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
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
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
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
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
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英)狄更斯《双城记》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1.掌握工业革命时期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确立的史实,从“历史解释”的角度认识生产力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结合史料概括工业革命后社会生活方式变化的主要史实,从“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的角度体会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18世纪60年代
19世纪中期
19世纪70年代
20世纪初
何为“工业革命”
斯蒂芬孙
火车
1814年
又称产业革命,是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即资本主义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工业革命是以机器取代手工,以工厂取代工场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到19世纪中期基本完成,随后拓展到欧美地区和全世界。它既是生产技术的革命也是社会关系的革命。
一、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
1、背景:
2、出现:
3、特点:
4、影响:
①生产专业化的实现:工业革命前,英国分散的手工工场已经向集中的手工工场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生产专业化
②工厂的出现:18世纪60年代以来的工业革命,引发了从手工劳动到机器大生产的巨大变革,工厂出现。
纺织分工的专业化,催生现代工厂制度
工业革命还包括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这同样也提高生产力,并且更深刻地影响着社会变革。在工业革命中,“工厂化”是一个重大的变化,没有工厂化,工业革命就不会那么彻底。
——钱乘旦《英国通史》
一、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
1、背景:
2、出现:
3、特点:
4、影响:
①生产专业化的实现:
②工厂的出现:
随着工厂的出现,工厂制度逐渐形成
①时间:
②规章:
③生产:
④原料:
实行倒班制
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强化纪律意识
生产流水线被广泛应用,生产过程处于工厂主的监督管理之下
工厂统一供应、合理调配
发动机一开始,人们就必须工作——男人、女人和孩子们都一起被套在钢铁和蒸汽的轭具下。动物机器…被紧紧地拴在不知痛苦和不知疲劳的钢铁机器上。
一、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
1、背景:
2、出现:
3、特点:
4、影响:
①生产专业化的实现:
②工厂的出现:
随着工厂的出现,工厂制度逐渐形成
(1)世界:
(2)中国:
②规章:严格
③生产:流水线、监督
④原料:统一供配
①时间:倒班制
①工厂制度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
②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挖掘工人的劳动潜质,
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①19世纪中后期,清朝洋务派创办了一系列近代企业,引进了西方的工厂制度,进行机器大生产,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
②张謇、范旭东等一批民族资本家主张实业救国,也开办工厂并借鉴西方工厂的管理经验,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起来。
李鸿章认为中国求富强就必须发展自己的大企业,
这是李鸿章发展洋务一贯的政策主张。为了发展自己的大企业,
李鸿章提出引进国外技术和人才,
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发展中国企业。
状元实业家张謇提出“棉铁主义”,即以棉纺织工业和钢铁工业为中心带动其他经济部门发展。他指出,准许外商在内地开机器厂,
是“夺小民一线生机”。……考虑到棉铁和国民生计有密切关系,并且是当时最有利可图的行业,他确定以棉铁为重点:棉为人民生活所必需,
而铁则为制造生产工具所不可缺少,
尤其是要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
更需要钢铁。
——景玉琴,连新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思想及当代启示》
材料一
一八六六年,他(斌椿)在《乘槎笔记》中写道:此地人民五十万,街市繁盛,为英国第二埠头。中华及印度、美国棉花皆集于此。所织之布,发于各路售卖。织布大行楼五重,上下数百间,工匠三千人。棉花由弹而纺、而织、而染,皆用火轮法。棉花弹过六七遍,则白如雪,柔于绵矣;又以轮纺,而精如丝,细于发矣。染处各色俱备,入浸少时,即鲜明成色。织机万张,刻不停梭,亦神速哉!
——-《从北京回望曼彻斯特》
材料二
阿克莱特在自己的纺织工厂里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独创的管理制度……当他一经发现无能、怠工等情况时,就要毫不留情地加以严肃处理。
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小组合作探究分析工厂制度的特点。
1、生产资料集中使用;
2、雇佣工人集中劳动;
3、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4、分工细致协作高效;
5、使用机器流水生产;
6、严格遵守规章制度;
7、注重产品市场销售;
8、生产社会化程度高。
【课堂探究】
项目
手工工场
工厂
盛行时间
约14—18世纪
18世纪60年代以来(工业革命以来)
动力机械
手工工具
机器大生产
生产规模
规模小
规模大
生产技术
局限于手工技术
采用先进科技,技术成熟
生产方法
分工少
采用标准化流水线作业,分工细致
管理制度
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无现代管理制度
实行倒班制,实行严格的奖惩制度,统一供应、合理调配原料使用,有详细的市场方案
对比明史:观察教材第25页的两幅图片,指出汉阳铁厂与天津永利碱厂的主要异同点。
提示(1)同:都采用机器生产;都引进了先进技术,培养了科技人才;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都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转型等。
(2)异:汉阳铁厂是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其目的是“求富”,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天津永利碱厂是民族资产阶级创办的民族工业,其目的是实业救国,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请大家结合前面的学习,阐述一下工厂制度和工业革命的关系。
工业革命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催生了工厂制度的产生,
工厂制度又反过来提高了生产效率,大大推进了工业革命的进程。
生产力推动劳作方式的变革,
劳作方式的变革又推动生产力进一步发展。
1.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
(1)问题:人口激增,城市规划建设滞后,工人的生活环境相当恶劣。
(2)发展:鸦片战争后,中国上海等地的城市化水平迅速提升。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逐渐建设新城,疏解中心城市人口,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
知识点二 工业革命后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
2.交通运输业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
(1)工业革命中英国的人工运河、铁路运输发展迅速。
(2)欧美国家形成了水陆运输网,促进了城际间、国际间的人口交流与贸易往来,大大增加了社会的
流动性
。
学思之窗:P26
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
---〖德〗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工业革命对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
解析:“法术”指英国工业革命。
(1)蒸汽动力的使用;
(2)工厂制度的推广
(3)新式工具出现;
(4)劳动力大量增加
3.工业革命促进了乡村的改变
(1)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农业机械日益普及,普遍建立了大农场,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
(2)大量人口从闭塞、宁静的乡村田园生活中走出,人们的眼界开阔了。
4.人们的时间观念增强。
(1)原因:工厂制度及蒸汽机车等交通工具的出现,使人们必须守时,
成为现代生活的准则。
(2)表现:城市中社会上层人士出行戴表,大城市的车站、码头、银行、机关及市区街道多设有标准钟。世界也逐渐统一标准时间。
5.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文化素质逐渐提升。
(1)原因: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城市化迅猛发展等现实因素,对广大民众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表现
①英国等西方国家:通过立法推行初等教育,加大政府对教育的经费支持。
②中国: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
”,对普及初等教育起到重要作用。
“工人区”对面,住着高等的或中等的资产阶级……挤满了工人的“恶劣的街区”,是周期性光顾城市的一切流行病的发源地。工业革命时期的住房短缺问题、贫民窟问题、卫生设施极差等问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与工业发展极快、口膨胀有着密切的关系……
——龚敏《论西方工业革命时期的住宅问题》
到18世纪,经济繁荣所滋长的享乐主义,使宗教信仰被怀疑。工业革命中心曼彻斯特浓烟滚滚,污水横流,方圆几英里草木不生。在不到100万人口的伦敦,就有小偷1万余人,白天乞丐成群,晚上则明火执仗地抢劫。
——董正华《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
1833
年,埃尔德莱有一个织工,一家
7
口,4
个人工作,但全部收入在扣除房租、工具等后所剩只有每星期
2
先令,这点钱要供全家人的吃穿。因此,他们的伙食是早上喝粥,中午土豆拌盐,晚上也是这样,最多加一点麦片粥。
——钱乘旦《英国工业革命中的人文灾难及其解决》
消极影响
①社会发展带来贫富分化的差距加大。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工人运动风起云涌。
②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环境污染等问题。
③城市发展带来犯罪等新的社会问题
请根据图示,结合教材,小组合作探究,围绕采用工厂制度后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某一个方面的影响,提取部分信息拟出一个具体论题并加以阐述。
工厂
城市化
社会的转型与进步
劳动力及素质
工厂
制度
人口迁移
观念变化
教育
阶级对立
生产效率
工人运动
体制变革
人的发展
城市病
产品
销售
能源
运输
交通
铁路运河等
生活的便捷
观念的变化
论题: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进程
工业革命后,由于工厂制度需要大量劳动力,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加快,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交通、居住环境改善,旧城市改观,新城市兴起,农村逐渐衰落,农业与乡村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变成以工业与城市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城市化进程加快。
其他论题如:
工业化生产推动交通运输等行业的发展;
工业发展带来了环境和社会问题;
阶级矛盾推动制度变革;
工业革命提高了劳动者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