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学期《3.4 升华和凝华》同步练习(word版 带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学期《3.4 升华和凝华》同步练习(word版 带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12-17 21:11: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4
升华和凝华
一.选择题
1.关于热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是升华现象,需要吸热
B.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吸热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固形成,需要放热
D.干冰给食品保鲜,利用了干冰汽化,需要吸热
2.在试管中放少量碘,塞紧盖子放入热水中。当固态碘变为紫色的碘蒸气并充满试管后,将试管从热水中取出,放入凉水中,碘蒸气又会变为固态碘附着在试管内壁上,关于物质碘的物态变化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先放热升华后吸热凝华
B.先吸热升华后放热凝华
C.先放热熔化后吸热凝固
D.先吸热熔化后放热凝固
3.二氧化碳气体被压缩、降温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白色的、像雪一样的固体,俗称干冰。干冰被抛到空中,会迅速变为气体,促使其周围水蒸气凝结成水滴或小冰晶,实现人工降雨。下列关于上述描述中包含的物态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气体变成干冰,是凝华
B.水蒸气凝结成水,是凝固
C.干冰变成二氧化碳气体,放出热量
D.水蒸气凝结成小冰晶,吸收热量
4.今年我省发生了特大冰灾,地面覆盖着厚厚的积雪,高压电线上凝结了厚厚的冰柱(如图所示),很多电线和高压塔因不堪重负而被拉断、压垮。冰灾期间,经过一个无雨、无雪的寒冷夜晚,小明发现户外电线上的冰柱变粗了,你认为冰柱增粗的主要原因是(  )
A.白天温度高,电线和冰柱遇热膨胀
B.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原冰柱变成了冰
C.空气中的水珠遇到原冰柱后凝固成冰
D.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遇到原冰柱变成了干冰
5.冻肉刚出冷库时比进冷库时重,这是由于(  )
A.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成霜所致
B.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水所致
C.冻肉中的冰熔化成水所致
D.冻肉中的水凝固成冰所致
6.如图所示,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放入铝罐里一段时间,干冰消失,罐外壁结了一层霜,在这个现象中(  )
A.干冰发生了汽化现象
B.罐外壁所结的霜属于凝固现象
C.干冰消失的过程要放热
D.罐外壁的霜在形成时会放热
7.物质M通过吸、放热,出现三种不同物态,如图所示,甲、乙、丙物态依次为(  )
A.固、液、气
B.气、液、固
C.气、固、液
D.液、固、气
8.固态、液态和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某物质通过放热、吸热在甲、乙、丙三种物态之间转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为固态,由甲到乙是升华过程
B.乙为液态,由乙到丙是凝固过程
C.丙为液态,由乙到丙是液化过程
D.丙为固态,由丙到甲是熔化过程
9.如图所示,水的三态之间转化过程所对应的物态变化名称,标注都正确的是(  )
A.
B.
C.
D.
二.填空题
10.如图所示,《流浪地球》是我国一部科幻大片,影片中有一情境描述:太阳辐射减少,地球表面温度降为﹣84℃,人们呼出的气体快 
 (填写物态变化名称)成小冰晶,这个过程中需要 
 热量。
11.日光灯管用久了两端会发黑,是因为管内钨丝中的钨先 
 、后 
 (选填“升华”、“凝华”、“汽化”或“液化”)而形成的。钨是晶体,它的熔点为3410℃,则它的凝固点为 
 ℃。
12.阳光照射下,海洋、陆地上的水会不断地 
 成水蒸气;夜间气温降低时,水蒸气会 
 成小水珠,附着在空气中的浮尘上,形成了雾。冬天,夜晚气温如迅速降到0℃以下,你家窗户的玻璃上会形成一层冰花,这是水蒸气 
 而成的(均填物态变化名称),这层冰花在你家窗户玻璃的 
 (选填“内侧”或“外侧”)。
13.今年3月底。茂名气象部门实施人工降雨,用飞机在高空喷洒干冰,干冰进入云层后迅速 
 成为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空气温度急剧下降,使空气中水蒸气 
 成小冰晶,这些冰晶逐渐变大而下降,遇暖气后吸收热量而 
 成雨滴落到地面。(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14.二氧化碳气体若被加压、降温到一定程度,就会 
 (填一种物态变化)成白色的像雪一样的固体叫干冰。干冰具有很好的制冷作用,在常温下迅速 
 (填一种物态变化)成为气体, 
 热量,使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滴或小冰晶,从而达到降雨的条件。
15.如图所示,将冰块放于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用温度计测量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可以看到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这时观察易拉罐的下部和底部,就会发现白霜,白霜是空气中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它在形成过程中要 
 热量。
16.从冰箱中取出的冻鱼在空气中放置一会儿,冻鱼身上出现一层白霜,又过一段时间冻鱼身上的霜变成了水。此过程经历的物态变化是先 
 后 
 。
17.“谚语”是我国民间文化的一部分,其语言简练,含义深刻。有句谚语说:“霜前冷,雪后寒。”它说明了,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 
 而形成的;雪后寒,由于雪 
 (填物态变化名称)时 
 热导致气温降低,使人感到寒冷。
三.实验探究题
18.某同学在探究物态变化的实验中。
(1)如图所示,将碘锤放入热水中,观察到碘锤中固态碘逐渐消失,紫色的碘蒸气充满碘锤,此过程固态碘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2)在上述实验中,小明同学猜想:固态碘可能是先变成液体,再变成气体,因为速度太快,液态碘出现的时间太短,因而没有观察到,为验证猜想,他查询了一些资料:通常情况下,碘的熔点是113.5℃,碘的沸点是184.4℃,水的沸点是100℃.请你根据上述资料分析说明小明的猜想为什么错误: 
 
(3)小明在烧杯中放入适量的温水,然后放入一小块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此时观察到水中有大量气泡产生,同时水面有大量白雾。水中气泡的主要成份是由 
 ,水面上大量的白雾的主要成份是 
 ,(以上两空均选填“二氧化碳”、“水蒸气”或“小水珠”),白雾是由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形成的。
19.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
(1)小明用图甲的装置实验时,发现碘锤玻璃泡内出现紫色的碘蒸气,他认为是因为碘从 
 态直接变成了 
 态,发生升华现象;
(2)经查阅资料发现:常压下,碘的熔点为113.6℃,碘的沸点为184.25℃,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为400℃.根据这些资料,小华认为小明所做的实验,碘也经历了先 
 再 
 的物态变化过程,并不能得出碘升华的结论。
(3)小华设计了如图乙的实验,你认为该实验能说明碘升华吗? 
 (选填“能”或“不能”),简要说明理由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解:
A、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是升华现象,需要吸热,故A正确;
B、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需要放热,故B错误;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需要放热,故C错误;
D、干冰给食品保鲜,利用了干冰升华吸热,故D错误。
故选:A。
2.解:碘由固态变为碘蒸气,是升华现象,需要吸收热量;碘蒸气遇到较冷的玻璃板会放出热量直接变成固态的碘,这是凝华现象,故B正确。
故选:B。
3.解:A、二氧化碳变成干冰,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属于凝华,故A正确;
B、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由气态变成液态,属于液化;故B错误;
C、干冰变成二氧化碳气体,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属于升华,升华吸热,故C错误;
D、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冰晶,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属于凝华,凝华放热,故D错误。
故选:A。
4.解:无雨的现象排除了由液态向固态的转化,无雪的现象排除了由固态向其他状态转化的情况。
在寒冷的夜晚,气温很低,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直接形成固态的冰,聚集在电线和高压电塔原有冰柱上,叫做凝华。
故选:B。
5.解:冻肉刚出冷库时比进冷库时重,这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小冰晶,附着在冻肉的表面。
故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6.解:
固态干冰变成气态二氧化碳是升华过程,升华过程需要向周围吸收热量;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小冰粒形成霜,是凝华,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7.解:由图知,甲物态→乙物态需要放热,所以乙物态→甲物态需要吸热;同时乙物态→丙物态也需要吸热,所以乙物态为固态;
丙物态→甲物态需要吸热,所以甲物态→丙物态需要放热;同时甲物态→乙物态需要放热,所以甲物态是气态;
所以丙物态为液态。
故选:C。
8.解:由图知:丙到甲吸热,甲到乙吸热,所以丙为固态,甲为液态,乙为气态。
甲到乙是汽化过程,需要吸热;乙到丙是凝华,会放出热量;丙到甲是熔化,需要吸收热量。
故选:D。
9.解:A、水由液态水变成水蒸气,叫汽化;冰变成水叫熔化;故A错;
BC、水蒸气直接变成冰,叫凝华;冰变成水叫熔化;水由液态水变成水蒸气,叫汽化,故B错、C正确;
D、水蒸气直接变成冰,叫凝华;冰变成水叫熔化;故D错。
故选:C。
二.填空题
10.解:地球表面温度降为﹣84℃,人们呼出的气体在﹣84℃时直接变成固体,属于凝华现象,凝华需要放出热量。
故答案为:凝华;放出。
11.解:
灯泡用久之后,玻璃泡内壁要变黑,是因为钨丝在高温下,升华为钨蒸气,钨蒸气遇到冷的玻璃又凝华为固态的钨附着在灯泡的内壁上造成的。
钨是晶体,凝固点与熔点相同,即它的凝固点为3410℃。
故答案为:升华;凝华;3410。
12.解:阳光照射下,海洋、陆地上的水会不断地汽化成水蒸气;
夜间气温降低时,水蒸气会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空气中的浮尘上,形成了雾。
冬天,夜晚气温如迅速降到0℃以下,窗户的玻璃上会形成一层冰花,这是水蒸气凝华而成的,这层冰花在窗户玻璃的内侧。
故答案为:汽化;液化;凝华;内侧。
13.解:
干冰即固态的二氧化碳,在常温下,干冰很易升华为气态,此过程中吸热,从而起到降温作用;空气中水蒸气由于遇冷,会凝华为小冰晶;小冰晶逐渐变大而下降,遇到暖气流会熔化为水滴,即形成雨。
故答案为:升华;凝华;熔化。
14.解:
二氧化碳气体若被加压、降温到一定程度,就会直接凝华成为白色的、像雪一样的固体。这种固体在常温下不经熔化就会直接变成气体,所以叫干冰。
干冰具有很好的致冷作用,这是由于干冰在常温下会迅速升华成为二氧化碳气体,同时吸收大量的热量,可用于人工降雨。
故答案为:凝华;升华;吸收。
15.解:
易拉罐中液体温度很低,所以易拉罐本身温度也很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很低的易拉罐,由气态直接凝华成为固态的霜,同时放出热量。
故答案为:凝华;放出。
16.解:
刚取出的冻鱼温度很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冻鱼直接变为固态小冰晶,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故该过程的物态变化为凝华;
过一段时间冻鱼身上的霜变成了水,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过程。
故答案为:凝华;熔化。
17.解:霜的形成是凝华过程,凝华要放热,只有气温足够低,才能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成霜;而下雪后,雪会熔化,或升华,都是吸热过程,会使气温降低。
故答案为:凝华;熔化或升华;吸。
三.实验探究题
18.解:(1)碘锤中固态碘逐渐消失,紫色的碘蒸气充满碘锤,此过程固态碘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升华现象;
(2)碘的熔点是113.5℃,碘的沸点是184.4℃,水的沸点是100℃,因为水沸腾时温度保持100摄氏度,该温度达不到碘的熔点、沸点;故固态的碘不会发生熔化和汽化。
(3)在烧杯中放入适量的温水,然后放入一小块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此时观察到水中有大量气泡产生,气泡是固态的干冰升华形成的气态二氧化碳;同时水面有大量白雾,白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故答案为:(1)升华;(2)水沸腾时温度保持100摄氏度,该温度达不到碘的熔点、沸点。(3)二氧化碳;小水珠;液化
19.解:(1)从固态直接变成了气态的过程叫升华;
(2)小明的实验中酒精灯火焰温度约为400℃,在加热过程,温度已经超过了碘的熔点,碘可能先熔化,由固态变成液态,再汽化,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碘蒸气,不一定是碘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升华现象,故并不能得出碘升华的结论。
(3)将碘升华管放在水中进行水浴加热,烧杯中水的温度最高为100℃,碘达不到熔点,不会发生熔化现象,出现的碘蒸气只能是固态直接变成的,能更好地说明碘的升华。
故答案为:(1)固;气;(2)熔化;汽化;(3)能;水在沸腾过程中吸热温度不变,达不到碘的熔点,不会熔化,只能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