文在说明方法的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疑难探究
本文运用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说明事理的特征:文章在说明有关问题时,举出不 同的事例。比如在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时,举了1962年没有根据物候观测资料改变播种日期,结果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受到低温损害的例子。在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都举出了典型事例。有的不仅举出了一般情况下的事例,还举出特殊情况下(如逆温层的情况)的事例。
疑难探究
这样举例,具体而全面。值得注意的是,课文在举例时往往又和作比较结合在一起。如说纬度的差异对物候现象来临的影响时说:“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课文还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本文的标题就是用的打比方。再如文中把活生生的生物比喻为“活的仪器”,又兼用作比较,说“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这就把生物的变化在物候观测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说得非常生动。
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说明“大自然的语言”的?
本文主要采用逻辑顺序进行说明,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从整体看,文章的思路是:自然现象——物候、物候学及其研究的对象——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研究物候学的意义。这样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地进行说明,既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又使读者对物候学研究的对象及意义有了清楚的认识。
疑难探究
文章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变化的一些规律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提倡进一步加强对物候的观测和研究,从而促进农业生产。
主旨归纳
1.运用举例子、列数字等多种说明方法。
文章在说明过程中,大量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等多种说明方法。如在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时,就举了一个北京的物候记录的例子;而其中的“早开20天”“早10天”等则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在说明影响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时列出了精确的数字,举出了确切的例子,并用正反例子加以比较,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写作特色
同时,文章还使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这些说明方法的使用,使得文章的说理更形象具体,易于读者接受,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写作特色
2.说明语言准确、生动、严谨。
本文语言准确、严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如“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一句中的“许多”一词,不一概而论,措辞严谨。语言生动是本文的又一大亮点,如写大地“苏醒”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春回大地的景象写得富有动感;再用“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两个结构相同的四字句配一个长句,具体描绘了大地“苏醒”后的明媚春色。文中这样的句子很多,既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写作特色
3.综合运用多种说明顺序。
文章运用多种说明顺序,如文章第1段采用了时间顺序,从“立春过后”的春天写到“植物孕育果实”的夏季,再到秋天,再写“风雪载途的寒冬”,就这样按照时间的顺序写了一年四季的自然现象。而第6、7、8、9、10五个段落又采用由主到次、由空间到时间的逻辑顺序来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使文章条理清楚。
写作特色
拓展延伸
1.“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2.“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
3.“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是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
4.“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是根据动物的行为预测天气情况。
包含的物候知识农谚
课后作业
请完成对应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