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9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11-13 12:14: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第2课
一、从“无为”到“有为”
材料 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1、无为而治
思考:根据材料,汉初出现怎样的经济状况?这样的状况下,政府应该实行怎样的政策?
无为而治
原因:
经过秦末战争,经济残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与民休息
表现:
减轻田租、免奴为民、轻徭薄赋、萧规曹随
影响:
经过六七十年的努力,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材料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汉书. 食货志》
2、有为
思考:材料中表明经济状况如何?原因是什么?
从“无为”到“有为”的原因:
可能性:
必要性
边境问题
王国问题
土地问题
经济恢复,社会安定,国力日盛
思考:武帝即位初,有什么潜伏的社会危机是需要解决的?
▼边境不宁
▼诸侯割据威胁中央
▼阶级矛盾尖锐
▼土地兼并严重
▲加强中央集权
▲加强君权
▲稳定统治秩序
限制土地兼并
面临问题
董仲舒的学说
解决之道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上的统一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制定道德标准“三纲五常”
◇限田、薄敛、省役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董仲舒的新儒学
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特征:外儒内法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
材料二: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
材料三: “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 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春秋繁露》
——《汉书 董仲舒传》
上述材料中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观点和主张 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他的思想
(1)为适应中央集权需要, 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2)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3)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提倡孝道。
董仲舒新儒学主要内容:
评价:
积极
消极
1、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2、对儒学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1、唯心主义
2、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专制作风
3、带有神学迷信色彩,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
评价新儒学
有人认为:就其实质而言,“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与秦朝的“焚书坑儒”是相同的
请回答:你认为上述观点是否有道理?结
合秦汉史实指出依据
探究学习
参考答案:
有道理。
秦朝“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然确立的统治思想不同,但都是为了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都属于思想文化专制的需要。
三.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政权。儒学成为任官授爵的标准。
2:儒家经典(五经)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儒学垄断教育内容。
3:中央:兴办太学,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
地方:设郡学,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结果: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应运而生
蔚然大宗
春秋
演变线索
正统思想
遭到打击
西汉武帝
秦朝
战国
儒学到了汉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
A.人定胜天 B.无为而治
C.君权神授 D.仁政思想
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主要利用了儒学的(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民贵君轻
C.性善论 D.大一统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的形成 ④儒学之外其他各个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西汉时期儒家思想之所以成为正统思想,主要是因为( )
A、法家思想导致秦朝短命而亡
B、儒家提出了“君权神授”的理论
C、汉武帝重用信奉儒家思想的人
D、儒家思想适应了时代的需要
孔子和孟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春秋战国时代未被统治者所青睐,而在秦朝又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可是在汉武帝时经过儒生董仲舒加以改革后取得了独尊地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请 回答:
(1)孔孟所创立的学说有哪些是有利于建立稳固的封建统治秩序的
(2)董仲舒对先秦儒学作了怎样的发挥和改造
(3)儒学思想为什么会自汉武帝时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从中可以得出怎样的启示
参考答案:
(1)仁和仁政思想;礼和礼治思想;法治思想;大一统思想;民本思想等。
(2)主要是神化皇权、春秋大一统和三纲五常理论。
(3)这是儒家思想自身的发展与统治阶级的扶植相结合的产物,儒学在董仲舒手中进行了发挥和改造,使儒学焕然一新,实现了儒家自创立以来的第一次革命。这就迎合了当时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封建国家的需要,从而为统治者所大力扶植、宣扬,以致成为独尊,成为封建统治思想,同时儒家思想本身所蕴含的对人民大众的亲和力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启示:第一,任何一种思想要想永葆生机,必须要与时俱进;第二,任何一种思想要想为全社会所接受,必须要获得国家机器的支持;第三,任何一种思想,必须植根于群众的实践,否则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生存。
1、创立:
2、继承:
3、重创:
4、主导:
5、冲击:
6、融合:
7、新发展--理学:
8、批判
 继承:
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在政治主张“为政以德”。将奴隶制度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发展为“礼”,强调等级尊卑,致力于秩序重建。
战国时期,孟子、荀子,发展“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荀子:礼法并施,王霸兼用,治国的礼教为主。
秦朝,“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重创。
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了来自于佛教、道教的冲击。
唐宋时期,三教开始走向融合。
宋明时期,儒学在迎接佛教和道教的挑战时期,逐渐吸纳其思想,形成了以“理” 为核心的新儒学。
明清时期,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