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中学九年级语文自主学习导学案
姓 名:___ 班 级:___ 家长签字:___
课题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课型 新授课 主备人 董小明
课时 一课时 审稿人 董小明
【学习目标】 积累词语: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结合背景,体会句子的深层含义;通过朗读,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3、理清结构,把握驳立结合的缜密的论证。4、体会辛辣、犀利、讽刺味极强的语言。
【学习重、难点】 体会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特点。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学 习 过 程
提纲挈领,导引学习方向!【知识链接】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十五部。写作背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占东北,进华北,妄图侵吞中华。国民党乞求“国联”主持公道,而“国联”则袒护日本,认为日本侵略中国是“合法”之自卫手段。一时悲观亡国的论调四起。蒋介石就有“著名”的“三日亡国论”——日本“军事的准备比世界上任何一国都要充足”,“不仅十天之内,三天之内他就可以灭亡我们中国。” 由此一些政客军阀,社会名流在北京、杭州等地举办大型法会,祈求神佛“解救国难”,“消此浩劫”。1934年8月27日上海有影响的《大公报》公然提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民族的自尊民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舆论是行动的先导,亡国先亡心。正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针对舆论界的悲观亡国论调,为鼓舞民族的自信心,1934年9月25日,鲁迅先生写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杂文。 驳论文简介: 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二是驳论据。三是驳论证。预 习 案(自学——质疑——解疑)【自主学习】1、了解鲁迅的经历和人格,背诵《自嘲》。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玄虚( ) 渺茫( )脊梁( ) 前仆后继( )搽粉( )诓骗( ) 抹杀( ) xuán虚( ) jǐ梁 ( ) zǎi相( ) 3、解释下列词语:①玄虚:②渺茫:③诓骗:④怀古伤今:4、本文的敌论据是:_____ ____、___ _ __、___ ___、____ ______。由此得出的敌论点是________ __ ________。这种悲观论犯了______ ____的错误。对此鲁迅先生给予了有力批驳,说这不能算“自信力”,只是_______ ___、______ _____,最后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探 究 案(自测——互查——互教)艳艳红叶,擦亮求知双眸!【合作探究】预习成果展示。重点问题研讨:1、第一二段这两段话中,揭示了对方什么谬误论点?什么论据?哪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2、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3、揣摩第一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4、本文是以什么为批驳的“突破口”的?对此,作者怎样进行批驳的?作者是怎样提出并论证自己的正面论点从而间接反驳了敌论点的? 6、本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显著的特色?试举例加以分析。检 测 案(自测——反馈——点拨)【双基演练】★万丈高楼平地起,先打好基础是过好学习的第一关!(自主完成,二人互查):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渺茫( ) 诓骗( ) 搽脂粉( ) 省悟( ) 抹杀( ) xuán虚( ) jǐ梁 ( ) zǎi相( )2.下列书写完全无误的一组词是( )A祈祷 前仆后继 一味 怀古丧今B家谱 不足为踞 光耀 地大物博C既然 埋头苦干 抹杀 舍身求法D袒护 求神拜佛 倘若 希望邈茫3. 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词语⑴ 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 玄虚——⑵ 有为民请命的人 为民请命——⑶ 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 诓骗——4. 将下列历史名人与其所代表的类别划线连接。①海瑞 A埋头苦干②大禹 B拼命硬干③文天祥 C为民请命的人④陈胜 D舍身求法的人★★努把力下面的能力提升题我也会做好!(语段阅读,重点突破):阅读课文“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是在发展着‘自欺力’,回答下列问题。5. 快速阅读选文,想一想,这部分文章所驳斥的对方观点是文中的哪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 文章为了提出对方的观点,举了三个事例,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述这三个事例。⑴___________________⑵______________⑶_________________7.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和”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两句中的”中国人”所包括的范围是否相同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鲁迅先生一针见血地驳斥了对方错误的观点,并宣言中国人从来没有失掉过自信力。现在时隔70余年,假使让你站在当今历史的高度,用具体的事例驳斥对方的谬论,你打算用哪几个事实?试写2~3个在下面。 实践应用★★★学习了知识,你会用吗?一定行!9、结合课文内容,填写下面的对联。上联:反动势力 求神拜佛失自信下联:民族英雄 10、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这一类的人们”在古代指哪些人?在今天又指哪些人?请分别举出三个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话是正确的。古代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在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回顾——总结——反思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
1、2、3、(略)
4、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只希望国联一位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中国失掉自信力了;以偏概全;“他信力”;“自欺力”;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合作探究】
1. 谬误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谬误论据:两年以前,……却也是事实。语句:“总自夸”,“只希望”,“也是事实”,“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2.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提示:此题帮助掌握驳论的论证方法。驳论关键是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因为对方或因为己方利益或因为认识上的局限,往往用事实掩盖了真相,这就需要作者能拨乱反正。因此,驳论证比驳论点、驳论据更能体现智慧的力量。
参考答案: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这是驳论的一种方式,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它欲擒故纵,先“抬”后“贬”,好像抖包袱,吊起读者的胃口,达到讽刺的效果。
3、第一自然段中,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答:不能。
“总”表明时间之长,频率之高。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同时“总”又写出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样,且唯恐别人不知,这也暗接“只求国联”的必然性;
“只”表时不做别的考虑。是抓住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仰人鼻息之状跃然纸上;
“一味”表时专注于此,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于其中的滋味因而也不愿自拔。
这三个副词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意味。
4.本文是以什么为批驳的“突破口”的?对此,作者怎样进行批驳的?
【析】此思考题意在引导学生思考发现本文所采用的“驳论证”的驳论方法,并分析领会作者是怎样在直接批驳了对方论证的基础上驳倒错误论点的。
【参考答题】本文以批驳敌论证为“突破口”进行批驳。作者在第1节文字中,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先确认敌论据的真实性,但这真实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为后文的驳论证奠定了基础。议论语句“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用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明确揭示了敌论证以偏概全的毛病。
文章直接批驳敌论的方法是:(1)自夸“地大物博”是“信地”“信物”,并非自信;(2)希望国联是“他信”不是自信;(3)求神拜佛是“自欺”。这些批驳证明中国人失掉的不是“自信力”而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说明敌方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从而驳倒了敌论证。
5.作者是怎样提出并论证自己的正面论点从而间接反驳了敌论点的?
【析】此题直接的意图是引导学生掌握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写法。从深层次上来说,是启发学生论事说理从不同角度多侧面的展开,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全面性和辩证性能力。
【参考答案】文中第6节作者提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从正面树立起自己的论点,与敌论点针锋相对。接着,作者历数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以之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他们都是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这样,就间接地反驳了敌论点。
6.本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显著的特色? 提示:此题帮助掌握重要词句的深刻内涵。鲁迅曾评述御用文人“他的帮法,是在血案中而没有血迹,也没有血腥气”,他们的功能就是为世道搽上“自欺欺人的脂粉”。他说:“那切切实实,足踏在地上,为着现在中国人的生存而流血奋斗者,我得引以为同志,是自引以为荣的。”(《答托洛斯基派的信》)把“状元宰相”“地底下”相对比,可看出鲁迅的“立人”精神和民本思想。
【双基演练】
1. mǎo kuāng chá xǐng mǒ 玄 脊 宰
2. C
3. ⑴用使人迷惑的方法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⑵为老百姓解除痛苦
⑶哄骗
4. ①——C ②——A ③——D ④——B
5.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6. ⑴自夸“地大物博”
⑵信国联
⑶求神拜佛 怀古伤今
7. 不相同。前一个“中国人”指国民党反动派,后一个“中国人”指广大劳动人民。
8. 示例:抗美援朝的胜利、香港澳门的回归
9、答案(示例):顶天立地是脊梁
10、答案(示例):古代事例:发明家毕升、民族英雄文天祥、伸张正义的海瑞、探求佛教教理的玄奘等。
现在事例:科学家袁隆平、体育健儿刘翔、抗击非典的英雄姜素椿、飞天英雄杨利伟等。
自 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统,管它冬夏与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