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授课讲义
学员姓名
年级
初二
科目
物理
日期
时段
授课教师
课题
第九讲:实验题结论写法专题
学习目标
1.
针对情景归纳题、表格分析题进行专题强化
圆桌会议:
关于初中实验题的特征
一、情景归纳题
1、情景归纳题:一般是通过给出二幅或几幅图形或图像,针对图像情景提出一些相关的物理问题或
探究某个实验,让考生通过对比、分析、归纳从而得出初步结论。
2、特点:图像情景取材非常广泛,可能是考生学习过的物理规律,物理知识,也可能是课本上探究的实验,也可能是生活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和探究的实验,对考生筛选、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要求较高,也是最基本的对自然规律归纳总结的方法,简单说,就是“看图写话”。
3、情景归纳题的难点:
(1)考查的物理知识一定来源于初中物理知识、规律,但有时会涉及到知识规律学习过程中的一些细节,这是很多考生容易忽略的地方,故解答带来困难。
(2)题中所含的信息或条件可能较多或相对隐蔽,往往对考生观察能力、筛选,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对比和归纳的能力要求较高。
(3)对题干中对情景的归纳目的往往判断不清,易导致答非所问,要不少答要点,要不多答了不需要的要点。
(4)初步结论对文字语言的要求也比较高,可能有的不精练,啰嗦;可能有的因果关系颠倒;可能有的语句不流畅等等,组织语言表达物理结论是大多数考生的弱项。
(5)题目要求总结的结论,往往与所学的公式有关,学生不善于用所学公式、原理去反推结论。
4、中考状况:情景归纳题属于中考必考题型,目前固定分布位置在第二大题(填空题)的最后一题16题,共有两个空,每空2分。此题是中考得分率较低的题型之一,得满分学生较少。
5、新型情景题目方法建议:
第一步:确定研究对象,探究性试验还是测量性试验,探究的多次测量为了得到普遍规律,测量是减小误差;
第二步:审题篇,抓住关键词,例如变大,变小,越大越小,不同不同等一些有定性或定量大小关系的关键词。
第三步:找到因果关系,确定代表实验目的的实验现象的改变是由哪些条件改变引起的;
第四步:利用已学知识类比,基础实验知识要扎实,比如斜面类比杠杆实验。
第五步:利用控制变量方法拓展,选用其他物体验证实验结论,得到普遍规律。
第六步:个别高中公式的记忆,电阻公式;个别知识的扩展,力的合成分解,磁生电,热电偶,水果电池,单摆,弹簧等
二、表格实验题
1、常见错误:
①对实验数据不能进一步分析,相当数量的学生会无从下手或犹疑困惑。
②结论表述不准确:或将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写成定性关系,或表述的结论超出了表格数据所给的范围。
③书写结论不规范:或漏写与结论对应的条件,以至结论不完整,或语无伦次颠倒因果关系。
④由于缺乏对数据表格题的解题思路,对题目给出的已有结论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等等。
2、结论组成
有关
“果”
与“
因”
无关
大/小
大/小
“因”越
小/大
“果”越
小/大
初步结论:条件+因果关系
正比
“果”与“因”成
反比
进一步结论的组成:条件+因(运算关系)+
果(运算关系)
“因”相同
“果”相同(一定值)
“因”越大/小
“果”越
大/小
(例9)
和
3.运算关系:某物理量
某物理量的
差
乘积
比值
大于
等于
小于
3、仔细读题:注意题中的“因”是什么“果”是什么?
重点关注研究对象:往往是研究的“果”(初步结论的果)往往题中第一句话
即研究对象。
①研究“….”与哪些因素有关,
②学过“…..”知识后,某某同学….就已经确定本题中初步结论的“果”(研究的物理量)
学过“…..”知识后,某某同学又进行了“…..”的研究,则后者为“果”
2.注意题干中实验步骤:明确题中语句是对应描述哪个表格或图片,都说了那些信息。
重点关注表格的标题,(表格上端的标题既是表格间去比较的最大不同,往往作为初步结论与进一步结论的“因”。)情景分析的话就关注图上的文字,读数等。
例:比较表一和表二……..,既此时的因通常是标题,(如果因相同就作为条件写在结论,如果不同往往作为因果关系的因写在结论)
3.注意题干中的敏感字与词
①有数字的物理量
②相等
相同
不同
大于
小于
同种
不同种
③凡是括号里的东西都很重要如:
(ρ水>ρ酒精>ρ煤油)、(f=10cm)等都是作为要研究的“因”或“果”出现,往往能写出的因果关系是越….越……
④名词前面的形容词
4、注意连接词“和”“或”
①a“和”b“和”c:
找不同:找两次实验相同物理量,找不同物理量。(相同物理量作为条件的因,不同的物理量作为因果关系的因和果。)找不同的解释:
一个不同:研究果与因无关(研究对象不变,一个因素在变)
两个不同:控制变量
果与因有关
因越..果越..
果与因成正比/反比
多个不同:这些物理量的和、差、乘积、比值为因,决定结果。
②a“或”b“或”c:找相同的规律/现象反应的共同规律
③a“和”b“或”a“和”c:
a与b比较
a与c比较
取相同的规律
5、“现象”与“规律”
现象:是有具体的个例,能在图中或表中直接观察到
规律:是现象反映的“物理量”或现象反映的“规律”具有普遍性
一般答题都是答规律,要根据研究对象来确定,若题干研究对象为现象,例如弹簧秤示数变化,U形管高度差,则答现象。
情景归纳题
教学指导:关注题目中的关键词
【例1】某同学通过实验研究光的折射定律。他将一束光分别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做了四次实验,记录的实验现象如图6所示(a)(b)(c)(d)所示。已知光在三中介质中传播时的速度关系为。请根据实验现象及相关条件,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1)由图6(a)与(b)【或(c)与(d)】中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大小变化关系,可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图6(a)【或(b)或(c)或(d)】中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及相关条件,可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中,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当光从传播速度较大的透明介质斜射入传播速度较小的透明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解析】(1)明确实验目的,找出研究对象中的各图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及不同点之间的关系,再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写出相关结论。(2)关键点在:只有一个图的情况下,根据题目中所提供的条件,找出相关规律。
变式训练:小义看到教学楼对面的玻璃幕墙把太阳光反射到教室里,他想:光在反射时会遵循怎样的规律?于是他利用平面镜、白纸板、量角器和激光笔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
(1)由图甲可以得出结论:反射角________入射角。
(2)如图乙将纸板NOF向后折,纸板上______(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
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义想利用上述器材和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继续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他将白纸板和平面镜互换位置,做了如图丙所示的实验,但是他无法确定像的位置,他应该用_______代替平面镜,就可以解决问题。请你写出平面镜成像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答案】(1)等于
(2)不能;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3)玻璃板;略。
二、表格实验题
教学指导:在学生初接触此类题时,每题都带学生读一遍题目
【例1】某小组同学学习了凸透镜成像规律后,继续探究物体通过凸透镜所成实像的高度与哪些因素有关,他们把发光物体A分别放在焦距f为15厘米、10厘米和5厘米的凸透镜前,按正确的方法安装和调节好实验装置,进行了多次实验,每次都在光屏上得到发光体清晰的像,测量并记下相应的物距u和像的高度h。记录数据如表一、表二和表三所示。
表一:发光体A
表二:发光体A
表三:发光体A
实验
序号
焦距
f
(cm)
物距
u(cm)
像高
h(cm)
实验
序号
焦距
f
(cm)
物距
u(cm)
像高
h(cm)
实验
序号
焦距
f
(cm)
物距
u(cm)
像高
h(cm)
1
15
20
18.0
5
10
20
6.0
9
5
10
6.0
2
15
30
6.0
6
10
30
3.0
10
5
15
3.0
3
15
45
3.0
7
10
40
2.0
11
5
20
2.0
4
15
60
2.0
8
10
60
1.2
12
5
25
1.0
.①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发光物体A的高度为__________厘米。
②
分析比较表一、表二或表三中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物体通过凸透镜所成实像的高度与凸透镜焦距的关系。
④
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实验序号2与5与9、3与6与10或4与7与11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同一发光体通过凸透镜所成实像的高度是相同的。
⑤
为了使该小组同学的探究目的更全面,你认为他们还应需
添加的器材为__________(选填“甲”或“乙”),重复上述实验。
器材:甲(焦距f为20厘米的凸透镜)
表四
实验
序号
焦距
f
(cm)
物距
u(cm)
像高
h(cm)
13
14
15
16
乙(高度h为2厘米的发光体B)
请在表四的第二、三列填入拟进行实验的数据,
以实现与表一数据进行比较,达到研究目的。
【答案】同一发光体同一凸透镜称实像时,像高减随物距减小而增大;
1与5与11、2与6、4与8;物距与焦距比值相同;乙;数据同表一
变式训练:
小张同学在学习了“凸透镜成像规律”以后,又继续“研究像高与哪些因素有关”。于是他在实验室选用焦距为5厘米、10厘米、15厘米的凸透镜,高度为4厘米、6厘米、8厘米的发光物体及相应的实验器材进行正确实验,将收集到有关数据记录在表一、表二中。
表一
f
=10厘米
物高8厘米
实验序号
物距u(厘米)
像距v(厘米)
像高(厘米)
1
50
12.5
2
2
30
15
4
3
18
22.5
10
4
16
26.7
13.3
5
15
30
16
表二
f
=10厘米
物高6厘米
实验序号
物距u(厘米)
像距v(厘米)
像高(厘米)
6
30
15.0
3.0
7
25
16.7
4.0
8
18
22.5
7.5
9
15
30.0
12.0
10
6
①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中的物距u与像高的变化关系,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物体在同一凸透镜中成实像时,
。
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中的物距、物高和像高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物体在同一凸透镜中成实像时,物距相同,物体越高,像就越高。
小张在表二中尚有部分数据没有填写,若有可能请你帮他填写完整;若不能,请写出不能填写的理由。
表三
f
=
厘米
物高
厘米
实验序号
物距u(厘米)
像距v(厘米)
像高(厘米)
11
/
/
12
/
/
13
/
/
为了结论更具有普遍性,小张认为还需进一步进行实验,请在表三中填入拟进行实验的数据,以完成他的研究目的。
【答案】
(1)像高随着物距的减小而增大
(2)2与6(或3与8或5与9)
(3)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成虚像不成实像
15,8,50,30,18
【A组】
1、小明利用如图7装置探究光在平面镜表面的反射规律,M是一个小平面镜,E、F是两块硬纸板可以绕ON前后转动.实验时让一激光器发射的一束激光,沿着与镜面垂直的硬纸板E表面斜射到M平面镜上,用量角器测量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测量的数据如下表所示.实验时小明还发现将F硬纸板绕ON向前向后转到时,都不能观察到反射光线,当E、F是两块硬纸板在同一平面上时,刚好能观察到反射光线。
实验次数
入射角
反射角
1
300
300
2
450
450
3
600
600
图7
分析小明同学的实验过程观察到的现象和实验记录的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有:(任写两条)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凸透镜A(焦距为20厘米)前某一位置上,调节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观察到的现象如图(a)所示;接着他保持蜡烛的位置不变,调换不同的凸透镜B和C重复实验,实验过程及观察到的现象如图(b)、(c)所示,已知fA>fB>fC。请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1)分析比较图(a)或(b)或(c)可得:
。
(2)分析比较图(a)和(b)和(c)可得:
。
某小组同学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下所用凸透镜的焦距,按正确的方法安装和调节好实验装置。他们在光具座上先固定焦距为的凸透镜,按表一中的物距u依次进行实验,每次都使光屏上烛焰的像最清晰,并将相应的像距v记录在表一中。然后他们换用焦距为的凸透镜,重复上述实验,并将数据记录在表二中。为了进一步探究物距u和像距v之间的关系,他们进行适量的运算,将结果分别记录在表一和表二的后四列中。(已知)
表一(凸透镜的焦距为)
实验序号
1
0.200
0.200
0.0400
1.00
5.00
5.00
2
0.300
0.150
0.0450
0.50
3.33
6.67
3
0.500
0.125
0.0625
0.25
2.00
8.00
表二(凸透镜的焦距为)
实验序号
4
0.200
0.300
0.0600
1.50
5.00
3.33
5
0.300
0.200
0.0600
0.67
3.33
5.00
6
0.500
0.158
0.0790
0.32
2.00
6.33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与3(或4、5与6)数据中的物距u与像距v变化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数据中的物理u与像距v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不同的凸透镜,当它们成实像时,物距相同,像距随焦距的增大而增大。
(3)请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中经运算后得到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并归纳得出结论。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1)当物距大于1倍焦距时,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能成倒立的实像;
(2)同一物体通过不同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相同,像距和像的大小随焦距的增大而增大。
3、(1)同一凸透镜,当它成实像时,像距随物距的增大而减小
(2)1与4(或2与5,或3与6)
(3)(a)表一或表二中后两列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的结论是:同一凸透镜,当它成实像时,物距的倒数与像距的倒数之和是一个定值。
(b)表一和表二中后两列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的凸透镜,当它们成实像时,物距的倒数与像距的倒数之和是不同的,且随焦距的增大而减小。
【B组】
(
(
a
)
(
c
)
(
b
)
(
d
)
(
f
)
(
e
)
)1、(闵行2012二模)小潘准备研究玻璃板下方的物体成像情况。他在白纸上画一条黑线,保持玻璃板和黑线的位置不变,从三个不同角度观察,其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如图(a)、(b)和(c)所示。再用另一厚度不同的玻璃板重复上述实验,其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如图(d)、(e)和(f)所示。
⑴分析比较图(a)、(b)、(c)或(d)、(e)、(f)可得的初步结论是:
。
⑵分析比较图(a)、(d)或(c)、(f)可得的初步结论是:
。
(
表一
位置
甲凸透镜
乙凸透镜
A
倒立、放大
倒立、放大
B
倒立、放大
倒立、缩小
C
倒立、缩小
倒立、缩小
)2、如图15所示,小李和小华分别用甲、乙凸透镜正对着前方的一支点燃的蜡烛,当凸透镜在A、B、C三个位置时,他们透过凸透镜观察到的烛焰的像如表一所示。
(
A
B
C
)
(
图
15
图
16
)
根据看到的现象他们猜想:凸透镜所成像的性质可能与物距和
(9)
有关。
为了进一步验证他们的猜想,小李和小华分别选用不同的凸透镜,并按图16所示安装调整好器材后进行了多次实验,每次都在光屏上得到发光体清晰的像,测量并记下相应的物理量,记录数据如表二和表三所示。
(
表二
焦距
10
厘米
实验
序号
物距
(厘米)
像距
(厘米)
物高
(厘米)
像高
(厘米)
1
20
20
6
6
2
30
15
6
3
3
40
13.3
6
2
4
50
12.5
6
1.5
表三
焦距
15
厘米
实验
序号
物距
(厘米)
像距
(厘米)
物高
(厘米)
像高
(厘米)
5
20
60
6
1
8
6
30
30
6
6
7
40
24
6
3.6
8
50
21.4
6
2.
57
)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2或3或4或7或8中物距与焦距的大小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10)
,物体经凸透镜能成缩小的实像。
②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与4(或5、6、7与8)中第二、三、五列数据的变化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一物体经同一凸透镜成实像时,
(11)
。
③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5,(或2与6,或3与7,或4与8)中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12)
。
④
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可以判断:表一中甲凸透镜的焦距
(13)
乙凸透镜的焦距。(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答案:
1、(1)通过同一玻璃板观察,当视线与玻璃板不垂直时,即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时,观察到的像会偏离原来的位置。(2)当视线与玻璃板不垂直,且观察角度相同时,玻璃板越厚,观察到的像偏离原来位置的距离越远。
2、(1)凸透镜的焦距。
(2)①
物距大于两倍焦距。
②
物距越大,像距越小,像越小。
③
同一物体经不同的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相同,焦距越大,像距越大,成的像越大。
④
大于
1、小红同学利用图8的装置研究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操作规范、正确。每一次实验,她改变物距,并移动光屏,直至观察到清晰的像,其成像情况如图8(a)、(b)、(c)所示,请仔细观察图中的物距、像距以及成像情况,得出初步的结论。
(
图
8
(
a
)
(
b
)
(
c
)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cm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cm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cm
)
①
分析、比较图8(a)或(b)或(c)中物距与像距的大小关系以及成像情况,可知:
。
②
分析、比较图8(a)和(b)和(c)中像距随物距变化的关系以及成像情况,可知:
。
2、某同学通过实验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他将蜡烛分别置于主光轴上物距大于凸透镜两倍焦距的不同位置,成像情况如图8(a)、(b)所示。
(
(
a
)
图
8
(
b
)
)
(1)观察图8(a)或(b)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图8(a)和(b)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小组同学在做“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当发光物体与光屏之间的距离L确定时,将凸透镜从发光物体处缓慢向光屏移动的过程中,有时能在光屏上成两次清晰的像,有时只能成一次清晰的像,有时不能在光屏上成像。为了研究产生这些现象的条件,该小组同学进行实验,并将每次实验中的相关数据及现象记录在下表中。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或5、6、7)的第一次成像数据中像距v物距u的变化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结论:______________
__
;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或2、或5、或6)的第一和第二次成像数据中物距与像距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结论:同一凸透镜,当__________一定,移动凸透镜能在光屏上成两次像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继续分析比较表格是物屏距离L与凸透镜焦距f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在__________条件下,移动凸透镜,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一次放大的像和一次缩小的像。
答案:1、(1)当物距大于像距时,凸透镜可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当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时,像、像距均随物距的减小而增大。
2、答案:⑴当物距大于凸透镜两倍焦距时,所成的实像是缩小、倒立的。
⑵当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大,所成的实像越小、像距越小。
3、(1)同一凸透镜,且在成实像时,像距v物距u的增大而减小。
(2)物屏距离L;第一次成像的物距是第二次成像的像距。
(3)在物屏距离L大于该凸透镜的4倍焦距教师授课讲义
学员姓名
年级
初二
科目
物理
日期
时段
授课教师
课题
第九讲:实验题结论写法专题
学习目标
1.
针对情景归纳题、表格分析题进行专题强化
圆桌会议:
关于初中实验题的特征
一、情景归纳题
1、情景归纳题:一般是通过给出二幅或几幅图形或图像,针对图像情景提出一些相关的物理问题或
探究某个实验,让考生通过对比、分析、归纳从而得出初步结论。
2、特点:图像情景取材非常广泛,可能是考生学习过的物理规律,物理知识,也可能是课本上探究的实验,也可能是生活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和探究的实验,对考生筛选、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要求较高,也是最基本的对自然规律归纳总结的方法,简单说,就是“看图写话”。
3、情景归纳题的难点:
(1)考查的物理知识一定来源于初中物理知识、规律,但有时会涉及到知识规律学习过程中的一些细节,这是很多考生容易忽略的地方,故解答带来困难。
(2)题中所含的信息或条件可能较多或相对隐蔽,往往对考生观察能力、筛选,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对比和归纳的能力要求较高。
(3)对题干中对情景的归纳目的往往判断不清,易导致答非所问,要不少答要点,要不多答了不需要的要点。
(5)初步结论对文字语言的要求也比较高,可能有的不精练,啰嗦;可能有的因果关系颠倒;可能有的语句不流畅等等,组织语言表达物理结论是大多数考生的弱项。
(6)题目要求总结的结论,往往与所学的公式有关,学生不善于用所学公式、原理去反推结论。
4、中考状况:情景归纳题属于中考必考题型,目前固定分布位置在第二大题(填空题)的最后一题16题,共有两个空,每空2分。此题是中考得分率较低的题型之一,得满分学生较少。
5、新型情景题目方法建议:
第一步:确定研究对象,探究性试验还是测量性试验,探究的多次测量为了得到普遍规律,测量是减小误差;
第二步:审题篇,抓住关键词,例如变大,变小,越大越小,不同不同等一些有定性或定量大小关系的关键词。
第三步:找到因果关系,确定代表实验目的的实验现象的改变是由哪些条件改变引起的;
第四步:利用已学知识类比,基础实验知识要扎实,比如斜面类比杠杆实验。
第五步:利用控制变量方法拓展,选用其他物体验证实验结论,得到普遍规律。
第六步:个别高中公式的记忆,电阻公式;个别知识的扩展,力的合成分解,磁生电,热电偶,水果电池,单摆,弹簧等
二、表格实验题
1、常见错误:
①对实验数据不能进一步分析,相当数量的学生会无从下手或犹疑困惑。
②结论表述不准确:或将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写成定性关系,或表述的结论超出了表格数据所给的范围。
③书写结论不规范:或漏写与结论对应的条件,以至结论不完整,或语无伦次颠倒因果关系。
④由于缺乏对数据表格题的解题思路,对题目给出的已有结论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等等。
2、结论组成
有关
“果”
与“
因”
无关
大/小
大/小
“因”越
小/大
“果”越
小/大
初步结论:条件+因果关系
正比
“果”与“因”成
反比
进一步结论的组成:条件+因(运算关系)+
果(运算关系)
“因”相同
“果”相同(一定值)
“因”越大/小
“果”越
大/小
(例9)
和
3.运算关系:某物理量
某物理量的
差
乘积
比值
大于
等于
小于
3、仔细读题:注意题中的“因”是什么“果”是什么?
重点关注研究对象:往往是研究的“果”(初步结论的果)往往题中第一句话
即研究对象。
①研究“….”与哪些因素有关,
②学过“…..”知识后,某某同学….就已经确定本题中初步结论的“果”(研究的物理量)
学过“…..”知识后,某某同学又进行了“…..”的研究,则后者为“果”
2.注意题干中实验步骤:明确题中语句是对应描述哪个表格或图片,都说了那些信息。
重点关注表格的标题,(表格上端的标题既是表格间去比较的最大不同,往往作为初步结论与进一步结论的“因”。)情景分析的话就关注图上的文字,读数等。
例:比较表一和表二……..,既此时的因通常是标题,(如果因相同就作为条件写在结论,如果不同往往作为因果关系的因写在结论)
3.注意题干中的敏感字与词
①有数字的物理量
②相等
相同
不同
大于
小于
同种
不同种
③凡是括号里的东西都很重要如:
(ρ水>ρ酒精>ρ煤油)、(f=10cm)等都是作为要研究的“因”或“果”出现,往往能写出的因果关系是越….越……
④名词前面的形容词
4、注意连接词“和”“或”
①a“和”b“和”c:
找不同:找两次实验相同物理量,找不同物理量。(相同物理量作为条件的因,不同的物理量作为因果关系的因和果。)找不同的解释:
一个不同:研究果与因无关(研究对象不变,一个因素在变)
两个不同:控制变量
果与因有关
因越..果越..
果与因成正比/反比
多个不同:这些物理量的和、差、乘积、比值为因,决定结果。
②a“或”b“或”c:找相同的规律/现象反应的共同规律
③a“和”b“或”a“和”c:
a与b比较
a与c比较
取相同的规律
5、“现象”与“规律”
现象:是有具体的个例,能在图中或表中直接观察到
规律:是现象反映的“物理量”或现象反映的“规律”具有普遍性
一般答题都是答规律,要根据研究对象来确定,若题干研究对象为现象,例如弹簧秤示数变化,U形管高度差,则答现象。
情景归纳题
【例1】某同学通过实验研究光的折射定律。他将一束光分别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做了四次实验,记录的实验现象如图6所示(a)(b)(c)(d)所示。已知光在三中介质中传播时的速度关系为。请根据实验现象及相关条件,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1)由图6(a)与(b)【或(c)与(d)】中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大小变化关系,可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图6(a)【或(b)或(c)或(d)】中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及相关条件,可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变式训练:小义看到教学楼对面的玻璃幕墙把太阳光反射到教室里,他想:光在反射时会遵循怎样的规律?于是他利用平面镜、白纸板、量角器和激光笔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
(1)由图甲可以得出结论:反射角________入射角。
(2)如图乙将纸板NOF向后折,纸板上______(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
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义想利用上述器材和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继续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他将白纸板和平面镜互换位置,做了如图丙所示的实验,但是他无法确定像的位置,他应该用_______代替平面镜,就可以解决问题。请你写出平面镜成像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二、表格实验题
【例1】某小组同学学习了凸透镜成像规律后,继续探究物体通过凸透镜所成实像的高度与哪些因素有关,他们把发光物体A分别放在焦距f为15厘米、10厘米和5厘米的凸透镜前,按正确的方法安装和调节好实验装置,进行了多次实验,每次都在光屏上得到发光体清晰的像,测量并记下相应的物距u和像的高度h。记录数据如表一、表二和表三所示。
表一:发光体A
表二:发光体A
表三:发光体A
实验
序号
焦距
f
(cm)
物距
u(cm)
像高
h(cm)
实验
序号
焦距
f
(cm)
物距
u(cm)
像高
h(cm)
实验
序号
焦距
f
(cm)
物距
u(cm)
像高
h(cm)
1
15
20
18.0
5
10
20
6.0
9
5
10
6.0
2
15
30
6.0
6
10
30
3.0
10
5
15
3.0
3
15
45
3.0
7
10
40
2.0
11
5
20
2.0
4
15
60
2.0
8
10
60
1.2
12
5
25
1.0
.①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发光物体A的高度为__________厘米。
②
分析比较表一、表二或表三中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物体通过凸透镜所成实像的高度与凸透镜焦距的关系。
④
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实验序号2与5与9、3与6与10或4与7与11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同一发光体通过凸透镜所成实像的高度是相同的。
⑤
为了使该小组同学的探究目的更全面,你认为他们还应需
添加的器材为__________(选填“甲”或“乙”),重复上述实验。
器材:甲(焦距f为20厘米的凸透镜)
表四
实验
序号
焦距
f
(cm)
物距
u(cm)
像高
h(cm)
13
14
15
16
乙(高度h为2厘米的发光体B)
请在表四的第二、三列填入拟进行实验的数据,
以实现与表一数据进行比较,达到研究目的。
变式训练:
小张同学在学习了“凸透镜成像规律”以后,又继续“研究像高与哪些因素有关”。于是他在实验室选用焦距为5厘米、10厘米、15厘米的凸透镜,高度为4厘米、6厘米、8厘米的发光物体及相应的实验器材进行正确实验,将收集到有关数据记录在表一、表二中。
表一
f
=10厘米
物高8厘米
实验序号
物距u(厘米)
像距v(厘米)
像高(厘米)
1
50
12.5
2
2
30
15
4
3
18
22.5
10
4
16
26.7
13.3
5
15
30
16
表二
f
=10厘米
物高6厘米
实验序号
物距u(厘米)
像距v(厘米)
像高(厘米)
6
30
15.0
3.0
7
25
16.7
4.0
8
18
22.5
7.5
9
15
30.0
12.0
10
6
①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中的物距u与像高的变化关系,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物体在同一凸透镜中成实像时,
。
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中的物距、物高和像高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物体在同一凸透镜中成实像时,物距相同,物体越高,像就越高。
小张在表二中尚有部分数据没有填写,若有可能请你帮他填写完整;若不能,请写出不能填写的理由。
表三
f
=
厘米
物高
厘米
实验序号
物距u(厘米)
像距v(厘米)
像高(厘米)
11
/
/
12
/
/
13
/
/
为了结论更具有普遍性,小张认为还需进一步进行实验,请在表三中填入拟进行实验的数据,以完成他的研究目的。
【A组】
实验次数
入射角
反射角
1
300
300
2
450
450
3
600
600
1、小明利用如图7装置探究光在平面镜表面的反射规律,M是一个小平面镜,E、F是两块硬纸板可以绕ON前后转动.实验时让一激光器发射的一束激光,沿着与镜面垂直的硬纸板E表面斜射到M平面镜上,用量角器测量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测量的数据如下表所示.实验时小明还发现将F硬纸板绕ON向前向后转到时,都不能观察到反射光线,当E、F是两块硬纸板在同一平面上时,刚好能观察到反射光线。
图7
分析小明同学的实验过程观察到的现象和实验记录的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有:(任写两条)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凸透镜A(焦距为20厘米)前某一位置上,调节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观察到的现象如图(a)所示;接着他保持蜡烛的位置不变,调换不同的凸透镜B和C重复实验,实验过程及观察到的现象如图(b)、(c)所示,已知fA>fB>fC。请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1)分析比较图(a)或(b)或(c)可得:
。
(2)分析比较图(a)和(b)和(c)可得:
。
3、某小组同学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下所用凸透镜的焦距,按正确的方法安装和调节好实验装置。他们在光具座上先固定焦距为的凸透镜,按表一中的物距u依次进行实验,每次都使光屏上烛焰的像最清晰,并将相应的像距v记录在表一中。然后他们换用焦距为的凸透镜,重复上述实验,并将数据记录在表二中。为了进一步探究物距u和像距v之间的关系,他们进行适量的运算,将结果分别记录在表一和表二的后四列中。(已知)
表一(凸透镜的焦距为)
实验序号
1
0.200
0.200
0.0400
1.00
5.00
5.00
2
0.300
0.150
0.0450
0.50
3.33
6.67
3
0.500
0.125
0.0625
0.25
2.00
8.00
表二(凸透镜的焦距为)
实验序号
4
0.200
0.300
0.0600
1.50
5.00
3.33
5
0.300
0.200
0.0600
0.67
3.33
5.00
6
0.500
0.158
0.0790
0.32
2.00
6.33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与3(或4、5与6)数据中的物距u与像距v变化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数据中的物理u与像距v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不同的凸透镜,当它们成实像时,物距相同,像距随焦距的增大而增大。
(3)请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中经运算后得到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并归纳得出结论。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组】
(
(
a
)
(
c
)
(
b
)
(
d
)
(
f
)
(
e
)
)1、小潘准备研究玻璃板下方的物体成像情况。他在白纸上画一条黑线,保持玻璃板和黑线的位置不变,从三个不同角度观察,其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如图(a)、(b)和(c)所示。再用另一厚度不同的玻璃板重复上述实验,其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如图(d)、(e)和(f)所示。
⑴分析比较图(a)、(b)、(c)或(d)、(e)、(f)可得的初步结论是:
。
⑵分析比较图(a)、(d)或(c)、(f)可得的初步结论是:
。
(
表一
位置
甲凸透镜
乙凸透镜
A
倒立、放大
倒立、放大
B
倒立、放大
倒立、缩小
C
倒立、缩小
倒立、缩小
)2、如图15所示,小李和小华分别用甲、乙凸透镜正对着前方的一支点燃的蜡烛,当凸透镜在A、B、C三个位置时,他们透过凸透镜观察到的烛焰的像如表一所示。
(
A
B
C
)
(
图
15
图
16
)
根据看到的现象他们猜想:凸透镜所成像的性质可能与物距和
(9)
有关。
为了进一步验证他们的猜想,小李和小华分别选用不同的凸透镜,并按图16所示安装调整好器材后进行了多次实验,每次都在光屏上得到发光体清晰的像,测量并记下相应的物理量,记录数据如表二和表三所示。
(
表二
焦距
10
厘米
实验
序号
物距
(厘米)
像距
(厘米)
物高
(厘米)
像高
(厘米)
1
20
20
6
6
2
30
15
6
3
3
40
13.3
6
2
4
50
12.5
6
1.5
表三
焦距
15
厘米
实验
序号
物距
(厘米)
像距
(厘米)
物高
(厘米)
像高
(厘米)
5
20
60
6
1
8
6
30
30
6
6
7
40
24
6
3.6
8
50
21.4
6
2.
57
)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2或3或4或7或8中物距与焦距的大小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10)
,物体经凸透镜能成缩小的实像。
②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与4(或5、6、7与8)中第二、三、五列数据的变化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一物体经同一凸透镜成实像时,
(11)
。
③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5,(或2与6,或3与7,或4与8)中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12)
。
④
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可以判断:表一中甲凸透镜的焦距
(13)
乙凸透镜的焦距。(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
图
8
(
a
)
(
b
)
(
c
)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cm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cm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cm
)1、小红同学利用图8的装置研究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操作规范、正确。每一次实验,她改变物距,并移动光屏,直至观察到清晰的像,其成像情况如图8(a)、(b)、(c)所示,请仔细观察图中的物距、像距以及成像情况,得出初步的结论。
①
分析、比较图8(a)或(b)或(c)中物距与像距的大小关系以及成像情况,可知:
。
②
分析、比较图8(a)和(b)和(c)中像距随物距变化的关系以及成像情况,可知:
。
2、某同学通过实验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他将蜡烛分别置于主光轴上物距大于凸透镜两倍焦距的不同位置,成像情况如图8(a)、(b)所示。
(
(
a
)
图
8
(
b
)
)
(1)观察图8(a)或(b)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图8(a)和(b)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小组同学在做“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当发光物体与光屏之间的距离L确定时,将凸透镜从发光物体处缓慢向光屏移动的过程中,有时能在光屏上成两次清晰的像,有时只能成一次清晰的像,有时不能在光屏上成像。为了研究产生这些现象的条件,该小组同学进行实验,并将每次实验中的相关数据及现象记录在下表中。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或5、6、7)的第一次成像数据中像距v物距u的变化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结论:______________
__
;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或2、或5、或6)的第一和第二次成像数据中物距与像距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结论:同一凸透镜,当__________一定,移动凸透镜能在光屏上成两次像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继续分析比较表格是物屏距离L与凸透镜焦距f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在__________条件下,移动凸透镜,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一次放大的像和一次缩小的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