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张PPT)
诗中描绘的中国是一个怎样的中国?
春愁难谴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北上联军八国众,把我江山又赠送。白鬼西来做警钟,汉人惊破奴才梦。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内容 对应的同
盟会纲领 具体主张
民族主义
(民族革命)
民权主义(政治革命)
民生主义
(社会革命)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暴力推翻清王朝 民族独立
推翻帝制 建立民主共和国 国民主权
核定地价 国民共享
评价
积极
局限
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没有明确反帝主张
缺少具体的可操作性,只是些抽象的概念
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彻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1911
辛亥革命
三民主义
二、三民主义的实践
1913 --1922
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
“二次革命”
护国运动
反段祺瑞的“护法运动”
三、三民主义的发展——新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暴力推翻清王朝 民族独立
推翻帝制, 建立民主共和国 国民主权
平均地权
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权的归属; 政治机构民主化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耕者有其田
联俄
联共
扶助
农工
“新”在反帝
“新”在更
关注农民和工人
“新”在民权的普遍性和可行性
1911
辛亥革命
旧三民主义
1913--1922
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
新三民主义
1924
国民党“一大”召开 国共合作建立
1924--1927
国民大革命运动
四、新三民主义的实践
三民主义的积极影响:
①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代表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 。
②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
③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评价标准:是否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是否代表广大人民意愿,是否经实践检验并取得重大成果。
“革命以来迭次发生乱事,均因各国援助一派武人,逞其野心所致。故非排除扰乱中国之外国势力,中国之统一和平乃决不可能。”
——1924年孙中山《在神户欢迎会上的演说》
若夫革命主义,为吾辈所倡言……八月以来,义旗飙发,诸友邦之抱和平之望,持中立之态,而报纸及舆论,尤每表其同情。邻谊之笃,良足深谢。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没有明确反帝主张
认清帝国主义面目,提出明确反帝主张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集会、结社、迁移等项自由和请愿、诉讼、选举及被选举等项权利。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一是给反对帝国主义的个人及团体以自由权利;二是剥夺效忠于帝国主义和军阀的团体或个人的自由权利。使政治机构民主化,主张召开国民会议,实行新的选举制度,使人民能够真正参加管理政权。
民主权利归谁所有?国民在什么机构内行使自身的民主权利 通过怎样的方式行使民主权利?
缺少具体的可操作性,只是些抽象的概念
民权具有普遍性、具体性和可行性
—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