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线段的规律》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冀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第2课时,有关探索线段规律的一节课。本节课是在认识了线段,会用字母表示线段,在前面的学习中接触过数角等内容的基础上安排的。教学的重点是经历数线段、发现、总结规律并根据规律推测的过程,获得探索的活动经验。难点是有规律的数线段,并用式子表示出来。本节课体现了找规律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这里的规律的一般化的表述是:以线段上几个点为端点,可以连多少条线段。这种以几何形态显现的问题便于学生动手操作,通过画图,由简到繁,发现规律。解决这类问题常用的策略是:由最简单的情况入手,找出规律,以简驭繁。这也是数学问题解决比较常用的策略之一。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互动合作等实践活动,形成对“握手问题”实质的理解,能探索出其中的规律,并会运用到数线段、数图形中。
2.通过猜想、探究、画图、讨论等活动,让学生感知化繁为简、从特殊到一般、归纳、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
3.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验成就感,体会学习的快乐,通过模型的构建过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自主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数线段,发现、总结规律并根据规律推测的过程,获得探索规律的活动经验。
教学难点:有规律的数线段,并用式子表示出来
四、教学过程
(一)播放视频,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视频,我们一起来看看?。
播放有关足球比赛握手的视频。
师:看完视频,你有没有什么想说的?
师:不止是在比赛中,生活中我们经常要握手,显得礼貌,尊重他人。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道数学中的握手问题。
课件出示题目:一共有21位同学参加夏令营活动,如果两两握手,一共要握多少次?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足球比赛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分析问题,化繁为简
1.指名学生朗读题目
师:关于这道题目,同学们有没有什么疑问?
预设:两两握手是什么意思?
请学生尝试解释两两握手的含义。
师:看来两两握手就是两人只能握手一次,而且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2.尝试解决
师:同学们,想一想,一共要握手多少次呢?
生尝试解答。
师:看来21位同学两两握手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有些困难,在我们数学学习中有一种方法叫做化繁为简,板书:化繁为简 21位同学太复杂,我们就可以从2人、3人开始研究。
师:2位同学两两握手,要握几次? 板书:1
师:3位同学两两握手,要握几次?
预设:2次、3次。
师:把你的想法在作业纸上涂一涂、画一画表示出三人握手的次数。
生动手在作业纸上用自己的方法表示握手的次数,师巡视选择学生的作品。
挑选几副作品,请作者上台分享,其他同学作评委。
预设:
师:同学们,你们能不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他们握手的次数吗?
板书:2+1=3(次)
追问:真聪明,可是这个2、1怎么解释呢?
师小结:这几位同学展示的方法中都能表示握手的次数,其实我们可以用点A、B、C来表示3个人,A与B之间组成一条线段表示握手一次,A与C之间组成一条线段表示握手一次,为了让大家看的清楚A和C之间组成的一条线段用弧线标记,B和C之间组成一条线段表示握手一次。
师边说边板书展示。
3.揭示课题
小结:我们把生活中的握手问题转化成了数线段的问题,这是个很好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在数线段的过程中又有什么学问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数线段的规律。【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化繁为简的数学方法,从2人两两握手开始研究,随后在三人握手的问题上,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方法表示握手的次数,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通过生评价、师评价挑选出简洁直观的示意图,为下面的研究打好基础。】
(三)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师:那如果我们增加1个人,4个点,增加2个人,5个点,增加3个人,6个点,你能数一数一共组成多少条不同的线段吗?接下来我们四人一小组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出示活动要求:
四人四人为一个小组进行探究,将数的方法画出来并将线段的条数填写完整。
完成后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指名学生朗读活动要求。
1.学生开始探究,老师巡视引导。
2.请学生展示交流,说说是怎么想的?其他学生质疑。
请使用不同表示方法的小组分别汇报4人、5人、6人两两握手的情况。
预设:方法一:从第一个点开始依次数再累计;方法二:先一段一段数,再两段两段数,最后累计。
小组分工,1人汇报,1人写算式,其他人补充说发现。在座的同学质疑评价。
师:观察表格,说一说你发现了?同桌之间先互相说说?
请多位同学说发现的规律。
预设:加数的个数比人的个数少1;第一个加数比点数要少1(追问:为什么);每增加一个点就是增加这个点与之前几个点的线段数......
【设计意图:老师把时间交给学生,在学生之间相互提问、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有序思考,即分类计数,自然的突破重点。再通过观察,从而发现数线段的规律,构建模型。】
(四)解决问题
师:我们再回到刚开始的问题,21位同学两两握手能握多少次呢?怎么列算式?在纸上算一算。
生在纸上计算并汇报答案。
师:同学们,如果是我们班42位同学两两握手要多少次呢?如果是100位同学呢,那如果是n位同学呢?
生口答算式,师在表格中板书。
小结:同学们不但能用数学的方法研究生活中的问题,还能体会到其中的规律,接下来我们来看看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等着我们去研究。
【设计意图:回到课前的握手问题中,学生再一次对规律进行感知,借助握手问题更深入的理解模型】
(五)运用规律,拓展练习
生在作业单上独立完成后交流汇报。(引导学生发现与数线段规律的联系,每增加一条,就是增加这条射线与其他射线组成的角数,并列出算式)
生在作业单上独立完成后交流汇报。(重在让学生理解无论用哪种方法,都一定要有序思考,分类计数,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设计意图:从握手问题出发,让学生抽象出数线段的规律,并运用到数三角形、数角、数长方形中来,渗透了转化的思想,看似形状不同,实际是同一问题。】
(六)拓展延伸,全课总结
1.师:同学们,其实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出示两个例子:
两个城市之间通火车,中途要停靠n个站点,铁路部门要印发几种火车票?有n个球队,循环赛每两支队伍踢一场,一共要踢多少场比赛?
师:他们和我们今天学习的数线段的规律又有什么联系呢?
师:同学们在课下也可以探讨还有哪些类似的例子。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从生活中来的知识,回归到生活中去,体验数学的学习价值,对握手问题这一模型有更深的感悟,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
2.师: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都收获了不少,谁想把你的收获给大家分享分享?其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希望同学们能够多多发现,做数学学习中的有心人。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