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部编版必修上:第三单元 9.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部编版必修上:第三单元 9.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16 22:30: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www.ks5u.com
第三单元 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教案标
教学目标
1.初步把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流程。
2.学会分析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3.领会辛弃疾词的慷慨悲郁的艺术风格。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结合注释复述出全词的内容,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体会用典的妙处,从而提升对于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文章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体会作者忧愤的思想感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慨。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体会用典的妙处,从而提升对于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2.通过文章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体会作者忧愤的思想感情。
难点:
1.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领悟词的内涵。
2.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课前准备课前准备
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郭沫若为辛弃疾题的墓联入题:[多媒体影入]铜板铁琵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感知辛弃疾是词人,也是民族英雄。
二、写作背景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写于1205年作者在镇江任知府时,此时的作者已经66岁。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执政的韩侂胄意欲以北伐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辛弃疾任镇江知府。镇江毗邻战争的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为北伐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他不同意韩立即北伐的主张。韩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这首词从某种意义上说,相当于是给韩的一封“谏书”。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参加耿京抗金队伍,为掌书记。次年南下,历任承务郎、建康通判及江西、湖南、湖北安抚使。曾多次上书,陈抗金恢复大略,均未被采纳。孝宗淳熙八年(1181)被罢官。隐居江西上饶、铅山等地达二十余年,其间两度被起用,但都不长。宁宗嘉泰三年(1203)又被起用,次年被派往镇江任知府,为北伐做准备,因反对韩诧胄立即出兵的计划,又被罢官。开禧元年(1205)回铅山隐居,两年后忧愤而死。
[作品]代表词集《稼轩长短句》。代表作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题目解说
永遇乐:词牌;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怀古:词的内容。
五、层次结构
上片: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昏庸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爱国情怀。
下片:下片用刘义隆、佛狸祠、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的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悲愤情感。
六、全文分析
(一)上片:?
1、补充孙权及刘裕事迹。
明确:
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
刘裕出身贫寒,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却讨伐桓直,平定叛乱。带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
2、上阕写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3、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
明确:
“英雄”表达了诗人对他的敬仰和向往。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即便是英雄事业的流风余韵也已经没有了,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的昏庸无能。
“想当年”句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小结上片:作者借此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二)下片:
1、补充刘义隆之典故。
明确:“元嘉草草”:“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
2、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明确: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3、第二层。“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写什么内容?
明确: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
“四十三年”三句,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籍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
4、“佛狸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学生谈此句的意思。
明确:“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5、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明确: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最后三句是第三层。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师补充典故: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不能替赵国出力。廉颇本来也很想被赵王召见,效命疆场,击破强秦,使赵国强盛起来。他在赵国使者面前“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但结果赵使还报赵王说: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一饭三遗矢)。于是赵王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
明确:以廉颇自比,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
小结下片:
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愤。
七、中心思想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有着抗金救国、恢复失地的抱负以及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偏安的卑劣行径的讽刺和不满,以及对韩侘胄的警告。
八、写作特点
1.对比
以古代英雄业绩与可悲的现实相比,以针砭南宋的萎靡不振。以刘裕的“气吞万里如虎”与其子刘义隆的“赢得仓皇北顾”相比,以历史上英主与庸才之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用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相比,抒发忧国忧民的感慨,感叹由于统治者的长期“和戎”媚敌,把人们的民族感情都冲得淡淡的了。用廉颇的遭谗尚有赵王派人聘问与自己的冷落处境相比,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运用对比手法,使意境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2.用典
上片写孙权和刘裕,孙权割据江东,刘裕北伐中原。写他们既是对功业的向往,也是借历史人物表达坚定不移的抗金意志。下片用刘义隆草率北伐招致失败事,表现出对形势的冷静估计。以廉颇自比,既是老当益壮的自陈,又有对朝廷难消的疑虑。除了事典,还有语典,“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的前两句化用刘禹锡诗句。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体现了语言艺术上的特殊成就。
九、补充资料
1、典故一:孙权雄图大略。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此句是怀念孙权的。写孙权的风流余韵已经不复存在。“舞榭歌台”是承平气象。在群雄纷争的时代,吴国能出现承气象,是因为他能确保自己的国家不受外敌侵犯。“风流”指孙权的雄才大略及其建树,引申为孙权遗迹。“雨打风吹”指历史的风雨,孙权到辛弃疾已将近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经荡然无存。
2、典故二:刘裕北伐壮举。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相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句是怀念刘裕的。俯瞰京口的街市,缅怀当年刘裕,曾经居住在那里,他出身贫寒,曾生活在荒僻的小巷,但他却能讨伐桓谦,平定叛乱。“想当年”三句颂扬刘裕,率领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的丰功伟绩。先灭山东南燕,后灭陕西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乾道元年,词人呈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里,指出出兵北伐,应取道山东,因为山东之民劲勇,敌人守备简略。“不得山东,则河北不可取,不得河北,则中原不可复。”当时韩佗胄急于北伐,词人建议不被采纳。
3、典故三:刘义隆北伐残败。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这三句是写刘义隆的。“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胥是用汉朝街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
4、典故四:拓跋焘修建佛狸祠。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作者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南归,至写这首词时,恰好四十三年。南归前,他正在烽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敌战争,因此这样说。
“佛狸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佛狸”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他击败王玄漠后,追击到瓜步山(江苏南京境内),在山上修建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神鸦社鼓,“神鸦”这里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社鼓(古时祭祀土神的日子)祭神所呜奏的鼓乐。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词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5、典故五:廉颇思为国用。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用了“廉颇思赵”的故事。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不能替赵国出力。廉颇本来也很想被赵王召见,效命疆场,击破强秦,使赵国能强盛起来。他在赵国使者面前,
“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但结果赵使还报赵王说“: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赵玉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
这里词人以廉颇自比,这时词人已经64岁,但他仍希望为国效力,可惜韩院胄不接纳他的建缓进议,又有小人从中挑拨,这不能不使他感到悲愤,他很可能会像当年赵国名将廉颇一样,被执政者弃置不用,他的猜想很快被证实,韩佗胄在北伐前夕以“用人不当”为名,免去了他的官职。
十、总结全文
这首词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对孙权、刘裕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慨叹英雄难觅;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韩佗胄草率冒进的警告;对佛狸祠下的感叹,就是对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最后以廉颇自比,则是一个报国无门者、一个大英雄泣血的内心独白!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更是一首伤今之作!
作业布置
1.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阅读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通过对比理解词人的不同情感。课训练
课后训练
1.下列各句与“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所用的表现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B.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C.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2.对下列向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一尊还酹江月 尊:同“樽”,这里指酒杯
B.元嘉草草 草草:轻率
C.最难将息 将息:将要休息
D.这次第 次第:光景,状况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满江红
辛弃疾
点火樱桃,照一架、荼蘼①如雪。春正好,见龙孙②穿破,紫苔苍壁。乳燕引雏飞力弱,流莺唤友娇声怯。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
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
[注]①荼蘼:落叶灌木,花白色,有香气。②龙孙:竹笋的俗称。
(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片着力表现春正好之景。樱桃如火,荼蘼如雪这是从视觉上表现春天的明艳龙孙破壁而出,母燕引雏燕试飞流莺娇声唤友,这是从听觉上表现春天的生机和活力。
B.词人并未因“春正好”而欣喜,反而因此生愁。此愁难消词人向春天发出了怨愤之语“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表达出词人抑郁烦乱的心绪。
C.下片化用“庄周梦蝶”的典故,抒写词人梦中也不能回乡的怅恨;又用“子规”这个典型意象来烘托词人有家不得归的无奈与伤感。
D.这首词上片即景抒情,没有选取落花飞絮、凄风苦雨的画面来表现愁情,而是采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下片刻画词人的抒情形象既有动作、心理描写也有环境点染。
(2)本词写的是思乡愁情,词中却说这是“古今遗恨”。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及解析:
答案:
1.C
2.C
3.
(1)A;
(2)①思乡愁情是古往今来常见的情感,但词人比常人多了一份思乡难归的遗憾,更显出这份情感的深度。②词人执着于抗金恢复大业,却遭排挤,壮志难酬,乡愁中融入了“国恨”堪为古今之大恨。
解析:
3.
“龙孙破壁而出”“母燕引雏燕试飞”不属于听觉描写。
作答时,要结合本词的写作背景分析出思乡难归的遗憾、“乡愁”中融入了“国恨”以及个人抱负难以施展的苦闷等要点。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