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汉川市官备塘中学2020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7单元专题练习——实验探究题《燃烧条件的探究》综合练习30题(带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汉川市官备塘中学2020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7单元专题练习——实验探究题《燃烧条件的探究》综合练习30题(带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5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0-12-16 21:00: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实验探究题《燃烧条件的探究》综合练习30题
1.下面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活动的部分操作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1加热片刻观察到A中棉球上酒精燃烧产生蓝色火焰,B中棉球上的水不燃烧,由此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
(2)实验2观察到先燃烧物质是___,若将铜片上的物质换成等量的木屑和煤粉进行实验,观察到木屑先燃烧,说明木屑的着火点比煤粉___,此实验目的是___;
(3)实验3将蜡烛(足量)在密闭广口瓶内燃烧至熄灭,同时用氧气传感器测出这一过程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填字母序号)。
A
蜡烛燃烧需要氧气
B
蜡烛熄灭后,广口瓶中还有氧气
C
蜡烛燃烧前广口瓶中氧气体积分数为19.56%
D
蜡烛熄灭后,广口瓶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为84.04%
2.某化学小组同学按下图中的图一装置对“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五氧化二磷是白色固体,会刺激人的呼吸道,能与空气中水蒸气反应,生成有毒的偏磷酸。
(交流讨论)五氧化二磷对人体健康有害,图一所示实验装置必须改进。
(改进与实验)按改进后的图二装置进行实验。
(1)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图一中:水中白磷没有燃烧的原因是_____。
(3)烧杯中热水的作用是____。
(反思评价)改进后的图二装置与图一装置比较,优点是____,瘪气球的作用是_____。
3.2019年4月15日晚,法国著名地标巴黎圣母院塔楼遭遇火灾,现场火光冲天屋顶烧毁,塔尖烧塌,建筑受损严重,此次大火燃烧近4小时才被扑灭,巴桌圣母院的木质结构是本次事故的“帮凶”。
(1)消防队员发现,在燃烧时架空结构的木质比压实的木材火势更大,请你分析原因:______________。
(2)某化学小组围绕燃烧与灭火的主题开展了相关活动。甲同学利用下图微型装置进行探究实验(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设计与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分析
Ⅰ:挤压滴管1,反应一段时间,排尽装置内空气后,微热燃烧管至60℃
燃烧管中白磷和红磷均不燃烧。
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双球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Ⅱ:挤压滴管2,反应一段时间后,微热燃烧管至60℃。
白磷___________,
红磷不燃烧。
双球管中有氧气产生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红磷不燃烧的原因是________。
(拓展迁移)如在燃烧管中只加入镁条,挤压右滴管并引燃,再挤压左滴管后,镁条继续燃烧请通过这一现象谈谈你对燃烧条件或灭火方法的新认识:______________。
4.“蜡烛一吹就灭”是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化学兴趣小组同学根据灭火原理,针对蜡烛熄灭原因展开了探究。
(探究一)小明依据呼出气体成分认为:吹的气流中有较多的_____气体,使蜡烛缺氧熄灭。小聪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用扇子扇灭,否定了小明的想法,从而认为蜡她熄灭是因为吹的气流带走了_____,使温度降到了着火点以下。
(探究二)小红依据灭火的原理经过进一步思考认为,也可能因为吹的气流移走了可燃物——石蜡蒸气,使蜡烛熄灭。为此她查阅了相关资料并进行了以下两个实验:
查阅资料:蜡烛的着火点大约是190℃,酒精灯火焰的温度在400℃~1000℃;蜡烛燃烧实际是石蜡蒸气在燃烧。
实验1:如图甲,把带柄金属活塞从左端位置迅速向右推,右端蜡烛火焰立即熄灭。
实验2:如图乙,先将带柄金属活塞放到左端位置,点燃酒精灯,当温度计的示数达到280℃以上时,点燃右向的蜡烛,把带柄金属活塞从左端位置迅速向右推出,右端蜡烛火焰立即熄灭。
(实验错论)蜡烛吹就灭的原因是_____
(实验分析、讨论)
(1)实验2中用两盏酒精灯的作用是_____
(2)小红为验证自己的想法,做了实验l和实验2两个实验,主要是应用了科学探究方法中的_____法。
5.在野外生存训练中可通过下图所示“钻木取火“的方法取得火种。同学们对用手快速转动取火棒就能使火引子产生火苗的现象提出质疑,并在实验室和老师一起展开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燃烧的条件是什么?
(作出猜想)猜想一:燃烧需要可燃物
猜想二:燃烧需要可燃物和氧气
猜想三:__________
(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步骤一:分别在酒精灯火焰上同时加热片刻蘸有酒精和水的棉球。
________
猜想三正确
步骤二:将______的乒乓球片和滤纸片分别放在一块薄钢片的两侧,加热钢片中部,如下图所示。
___________
步骤三:在老师指导下,组装了以下装置。其操作方法是先关闭止水夹K1,打开止水央K2,将乙装置注射器中盐酸推入锥形瓶,再向烧杯中倒入80℃的热水,进行第一次观察现象。然后关闭止水央K2,打开止水央K1,将甲装置注射器中的过氧化氢溶液推入锥形瓶,进行第二次观察现象。
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现象是__________
(实验反思)
(1)步骤一中,若加热时间足够长,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
(2)“钻木取火”时适合做“火引子”的材料应具备的性能是_________。
(3)野外用火结束后,你认为应采取的灭火措施是___________。
6.当把燃着的小蜡烛放入一个集气瓶中并塞紧胶塞时,蜡烛一会儿就熄灭了。那么,蜡烛为什么会熄灭呢?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完成以下填空。
(提出猜想)
猜想1:蜡烛燃烧把集气瓶内的氧气耗尽,导致蜡烛熄灭。
猜想2:蜡烛燃烧随集气瓶内氧气含量降低而变弱,放出热量减少,使温度降至蜡烛的着火点以下,导致蜡烛熄灭。
猜想3:蜡烛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能灭火,导致蜡烛熄灭。
(进行实验)小组设计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并进行实验来验证猜想。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点燃蜡烛并连同胶塞上的其他仪器和药品一起放入集气瓶中,塞紧胶塞。
蜡烛火焰逐渐变弱,最终熄灭。
蜡烛熄灭并静置冷却后,将铜丝上提,使盛白磷的铜网勺高于试管口,试管倒下,水流出。
一会儿后,白磷燃烧,有大量的____产生。
(分析和结论)
(1)蜡烛熄灭前,白磷要浸没在小试管所盛的水中,其目的是______。
(2)集气瓶中装入生石灰的目的是利用生石灰与水接触发生反应,其化学方程式是_____,且该反应将____(填“吸热”或“放热”),使瓶内温度升高。
(3)
瓶内的白磷能燃烧,证明猜想____和_____不成立。
(反思与交流)
(4)
通过本实验可知,燃烧的条件之一“燃烧需要氧气”这一条件应补充完善为______。
7.某兴趣小组活动中,同学们按图1装置对“可燃物燃烧条件进行探究”。通过查阅资料,小红同学提出磷燃烧生成的大量白烟会对人体健康有危害,经过讨论后大家一致认为应该改进实验装置。
[查阅资料]白磷的着火点是40°C
,红磷的着火点是240°C。
[改进与实验]同学们按改进后的图2装置进行实验。
[实验过程]
实验现象
对实验现象的解释
a试管中白磷燃烧,热水中白磷没有燃烧
热水中白磷没有燃烧的原因是__________,
b试管中红磷没有燃烧
b试管中红磷没有燃烧的原因是___________,
[反思与评价]
(1)改进后的图2装置与图1装置比较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林同学指出图2装置仍有不足之处,并设计了图3装置,其中气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填字母)。
A
收集生成的气体
B
防止有害物质污染空气
C
调节试管内的气体压强,避免橡皮塞因试管内气体热膨胀而松动
[拓展与迁移]
(3)实验结束,待a试管冷却后,如果将试管口朝下垂直伸入水面下(室温),并取下橡皮塞,将看到水进入试管。你认为如果不考虑橡皮塞占试管的容积,且实验所用白磷足量,装置气密性良好,进入a试管内液体的体积约占试管容积的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
8.在今年五校“庆元旦
贺新年”联欢晚会上,戴校长给同学们表演了一个魔术:大烧杯中盛有一只燃着的蜡烛和一团包有过氧化钠(Na2O2)的棉花,将一瓶二氧化碳倒入烧杯中,蜡烛慢慢的熄灭,然后棉花突然剧烈的燃烧起来。这出乎意料的现象引起了同学们的极大兴趣,请你参与同学们的讨论和探究。
蜡烛熄灭的原因是_____。
(提出问题)棉花为什么会燃烧?
(提出猜想)
(1)可能是蜡烛燃烧引燃了棉花。
(2)可能是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了氧气。
(3)_____。
(实验验证)
序号
实验操作
主要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及解释

按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蜡烛慢慢熄灭
猜想(1)不成立

向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加入适量的过氧化钠粉末,充分振荡,并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了氧气
猜想(2)成立

_____
_____
猜想(3)成立
(实验结论)
(1)CO2

Na2O2
反应生成了氧气与一种化合物,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通常
CO2
可作灭火剂,但有些物质(如
Na2O2)着火,不能用
CO2
熄灭。
9.水通常是可用来灭火的,但有时水却是可引火的。同学们将少量超氧化钾(KO2)粉末用棉花包裹没有任何变化。(已知棉花和超氧化钾不反应)但如果将少量水滴到包有超氧化钾粉末的棉花上,则棉花迅速发生剧烈的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还剧烈)。同学们对此产生好奇,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如下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_。
(猜想与假设)(1).超氧化钾和水反应生成___________。(2).___________。
(设计与实施)为了验证猜想,有同学提出如下实验方案:向盛有KO2的试管中滴加适量水,若看到有气泡产生,证明猜想1成立。在上述实验的试管口拴上一个气球,若气球变鼓,证明猜想2成立。你是否同意该实验方案,你的理由是____________。
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又进一步完善该方案并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验证。
实验装置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及现象
验证猜想1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_______处,发现木条复燃。
验证猜想2
_______
(实验结论)超氧化钾与水发生的化学反应,满足了棉花燃烧的条件。
10.在化学实验课上,小组同学利用回收的二氧化锰来催化过氧化型制取氧气,但发现利用回收的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反应速率很慢.查阅资料得知:催化剂在催化过程中催化剂的活性减弱或失去,这种现象叫做催化剂的中毒.为了探究影响二氧化锰催化能力降低的因素,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组同学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准备)
取三份质量均为1克的二氧化锰分别催化50毫升溶质质量分数为5%、15%、25%的过氧化氢溶液分解,试验后回收二氧化锰,并分别标为②、③、④;另取多次催化分解5%过氧化氢实验后回收的二氧化锰,标为⑤。
(实验步骤)
(1)连接仪器,检查装置气密性,检查该实验气体发生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_______。
(2)取未使用过的二氧化锰0.5克,标为①,加入锥形瓶中,再加入10毫升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过氧化氢溶液,记录收集?20s时间气体的体积.?
(3)再分别取②、③、④、⑤组二氧化锰各0.5克,重复上述实验。
(4)采取多次实验取平均值的方法,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组别





收集气体体积/ml
118
92
87
77
62
(回答下列问题)
①实验过程中量筒的作用是________
②实验中,除了通过比较收集相同时间内产生的气体体积,还可以通过比较_________来对比二氧化锰的催化效果。锥形瓶中残留的空气对测量结果_________(填“有”或“没有”)。
③请写出该实验反应的符号表达式__________
(5)由表中实验_______(填实验序号)数据可知,影响回收的二氧化锰催化效率下降的因素有二氧化锰的使用次数。由表中实验数据②、③、④数据可知,影响回收的二氧化锰催化效率下降的因素是______
(进一步探究)化学课本告诉我们,硫酸铜溶液也可以催化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小明通过前面的学习想知道硫酸铜是离子构成的,想知道硫酸铜溶液中的哪种粒子对过氧化氢溶液分解有催化作用产生了好奇。
(查阅资料)硫酸铜溶液中有铜离子、硫酸根离子和水分子;硫酸钠溶液中有钠离子,硫酸根离子和水分子。
(实验设计)
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水分子对过氧化氢分解_______(填“有”或“没有”)催化作用。
②提供药品:5%的过氧化氢溶液、硫酸铜溶液、硫酸钠溶液,仪器自选。请设计实验欲证明是铜离子对过氧化氢有催化作用____________(包括操作、现象、结论)。
11.某化学兴趣小组围绕燃烧与灭火的主题开展了相关活动。请你参考完成:
(知识回忆)红磷(或白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必备条件是_______________。
(实验操作)小明用图一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有三处不同:①铜片上的白磷燃烧;②铜片上的红磷___________;③水中的白磷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交流讨沦)(1)图二是图一所示装置的改进示意图,与图一相比,其优点是__________;欲使图二中的红磷燃烧,需将试管从水中取出并___________后才能对试管加热。
(2)将装有某气体的大试管口朝下垂直插入水中,使试管罩住白磷(如图三所示),结果观察到了“水火相容”的奇观,则大试管中所装气体可能是___________。
(综合应用)我们常说“水火不相容”,那是因为通常水可以灭火。从灭火原理分析,水能灭火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在学习“燃烧与灭火”的课堂上,老师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将一根铜丝绕成线圈,罩在蜡烛火焰上(如图所示),观察到火焰立即熄灭。
(1)探究一:蜡烛熄灭的原因。
猜想与假设:a.铜线圈隔离了可燃物;b.铜线圈隔绝了空气;c.铜线圈吸热,降温至蜡烛着火点以下。
讨论与交流:经观察分析同学们否定了猜想a和b,理由是___。
设计并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将铜圈加热后___
___
猜想c正确
(2)探究二:经过多次上述实验大家发现铜丝表面变黑黑色物质是什么呢?
猜想与假设:①炭黑;②___;③炭黑和氧化铜。
(查阅资料):氧化铜可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溶液显蓝色)和水,炭黑不与稀硫酸反应。
讨论交流:铜丝表面产生发炭黑或氧化铜的原因是___(写一条即可)。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取少许黑色固体至试管中,___
___
猜想③正确
13.某化学小组对可燃物燃烧需要哪些条件产生了兴趣,于是进行了以下相关探究活动:
(查阅资料)同学们查阅了资料: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它们燃烧产物五氧化二磷是白色固体,会刺激人体呼吸道,可能与空气中水蒸气反应,生成有毒的偏磷酸(HPO3)。
(探究实验)同学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A和B。
(解释与结论)实验A中能观察到铜片上的实验现象为_____燃烧,产生_____火焰,放热,_____,暗红色固体_____。
根据上述现象甲同学得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乙同学不同意甲同学的说法,那么乙同学的结论应该是_____。
(表达与交流)与A装置相比,B装置一个显著的优点是_____,A、B两个实验所用的探究方法均为_____。
(归纳与总结)最后同学们结合上述实验讨论得出了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是_____。
14.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时,通过查阅资料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燃烧产物五氧化二磷是白色固体,刺激人体呼吸道,吸入过量可引起中毒性肺炎.于是他们对装置甲进行了改进,如装置乙所示,a、b试管口均为胶塞.请按要求回答相关问题.
(实验操作)
(1)装置甲中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2)同学们按装置乙进行实验.请你版主他们完成下列表格.
观察到的现象
解释
a试管中白磷_____
热水中白磷_____
热水中白磷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
b试管中红磷_____
B试管中红磷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
(反思与评价)
(3)装置乙与装置甲比较,其优点是_____.
(4)有同学指出装置乙仍有不足之处,并设计了装置丙,其中气球的作用是:_____.
(拓展与迁移)
(5)实验室的化学药品不慎起火,常将沙土铺撒在燃烧的药品上,其作用是_____.
(6)保存少量白磷的方法是_____.
15.当把燃着的小蜡烛放入一个集气瓶中并塞紧胶塞时,蜡烛一会儿就熄灭了。那么,蜡烛为什么会熄灭呢?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请你填答相关空格。
(提出猜想)猜想Ⅰ:蜡烛燃烧把集气瓶内的氧气耗尽,导致蜡烛熄灭。
猜想Ⅱ:蜡烛燃烧随集气瓶内氧气含量降低而变弱,放出的热量减少,使温度降至蜡烛的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下,导致蜡烛熄灭。
猜想Ⅲ:蜡烛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能灭火,导致蜡烛熄灭。
(进行实验)小组设计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并进行实验来验证猜想。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点燃蜡烛并连同胶塞上的其它仪器药品一起放入集气瓶中,塞紧胶塞
蜡烛火焰逐渐变微弱最终____
蜡烛熄灭并静置冷却后,将铜丝上提,使盛白磷的铜网勺高于试管口,试管倒下,水流出。
一会儿后,白磷着火燃烧,有大量____产生
(分析及结论)
(1)蜡烛熄灭前,要让白磷浸没在小试管所盛的水中,目的是_________。
(2)集气瓶中装入一些生石灰的设计目的,是让它发生反应提高瓶内的__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3)瓶内的白磷能燃烧,证明猜想____和____不能成立。我们根据成立的猜想认为,应该把“燃烧需要氧气”这一燃烧发生的条件补充完善为“____________”。
16.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如图的实验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査阅资料)
五氧化二磷白烟有毒,会刺激人的呼吸道,白磷的着火点40℃,红磷的着火点240℃。
(实验与事实)
Ⅰ.甲组同学依据图甲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如下的实验现象:
A.薄铜片上红磷不燃烧
B.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C.薄铜片上白磷燃烧
请用上述实验现象的序号填空:
①根据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对比得出: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②根据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对比得出:可燃物燃烧温度要达到它的着火点。
Ⅱ.乙组同学依据图乙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实验过程:
①通入N2,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中均无明显现象;
②只加热b干燥管,立即改通02,a中无明显现象,b中红憐燃烧。
(1)实验过程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过程②中,对比a、b中的实验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与拓展)
(1)乙组实验①中通入N2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环保角度分析,______________(填“甲”或“乙”)组实验更优秀。
(4)图丙熄灭蜡烛火焰的方法中,利用“将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原理的是______________(填序号)。
17.在元旦晚会上,化学老师表演了“滴水生火”的魔术。他向包有过氧化钠(Na2O2)粉末的脱脂棉上滴了几滴水,脱脂棉燃烧起来了(见图甲)。同学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什么脱脂棉会燃烧起来呢?
(猜想)根据燃烧条件,脱脂棉是_______,小新认为过氧化钠(Na2O2)与水反应生成了可以支持燃烧的物质;小海又进行了补充:此反应还会___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进而满足了燃烧的另一个条件是___________。
(实验与探究)设计装置如图乙所示
(1)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控制水滴加的速度,看到试管中有大量气泡产生,将带火星的木条靠近P出口,看到木条复燃,推测此气体是_______;
(2)实验中还观察到,M处由大量气泡冒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__,由此证明上述猜想是正确的。
(拓展与交流)(1)完成了以上实验,同学们又进一步探究过氧化钠(Na2O2)与水反应后生成的另一种物质是什么?小新认为是NaOH,小海认为是Na2CO3,小华认为是NaOH和Na2CO3的混合物。大家经过讨论认为小新的猜想是正确的,不可能生成碳酸钠,判断依据是_______。
(2)为进一步证实小新的判断,小华取少量乙图试管中的液体,向其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_____,证明小新猜想正确。
小华又向上述滴加了酚酞溶液的液体里逐滴滴加稀盐酸,同时用玻璃棒搅拌,能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实验进一步证明生成的是氢氧化钠。
18.某兴趣小组活动中,同学们按图一装置对“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进行探究,探究过程中,大家对磷燃烧产生的大量白烟是否危害人体健康提出疑问。
(查阅资料)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燃烧产物五氧化二磷是白色固体,会刺激人体呼吸道,可与空气中水蒸气反应,生成有毒的偏磷酸(H3PO3)。
(交流与讨论)白烟对人体健康有害,该实验装置必须改进。
(改进与实验)同学们按改进后的如图二装置进行实验,得到了以下实验现象:
①试管中的红磷不燃烧;②试管中的白磷燃烧;③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1)请你帮助他们将下表补充完整(根据图二填表):
现象
结论
_____(填序号)
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与氧气接触
①②
可燃物燃烧的条件:_____;
(2)(反思与评价)改进后的图二装置与图一装置相比,其优点是_____;
(3)(拓展)根据以上事实,你认为白磷在实验室应如何保存?_____;
(4)已知五氧化二磷与水反应只生成偏磷酸(H3PO3),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5)马头墙又称风火墙、防火墙、封火墙(如图三所示),是赣派、徼派建筑的重要特色,在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流派中扮演重要特色。它的防火原理是_____。
19.某些铜制品在空气中久置,表面生成绿色的铜锈(又称铜绿)。某化学实验小组设计并进行实验,探究铜锈的组成和铜生锈的条件。
I.探究铜锈的组成
(查阅资料)①铜锈受热易分解
②硫酸铜粉末遇水由白色变为蓝色
(进行实验)小组同学从铜器上取下适量的干燥铜锈,按如图所示装置实验(部分夹持装置已略去)。观察到B中白色粉末变为蓝色,C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解释与结论)(1)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2)依据以上现象分析,铜锈中一定含有的元素:Cu和_____。
II.探究铜生锈的条件
(提出猜想)根据铜锈的组成推测,铜生锈可能与CO2、H2O和O2有关。
(进行实验)实验小组同学取直径、长度均相同的铜丝,并打磨光亮。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5个实验并持续观察。
编号





实验
现象
无明显现象
无明显现象
铜丝表面
有绿色物质
无明显现象
无明显现象
(解释与结论)
(3)实验中使用“经煮沸迅速冷却的蒸馏水”,其目的是_____。
(4)得出“铜生锈一定与CO2有关”的结论,依据的两个实验是_____(填编号)。
(5)对比实验②和③,得出的结论是_____。
(6)为验证猜想,请在图中将实验⑤补充完整。
(7)由上述实验可推知,铜生锈的条件是_____。
(反思与应用)
(8)结合上述实验,你对保存铜制品的建议是_____。
20.元旦联欢会上,化学老师给同学们表演了一个“水能生火”的魔术(如图1),他将包有过氧化钠(Na2O2)粉末的脱脂棉放在石棉网上,向棉花上滴了几滴水,棉花立刻燃烧了起来.同学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什么脱脂棉会燃烧起来呢?
(查阅资料)脱脂棉易吸水,易燃烧,是经过化学方法处理过的棉花。
(提出猜想)
.小新认为过氧化钠(Na2O2)与水反应生成了可以支持燃烧的物质。
b.小海又根据燃烧的条件,对小新的猜想进行了补充:__________。
(实验与分析)同学们设计了如图2的实验装置。
(1)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控制水滴加的速度,看到试管中有气泡产生,将带火星的木条靠近P出口,看到木条复燃,你推测此气体可能是________
(2)实验中还观察到,烧杯中的导气管口有气泡冒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是________。
(3)完成了以上实验,老师介绍该反应的产物一共有两种,于是同学们又开了进一步的研究,继续探究反应后生成的另一种物质.请你回答:另一种物必含的元素是______和______(填元素符号)。
(老师介绍)过氧化钠不仅可以和水发生反应,也可以和二氧化碳反应,也能成氧气.因此,过氧化钠经常被用于潜水艇和防毒面具中提供氧。
21.某兴趣小组围绕“燃烧条件”这一主题开展如下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实验内容)
①用棉花球分别蘸酒精和水,放在酒精灯上加热片刻,观察现象。
②取一小片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分别用坩埚钳夹住,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到两种物质都能燃烧。
③从乒乓球和滤纸上各剪下一小片(同样大小),按如图1所示
分开放在一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观察现象。
(分析讨论)
(1)进行实验①时,如果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两个棉花球都会燃烧起来。其中蘸水的棉花球燃烧的原因是
_______。
(2)进行实验②的目的是证明_______,实验③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这两个实验的对比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
(反思与应用)
(3)毕业联欢会上,小明表演了一个小魔术:将一根粗铜丝绕成线圈,罩在蜡烛火焰上(如图2所示),观察到火焰缓缓熄灭,他再将铜圈加热后罩在蜡烛火焰上,观察到蜡烛照常燃烧,请你分析原因:________。
(4)乒乓球的材质名叫赛璐珞,它是由胶棉、增型剂、染料等加工而成的塑料,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为了保护我们的地球,废弃乒乓球最佳的处理方法是_______。
22.图1是探究白磷在水中燃料的实验装置。该装置的不足之处有:①通入氧气时,白磷易被冲散而较难与氧气接触;②逸散的五氧化二磷会造成空气污染。图2是探究白磷在水中燃烧的改进实验装置,由A、B、C三部分组成。请认真阅读下列内容并回答有关问题:
资料卡: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五氧化二磷。
(1)在锥形瓶中加入1药匙二氧化锰,用注射器吸入约40mL5%的过氧化氢溶液,然后将注射器的针头刺入橡皮塞中。
(2)在广口瓶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至其中上部,旋紧双孔塞.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
(3)取一块绿豆大小的白磷放入小试管中,再加入少量约80℃热水(热水的高度以小试管高度1/2为宜);将大试管稍作倾斜,让小试管沿大试管内壁滑入大试管中;将双孔塞的长导管伸到小试管中接近白磷正上方的位置,旋紧双孔塞;最后将大试管放入烧杯中。放白磷的试管必须要小,其原因是____。
(4)按题图2连接好装置。在烧杯中加入200mL约80℃热水,若观察到C装置浸没在氢氧化钠溶液中的长导管末端有气泡冒出,则气密性良好。烧杯中加约80℃热水的目的是__________。
(5)缓慢推动注射器。小试管中发生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______,装置B小试管中观察到的现象为:①有气泡产生;②__________。
23.(1)小明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得到以下实验事实;
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③不通过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该实验中,能证明可燃物通常需要接触空气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 ________?(填序号,下同).
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 ________?.
(2)通过探究发现燃烧的条件可用如图所“火三角”来表示.现将一根火柴点燃,有甲、乙两种放置方式,你认为按________?(甲或乙)方式放置,火柴会燃烧更剧烈、更彻底,原因是________?.
(3)结论应用:请你结合工业生产或生活中的实例,就如何使燃烧得到充分燃烧从而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提出一条具体建议:________
.
24.某兴趣小组活动中,同学们按图1装置对“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进行探究.探究过程中,发现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会刺激人体呼吸道,可能与空气中水蒸气反应,生成有毒的偏磷酸(HPO3).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
请回答:
(1)同学们对图1装置进行改进,按改进后的图2装置进行实验,改进后的装置优点是________

不足是________

(2)请你帮助他们将下表补充完整.
现象
解释
a试管中白磷燃烧,热水中白磷没有燃烧.
b试管中红磷没有燃烧.
b试管中红磷、热水中白磷都没有燃烧的原因是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3)能说明空气是混合物的实验现象为:实验结束后,图2装置保持原样.待a试管冷却后,如果将试管口紧贴水面(室温下).并取下橡皮塞,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

25.某兴趣小组活动中,同学们按图1装置对“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进行探究,在实验过程中,同学们观察到只有铜片上的白磷燃烧,并产生大量白烟;而铜片上的红磷和水中的白磷都没有燃烧.据此,你能总结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①________?,②________

大家还对磷燃烧产生的大量白烟是否危害人体健康提出疑问,继续进行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燃烧产物五氧化二磷是白色固体,会刺激人体呼吸道,可能与空气中水蒸气反应,生成有毒的偏磷酸(HPO3).请写出五氧化二磷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交流与讨论)白烟对人体健康有害,该实验装置必须改进.
(改进与实验)同学们按改进后的图2装置进行实验.
请你帮助他们将下表补充完整.
实验现象
对实验现象的解释
(1)a试管中白磷燃烧,热水中白磷没有燃烧
(2)b试管中红磷没有燃烧
(1)热水中白磷没有燃烧的原因是________
(2)b试管中红磷没有燃烧的原因是________
(反思与评价)
(1)改进后的图2装置与图1装置比较的优点是________?;
(2)小岑同学指出图2装置仍有不足之处,并设计了图3装置.你认为图3装置与图2装置对比,其优点是________?.
(拓展与迁移)实验结束时,小茜同学说:“待a试管冷却后,如果将试管口朝下垂直伸入水面下(室温),并取下橡皮塞,将看到液体进入试管.“这一说法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同.你认为如果不考虑橡皮塞占试管的容积,且实验所用白磷足量,装置气密性良好,进入a试管内液体的体积约占试管容积的 _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
26.小侯同学在学习了燃烧与燃料的有关知识后,观察到家庭用的燃煤通常加工成蜂窝状,这样会燃烧得更充分。由此她联想到细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于是引发了思考:哪些因素能影响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呢?她做出两种猜想并进行了实验探究。请你回答有关问题:
(1)她提出的两种猜想是: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选择其中的一种猜想,设计实验加以探究。
你所选择的猜想序号是______。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______
______
______
(3)为了使燃料能够得到充分利用,节约能源,请你结合燃料使用的实际,提出一条具体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蜡烛一吹就灭”是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化学兴趣小组同学根据灭火原理,针对蜡烛熄灭原因展开了探究.
(1)(探究一)小明依据呼出气体成分认为:吹的气流中有较多的__气体,使蜡烛缺氧熄灭.小聪根据用扇子也能扇灭蜡烛的现象否定了小明的想法.从而认为蜡烛熄灭是因为吹的气流带走了__,使温度降到了着火点以下.
(2)(探究二)小红依据灭火的原理经过进一步思考认为,也可能因为吹的气流移走了可燃物﹣﹣蜡蒸气,使蜡烛熄灭.为此她查阅了相关资料并进行了以下两个实验:
查阅资料:蜡烛的着火点大约是190℃,酒精灯火焰的温度在400℃﹣1000℃;蜡烛燃烧实际是石蜡蒸气在燃烧.
实验1:如图甲,把带柄金属活塞从左端位置迅速向右推,右端蜡烛火焰立即熄灭.
实验2:如图乙,先将带柄金属活塞放到左端位置,点燃酒精灯,当温度计的示数达到280℃以上时,点燃右面的蜡烛,把带柄金属活塞从左端位置迅速向右推出,右端蜡烛火焰立即熄灭.
(实验结论)蜡烛一吹就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分析、讨论)
实验2中用两盏酒精灯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应用)下列生产生活中灭火方式与上述实验灭火原理一致的是_______
A.消防用大功率风力灭火机灭火
B.用干冰灭火
C.用锅盖盖灭油锅着的火
D.用水灭火.
28.某化学小组围绕燃烧与灭火的主题开展了相关活动。请你参与完成:
(知识回忆)
从图一中观察到的现象及所得到结论正确的是____________。
A.实验中烧杯里的热水只起提高温度的作用
B.水下白磷未燃烧是由于没有与氧气接触
C.实验不能比较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高低
D.实验说明可燃物燃烧时,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或与氧气接触
由此可知可燃物燃烧的必备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讨论)
⑴改进后的装置(如图二)与图一相比,其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欲使图二中的红磷着火,可将试管从水中取出并________后才能对试管加热。
⑵将装有某气体的大试管口朝下垂直插入水中,使试管罩住白磷(如图三所示),结果观察到了“水火相容”的奇观,则大试管所装气体可能是_________;
(综合应用)
⑴“水火不相容”是指水能灭火,其实水有时也可以“生火”,比如钾遇水会立刻着火,此时可以用___________灭火,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学习化学的目的并不在于要成为化学家,重要的是善于用化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从化学的角度看,下列做法中不正确的是________。
A.家用电器着火,应先切断电源再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B.油锅着火,应迅速向锅中掺水,降低温度使其熄灭
C.大楼里着火时,应该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俯下身子逃出火灾区
D.室内起火时,应打开门窗,避免吸入浓烟
E.森林失火,向逆风方向奔跑逃离火灾区
29.燃烧是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认识燃烧,科学地利用和控制燃烧,使燃烧为人类服务是十分重要的。
[查阅资料]物质燃烧一般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物质具有可燃性是燃烧的首要条件,发生燃烧的另外两个条件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目的]验证木炭发生燃烧的另外两个条件中,缺少任何一个条件都不能燃烧(两个条件须分别验证)。
[实验设计与操作]下面是验证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图(可通过开启、关闭活塞控制液体)。
在完成气密性检查后加入药品,并已设法在整个装置中充满了氮气。若要求实验过程中不得拆、装仪器,请设计后续的实验步骤,并按要求填表。
步骤
操作
预计现象及得出的结论

在活塞关闭的状态下,点燃酒精灯加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盖灭酒精灯,待仪器恢复到常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评价]实验过程中,装置B的作用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小金发现新鲜的苹果汁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会变色,仿佛铁生锈一样。于是设计并进行实验,探究苹果汁变色的原因。
(查阅资料)a.苹果汁中含有0.001%的二价铁物质,同时也含有多酚类物质,多酚可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变为褐色。b.二价铁在空气中或与浓硝酸反应都能变为三价铁,且三价铁的溶液为黄色
(猜想与假设)
I.
苹果汁变色与苹果中的铁元素有关:
II.
苹果汁变色是苹果汁中的多酚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的结果
(进行实验)
编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甲
试管②中未出现明显变化
试管③中。
实验乙
编号1
min10min24h①黄褐色褐色深褐色②无明显变化无明显变化无明显变化③略显黄色浅黄黄色
实验丙
苹果汁不变色
(解释与结论)
(1)实验甲验证了苹果汁中含有二价铁物质。在该实验中③的现象是_____.
(2)实验乙实验中,试管②③实验对比得出的结论是_____.由实验乙得出:
猜想I_____(填"成立”或“不成立”)。
(3)为验证猜想II成立,实验丙应进行的操作______.
(反思与评价)
(4)写出一种防止苹果汁变色的方法______。
参考答案
1.燃烧需要可燃物
白磷

证明燃烧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D
2.4P+5O22P2O5
水中白磷没有与空气(或氧气)接触
提供热量使白磷的温度达到着火点,使烧杯内热水中的白磷与空气隔绝
防止产生的五氧化二磷逸散
造成空气污染避免橡皮塞因试管内气体热膨胀而松动
3.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更大
没有与氧气接触
燃烧
温度没有达到可燃物着火点
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镁条燃烧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
4.CO2
热量
带走热量并移走可燃物
保证温度不低于蜡烛着火点
控制变量
5.燃烧需要可燃物、氧气和温度达到着火点
蘸有酒精的棉球燃烧,蘸有水的棉球没有燃烧
同样大小
乒乓球片比滤纸片先燃烧
第一次观察到白磷没有燃烧,第二次观察到白磷燃烧
蘸有水的棉球也燃烧了
火引子的着火点比火板和取火棒的着火点都低
用土盖灭或用水浇灭等(合理即可)
6.白烟
防止白磷自燃
CaO+H2O=Ca(OH)2
放热
1
3
燃烧需要一定浓度的氧气
7.没有与氧气或空气充分接触
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燃烧的着火点
更环保,也节约药品
BC
五分之一
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白磷燃烧时将空气中的氧气消耗尽,使试管内压强减小,大气压将水压进试管内,进入的水的体积就是空气中氧气的体积。
8.与氧气隔绝
可能是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放出热量,引燃了棉花
向盛满CO2的集气瓶中加入适量Na2O2,用手触摸瓶壁
瓶壁温度升高或者发热,其它合理答案亦可
2Na2O2+2CO2=2Na2CO3+O2
9.超氧化钾与水反应生成了什么物质?为什么脱脂棉会燃烧?
氧气
该反应是反应放热
不同意该实验方案
产生的气体也会使气球鼓起
将带火星木条放在P处,发现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将导管Q放入水中,有气泡出来(合理即可)
10.用止水夹夹紧胶皮管,向长颈漏斗中加水,如果长颈漏斗内能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证明气密性良好
测量排出水的体积,从而测出生成氧气的体积
比较产生相同体积的气体所需时间
没有
H2O2H2O+O2
②和⑤
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没有
向盛有5mL
15%的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木条复燃;再向盛有5mL
15%的过氧化氢溶液的另外一支试管中加入少量硫酸钠溶液,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木条不复燃,证明起催化作用的是铜离子
11.温度达到红磷(或白磷)的着火点
不燃烧
不燃烧
没有与氧气接触
减少环境污染(或环保)
擦干
氧气(或空气)
水能使可燃物的温度降低至其着火点以下
12.铜线圈没有隔离可燃物,也没有隔绝空气
罩在蜡烛火焰上
蜡烛正常燃烧
氧化铜
蜡烛不完全燃烧产生炭黑,铜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
加入足量稀硫酸
固体部分溶解,溶液由无色变蓝色
13.白色固体
黄白色
产生大量白烟
不燃烧
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
环保
控制变量法
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并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14.4P+5O22P2O5;
燃烧;
不燃烧;
热水中的白磷没有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不燃烧;
温度未达到红磷的着火点;
能防止白磷燃烧产生的五氧化二磷逸散,危害人体健康;
避免橡皮塞因试管内气体热膨胀而松动;
隔绝空气;
保存在水中
15.着火点
熄灭
白烟
防止白磷自燃
温度
CaO+H2O=
Ca(OH)2


燃烧需要氧气且要达到一定量
16.B、C
A、C
步骤①中b通N2,不燃烧;步骤②中b通O2,燃烧
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对比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4P+5O22P2O5


17.可燃物
放出
温度达到着火点
氧气
反应放热,使瓶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
反应物中没有碳元素
变红
红色褪去
18.②③
温度达到着火点温度达到着火点
防止白磷燃烧产生的五氧化二磷逸散污染环境,同时更安全防止白磷燃烧产生的五氧化二磷逸散污染环境,同时更安全
保存在冷水中保存在冷水中
P2O5+3H2O=2H3PO4
隔离可燃物
19.CO2
+
Ca(OH)2
===
CaCO3↓
+
H2O
C、H、O
除去水中溶解的O2
①和③
铜生锈与O2有关
铜与H2O、O2、CO2同时接触
保持铜制品表面干燥
20.Na2O2与水反应放热
O2
Na2O2与水反应放热使锥形瓶内压强增大
Na
H
21.水蒸发后棉花和氧气接触,同时温度达到棉花的着火点
乒乓球和滤纸都是可燃物;
乒乓球碎片先燃烧,滤纸碎片后燃烧;
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
铜是热的良导体,冷铜丝圈罩在蜡烛火焰上时,铜丝圈吸热导致温度降低至蜡烛着火点以下,蜡烛熄灭;热铜丝圈罩在蜡烛火焰上时,不再吸热,蜡烛照常燃烧
回收再利用
22.收逸散的五氧化二磷,减少环境污染
白磷易与氧气接触
保证小试管中的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
H2O2H2O+O2
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23.③④;②④;乙;这样燃烧产生的热可以充分使火柴受热,使其达到它的着火点;可将煤或其他燃料加工成粉末状或气体(或燃料燃烧时不断的鼓入空气)
24.能防止白磷燃烧产生的五氧化二磷逸散,危害人体健康;
白磷燃烧放热容易造成胶塞松动甚至弹出
温度未达到红磷的着火点;
热水中的白磷没有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液体进入试管,但未装满试管
25.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接触;P2O5+H2O═2HPO3;没有与氧气接触;温度没有达到它的着火点;能防止有害物质污染空气;可以调节试管内的气体压强,避免橡皮塞因试管内气体热膨胀而松动;;足量的白磷燃烧,消耗了约占试管内空气体积的的氧气
26.
氧气的浓度
可燃物与增大氧气的浓度能促进可燃物的燃烧
氧气的接触面积
①(或②)
将红热的木炭放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
发出白光
(或②取质量相等的两块镁,其中一块磨成粉末,都在空气中点燃 镁粉的燃烧程度比镁块的剧烈 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能促进可燃物的燃烧)
将煤或其他燃料加工成粉末状(或燃料燃烧时不断鼓入空气)
27.二氧化碳
热量
移走了可燃物
保证长铁桶内气体的温度达到蜡烛的着火点
A
28.B
可燃物与氧气(空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减少污染(环保)
擦干
氧气(空气)
沙土
隔绝氧气(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ABD
29.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温度达到着火点
木炭不燃烧,说明可燃物不与氧气接触不能燃烧
打开分液漏斗活塞,通入氧气一段时间(驱除装置中的N2)
木炭不燃烧,说明可燃物的温度未达到着火点不能燃烧
继续通入氧气,点燃酒精灯加热
木炭燃烧,C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可燃物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两个条件
防止澄清石灰水直接倒吸入平行玻璃管,使之炸裂
30.溶液变为红色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不同浓度的FeSO4溶液在空气中变色情况不同
不成立
向除去氧气的空气中加入鲜苹果汁
现喝现榨(答案合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