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化石燃料的利用》综合练习能力提升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变化过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①粪便、秸杆发酵变甲烷;②液化石油气燃烧;③分馏石油制汽油;④将煤炼制成煤气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④
D.①②④
2.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煤隔绝空气加热变成焦炭等物质
B.酒精挥发
C.石油分馏得到汽油、柴油等物质
D.锅炉爆炸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煤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
B.煤是可再生能源
C.除燃烧外还有很多途径也可获得能量
D.石油可直接作为燃料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太阳能、水能、风能是可持续发展的能源
B.煤、石油、天然气三种矿石燃料是永不枯竭的能源
C.地下水资源不能无限量地开发利用
D.大量排放SO2、NO2等气体,会形成酸雨
5.人类生活需要能量。下列能量主要由化学变化产生的是(
)
A.电熨斗通电发出的热量
B.电灯通电发出的光
C.水电站利用水利产生的电能
D.液化石油气燃烧放出的热量
6.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的能源。下列不属于化石燃料的是(
)
A.煤
B.石油
C.乙醇
D.天然气
7.下列关于煤石油和天然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在地球上的蕴藏量是有限的
B.都是可再生的能源
C.都属于混合物
D.完全燃烧时都有二氧化碳生成
8.现在已经探明我国南海海底深处蕴藏着一种固体——“可燃冰”,其化学成分是甲烷水合物(CH4?8H2O)。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可燃冰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B.可燃冰燃烧后的生成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C.可燃冰分子中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1:20:8
D.可燃冰分子中CH4和H2O的质量比为1:8
9.国家决定推广乙醇汽油的应用,所谓乙醇汽油就是在汽油中加入适量的乙醇混合而成的一种燃料,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乙醇汽油是一种新型化合物
B.用玉米、高粱发酵可以制得乙醇
C.用石油可以制得汽油
D.汽车使用乙醇汽油能减少有害气体排放
10.下列关于石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石油的蕴藏量是无限的
B.石油是“清洁燃料”
C.石油主要由多种有机物组成
D.石油除了作燃料,不能再开发利用了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天然气就是甲烷,所以它是纯净物
B.将石油分馏可以得到汽油、煤油等产品
C.煤不可再生,而石油可再生
D.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由碳和氢组成的气态碳氢化合物
12.下列物质排放到空气中,不会使空气受到污染的是(
)
A.燃烧煤和石油产生的废气
B.化工厂排放的烟尘
C.机动车排放的尾气
D.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气体
13.我国正在推广使用乙醇汽油。所谓乙醇汽油就是在汽油中加入适量乙醇(一般为1:10)混合而成的一种燃料。下列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乙醇汽油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
B.汽车使用乙醇汽油可以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
C.由石油可以制得汽油
D.由玉米、高粱发酵可以制得乙醇
14.下列在实验室或在家庭中获得的能量是由化学反应得到的是(
)
①微波炉
②燃气热水器
③电炉
④酒精灯
⑤太阳能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④
D.②⑤
15.下列关于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煤是一种化石燃料,最终将被耗尽
B.将煤隔绝空气加热,可以得到焦炭、煤焦油、煤气等物质
C.煤只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D.煤是一种复杂的混合物
16.下列关于化石燃料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能源
B.化石燃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C.化石燃料在通常情况下都是固体
D.化石燃料充分燃烧后只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1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烷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B.把秸秆、杂草、人畜粪便等废弃物放在密闭的沼气池中发酵就可产生甲烷
C.甲烷易溶于水
D.点燃氢气前必须验纯,点燃甲烷前不必检验其纯度
18.下列措施:①改进发动机的燃烧方式,使汽油充分燃烧;②使用催化净化装置使有害气体转化为无害物质;③使用无铅汽油;④改用压缩天然气;
其中能够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污染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19.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下列燃料中最理想的是(
)
A
氢气
B
天然气
C
酒精
D
汽油
20.为了减少酸雨的产生。有下列措施,其中有效的措施是(
)
①减少使用煤作燃料
②把工厂的烟囱建高
③燃料脱硫
④开发新能源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③④
21.下列观点中,你不赞成的是( )
A.煤在为人类提供能源和化工原料的同时,也埋下祸根
B.氢气让人喜欢让人忧
C.“煤气化”能提高市民的生产质量,同时也隐伏着无形杀手
D.石油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
22.下列关于石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石油是混合物,炼制后能得到多种产品
B.石油是一种可以再生的能源
C.石油是一种纯净物
D.石油燃烧后的产物只有二氧化碳
23.燃烧不充分时,会导致(
)
①产生的热量减少;②浪费资源;③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④排放出大量的烟尘;⑤加快燃料的消耗速度;⑥产生较多的炭黑
A.①②⑥
B.②③④⑥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⑥
下列化学反应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
A.生石灰与水反应
B.木炭燃烧
C.木炭与二氧化碳反应
D.镁与盐酸反应
25.煤、石油、天然气是重要的化石燃料。下列关于化石燃料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煤、石油和天然气都是混合物
B.煤的主要成分是碳,燃烧时会放出热量
C.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CH4
D.煤、石油、天然气是可再生能源
26.下列化学变化中吸收热量的是
( )
A.碳与二氧化碳反应
B.红磷在氧气中的燃烧
C.氢气爆炸
D.生石灰与水反应
27.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化学反应过程中都会发生放热现象
B.在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反应才能放出热量
C.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
D.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
28.下列关于石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石油是一种化工产品
B.石油是一种混合物
C.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能源
D.将石油分馏可得到多种产品
29.能使煤燃烧更充分的措施是
( )
A.减少空气通入量
B.充分利用热能
C.将块状煤碾成粉末
D.净化尾气
3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石油是一种混合物
B.可燃冰是可再生能源
C.煤燃烧时只生成二氧化碳
D.“西气东输”的“气”是指氢气
31.
将石油加热炼制,不可能得到的产品是
( )
A.煤焦油
B.润滑油
C.柴油
D.煤油
32.有三瓶无色、无味的气体X、Y、Z,它们分别是甲烷、氢气、一氧化碳中的一种。分别点燃三种气体,将干燥的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只有Y和Z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有水珠出现,燃烧后分别向烧杯中注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只有X和Y火焰上方的烧杯内石灰水变浑浊。则X、Y、Z分别是
( )
A.CH4 H2 CO
B.CH4 CO H2
C.CO CH4 H2
D.H2 CH4 CO
33.下列关于石油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石油是一种化工产品
B、石油是一种混合物
C、可利用石油产品发电
D、将石油分馏可得多种产品
34.下列过程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煤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加强热
B、煤的形成
C、石油的形成
D、从石油里分馏出汽油等
3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是的(
)
A、煤、石油和天然气是不可再生的能源
B、从石油中能分离出汽油、柴油、酒精等燃料
C、煤的燃烧会造成环境污染
D、沼气的应用可解决农村的燃料问题
36.随着现代工业的高速发展,三大化石燃料的燃烧,导致空气中CO2含量升高,加剧了“温室效应”,使地球变热,海平陆地面积减少。为了减少大气中CO2含量,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A.植树造林,增加地球表面绿化面积
B.用石灰水吸收空气中的CO2
C.改变能源结构,发展太阳能、核能、水能以代替矿物燃料
D.限制汽车工业发展,减少汽车数量
37.化学的应用非常广泛。下列用途主要体现了物质物理性质的是(
)
A.天然气作燃料
B.双氧水杀菌消毒
C.稀有气体制成电光源
D.高效催化剂生产汽油
38.下列有关能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干电池放电时化学能转化为光能
B.光合作用是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C.只有化学变化中伴随着能量的吸收和释放
D.酒精燃烧化学能全部转化为热能
39.2020年2月20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采取“一箭四星”方式,成功将新技术试验卫星发射升空。火箭常采用液氧煤油发动机等新技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液氧是助燃剂
B.煤油是燃料
C.液氧是混合物
D.煤油由石油加工而成
40.下列有关资源、能源方面叙述正确的是( )
A.可利用的淡水资源约占全球总水储量的0.97%
B.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能源,其中氮气约占空气总质量的78%
C.石油分馏能得到汽油、煤油、柴油和煤焦油等燃料
D.人们经常利用的能源有化石能源、水能等
4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一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B.化学反应过程中都会发生放热现象
C.在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反应才能放出热量
D.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
42.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发光发热的反应一定是化学反应
B.有气体生成的反应中一定有酸参加
C.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机物
D.有氧气参加的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
43.下列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能促进可燃物的燃烧
B.依据质量守恒定律,镁条在氧气中燃烧前后,固体的质量不变
C.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不仅有物质变化,还会伴随能量变化
D.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44.下列关于资源和能源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空气中体积分数约的二氧化碳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
B.节约用水和防治水体污染是保护水资源的有效途径
C.“西气东输”输送的是天然气
D.目前世界上产量最高、使用最广泛的金属是铁
45.生产和生活中能量可以相互转化,下列过程中的各种能量不是通过化学变化而来的是( )
A.氢能源汽车行驶
B.天然气灶具做饭
C.太阳能热水器烧水
D.火力发电厂供电
46.石油被称为“工业的血液”,下列有关石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石油是一种混合物
B.石油是一种化合物
C.石油的储藏量是无限的
D.石油可直接用作飞机燃料
47.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分离液化空气制氧气
B.分馏石油制汽油
C.制糖工业中用活性炭脱色制白糖
D.将煤转化为煤气
48.下列关于世界三大化石燃料的各种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石油是颜色深暗的黏稠状液体,没有固定的熔点和沸点
B.焦炭是将煤隔绝空气加热制得的,是冶金工业的重要原料
C.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CH4,它属于化石燃料
D.石油和煤的主要成分都是氢元素和碳元素,同时含有少量其他元素,如硫、氮等
49.我国部分省区最近发生了多起小煤窑瓦斯爆炸,造成人身伤亡的恶性事故,从安全角度,
你认为采取下列措施不当的是(
)
A.进入矿井前,必须做灯火试验
B.准备好灭火器材
C.巷道内注意通风并严禁烟火
D.进入矿井必须戴呼吸面具
50.下列物质在点燃前不需验纯的是(
)
A.氢气
B.硫
C.一氧化碳
D.甲烷
51.下列各组物质,遇到明火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
A.一氧化碳、空气
B.甲烷、氢气
C.氢气、氮气
D.氢气、二氧化碳
52.“蜂窝煤”比煤球更有利于煤的完全燃烧、提高燃料效率,这是因为(
)
A.降低煤的着火点
B.升高煤的着火点
C.提高氧气的浓度
D.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
53.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清洁燃料的使用可以提高空气的质量
B.炉子上只要放一壶水,就能防止煤气中毒
C.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会造成水污染
D.禁止使用含硫高的劣质煤,可减少二氧化硫对空气造成的污染
5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燃烧是放热反应,可燃物不需点燃或加热就能燃烧
B.缓慢氧化一定放热
C.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是燃烧
D.缓慢氧化是不发光、不放热的氧化反应
55.化学反应中伴随着能量的吸收和释放,所以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也会发生变化,如图所示反应物能量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
A.可表示甲烷燃烧
B.可表示氢气燃烧
C.可表示碳与二氧化碳反应
D.可表示双氧水与二氧化锰反应
56.下列有关化学反应与能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
B.
化学反应过程中都会发生吸热现象
C.
在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反应才能放出热量
D.
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
57.下列用化学知识解释“火上浇油”的说法合理的是( )
A.
增加易燃物,可以使燃烧更旺
B.
增大氧气浓度,可以使燃烧更旺
C.
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达到灭火的目的
D.
清除可燃物,达到灭火的目的
58.古语道:“人要实,火要虚。”此话的意思是说:做人必须脚踏实地,才能事业有成;燃烧木柴需要架空,才能燃烧更旺。从燃烧的条件看,“火要虚”的实质是( )
A.
增大可燃物的热值
B.
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C.
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D.
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59.燃料的不充分燃烧所引起的主要后果有(
)
①产生温室效应②能源的浪费③环境污染④锅炉爆炸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60.善于梳理化学知识,能使你头脑更聪明。以下有错误的一组是(
)
61.氢氧化铝作为阻燃剂受热分解时吸收热量,同时生成耐高温的氧化铝和大量水蒸气,起到防火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反应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B.
生成氧化铝覆盖在可燃物表面,隔绝空气
C.
生成大量水蒸气,降低可燃物周围氧气的浓度
D.
反应能够降低温度,可燃物不易达到着火点
62.下列能量的转化过程中,由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是(
)
A.
蓄电池放电
B.
风力发电
C.
水力发电
D.
太阳能发电
63.下列过程需要吸收热量的是(
)
A.
甲烷在空气中燃烧
B.
碳酸钙受热分解
C.
镁条溶于盐酸
D.
浓硫酸与水混合
6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化学反应过程中都会放热
B.
只有产生燃烧的化学反应才会放热
C.
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变化
D.
能量都是由化学反应产生的
65.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化学变化不但生成其他物质,而且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②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
③燃料作为重要的能源,对人类社会的发展非常重要
④可燃物在任何条件下燃烧都会发生爆炸
⑤化学反应过程中都会发生放热现象
A.
①③
B.
②③
C.
④⑤
D.
②⑤
66.下列有关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燃烧都是放热的反应
B.
条件是高温的化学反应都是吸热反应
C.
电解水的过程是吸收能量的
D.
有的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不是很明显
67.下列化学变化中吸收热量的是(
)
A.
高温煅烧石灰石
B.
红磷在氧气中的燃烧
C.
锌和稀硫酸的反应
D.
生石灰与水反应
68.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过程中都会发生放热现象
B.在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反应才能放出热量
C.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
D.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
69.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式,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
A.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则所有的原子核中一定都含有质子和中子
B.化学反应通常伴随着能量变化,则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由化学反应提供的
C.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则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都是催化剂
D.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则化合物中一定含有不同种元素
70.下列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合理的是( )
A.某无色气体混入空气后点燃爆炸,可证明该气体一定是H2
B.氧化钙溶于水会使溶液温度升高,可证明氧化钙溶于水吸热
C.物质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可证明该物质一定含碳、氢、氧三种元素
D.煤燃烧产生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可证明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硫元素
7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电池可以将化学能和电能进行相互转化
B.酒精燃烧时释放出能量
C.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吸收太阳能
D.电灯通电是将电能转变成光能、热能的化学变化
72.下列现象中,没有直接利用化学反应所产生能量的是( )
A.人用食物维持体能
B.家庭用煤气做饭
C.办公室用空调取暖
D.工人用炸药拆除危旧建筑
73.下列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
B.在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反应才能放出热量
C.化学反应过程中都会发生放热现象
D.化学反应伴随有能量变化
74.在一次化学小Party上,几位外国留学生的讨论中,不正确的说法是( )
A.詹姆斯:墙内开花墙外香,是因为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
B.霍华德:酒精燃烧放出大量的热,是因为所有化学反应都放出热量
C.哈登:在生煤火炉时,可点燃木柴来引燃煤,是为了使温度达到煤的着火点
D.保罗: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气体是导致酸雨的主要原因
75.分析推理是化学学习过程中的常用方法,下列推理中,正确的是( )
A.化学变化中常有颜色的变化,所以有颜色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B.O2﹣、Na+、Mg2+、Cl﹣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所以
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
C.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所以金属腐蚀过程中有能量变化
D.稀有气体化学性质不活泼,所以化学性质不活泼的气体一定是稀有气体
76.下列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才能放出热量
B.物质的缓慢氧化均放出热量
C.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伴随着能量变化
D.人们使用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和天然气等)是利用它燃烧产生的热量
7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所有能量的获取都来自于燃料的燃烧
B.为了使猪的瘦肉长的多,用“瘦肉精”(一种含激素的饲料)饲养猪
C.为了有助于改善食品品质,丰富食品营养成分,提倡大量使用食品添加剂
D.回收废电池不仅可以节约金属资源,而且可以减少环境污染,有利于人类健康
78.化学反应在生成新物质的同时,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下列反应发生时吸收热量的是( )
A.C+O2CO2
B.Mg+2HCl===MgCl2+H2↑
C.CaO+H2O===Ca(OH)2
D.CO2+C2CO
7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石油是一种混合物
B.可燃冰是可再生能源
C.煤燃烧时只生成二氧化碳
D.“西气东输”中的“气”是指氢气
80.将酒精灯的灯芯拨得松散一些,可使其燃烧更旺的原因是( )
A.减少酒精的挥发
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增加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81.某气体由氢气、一氧化碳、甲烷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点燃气体后,在火焰上方罩一冷而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水珠;把烧杯迅速倒转过来,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下列对气体组成的推断正确的是( )
A.可能只有氢气一种气体
B.可能只有甲烷一种气体
C.三种气体一定都存在
D.一定是氢气和一氧化碳的混合气体
二、填空题
天然气、石油和煤等是重要的自然资源:
(1)开发较晚的能源是
;(2)可用作生活燃料的是
;
(3)能通过管道长途输送的是
;
(4)可制成生产、城市居民生活用管道煤气的是
;
(5)直接作为燃料较浪费、污染较大的是
;
(6)其中的成分经液化装入钢瓶可用作生活燃料的是
;
(7)是重要的化工原料而被称为“工业血液”的是
。
2.在氧气、甲烷、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四种气体中,选择适当的物质(用化学式表示)填空。
有剧毒的是 ,能灭火的是 ,能支持燃烧的是 ,与空气混合点燃能发生爆炸的是 。
3.在氢气、氧气、甲烷、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中选择适当的物质填空(用化学式表示)。
最清洁的燃料
;有剧毒的气体
;能灭火的气体
;
能支持燃烧的气体
;天然气和沼气的主要成分是
。
4.为改善目前填埋方式处理垃圾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我国一些城市在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其建成后能处理垃圾也能利用前期埋垃圾产生的沼气。作为焚烧的原料。
(1)你认为这样做的好处是
(最少答两点)
(2)前期填埋的垃圾中易腐败的有机物在一定条件下被细菌分解成沼气,沼气的主要成分是 (填名称),写出沼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5.渝东南地区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为我市提供了能源保障.
(1)写出天然气主要成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能源中,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A.煤
B.天然气
C.乙醇
D.石油
(3)氢气燃烧的产物是__________,因此它是最清洁的能源。
6.燃料的燃烧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在煤气、沼气和氢气中,首选的燃料是__________;近年来,某市农村大力推广使用沼气,沼气的主要成分是______;煤气的主要成分是CO,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7.能源、环境与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1)目前,人类以化石燃料为主要能源,常见的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____.
(2)为减少污染、提高煤的利用率,可将其转化为可燃性气体,此过程可认为是碳与水的反应,其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
①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_____.
②该反应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_______________.
(3)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人们积极寻找不含碳元素的燃料.经研究发现NH3燃烧的产物没有污染,且释放大量能量,有一定应用前景.
①NH3中氮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____.
②将NH3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补充完整:4NH3+3O2点燃6H2O+____N2
8.太阳是巨大的“核能火炉”,是人类能源的宝库。
(1)核能在一些发达国家已成为常规能源,它是_______能源(选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
(2)上海世博会主题馆表面铺设太阳能电池板,采用并网发电方式将电能传回城市电网。请写出一条使用太阳能的优点:
。
9.冰岛南部的艾雅法拉火山于2010年3月至4月接连两次爆发,岩浆融化冰盖引发的洪水以及火山喷发释放出的大量气体、火山灰对航空运输、气候和人体健康均产生长期影响。
(1)火山爆发时,岩浆中含有硫的物质燃烧,导致空气中带有一股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该气体是
,这种气体若遇到雨水,极易形成硫酸型的酸雨,写出其形成该酸雨过程的化学方程式
(写出一个即可)。
(2)火山爆发后,迫使大量航班停飞,严重影响人们的出行。其原因是火山的爆发增加空气中的
污染物。
(3)火山的爆发,不仅造成了空气污染,还造成
污染,治理这些污染,必须依靠化学知识和原理。下列治理空气污染的方法和做法中可行的是
(填序号)
①实施绿化工程,防治扬尘污染
②使用清洁能源 ③分类回收垃圾,并露天焚烧
10.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是目前人类使用的最主要燃料,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1)石油中主要含有____________两种元素(填写元素符号);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填写化学式)。
(2)化石燃料属于___________
(选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其燃烧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会引起全球气候变暖。一种新的处理方法是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含有长石(地壳中最常见的矿石,含量高达60%)成分的水溶液里,其中一种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KAlSi3O8+CO2+2H2O===KHCO3+X+3SiO2↓,则X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
(3)工业上,煤炭燃烧前进行粉碎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11.某化学小组围绕燃烧与灭火的主题开展了相关活动。请你参与完成:
知识回忆:可燃物燃烧的必备条件是___________;
交流讨论:(1)改进后的装置(如图二)与图一相比,其优点是__________。欲使图二中的红磷着火,可将试管从水中取出并________后才能对试管加热;
(2)将装有某气体的大试管口朝下垂直插入水中,使试管罩住白磷(如图三所示),结果观察到了“水火相容”的奇观,则大试管所装气体可能是___________;
综合应用:“水火不相容”是指水能灭火,其实水有时也可以“生火”,比如钾遇水会立刻着火,因为钾遇水生成H2和一种碱,该反应是_____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12.示例:硫在空气、氧气中燃烧,化学反应相同,但反应现象不同。反应物的浓度不同,反应现象不同。请参照示例回答下列问题:
(1)碳在氧气不足、氧气充足的条件下燃烧,反应物相同,但产物不同。说明______________不同,产物不同。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在常温下生成碳酸,在叶绿体、光照的条件下发生光合作用生成葡萄糖和氧气。反应物相同,但产物不同。说明______________不同,产物不同。
(3)细铁丝(或铁粉)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铁钉(或铁制燃烧匙)在氧气中不能燃烧,反应物相同,但反应的速率不同。说明反应物的____________不同,反应的速率不同。
13.现有下列变化:①镁加入到氯化铜溶液中;②双氧水中加入二氧化锰;③给水通直流电;④植物的光合作用;⑤用电热水壶给水加热。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上述变化中,属于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为化学能的是(填序号) ;
(2)现有下列选项:a.原子的数目;b.元素的种类;c.分子的种类;d.分子的数目;e.元素的化合价。在变化②中,不变的是(填序号) 。
14.利用燃烧:燃烧是人类最早有意识利用的化学反应,火的使用标志着人类文明的伟大进步。
(1)在大棚中燃烧沼气可以提高作物产量,沼气的主要成分燃烧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_____。
A
参加反应的与的质量比为16:32
B
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都不变
C
该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D
点燃沼气前,需要检验纯度防止发生爆炸
E
生成的可做气肥
(2)结合上述事例,谈谈燃烧的价值_____。
15.化学与生活、生产、社会发展息息相关。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明矾的净水原理____________。
(2)煤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会造成酸雨,请写出酸雨的一条危害__________。
(3)石油被称为工业的血液。通过石油分馏,会炼制很多产品,请任意写出两种产品___________。
16.一次化学兴趣小组活动时,小红在实验室制取了一种初中化学中常见的气体,收集在三
个集气瓶中,让小刚通过实验确定该气体。小刚进行了下面的实验。请根据实验步骤和现象,
将你的推断结果及结论填入下表空格中,并回答问题。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推断结果及结论
①取一瓶气体,闻其气味
无气味
可能是H2、O2、N2、CO、CO2、CH4
②移开另一瓶的玻璃片,将一燃着的木条缓慢深入瓶中
瓶口处未见火焰
一定不是
木条的火焰熄灭
一定不是
③向第三个瓶中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
石灰水变浑浊
一定是
在进行实验③时,除了使用澄清的石灰水外,还可用
来确定该气体。
17.历时多年的“西气东输”工程全面完成并投入商业运营,南京、上海等市的部分居民已经用上了清洁高效的天然气,告别了使用煤气的时代。
(1)煤气的主要成分是:H2、CH4、CO,三者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分别是
、
、
。
(2)实验证明,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中含有的分子数是相同的,则在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CO和CH4分别充分燃烧时消耗氧气体积较多的是
。
(3)目前的管道煤气用户改用天然气,必须对燃气灶加以改进。如果进燃气管的直径不变,改造后的燃气灶与原来相比,进空气管的直径应(填“增大”或“减小”)
。
18.中国是全球第一个实现在海域“可燃冰”试开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可燃冰”是甲烷和水在低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水合物(CH4·nH2O)。
(1)在常温常压下,“可燃冰”会发生反应:CH4·nH2O===CH4+nH2O,该反应属于_____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
(2)甲烷可制成合成气(CO、H2),再制成甲醇(CH3OH),代替日益供应紧张的燃油。由合成气制甲醇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2CH3OH,由甲烷制成合成气有两种方法:
①CH4+H2OCO+3H2
②2CH4+O22CO+4H2
从原料配比角度比较方法①和②,更适合用于合成甲醇的方法是________(填序号)。
19.可燃冰是一种新型能源,在我国南海储量丰富,其主要成分为甲烷(CH4)。
(1)纯净的CH4气体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H4能还原CuO,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设计实验探究CH4还原CuO的反应。
[提出问题]
CH4还原CuO的反应产物是什么?
[查阅资料]
①白色的无水硫酸铜固体遇水变蓝。②浓硫酸是干燥剂,不与CH4反应。
[实验探究]
①在点燃B处酒精灯之前先通一段时间甲烷气体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B装置内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证明有铜生成。
③反应过程中,C装置中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证明有水生成。
④D装置内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________生成。
⑤请根据以上信息写出CH4还原CuO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