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6张PPT)
在鸦片战争之后,力主学习西方的社会政治派别及其代表人物:
1.近代放眼世界的先行者(抵抗派)
代表:林、魏
2.洋务派(对抗顽固派)
代表:曾、李、张
3.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
代表:王、郑
4.资产阶级维新派
代表:康、梁、严
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经历了由技术(器物)变革→制度变革的层递深化。
第十五课
新文化运动
课标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
背景
兴起
评价
主要内容
思考:
1、新文化运动兴起于这一时期,是哪些历史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回顾下面一些背景材料
1915年5月9日 袁世凯承认“二十一条”
1914年,英印政府外交大臣麦克马洪构想了一条印藏分界线,以喜马拉雅山脊分水岭的连接线作为界线。麦克马洪又利诱西藏噶夏的代表,背着中国北洋政府代表,搞了一份划界换文。
1915年袁世凯到天坛行祭天礼
袁世凯称帝标准像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出现在: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时期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工业分布示意图
袁世凯《大总统祭圣告令》
本大总统躬膺重任,早作夜思,以为政体虽取革新,而礼俗要当保守环球各国,各有所以立国之精神,秉诸先民,蒸为特性。中国服循圣道,自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本于修身。
──《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认识到袁世凯将封建主义的三纲五常、忠孝节义等说教作为统治的工具,在思想上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
①政治: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和袁世凯的实行专制准备复辟帝制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③思想: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深入人心,西方思想进一步传入。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①兴起标志:
②代表人物:
③指导思想:
④主要阵地:
⑤活动基地:
1915年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
陈独秀 李大钊 鲁迅 胡适
西方的民主和科学思想
《新青年》
北京大学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 《青年杂志》,从第二卷开始,《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
陈独秀
胡 适
李大钊
鲁迅
北京大学
北大为什么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
材料一: “北大者,为囊括大典,包罗万众之最高学府” “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效,……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发展。”
材料二:他先后聘请了只有前清秀才学历的陈独秀为文科学长,只有中专学历的梁漱溟为北大教师,只有相当于大专学历的鲁迅为教师。
办学方针: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推动了新思想在北大的传播,促进北大学术和思想的活跃
《新青年》编辑部由上海迁到北大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思想革命 )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文学革命 )
宣传马克思主义
前期:
后期:
材料: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1、两先生指什么?材料的观点是谁提出的?
阅读材料并结合书本知识思考:
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迷信
2、为什么要引进两先生?
“德先生”与“赛先生”
——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和口号
1、认识“德先生”与“赛先生”
指democracy和science(民主和科学)
2、民主和科学的内涵
①民主: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包括人权平等、个性解放、独立人格、共和政体等
②科学:指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包括进化论、唯物论、无神论,反对封建迷信和盲从等
旧道德:指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新道德: 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有关人权
自由的西方道德思想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摘自《狂人日记》
“打倒孔家店”和“鲁迅的《狂人日记》”
1、思考:“打倒孔家店”和“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
——主题: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旧礼教)
胡适:
《文学改良刍议》
陈独秀:
《文学革命论》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胡适与白话文及文化平民化
1、思考:胡适与白话文及文化平民化的共同主题是什么?
——主题: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形式: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实质:文学革命
2、认识“文学革命”的意义:
①促进了新思想的传播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②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酝酿和发动做了准备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后 期
李大钊成为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 ,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
3、对五四爱国运动爆发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4、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成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思考: 新文化运动是否还有局限性?
“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们使用的方法,一般还是资产阶级的方法,即形式主义的方法。--------他们对于现状,对于历史,对于外国事务,------所谓怀旧是绝对的坏,一切皆坏;所谓好就是绝对的好,一切皆好。”
------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那时”指什么时候?毛泽东对于新文化运动有何看法?
首先,它存在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和西方文化完全肯定的情况;
其次,运动的倡导者忽视人民群众,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广大群众相结合,使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
再次,他们还回避当时对军阀政府的实际斗争,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
局限性
小结:
背景
政治方面
经济方面
思想文化方面
兴起
时间
代表人物
标志
指导思想
主要阵地
活动基地
内容
前期
后期
影响
——1 2 3 4
评价
前期
后期
——进步性、局限性
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根本条件是( )
A.中国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B.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
C.袁世凯倒行逆施,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D.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
2、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是( )
A.《每周评论》的创刊 B.《青年杂志》的创办
C.《天演论》的发表 D.《湘江评论》的创刊
A
B
3、近代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掀起新文化运动的目的是 ( )
A.宣传马克思主义 B.学习西方文化
C.打破封建专制的思想基础 D.进行文学革命
4、揭开新文化运动序幕的是( )
A.陈独秀 B.李大钊 C.蔡元培 D.鲁迅
5、新文化运动反对旧道德,其中就道德是指 ( )
A. 道家思想 B.佛教思想
C.儒家传统道德 D.基督教道德
C
A
C
6、鲁迅先生把白话文与反对封建礼教相结合的第一部小说是( )
A.《狂人日记》 B.《我之节烈观》
C.《文学革命论》 D.《文学改良刍议》
7、中国最早举起传播马克思主义大旗的是( )
A.李大钊 B.陈独秀 C.毛泽东 D.胡适
8、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轨迹正确的是( )
A.器物—思想—制度 B.器物—制度—思想
C.思想—制度—器物 D.制度—思想—器物
A
A
B
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轨迹:
戊戌变法
学习西方
先进技术
学习西方
政治制度
学习西方
思想文化
洋务运动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器物变革”
“制度变革”
“思想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