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7张PPT)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江苏省泰州市第三高级中学 朱德平
E—mail:
汉字发展
起源:原始图画文字→象形字逐渐符号化→形成汉字
演变: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
趋势:总趋势:由繁到简
书法鉴赏
书法艺术的发展
东晋王羲之 (《兰亭序》)
盛唐颜真卿(《祭姪文稿》)
北宋苏轼;元朝赵孟頫;明朝文征明
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既有审美价值,又有实用价值,雅俗共赏。
行书
东晋:王羲之、王献之,
唐朝:张旭、怀素。
笔画简约,钩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草书
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钟繇和王羲之
唐代楷书步入盛世,欧、颜、柳
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实用价值不可比拟。
楷书
代表人物和作品
特点
魏晋以前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书法鉴赏
笔墨丹青中国画
元王冕《墨梅图》;明徐渭《牡丹礁石图》;清郑板桥《墨兰图》
文人画成就突出,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于一体;
文人画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写意画。
元明清时
北宋画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宫廷画院最为活跃,画学兴起。风俗画是最大亮点。
两宋时期
展子虔《游春图》;阎立本《步辇图》;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更是盛极一时。
隋唐画家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创作作品。
隋唐时期
东晋顾恺之提出绘画理论“以形写神”,画人物要注重精神气质。
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魏晋时期,士大夫画家总结出许多精辟的绘画理论。
魏晋时期
(西汉)长沙马王堆汉墓帛画;东汉壁画《夫妇宴饮图》
秦汉时代
帛画《人物龙凤图》和《人物驭龙图》,绘画艺术走向成熟。
战国时期
彩陶画《鹳鱼石斧图》
远古时代
京剧出现
秦腔、越剧、川剧、粤剧和黄梅戏等。
其他
戏种
乾隆末年,徽班进京(安徽徽剧戏班进京演出)。
道光年间,徽汉合流(湖北汉剧艺人进京参加徽班演出)。
同光年间,走向成熟(“同光十三绝”:程长庚、谭鑫培)。
民国以来,走向世界,受到各国人民的赞赏。
京剧
形成
原始歌舞→春秋战国优伶→-元杂剧(戏曲艺术走向成熟)
→明代昆曲→清代京剧
戏曲
发展
京剧脸谱
京剧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用京胡、二胡、唢呐等管形乐器和鼓、板、大锣等打击乐器伴奏。
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各个行当的化妆都有一定的谱式。
京剧的表演艺术,将唱、念、做、打有机结合,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艺术体系。
京剧的表演都有一定的程式,多采用虚拟动作,以取得虚实结合、形神兼备的效果。
◆京剧是融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多种艺术因素于一体的综合艺术,被誉为中国的“国剧”。下列对其艺术特色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内容以历史故事为主
B.表演艺术以说、学、逗、唱为手段
C.乐器以管弦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
D.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实战演练
◆春联是日常生活中对书画艺术的实用。“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朱元璋始令春联用朱砂纸作底,用黑墨写字,并取名为“万年红”,因“红”与“朱”义同。朱元璋此举用意在于
A.强调“朱”姓的尊贵显赫
B.祈盼专制政权的长治久安
C.营造红红火火的新年气氛
D.改革节日的风俗习惯
实战演练
◆中央二台《鉴宝》节目展出一幅名画。写修竹数竿,顾盼有情,疏爽飞动,浓淡相应,虚实相照,傲气风骨让人感慨。这种借物抒情,表现自我,追求神韵意趣是什么绘画的特点
A.原始岩画
B.汉代帛画
C.中国文人画
D.民间绘画
实战演练
◆清代画家郑板桥在《题画》中说:“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强调“意在笔先”“趣在法外”。这说明
A.绘画创作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B.并非所有的意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C.艺术创作只凭主观虚构
D.艺术创作有其特定的规律
实战演练
◆(2009年广东文基卷)下列“考”字,最有可能出现在秦朝官方文献中的是
实战演练
◆1993年,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会谈之余两人均唱了几段自己喜爱的国粹——京剧。这段佳话说明海峡两岸的炎黄子孙具有
A.相同的心理素质
B.共同的文化传统
C.相同的经济基础
D.共同的生活习俗
实战演练
◆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在京剧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上均进行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创新,被称为梅派大师。《贵妃醉酒》是其代表作,在戏中梅兰芳饰演的角色属于
A.生 B.旦 C.净 D.丑
实战演练
◆2003年8月3日,第29届奥运会
会徽揭晓。会徽主题“中国印·舞
动的北京”,融书法、印章、舞蹈、绘画艺术于一体,成为奥林匹克运动视觉形象上的一座艺术丰碑。
问题:(1)印章是中国从古到今广泛使用的表示社会诚信的表现形式。北京用中国印作为会徽的一部分有什么意义?(2)对于中国印的图形,有的人说是北京的“京”字,有的人说是文化的“文”字,有的人说是一个“人”形,请你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说明这三种说法的依据。
参考答案:(1)北京以中国印为会徽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以中国最传统的方式向世界承诺:要举办最成功的一次奥运会,以此来体现北京和中国人民的诚信。
(2)“京”字以隶篆相结合的字体来体现,代表着在北京举办奥运会。“文”字,代表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人”形,代表着健康活泼的运动,体现了奥运会更高、更快、更强的运动精神。
分析某一时期文化发展、繁荣因素
(1)社会环境因素:分析当时的社会是否安定或相对安定;
(2)政治因素:分析当时国家是否统一,政治是否清明、稳定;
(3)经济因素:分析当时经济是否发展繁荣;
(4)文化政策因素:分析统治者文化政策是否有利于文化发展;
(5)文化交往因素:分析民族之间、中外之间是否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
(6)人民群众因素:分析当时广大人民群众辛勤劳动的作用。
归纳宋代各方面的社会变化
经济上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政治上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科技上有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
重大科技发明;
文学上兴盛词、话本;
艺术上有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有苏轼行书等。
古代绘画艺术的特点
中国画在魏晋之后,一方面形成了注重写实的宫廷和民间绘画;另一方面出现了非功利、注写意的文人画。
文人画自魏晋开始占据中国书画主导地位。在表现形式上,融诗、书、画、印为一体。
中国画不求形似,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表现,表现手法灵活、自由,在启迪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独立自主、不畏强暴等方面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中国绘画发展的特点
从演变背景看:中国画的演变深刻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如隋唐时期绘画艺术的发展,是隋唐盛世的缩影;宋代绘画艺术则明显地反映了商业发达、城市繁荣的时代特征。
从画家角度看:文人画家增多,画家的素养越来越高。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
从绘画风格看:由于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绘画不断融入外来风格,如隋唐五代的绘画艺术就吸取了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
从绘画功能看:绘画逐渐由纯粹的艺术品向商品发展。到宋代,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民间的需要,绘画成为商品。
传承民族文化
增强民族自信
甲骨文
金文
《毛公鼎》
秦·李斯《驿山碑》
汉隶《张迁碑》
钟繇作品
东晋
王羲之
《兰亭序》
王献之
《中秋贴》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法度森严
清峻刚健
颜真卿《颜氏家庙碑》
雄秀独出
一变古法
柳公权《玄秘塔碑》
遒劲丽健 气质高雅
唐·怀素《自序贴》
唐·张旭
——“草书圣手”
张旭的书法艺术突出反映
了开拓奔放的时代风貌。
苏轼《寒食贴》欣赏
赵孟頫行书
《秋声赋》部分
文征明行书欣赏
原始彩陶画《鹳鱼石斧图》
战国:中国绘画艺术走向成熟
《人物龙凤图》《人物御龙图》
长沙马王堆汉墓帛画
《夫妇宴饮图》
匠心独运,突破了常规夫妇对坐呆板的格局,而是抓住丈夫劝媳妇饮酒这一情节,细腻地刻画人物内心精神状态,因而显得既传神又富有生活气息。画面上丈夫左手持耳杯,右手作一手势,目视媳妇,进行劝酒,媳妇娇怯含羞,不好意思正视丈夫,却又用眼悄悄窥视,人物形象刻画得很逼真。线条如春蚕吐丝,再加浓重艳丽的色彩,成为典型的“工笔重彩”画。
东晋·顾恺之
《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隋·展子虔《游春图》
——中国最早的山水画
唐·阎立本《步辇图》
唐·吴道子
《送子天王图》
敦煌莫高窟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王冕只画“野梅”,不绘“官梅”。野梅枝干挺拔劲直,不似官梅经人工造作,枝干盘曲媚俗。 “画梅须具梅骨气,人与梅花一样清”。梅花就是个人精神的体现。《墨梅图》画的是横出一枝梅花,枝干挺秀,穿插有致;枝干花蕊,主次分明,疏密得当,层次清晰;花用淡墨点染,花瓣和花蕊用浓墨勾点,显得格外清新秀丽。画上题诗,诗画相配,表露出画家淡泊名利,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元·王冕
《墨梅》
吾家洗砚池头树,
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流清气满乾坤。
明·徐渭
《牡丹蕉石图》
清·郑板桥《墨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