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词四首》课件(共66张PPT)+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12《词四首》课件(共66张PPT)+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16 17:10:28

文档简介

(共66张PPT)
第十二课
词四首
第三单元
2020-2021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一)调整心态,进入情景
学习活动(一)
第一课时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文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或将士戍边的诗词。今天我们要学的几首词也是关于边关的。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边关的风光吧。
学习目标
1.联系学过的作品,在与诗歌的比较中,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词的艺术表现规律,进而理解每篇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
3.主要结合本课作品,了解词的起源、发展和流派,比较同一流派不同词人在创作风格上的差异。
学海导航,明确目标
学习活动(二)
作家作品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少时家贫好学,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及第。官至参知政事。范仲淹积极推行“庆历新政”,为人廉洁公正,奉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做人准则。
拓展视野,前置补偿
学习活动(三)
作家作品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同位于“唐宋八大家”之列。他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成就很高。其词开创了一个新的流派,表现为题材新、形式新、风格新,具有豪壮、雄浑的风格,后南宋辛弃疾等人继承并发展其词风,形成豪放词派。
写作背景
宋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词人历任陕西经略副使、延州、知州等职。在镇守西北边疆期间,他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西夏人对他深为惮服,《渔家傲·秋思》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写作背景
《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作于公元
1075年(神宗熙宁八年),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这是宋人较早抒发爱国情怀的一首豪放词,在题材和意境方面都具有开拓意义。
文体知识
宋词是一种新体诗歌,标志着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和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始于汉,定型于唐、五代,盛于宋。宋词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宋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辛弃疾(豪放派),柳永、李清照(婉约派)。
读读写写
燕然
麾下
羌管
yān
huī
qiāng
qíng(
)苍
é(
)眉
mǎng(
)红尘



认读课文,积累词语
学习活动(四)
记记背背
古今异义

古义:定将。例:会挽雕弓如满月。今义:聚合;合在一起。

古义:奏。例:五十弦翻塞外声。今义:上下或内外交换位置;歪倒;反转。
可怜
古义:可惜。例:可怜白发生!今义:值得怜悯。
词类活用
①将军白发征夫泪(名词作动词,流泪)
②左牵黄,右擎苍(均为形容词作名词,黄犬,苍鹰)
③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均为名词作动词,戴着锦帽,穿着貂裘)
听读课文
渔家傲?秋思
解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习活动(五)
听读课文
江城子?密州出猎
整体感知
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义,并将不懂之处画出来。
原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塞下: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当时的西北边疆。
衡阳雁去:即“雁去衡阳”,为符合格律而倒置。秋季北雁南飞,传说至湖南衡阳城南的回雁峰而止。
注释:
渔家傲·秋思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风光大不相同。大雁又飞回南方衡阳去了,一点儿也没有停留的意思。
译文:
原文: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羌笛、马嘶的声音。
千嶂:层峦叠嶂。
注释:
随着军营的号角声,边塞所特有的声音从四面纷纷响起,层峦叠嶂里,烟雾弥漫,残阳西沉,一座孤城紧紧关闭着城门。
译文:
原文: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燕然:即燕然山。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出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注释:
饮一杯浊酒,我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边患未平,功业未成,不知何时返回故里。
译文:
原文: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羌管:即羌笛,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不寐:睡不着。
征夫:出征的士兵。
注释:
只听羌笛悠悠,又见寒霜满地,戍边的人整夜难以入睡。将军和士兵都愁白了头发,流下了眼泪。
译文:
原文: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老夫:作者自称。
聊:姑且,暂且。
左牵黄,右擎苍: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着苍鹰。
千骑:形容从骑之多。
注释:
江城子·密州出猎
让我也暂且抒发一下少年的张狂,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着苍鹰。头戴锦帽,身上穿着貂皮大衣,带领随从千骑席卷过平坦的小山冈。
译文:
原文: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孙郎:指孙权。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孙权曾经“亲乘马射虎”。这里是作者自喻。
注释:
为了报答倾城百姓相随,我亲自射杀猛虎,就像当年的孙权一样。
译文:
原文: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胸胆尚开张:胸襟开阔,胆气豪壮。尚:还。
鬓微霜:鬓角稍白。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朝廷什么时候派遣冯唐到云中来赦免魏尚呢?《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载:汉文帝时,云中郡守魏尚抵御匈奴有功,却因为上报战功时多报了六颗首级而获罪削职。冯唐为之向文帝辩白此事,文帝就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复为云中郡守。这里作者以魏尚自许。
注释:
酒意浓时,胸襟开阔,胆气豪壮,鬓角稍白,但这又有何妨!朝廷什么时候派遣冯唐到云中来赦免魏尚呢?
译文:
原文: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会挽雕弓如满月:会,终将。挽,拉。雕弓,饰以彩绘的弓。满月:圆月。
天狼:星名。传说天狼星“主侵掠”(《晋书·天文志》)。《楚辞·九歌·东君》:“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词中喻指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
注释:
我定将拉开雕弓如同满月,注视着西北方向,把利箭射向入侵的敌人。
译文:
1.《渔家傲?秋思》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
【合作交流】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渔家傲?秋思》
学习活动(六)
品读课文,赏析语句
2.《渔家傲?秋思》写的是何时何地的景色?哪个字统领了全部景色的特点?
【合作交流】塞下秋景。“异”。
3.《渔家傲?秋思》中“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有什么作用?
【合作交流】统领全部景物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风光不同。
4.品味《渔家傲?秋思》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合作交流】这两句是全词的核心,作者揭示了自己和征夫们的矛盾心理:既思念万里之外的家乡,却又因家国未定、功业难成而不甘归退。
5.
“燕然未勒归无计。”这句话用了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
【合作交流】《后汉书
·
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出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引用典故,抒发报国之志,表现了词人为国立功的远大抱负,同时也是对戍边将士的激励鼓舞。
6.
“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合作交流】塞外寒气逼人,又传来边塞特有乐器所奏起的笛声,烘托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7.
“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合作交流】互文。“白发”不单指将军,士兵也久戍不归,所谓“三军尽衰老”。流泪的也不只是征夫,将军也因有家难归、功业难成而哀伤流泪。这句话抒发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之情。
1.《江城子?密州出猎》上片写什么?下片写什么?
【合作交流】上片描绘出猎时的盛大场面,下片抒写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
《江城子?密州出猎》
2.找出《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描写出猎队伍的句子,说说出猎队伍有何特点。
【合作交流】“千骑卷平冈”。威武雄壮,场面浩大。
3.《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太守是怎样的形象?有何特点?
【合作交流】“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威风凛凛。
4.《江城子?密州出猎》下片中哪个词集中抒发了作者的情怀?
【合作交流】开张。
5.《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狂”是词眼,太守“狂”在哪些方面?
【合作交流】狂性:狂在外表,如牵黄擎苍,锦帽貂裘。狂举:狂在动作,如卷平冈,挽雕弓,亲射虎。狂态:狂在神态,如酒酣,胸胆开张。狂志:狂在壮志,如何日遣冯唐,射天狼。
6.如何理解“千骑卷平冈”中“卷”的表达作用?
【合作交流】“卷”体现出打猎场景宏大,人员众多,气势壮阔,凸显出阳刚之美。
7.
上阕引用孙权的典故有什么作用?
【合作交流】据《三国志》记载,孙权曾亲自射虎,马被虎伤,他镇定地在马前杀死了老虎。孙权射虎的典故正好和出猎之事相吻合,又和首句的“少年狂”相呼应。以孙权自比,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词人出猎时情绪高昂、精神抖擞的状态。
8.
作者在下阕引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有什么作用?
【合作交流】作者引用这个典故,以汉代魏尚自比,希望朝廷能派遣像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希望自己重新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运用典故,委婉含蓄。
9.
作者在下阕引用“射天狼”的典故的目的是什么?
【合作交流】“天狼”借指从西北来侵犯的敌人。作者以形象的描写,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卒章显志。
10.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合作交流】塑造了一个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挽弓劲射,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
中心意思
《渔家傲·秋思》描写了塞下奇异的景象,表现出作者平息叛乱、反对侵略和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也抒发了作者功业未成、思乡忧国之情。
《江城子·密州出猎》描写了太守出猎的盛大场面,表达了作者坚决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通读课文,归纳中心
学习活动(七)
(1)语言凝练,特征鲜明。
首句指出“塞下”这一地域“异”的特点。为下阕思亲怀乡之情埋下伏笔。通过“边声”“千嶂”“孤城”等具有明显特征的事物,把边地的荒凉景象描绘得有声有色。
《渔家傲·秋思》
(2)情景交融,感情真挚。
上阕着重写景,极力表现了边塞风光的奇异独特,渲染了边地的萧条肃杀、荒凉寂寥。下阕着重抒情,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表现了词人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愁。
通读课文,总结写法
学习活动(八)
典故运用贴切、自然。
这首词共用了三个典故。孙权射虎的典故,说明词人年富力强,壮志犹存;赦免魏尚的典故,反映了词人盼望朝廷能加以重用,建功立业;“射天狼”的典故,词人以此来表明自己抵御外敌入侵的决心。
《江城子·密州出猎》
听读课文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解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习活动(一)
第二课时
听读课文
满江红(小住京华)
整体感知
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义,并将不懂之处画出来。
原文: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挑灯:把灯芯挑亮。
梦回:梦中回到。
连营:驻扎在一起的众多军营。
注释: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亮油灯端详宝剑,梦中回到军营,号角声响成一片。
译文:
原文: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八百里:指牛。《世说新语·汰侈》载:晋王恺有良牛,名“八百里驳”。王济与之比射,以此牛为赌物,恺输,杀牛作炙。
分麾下炙:把烤(牛)肉分给部下享用。麾下,军旗下面,指部下。炙,烤肉。
五十弦:原指瑟,这里泛指乐器。
沙场:战场。
点兵:检阅军队。
注释:
把烤牛肉分给部下享用,各种乐器演奏着边塞雄壮的战歌。这是秋天在战场上检阅军队。
译文:
原文: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马作的卢飞快: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的卢:额部有白色斑点的马。
霹雳:响雷,震雷。这里喻指射箭时弓弦的响声。
了却:了结,完成。
赢得:博得。
身后:死后。
可怜:可惜。
注释:
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弓箭像响雷一样,震耳离弦。本想完成君王收复北方失地的国家大事,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惜已成了白发人!
译文:
原文: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小住京华:到京不久。小住,暂时居住。京华,这里指北京。
秋容如拭:秋天的景色仿佛擦拭过一般明净。
注释:
满江红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天的景色仿佛擦拭过一般明净。
译文:
原文: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四面歌残终破楚:这里喻指八国联军攻破北京事。此处引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后用“四面楚歌”比喻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
八年风味徒思浙:八年来空想着故乡浙江的风味。八年风味,秋瑾
1896
年在湖南结婚,至写这首词时,恰为八年。徒,空,徒然。
注释:
侬:我。
蛾眉:本指女子细长而略弯的眉毛,这里借指女子。
殊:很,甚。
未屑:不屑,轻视。意思是不甘心做女子。
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译文:
原文: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
烈:刚直,不轻易屈服。
注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直。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屡屡激动。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
译文:
原文: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末路:路途的终点,比喻失意潦倒或没有前途的境地。
莽红尘:莽莽人世。
青衫湿:指因感叹无知音而落泪。
注释:
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人世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译文:
1.《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上片描绘的是什么生活?具体写了哪些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合作交流】描绘的是军旅生活。具体写了看剑、闻号、分炙、奏乐、点兵等生活情景。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的雄心。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学习活动(二)
品读课文,赏析语句
2.《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有何作用?
【合作交流】渲染了浓厚的战斗气氛,表达了词人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3.开头一句指明了什么?
【合作交流】“挑灯”点出时间,“看剑”表示有雄心,醉里还挑灯看剑表明念念不忘报国。
4.赏析句子“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合作交流】运用对偶的修辞,描写了士兵们分食牛肉,军中奏起战斗乐曲的场面,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和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5.“沙场秋点兵”中“秋”字有什么作用?
【合作交流】“秋”交代了点兵的时间,又渲染了点兵时肃杀悲凉的气氛。以单句作结,收束有力。
6.在上阕作者都梦到了什么?为什么要写梦境?
【合作交流】作者梦到军营中响起了雄壮的号角声;在军营分烤牛肉给部下享用;听乐器奏出粗犷的战歌;秋天在战场上检阅军队。这是作者昔日的军旅生活情景,而这种生活情景现在只能成为记忆,只有通过梦境才得以展现。表明作者现在虽已不在军中,但仍十分企慕军中生活,希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功立业。
8.《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描写了怎样的场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在遣词造句上有何特点?
【合作交流】描写了想象中的战斗场面,前一句写骑马驰骋,后一句写弯弓射箭,从形象(视觉)和声音(听觉)两个方面,抓住特点,极其概括而生动地写出战斗的激烈紧张。表达了作者希望驰骋沙场冲锋陷阵的强烈愿望和战斗激情。前一句用典,下一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两句形成对偶,句式工整,含义丰富。
7.《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词里,描写激烈的战斗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体现作者统一祖国愿望的句子是:________。
【合作交流】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9.《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可怜白发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最后发出这样的感慨?
【合作交流】表达了作者对朝廷屈膝投降、苟且偷安的强烈不满。作者从想象中回到眼前现实,从激昂豪壮跌落到深沉痛苦,悲叹岁月易逝、壮志难酬,对统治者重用奸佞,排斥、打击主战派感到愤慨,所以发出这样的感慨。
1.《满江红》上片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合作交流】表达了词人不愿过贵妇人生活,意欲突破家庭束缚、追求自由、投身革命的思想感情。
《满江红》
2.《满江红》的下片写了什么内容?
【合作交流】写作者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襟。
3.赏析“四面歌残终破楚”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合作交流】此处引用典故。作者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一方面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另一方面哀叹清王朝面对帝国主义的“豆剖瓜分”的束手无策、一退再退、软弱腐败的窘态。
4.品味《满江红》中的“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四句。
【合作交流】这四句是作者的自我写照,她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正是上接“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这两句进一步的思想发展。
5.品味《满江红》中“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合作交流】这两句化用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来写秋色,表达了作者冲破家庭牢笼后兴奋而愁苦的心理。
6.试简要赏析“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
【合作交流】此处引用唐代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诗意,抒发了词人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7.别人评价秋瑾《满江红》“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试联系词的内容加以分析。
【合作交流】“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平生肝胆”“英雄末路”等词句脱口而出,不进行雕饰,显得清新自然却又刚健质朴。而结语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知音难觅,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
1.如何理解《渔家傲?秋思》一词的风格?
【合作交流】这首词在范仲淹仅存的五首词中,乃至在当时的词坛上,都属于另类。它写军旅生活,在题材上就是一种突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有别于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写花前月下、儿女情思的婉约词。《东轩笔录》说范仲淹写了多首《渔家傲》,都以“塞下秋来”起笔,可见词人对边地秋景感受之深。内容决定形式,人格铸成词格。境界阔大,气魄宏伟,气概豪迈,对偶工整而又自然天成,精致醇美而又不失古朴浑厚,刚健峭拔,苍凉悲壮,是这首词的主要风格。所以王国维称之有李太白“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之风。(见《人间词话》)而景中寓情,情中含景,描写真切,抒情深厚含蓄,也增强了词的艺术感染力。明代的佑在《归田诗话》中说:“予久羁关外,每诵此词,风景宛然在目,未尝不为之慨叹也。”可以说道出了许多人读这首词的感受。
研读课文,突破难点
学习活动(三)
2.苏轼、辛弃疾同为豪放词派,他们词的风格有什么不同?
【合作交流】苏轼称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即已竖起了词体革新的大旗,与婉约派对阵,开创了豪放词派。苏词突破了词传统的抒情模式和创作心态,把词的题材拓展到社会生活、个人情感的方方面面,扩大了词的境界,找回了词作者的抒情主体地位,或怀古,或讽今,多抒发文人士大夫的襟怀,影响深远,后人称之为东坡体”。辛弃疾几乎只专注于词的创作,作品多,题材广泛,是豪放派词的集大成者,也是南宋豪放词人当之无愧的领袖。他的词被后人称为“稼轩体”比较本课所选苏、辛两首词,不难看出同为豪放一派,苏、辛词在风格上是不尽相同的。苏词豪放之中更多了些旷达、超迈、洒脱,具有浪漫气息;辛词豪放之中更多了些豪壮、劲健、悲慨,具有英雄气概。这与两个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身世、气质、个性都是密不可分的。
3.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与秋瑾的《满江红》(小住京华),在“过片”上有什么特点?
【合作交流】词大多是分片的,片与片之间的转换,称为“过片”以双调词而论,上片与下片一般在形式上保持一致,在内容上则各有侧重。上下片之间的过渡,既要换头另起新意,又不能断了词曲的脉络。一般词家都追求“岭断云连”“水云起”之妙。本课所选的前两首词,都做到了这一点。但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和秋瑾的《满江红》(小住京华),却突破了这种程式,下片的词意紧承上片而来,看不出“转”的意味。《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上片结句言“沙场秋点兵”,下片开头继之以“马作的卢飞快”,完全是无缝衔接;《满江红》(小住京华)的下片,也紧承上片“苦将依强派作蛾眉,殊未屑”的语句,继之以“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更为强烈的抒情,可谓一脉贯通。这不是词人故意不守规矩,而是有意为之。这样的过片,可以称之为“破格”。词人如此有违常规,造成了一种拗峭不凡的气势词意更加纵横驰骋,抒情更加酚畅淋漓。
4.如何理解《满江红》(小住京华)中的“俗子”?
【合作交流】从这首词的语境来看,“俗子”当指词人的丈夫。这与“八年风味”的婚姻反思,与青衫湿”的悲情是前后呼应的。秋瑾在后来写的一首《沁园春》中说:“有多少,遇王郎天壤,辜负才华。”在长篇弹词《精卫石》中说“道韫文章男不及,偏遇个天壤王郎冤不冤。”这些词句,都是借谢道韫所嫁非人,间接抒发了她对婚姻的失望。王郎天壤(天壤王郎),是谢道韫鄙薄她丈夫王凝之的话,出自《世说新语?贤媛》:“一门叔父,则有阿大中郎;群从兄弟,则有封、胡、遏、末,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王凝之是王羲之的次子,深信五斗米道。孙恩攻打会稽时,他不设防,还请“鬼兵”相助,城破,与诸子俱被杀。当然,从广义上理解,这首词中的俗人”,也可泛指世俗之人。秋瑾到日本后写的《鹧鸪天》词中,有“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的词句,可见“觅知音”意指寻求救国之道,不一定指个人的情感问题。
中心意思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通过对军旅生活和战斗场面的追忆,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
《满江红》主要抒写作者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满怀雄心壮志的开阔胸襟。
通读课文,归纳中心
学习活动(四)
构思巧妙,虚实结合。
词的前九句浑若一气贯之,密不可分,追忆往事,豪情满怀;结尾一句,词意斗转,往事消融,回归现实,情感一落千丈,从豪壮激昂跌落为深沉痛苦的悲叹。这是词人的独特创造,强烈地表现了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的矛盾。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通读课文,总结写法
学习活动(五)
气魄宏大。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是巾帼英雄的写照,颇有男子汉大丈夫的气魄,显示了她不甘雌伏的巾帼英雄形象。
《满江红》
实践活动:诵读经典,吟咏诗词
诗词是中华文明智慧的积淀,为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学校决定开展“诵读经典,吟咏诗词”的活动,为此,九年级(二)班将利用双休日举行一次集体课外吟咏诗词活动。请你按要求完成下面任务。
(1)【活动一:推荐经典诗词】
为了达到“诵读经典”的目的,同学之间进行了经典诗词推荐活动。
你推荐的经典诗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推荐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活动二:吟咏诗词比赛】
假如你是本次活动的主持人,请你设计一下这次比赛活动的开幕词。
读写活动,拓展迁移
学习活动(六)
【参考答案】(1)岳飞的《满江红》,这首词展现了岳飞满腔热血、精忠报国的英雄气概。(2)诗词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虽然比不上世界八大奇迹,却也吸引了许多人。今天,我们将举行吟咏诗词比赛,传承发扬中国的伟大文化!
【技法点睛】(1)本题考查侧重于阅读的宽度、知识的广度,多读经典诗词,多记忆经典词句,多积累经典词句文化,这是解答这类题的关键。所答理由要准确无误。表述合理即可。(2)开幕词要紧扣“诵读经典,吟咏诗词”主题,篇幅简短,不可长篇大论;语言要充满激情。富有鼓动性。活动的开场白对后面的活动主题应该有“点亮”、“激发”的作用,能让参与者激情高涨,都能自觉投入到“诵读经典”的活动中去。
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