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检测题
一、单选题
1.唐太宗的治国理念之一是“民本”思想。下列表述最能体现此思想的是
A.吏者,民之本纲者也,故圣人治吏不治民
B.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
C.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D.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
2.汉朝时期,国家建立了以察举为主的选官制度,由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曹魏时,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这种变化( )
A.保障了选才公平公正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迎合了庶族地主势力 D.催生了曹魏门阀士族
3.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出现了反佛斗争,产生了很大影响。关于反佛斗争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原因是佛教盛行,严重影响政府财政收入
B.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是最杰出的代表
C.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
D.佛教的发展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4.孝文帝禁止穿鲜卑服,要求鲜卑人穿汉人衣服。后来又规定改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孝文帝放弃鲜卑族传统的游牧生活,推行均田制,采用汉族农耕经济。这说明孝文帝( )
A.数典忘祖 B.脱离实际刚愎自用
C.学习先进文化 D.实行“藩汉分治”
5.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对应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A.
《黄帝内经》
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B.
《神农本草经》
奠定中医理论基础
C.
《九章算术》
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D.
《史记》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A.A B.B C.C D.D
6.诗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反映的历史现象主要得益于
A.学校体系的完备 B.商品经济的活跃 C.文学艺术的昌盛 D.科举制度的推行
7.在汉朝,如果某人比较有才能,名声也比较大,他可能会被推举为官员,这种选官制度就是“察举制”。下列关于汉武帝实行的“察举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是汉朝的选官制 ②规定以考试成绩决定是否录用
③一种由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④一种监察制度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
8.780年,唐朝废除“以丁身为本”的租庸调制,改行以资产和土地为主要标准的征税原则,为后世赋税制度奠定了基础。这一税制
A.弱化了人身依附关系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加剧了自耕农的破产 D.促进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形成
9.三省六部制的实行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主要是因为
A.废除了丞相,中央官制出现重大变革
B.政府决策呈现民主化趋势
C.三省相互牵制,有利于皇权的加强
D.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10.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民族融合表现的叙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A.迁居洛阳的劳动者陆续成为中原的农民
B.鲜卑贵族占领良田,成为中原的封建地主
C.汉族人民学习了鲜卑族的游牧经验
D.“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描写了鲜卑女子的汉化结果
11.唐代均田制规定,丁男与中男,每人受田一百亩。唐初,唐太宗幸灵口(今陕西临潼县境),见“村落逼侧(拥挤),问其受田,丁三十亩。”这一现象
A.反映了唐初人多田少的客观事实 B.说明政府对土地买卖的放任
C.奠定租庸调制推行的良好基础 D.促进了政府垦荒政策的实施
12.754年,唐朝扬州龙兴寺的高僧鉴真和尚到达日本首都奈良时,安宿王作为天皇的代表在罗城门外等候欢迎。日本佛教领袖道培和其他五十多名高僧也相继拜谒鉴真。不久鉴真又被朝廷任命为大僧正,并决定把过去用来供奉圣武天皇的米盐永远转供鉴真和法进二人。后来新田部亲王把自己的旧王府赐给鉴真。材料表明了
A.中日开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 B.佛教文化促使中日友好交往
C.佛教通过鉴真传播到日本国 D.仅仅日本政界认同鉴真地位
13.太宗认为“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君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为此唐太宗采取了
A.开明的民族政策 B.互惠的开放政策
C.公平的选官政策 D.严密的监察政策
14.唐代赋役制度中,具有减轻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性质的是
①庸②调③徭役④两税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④
15.从图1到图2反映了西藏与内地关系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
A.经济发展水平上 B.宗教信仰方面
C.风俗习惯领域 D.政治关系层次
16.下图中的两块画像砖体现了“汉人胡食”的习俗,这可以用来研究的主题是
A.江南开发 B.民族交融 C.政权并立 D.南北统一
17.科举制在唐初有进士(诗赋)明经(儒家经典)明算(数学)明法(法令)等科并行同考,而到后来,仅以进士、明经二科为主。该变化反映唐代科举制
A.与加强君主专制密切相关 B.侧重于提升官员的素养
C.在培养实用人才上有欠缺 D.具有浓厚的功利性色彩
18.汉代士人在具备了基本知识技能、并获得舆论对其人品的好评之后,担任郡县佐吏以获得基层吏务经验后才能得到察举。举至中央时,还要接受考试检验后授官。熟悉朝廷行政过程后,要再经过一次选拔方能“出宰百里”、“典城牧民”。由此可见,汉代察举制
A.打破了官员世袭传统 B.注重官员从政经历
C.注重人才品德与能力 D.选才程序平等公正
19.唐太宗时期,大臣封德韩建议将征兵年龄从从21岁提前到18岁,虽然相关诰敕经皇帝签署并下发到门下省,但给事中魏徵坚决不肯署名,最终诰敕没有颁行。材料反映出当时
A.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皇权专制 B.门下省在行使审议封驳的权力
C.给事中负有起草诰敕的职责 D.门下省权力凌驾于中书省之上
20.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
《旧唐书·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
《旧唐书·太宗本纪》
“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
《新唐书·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
《新唐书·太宗本纪》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二、简答题
21.材料 《宋书》中概括南朝前期南方经济发展的情况,写道: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杜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结合隋朝的历史及其影响,说说你是如何看待隋炀帝的。
22.“史料阅读”北宋学者欧阳修在他编撰的《新唐书·兵志》中,总结了从藩镇割据直至唐末军阀肢解唐朝的历史线索: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天子顾力不能制,则忍耻含垢,因而抚之,谓之姑息之政。盖姑息起于兵骄,兵骄由于方镇,姑息愈甚而兵将愈俱骄。由是号令自出以相侵击,虏其将帅,并其土地,天子熟视不知所为,反为和解之,莫肯听命……故兵之始重于外也,土地、民赋非天子有;既其盛也,号令、征伐非其有;又其甚也,至无尺土,而不能庇其妻子宗族,遂以亡灭! 根据史料说明唐朝时期的藩镇有何危害?
三、材料分析题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
材料二 (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
材料三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
(3)根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
24.古代的选官制度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面貌,也影响着士人阶层的演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大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不到一百年,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了。所谓士人政府者,即整个政府由全国各地之知识分子即读书人所组成。
——钱穆《国史新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采取的推动“士人政府”出现的具体措施。
材料二 如果前期地方推举制还一定程度上基于财产状况的差别(门第),容易造成门闽世家,不利于国家集权向心力的凝聚,那么科举制的妙处,它基于考试录用原则,……士大夫实际已失去了与君主分庭抗礼现实与心理的任何依据。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2)材料二中的“前期地方推举制”是指什么制度?据材料二,概括科举制所发挥的作用。
材料三 北宋时期,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对于文官队伍知识结构、能力素质之改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儒学思潮的振兴,促使“治学”与“从政”的沟通蔚为风气。以“天下”为胸怀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为旗帜,作为凝聚群体的号召、制约君主的力量,坦坦荡荡地宣布自身之政治权利,参与治理国家政事。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3)据材料三,概括宋代政治文化的中心内容,分析其出现的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从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演进中得到的有益启示。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材料二 19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中国之民,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定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于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世),为民主。”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
参考答案
1.D 2.B 3.D 4.C 5.C 6.D 7.D 8.A 9.C 10.D 11.D 12.B 13.A 14.D 15.D 16.B 17.C 18.B 19.B 20.C
21.隋炀帝在位期间,开凿了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修订了法律,主要是针对隋文帝末年比较严酷的法律进行了改革;设立了进士科,促成了科举制的形成;兴办学校,访求遗散图书,并加以保护;几次派遣使者去流求和西域,加强了内地同边疆的关系。但是,隋炀帝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暴君。他倚仗国力富强,骄奢淫逸,好大喜功。年年征发繁重的徭役和兵役,使农民背井离乡,造成大量田地荒芜,社会生产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他年年远出巡游,大造行宫,从行之人多达数十万人,严重骚扰了地方百姓的正常生活。他三次远征发兵进攻高丽,穷兵黩武,终于激起了全国范围的农民大起义。
22.(1)唐朝时期的藩镇独立性强,实为割据势力。具体表现在,政治上,拥有自主权,可以自行任免官吏,节度使死后职位传给儿子或部将;经济上,拥有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装,独霸一方。使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削弱。(2)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是导致唐朝衰落的重要原因。
23.(1)汉族和鲜卑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2分)推行了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3分,答出三点即可)
(2)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2分)
(3)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3分)
24.(1)措施:兴办太学;实行察举制;重用儒学家。
(2)制度:九品中正制。
作用:通过考试录用打破特权垄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3)内容:士大夫与君主“共治”国事。
原因:科举制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理学的形成;士人主体意识的觉醒。
(4)启示:官员的选拔注重选贤任能;调动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国家治理。
25.通:回归原典、回归孔孟,否定后人的附会、杜撰之说,主张探寻儒学的精神实质,借助儒学为现实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