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质量检测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量:H-1 C-12 O-16 S-32 Fe-56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1个正确选项符合题意。
1.化学科学的形成、发展与应用过程中,下列科学家与其成就不相对应的是( )
A.英国科学家波义耳提出化学元素的概念
B.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提出原子论
C.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提出分子学说
D.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有效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2.对下列实验事故或废弃药品的处理方法正确的是( )
A.当有大量毒气泄漏时,人应沿顺风方向疏散
B.实验室里电线失火,首先要断开电源
C.当少量浓硫酸沾在皮肤上,应立即用氢氧化钠溶液冲洗
D.酒精失火用水浇灭
3.以下仪器中,名称为“容量瓶”的是( )
A.
B.
C.
D.
4.水饺是中华传统美食。下列制作水饺的主要过程中,包含过滤操作的是( )
A.和面、饧面
B.剁馅、拌馅
C.擀皮、包饺子
D.煮熟、捞饺子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碳-12原子和碳-13原子的中子数相同
B.KMnO4和
K2MnO4中有相同的原子团
C.Fe2+和Fe3+都属于铁元素,核外电子数不同
D.和化学性质相似
6.下列对进行焰色反应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说明,正确的是( )
①钾的火焰颜色,要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
②先把铂丝灼烧到与原来火焰颜色相同,再蘸被检物质
③每次实验后,要用硫酸把铂丝洗净
④没有铂丝,也可用光洁无锈的铁丝代替
A.仅有③不正确
B.仅有④不正确
C.仅有②不正确
D.全对
7.在第n电子层中,当它作为原子的最外电子层时,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与(n-1)层相同,当它作为原子的次外层时,其电子数比(n+1)层最多能多10个,则此电子层是( )
A.K层
B.L层
C.M层
D.N层
8.
从20
mL如图所示Na2CO3溶液中取出10
mL,取出溶液中Na+的物质的量为( )
A.0.005
mol
B.0.01
mol
C.0.5
mol/L
D.1
mol/L
9.现有一瓶由两种液态有机物乙二醇和丙三醇(甘油)组成的混合液。根据下表性质判定,将乙二醇和丙三醇相互分离的最佳方法是( )
物质
熔点/℃
沸点/℃
溶解性
乙二醇
-11.5
198
易溶于水和乙醇
丙三醇
17.9
290
能跟水、乙醇以任意比互溶
A.分液法
B.结晶法
C.蒸馏法
D.过滤法
10.在50
mL
FeCl3和CuCl2的混合溶液中,FeCl3和CuCl2的浓度均为1
mol·L-1。在此混合液中加入100
mL
NaOH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则该NaOH溶液的浓度为( )
A.0.5
mol·L-1
B.1
mol·L-1
C.1.25
mol·L-1
D.2.5
mol·L-1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每小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全部选对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
11.下列各组微粒中,核外电子总数相等的是( )
A.Na+和Na
B.CO和CO2
C.H2O和H3O+
D.N2和C2H2
12.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MgSO4溶液时,下列情况可能导致实际浓度偏高的是( )
A.称量时部分MgSO4吸收了水蒸气
B.定容时俯视容量瓶上的刻度线
C.洗涤后的容量瓶中有少量水珠
D.溶解过程中有少量的溶液溅出烧杯外
13.提纯下列物质(括号内物质为杂质),选用的试剂和分离方法都正确的是( )
选项
物
质
除杂试剂
分离方法
A
CCl4(I2)
——
萃取分液
B
CO2(HCl)
NaOH溶液
洗气
C
KNO3(NaCl)
——
降温结晶
D
Cu(MgO)
稀硫酸
过滤、洗涤
14.某溶液中含有大量的
Cl-、CO、SO等三种阴离子。如果只取一次该溶液就能够分别将三种阴离子依次检验出来,下列实验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
①滴加HNO3
溶液 ②过滤 ③滴加AgNO3
溶液 ④滴加Ba(NO3)2溶液
A.①④②③
B.④②①③
C.③②①④
D.④②③②①
15.把V
L含有MgSO4和K2SO4的混合溶液分成两等份,一份加入含a
mol
NaOH的溶液,恰好使镁离子完全沉淀为氢氧化镁;另一份加入含b
mol
BaCl2的溶液,恰好使硫酸根离子完全沉淀。则原溶液中钾离子浓度为( )
A.mol·L-1
B.mol·L-1
C.mol·L-1
D.mol·L-1
第Ⅱ卷(非选择题)
三、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60分。
16.(10分)(1)除去NaNO3固体中混有的少量KNO3,所进行的实验操作依次为________、蒸发、结晶、________。
(2)除去KCl溶液中的SO,依次加入的溶液为(填溶质的化学式)________。
(3)下列物质的分离和提纯方法操作为
①粗盐中的泥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油水混合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四氯化碳与碘的混合物(回收四氯化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碘水中的I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KNO3溶液得到KNO3固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10分)对一份稀溶液做初步分析后发现,溶液无色、澄清,其中可能含有SO、Na+、CO、H+、NO、HCO、Cl-等离子中的若干种,然后又做了如下分析,以确定这些离子是否大量存在。
①用pH试纸对溶液测pH,结果溶液呈酸性。
②取2
mL溶液用BaCl2溶液和稀硝酸进行检验,结果成了白色沉淀。
③使②中所得的混合物充分静置后,取其澄清的液体用AgNO3溶液和稀硝酸进行检验,结果又生成了白色沉淀。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溶液中一定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_,一定不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_。
(2)上述实验操作中,有错误的步骤是(填写代号)________。对该错误改正的方法是(要写较详细的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到目前为止,确定不能肯定溶液中是否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_。
18.(14分)某同学设计如下实验方案,以分离KCl和BaCl2两种固体混合物,试回答下列问题:
供选试剂:Na2SO4溶液、K2CO3溶液、K2SO4溶液、盐酸
(1)试剂a是_________,试剂b是_________(填化学式)。
(2)加入试剂a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加入试剂b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方案能否达到实验目的:________(填“能”或“不能”)若不能,应如何改进?(若能,此问不用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要测定原混合物中BaCl2的质量分数,除了要准确称量混合物的质量外,至少还要获得的数据是____________的质量。
19.(14分)有A、B、C、D、E五种元素,它们原子的核电荷数依次递增且均小于18;A原子核内仅有1个质子;B原子的电子总数与D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A原子与B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与C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D原子有两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E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三分之一。
(1)试推断它们各是什么元素,写出它们的元素符号: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
(2)写出A分别与B、C、D所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C、D形成的化合物与A、D、E形成的化合物各属于哪类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它们相互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2分)兴趣小组用莫尔盐[化学式为(NH4)xFe(SO4)2·yH2O(Fe为+2价)]测定KMnO4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的过程如下:
①称取19.6g莫尔盐配成100
mL溶液,溶液中c(Fe2+)=0.5
mol/L。
②量取10.00
mL
KMnO4溶液,向其中加入足量的H2SO4进行酸化,向酸化后的溶液中逐滴滴加莫尔盐溶液,反应完全时消耗莫尔盐溶液的体积为20.00
mL。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如下:8H++5Fe2++MnO===5Fe3++Mn2++4H2O
请回答下列问题:
(1)(NH4)xFe(SO4)2·yH2O中x=________,y=________。
(2)第①步实验中所需的玻璃仪器除量筒、烧杯、胶头滴管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用固体样品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需经过称量、溶解、转移、定容等操作。下列图示对应的操作规范的是________。
(3)KMnO4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c(KMnO4)=________mol/L。
专题2质量检测
1.答案:B
解析:1661年英国科学家波义耳提出化学元素的概念,标志着近代化学的诞生;英国的科学家道尔顿创立了近代原子学说,B符合题意;阿伏加德罗在化学学科中的主要成就是提出了分子学说;2015年10月,我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了青蒿素,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答案:B
解析:当有大量毒气泄漏时,为防止人们中毒加深,人应沿逆风方向疏散,A错误;实验室里电线失火,首先要断开电源,避免灭火时触电,B正确;当少量浓硫酸沾在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C错误;酒精失火用湿抹布扑灭,D错误。
3.答案:C
解析:依据形状可知A仪器为圆底烧瓶;依据形状可知B仪器为漏斗;容量瓶是一种带有磨口玻璃塞的细长颈、梨形的平底玻璃瓶,颈上有刻度,当瓶内体积在所指定温度下达到标线处时,其体积即为所标明的容积数,C符合题意;依据形状可知D仪器为分液漏斗。
4.答案:D
解析:和面、饧面的过程主要包括搅拌和静置,A不符合题意;剁馅、拌馅的过程主要包括粉碎和搅拌,B不符合题意;擀皮、包饺子的过程主要包括碾压和包馅,C不符合题意;煮熟、捞饺子的过程主要包括加热水煮和过滤,D符合题意。
5.答案:C
解析:碳-12原子和碳-13原子的质子数为6,中子数=质量数-质子数,分别为6、7,中子数不相同,A错误;KMnO4和K2MnO4
中的原子团不同,分别为MnO和MnO,B错误;Fe2+和
Fe3+的质子数为26,都属于铁元素,原子失去电子数不同,所带电荷数不同,核外电子数不同,C正确;是稀有气体元素性质稳定,是金属元素易失电子,二者化学性质不同,D错误。
6.答案:A
解析:在观测钾的焰色反应时要透过蓝色钴玻璃片,滤去钠的黄光的干扰,①正确;取一根洁净的铂丝,放在酒精灯上灼烧至无色,再蘸取被检物质,进行焰色反应,②正确;盐酸易挥发,其盐高温时也易挥发,灼烧时,盐酸及其盐可一起挥发掉,以达洗净的目的,不用硫酸来清洗铂丝,③错误;洁净的细铁丝,放在酒精灯上灼烧至无色,本身无颜色,故可用铁丝进行焰色反应,④正确。
7.答案:C
解析:n作为最外层时,最多只能容纳8个电子,所以(n-1)层应为8个电子,为L层,则n应为M层;若n为次外层,则(n+1)层为最外层,则次外层电子数最多为10+8=18,则进一步证明n为M层。
8.答案:B
解析:0.5
mol/L的Na2CO3溶液20
mL,可以算出碳酸钠的物质的量n=cV=0.5
mol/L×0.02
L=0.01
mol,取出10
mL,取出的碳酸钠的物质的量为mol
=0.005
mol,1
mol碳酸钠含有2
mol
Na+,Na+的物质的量是碳酸钠的物质的量的两倍,故Na+的物质的量=0.005
mol×2=0.01
mol。
9.答案:C
解析:根据乙二醇和丙三醇的物理性质,乙二醇易溶于水和乙醇,丙三醇能跟水、乙醇以任意比互溶,不能用分液法和过滤法,它们的沸点相差比较大,可以采用蒸馏法分离。
10.答案:D
解析:n(FeCl3)=0.05
L×1
mol·L-1=0.05
mol,n(CuCl2)=0.05
L×1
mol·L-1=0.05
mol,它们与NaOH溶液恰好完全反应,需NaOH的物质的量为:3×0.05
mol+2×0.05
mol=0.25
mol,c(NaOH)===2.5
mol·L-1。
11.答案:CD
解析:Na+核外有10个电子,Na核外有11电子,A不相等;CO核外电子总数为14,CO2核外电子总数为22,B不相等;H2O和H3O+的核外电子总数都为10,C符合题意;N2和C2H2核外电子总数都为14,D符合题意。
12.答案:B
解析:称量时部分MgSO4吸水,导致所称得MgSO4质量偏小,所配溶液的浓度偏低,A错误;定容时俯视刻度线,导致所得溶液的体积偏小,所配溶液的浓度偏高,B正确;由于定容过程中需要加入水,因此容量瓶内有水,对实验结果无影响,C错误;溶解过程中少量液体溅出,导致溶液中溶质的量减小,所配得溶液的浓度偏低,D错误。
13.答案:CD
解析:碘易溶于CCl4,二者沸点不同,可用蒸馏的方法,A错误;二者都与NaOH溶液反应,应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除杂,B错误;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较小,而KNO3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较大,应该选择使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C正确;MgO与硫酸反应产生MgSO4和水,而Cu与硫酸不能反应,充分溶解、反应后再过滤洗涤就得到纯净的Cu,D正确。
14.答案:A
解析:检验Cl-用Ag+,检验SO用Ba2+,检验CO用H+。Ag+和Ba2+都可以与CO结合成沉淀,所以需先检验CO,此时可以加入稀硝酸;检验Cl-所用的Ag+可以与SO结合成微溶于水的硫酸银,所以需先检验SO,此时可以加入Ba(NO3)2溶液;最后检验Cl-,可以加入AgNO3溶液,为不干扰Cl-的检验,在加入AgNO3溶液之前先过滤。
15.答案:D
解析:一份加入含b
mol
BaCl2的溶液,恰好使硫酸根离子完全沉淀为硫酸钡,则n(SO)=b
mol;一份加入含a
molNaOH的溶液,恰好使镁离子完全沉淀为氢氧化镁,则n(Mg2+)=a
mol,由电荷守恒可知2n(Mg2+)+n(K+)=2n(SO),则n(K+)=(2b-a)mol,混合溶液分成两等份,原混合溶液中钾离子的浓度为mol/L。
16.答案:(1)溶解 过滤 (2)BaCl2、K2CO3、HCl (3)①过滤 ②分液 ③蒸馏 ④萃取分液 ⑤蒸发、结晶
解析:(1)KNO3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明显增大,NaNO3固体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如提纯NaNO3,就要让NaNO3成为晶体析出,所以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步骤是:溶解、蒸发、结晶、过滤。
(2)除去KCl溶液中的SO,应先加入过量的BaCl2使SO生成沉淀,然后加入K2CO3使过量的BaCl2生成沉淀,过滤后加入HCl除去过量的K2CO3。
(3)①NaCl溶于水,而泥沙难溶于水,将混合物加入水中,充分搅拌,然后过滤,就除去了泥沙;②油是不溶于水的液体物质,二者分层,可利用分液法分离;③四氯化碳与碘的混合物(回收四氯化碳),由于二者的沸点不同,可将混合物加热,四氯化碳首先变为气体,然后冷凝得到液体四氯化碳,从而使二者分离,这种方法叫蒸馏;④可根据碘微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的性质,向碘水中加入四氯化碳,充分振荡后,静置,然后分液就分离了碘单质与水,采取的分离方法叫萃取、分液;⑤硝酸钾溶于水,其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较大,利用蒸发、结晶从KNO3溶液中得到KNO3固体。
17.答案:(1)H+、SO CO、HCO
(2)③ 另取原溶液2
mL,用AgNO3溶液和稀硝酸进行检验
(3)Na+、NO
解析:①溶液呈酸性,说明溶液中有大量H+,有H+就不能有CO和HCO。②用BaCl2溶液和稀硝酸检验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有SO。③由于BaCl2溶液中就含有Cl-,所以③是错误的,应另取原溶液滴加硝酸银和稀硝酸,以确定溶液中是否存在Cl-。综上所述,还有Na+、NO不能肯定。
18.答案:(1)K2CO3 HCl
(2)K2CO3+BaCl2===BaCO3↓+2KCl BaCO3+2HCl===BaCl2+CO2↑+H2O
(3)不能 应在操作②的滤液中加入过量盐酸后再蒸发结晶
(4)沉淀A1或固体B
解析:(1)操作②为固体和液体的分离,为过滤操作,固体溶解后加入过量K2CO3使BaCl2转化为沉淀,则试剂a为K2CO3;加入试剂b,BaCO3沉淀转化为BaCl2溶液,试剂b为盐酸。
(2)加入试剂a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K2CO3+BaCl2===BaCO3↓+2KCl,加入试剂b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CO3+2HCl===BaCl2+CO2↑+H2O。
(3)该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操作②所得滤液为KCl和K2CO3的混合物,蒸发结晶得到固体C为KCl和K2CO3,应加入过量盐酸可得KCl,故应在操作②的滤液中加入过量盐酸后再蒸发结晶。
(4)测定氯化钡的质量分数,可计算碳酸钡或分离后氯化钡的质量,即得到沉淀A1或固体B的质量。
19.答案:
(1)H C N O Na
(2)CH4(其它合理答案也可) NH3(其它合理答案也可) H2O(其它合理答案也可)
(3)酸或盐、碱 HNO3+NaOH===NaNO3+H2O(或NH4NO3+NaOHNaNO3+NH3↑+H2O)
解析:(1)A原子核内仅有1个质子,则A为H;D原子有两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最外层电子数为6,则D为O;B原子的电子总数与D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B有6个电子,则B为C;A原子与B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与C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则C为N;E元素序数小于18,其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三分之一,则电子层数为3,最外层为1,E为Na。
(2)H与C、N、O形成的简单化合物的化学式分别为CH4、NH3、H2O。
(3)A、C、D形成的化合物为HNO3或NH4NO3,属于酸或盐;A、D、E形成的化合物为NaOH,属于碱;硝酸(或NH4NO3)与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NO3+NaOH===NaNO3+H2O(或NH4NO3+NaOHNaNO3+NH3↑+H2O)。
20.答案:(1)2 6 (2)100
mL容量瓶、玻璃棒 b (3)0.2
解析:(1)由于在任何化合物中所有元素化合价代数和等于0,则x+2=2×2,解得x=2,19.6
g莫尔盐配成100
mL溶液,溶液中c(Fe2+)=0.5
mol/L,n(Fe2+)=0.5
mol/L×0.1
L=0.05
mol,则M[(NH4)xFe(SO4)2·yH2O]=19.6
g÷0.05
mol=392
g/mol,284+18y=392,解得y=6。
(2)准确配制100
mL
c(Fe2+)=0.5
mol/L的溶液,需使用的仪器有量筒、烧杯、胶头滴管、玻璃棒、100
mL的容量瓶,使用根据题目提供的仪器,还缺少100
mL容量瓶、玻璃棒。称量物质时要求左物右码,现在左盘放砝码,由于使用了游码,导致称量的质量偏少,a错误;为促进盐的溶解,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b正确;向容量瓶中转移溶液时要用玻璃棒引流,c错误;最后定容时要使用胶头滴管,其位置应该是悬空垂直滴加,d错误。
(3)根据方程式8H++5Fe2++MnO===5Fe3++Mn2++4H2O可知,n(Fe2+)=5n(MnO),n(Fe2+)=0.5
mol/L×0.02
L=0.01
mol,则n(MnO)=n(Fe2+)=×0.01
mol=0.002
mol,n(MnO)=c(MnO)×0.01
L=0.002
mol,所以c(MnO)=0.2
mol/L。
PAGE
-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