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蜡烛》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1-13 12:02: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初中部七年级 语文(学科)导学案 授课时间:2011 月 日 学案编号:3-- 班级: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执笔:余显波 审核: 审批: 印数:410
《蜡烛》〖学习目标〗 1、识记重点字词。  2、分析品味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3、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文章思想感情,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4、珍视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捍卫世界和平。〖重点难点预见〗通过朗读、小组探究,分析人物外貌、动作描写,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把一生中惟一珍爱的东西——结婚蜡烛,献给了一个苏联青年。这一幕将永远留存在热爱和平的人们的记忆里。 2、作者简介: 西蒙诺夫(1915-1980),苏联作家。作品大多描写二战时期的苏联,在战时有很大影响。他曾多次在苏联的各项文学奖项中获奖,堪称苏联文学史上的一代宗师! 3、背景介绍:1941年6月,德军侵略苏联,破坏了双方1939年签定的条约。德军长驱直入苏联,围攻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德国以为胜利在即,但俄罗斯人坚决抵抗。俄罗斯寒冷的冬天冻死了很多毫无准备的德国士兵。1943年1月,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败,九万多名德国士兵成为俘虏。同年,苏联红军迫使德军退回边境,最后把他们逼到柏林。接着在1944年6月,随着同盟军度过地中海,攻入意大利,期待已久的“第二战场”终于开辟。 1945年5月,德国投降。 〖学习流程〗一、预习导学: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瓦lì ( ) 精疲力jié( )fú()晓 揣在怀里( )鞠躬(   )2、这篇通讯写了一位饱受 之苦的老妇人 的动人事迹,赞美了 。3、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它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4、课文以蜡烛为题,这里的烛光,你认为有什么特殊的象征意义呢? 5、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反复加以描写? 三、拓展提升:6、体验感悟:文中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世界都是通过她的动作来表现,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请展开想像,揣摩一下老妇人的内心世界。把你想像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写下来,字数不少于100字。 7、课外延伸:思考:战争留给我们的是什么?战争留给一个民族的是什么?在面临战争,面临民族危亡的时刻,每个国家的人民表现出来的又是什么? 四、达标测评。课外拓展阅读:阅读下文,完成文后练习。一列火车缓缓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瘦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数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划脚,不加思虑地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地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一,二,三……”神志不清的老妇人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偷笑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妇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场上死去的。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1、文段写老妇人多次重复数着“一、二、三……”,其含意是指老妇人对 的痛苦诉说,也表现了作者对战争的 ___________ 。2、文中对老妇人身体状况作了怎样的描写?这描写是为了揭示什么? 3、文末“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句话怎么理解? 五、自主反思:知识盘点: 心得感悟: 备注(此栏为教师复备及学生补充笔记及反思用)
《蜡烛》参考答案
一、预习导学:
1、砾;竭;拂;chuāi;jū。
2、德国法西斯强盗侵略;冒着生命危险掩埋烈士;(表现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老妇人的善良无私。
3、略。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4、红军烈士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5、文章不断对炮火(11)、老妇人的黑色围巾(4)、老妇人的动作“跪”、“爬” (各3)、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6)等内容进行了反复交代和描写。
① 对“炮火”的多次描写,突出了当时环境的危险,更突出了老妇人不顾生死、临危不惧的高尚品格,同时也使我们为老妇人的行为而感动。
②对“蜡烛”的多次描写,说明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的哀思, 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
③对“黑围巾”的多次描写,表现了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肃穆气氛,突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④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
三、拓展学习,展示提升:略。
四、达标测评:
1、失去了三个儿子 表现了作者对战争的罪恶的强烈控述。
2、“身体瘦弱而多病” 需要“送进疯人院” 揭示了残酷的战争对无辜百姓身体、心灵的巨大伤害。
3、这句环境描写,渲染了人们极其沉重的心情与车厢内悲哀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