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蛮不讲理 天理何在 理所当然
天理难容 天理昭彰
同心同德 心领神会 眼不见心不烦
心想事成
第3课 宋明理学
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
1、汉武帝以后
2、魏晋南北朝时期
3、隋朝时期
4、唐朝时期
繁盛,确立正统地位
三教合流现象的出现
提出“三教合归儒”(“三教合一”)
“三教并行”(儒学受挑战)
第3课 宋明理学
一、产生背景
三教合一
二、理学
1、程朱理学
二程理学:程颢、程颐
朱子学:朱熹
2、陆王心学
陆九渊、王阳明(心学)
三、评价
儒学面临严重挑战的原因
1.佛教盛行 ,渐趋本土化。
2.道教在民间的传播,有了新发展。
3.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
A、“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有理后有物。 理学的核心
C、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
B、“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天理是世界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的道 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二程理学
朱熹 理学的集大成者 《四书章句集注》
A、天理与三纲五常的紧密联系
“存天理,灭人欲”
B、“格物致知”的深化:“物”的概念
朱子学
理学在宋代形成的历史背景:
1.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对学术文化较少干涉,学术活跃。
3.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
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
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
1。两宋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统治阶级要求通过调整统治思想,以适应维护统治的需要。
2。魏晋以来,儒、道、佛三家日趋融合,到隋唐时期,三教合一局面形成,为儒家发展成为更理性化、思辩化的新儒学体系奠定了基础。
3宋代的“重文”国策和科举制度的完善,成为学术发展的良好的社会环境。
程朱理学的影响
1、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南宋后成为官方哲学。
2、《四书章句集注》成为教科书。
3、学术思想流传海外。
陆王心学
1)代表人物:
南宋:陆九渊
明朝:王阳明 心学集大成者
2) 陆九渊主要思想主张
A、“心即理也”;
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真理”
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C、反省内心可得到天理。
3)王阳明主要思想主张
A、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致良知”“知行合一”
三、评价宋明理学
1、消极:
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
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2、积极: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
注重气节、道德;
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课堂讨论:我们如何看待宋明理学?
见教材P15学习延伸
可取:
①具有和谐意识。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
②具有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
③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④强调力行。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不可取:
①尊卑等级观念;
②重男轻女的观念;
③因循守旧的观念;
④重利轻义的观念;
⑤重礼轻法的观念。
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
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探究: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共同点:
1、内容相同:
2、影响相同:
A、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
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
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B、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
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
极影响
影响
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及伦理道德产生深远影响。
探究: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不同点:
程朱理学:外在的“理”(客观唯心主义)
陆王心学:内在的“心”,认为“心”是“理”。
程朱理学:“格物致知”的方法
陆王心学:进行内心的反省
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
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