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件(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件(共3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18 09:57: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外古诗词诵读
式 微
本诗选自《诗经注析》(中华书局1991年版)。式微,意思是天黑了。式,语气助词。微,昏暗。本诗出自《诗经·邶风》。邶风,邶地的民歌。邶,今河南淇县北部一带。
背景资料
整体感知
式微式微,胡①不归?
微②君③之故,胡为乎中露④?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⑤,胡为乎泥中?
式 微
①胡:何,为什么。
②微:(如果)不是。
③君:君主。
④中露:露中,在露水中。
⑤微君之躬:(如果)不是为了养活你们。躬,身体。
整体感知
译文: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
(如果)不是为了你们,何以还在露水中?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
(如果)不是为了养活你们,何以还在泥浆中?
精读细研
这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以咏叹的方式、质问的语气,直抒胸臆。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有两个特点。
一、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
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答案的设问。劳役者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但如果以正言直述,则语意平淡。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歌显得婉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思考。
精读细研
二、以韵脚烘托情感气氛。
全诗句句用韵,故而全诗节奏短促紧凑,情调急迫,充分表达了劳役者的苦痛心情。
这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表达了对贫苦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封建统治者的愤恨之情。
主旨归纳
子 衿
1 背景资料 2 整体感知
3 精读细研 4 主旨归纳


CONTENTS
本诗选自《诗经注析》(中华书局1991年版)。子衿,你的衣领。子,你。衿,衣领。本诗出自《诗经·郑风》。郑,今河南新郑一带。
背景资料
整体感知
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思念。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纵然我不曾去找你,难道你也不传音信给我?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
《诗经·郑风》
整体感知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纵然我不曾去找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找我?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的城楼上。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一天不见你的面呵,好像有三个月那样长!
精读细研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全诗不到五十字,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焦灼万分的情状却如在眼前。她思念恋人,陷入痴迷状态。那青绿色的衣襟,让她着迷;那青绿色的绶带,让她沉醉。可是不知为什么,他没有来。约会不遇,失落之情,惆怅之意,不可遏止。爱之既深,责之必切。对于他的失约,她也许想到种种原因,但无论如何难以谅解。两句“纵我不往”,以假设的语气、让步的姿态,做出了强烈的反问。只有爱如烈火,思如涌潮,才会有这样的嗔怪和责备。然而,她到底还是无可奈何,只好一个人徘徊城头,抒发她那“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感慨。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表达了对恋人的思念之情。
主旨归纳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 走近作者 2 背景资料
3 整体感知 4 精读细研
5 主旨归纳


CONTENTS
走近作者
王勃(约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万荣)人,唐代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辞齐名,并称“初唐四杰”。其诗偏于描写个人生活,也有少数抒发政治感慨、暗讽豪门世族之作,风格较为清新。代表作有《滕王阁序》等。
本诗选自《王子安集注》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是作者在长安的时候写的。少府,县尉的别称。蜀州,今四川崇州。杜少府将到四川去做官,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王勃赠送给杜少府这首诗。
背景资料
整体感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
三秦辅卫着长安,
风烟望五津。
透过风云烟雾遥望着蜀州。
王 勃
与君离别意,
与你离别,心中有无限情意,
同是宦游人。
因为我们同在宦海中浮沉。
整体感知
海内存知己,
四海之内有你这个知己,
天涯若比邻。
纵使远在天涯海角也如近在身边。
无为在歧路,
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
儿女共沾巾。
不要像小儿女那样悲伤地泪湿手巾。
上片对月抒怀,开篇两句写中秋的圆月皎洁。月轮转动,暗示着时光流逝。白发不请自来,词人忍不住向月中嫦娥发问。这一问有力地展示了词人功业无成、白发已多、怀才不遇的苦闷。
下片大胆想象。开头三句写词人欲乘风高飞,去看那失去的祖国河山,饱含词人对失去的山河的怀念和收复失土的决心。然后词人想象到月宫去砍掉遮住月光的桂树。这里的“桂婆娑”指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势力,表现了词人收复失地的理想。
精读细研
这首诗是送别诗中的名作,一洗往昔送别诗离别的低沉凄苦,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首联写送别之地长安被辽阔的三秦大地所“辅”。用“辅”字突出了雄泽阔大的气势。用“望”字将秦蜀二地联系起来,暗寓了惜别的意思。
精读细研
颔联,诗人与友人同病相怜,两人情感共鸣,诗人劝慰友人既然离乡“宦游”,离别是常事,不必感伤。
颈联蕴含着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空间的哲理,表现出诗人乐观旷达的态度、与友人深厚的友谊。
尾联慰勉友人不要为离别泪沾手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 “歧路”与送别相呼应。
精读细研
这首诗通过写与好友分别的情景,慰勉友人勿在离别时悲伤,表现了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胸怀。
主旨归纳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 走近作者 2 背景资料
3 整体感知 4 精读细研
5 主旨归纳


CONTENTS
走近作者
孟浩然(689—740),襄阳(今属湖北)人,唐代诗人。其诗清淡,擅长写景,多反映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并称“王孟”。代表作有《春晓》《过故人庄》《宿建德江》等。
本诗选自《孟浩然集校注》卷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张丞相,指张九龄(678—740),唐玄宗时为相。当时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赏识和录用。
背景资料
整体感知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
八月洞庭湖水几乎与岸齐平,
孟浩然
涵虚混太清。
水映天空,与天空浑然一体。
气蒸云梦泽,
云梦大泽水汽蒸腾,
波撼岳阳城。
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整体感知
欲济无舟楫,
想渡湖却没有船只,
端居耻圣明。
闲居在家,因有负太平盛世而感到羞愧。
坐观垂钓者,
坐看垂钓之人悠闲自在,
徒有羡鱼情。
只能白白地产生羡鱼之情了。
精读细研
诗的前四句,描写洞庭湖的景致。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水面开阔,和岸上几乎平接。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湖山相映,浑然一体,美丽极了。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在这浩瀚的湖面上,水汽蒸腾,涛声轰鸣,使坐落在湖滨的岳阳城都受到了震撼。这四句诗把洞庭湖的景致描写得有声有色,生气勃勃,同时也衬托出了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暗喻诗人正年富力强,愿为国家效力,做一番事业。这是写景的妙用。
精读细研
下面四句,转入抒情。
“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 “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正式向张九龄表白心事,表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隐居并非本愿,还是向往出仕求官的,只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接着,诗人向张九龄发出呼吁。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匠心独运。
诗人借观洞庭湖之感,委婉地向张九龄表明了自己正年富力强,愿为国家效力,做一番事业的心愿,表达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主旨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