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平移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生活情景,理解平移及对应点、对应角、对应线段的概念;经历观察、测量等活动的过程,归纳出图形平移后图形的形状、大小保持不变的性质;会在方格纸上画出经过上下或左右平移后的平面图形,体会平移变换的思想。
教学重点:
平移的概念和平移的性质
教学难点:
识别平移距离,作出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引入新知
1、观察移门、乘坐缆车以及传送带运输物体的动画。发现什么共同的特征?
2、我们今天来学习图形的运动—平移,板书课题。
通过生活实例、动态图形引出课题,激发学生兴趣
新课讲授
1、平移的概念
概念辨析
(1)判断哪些物体的运动是平移?
(2)下图中,图形2可以通过图形1平移得到吗?
2、对应点、对应线段、对应角
黑板上平移三角形纸片,给出概念:点A与点A’叫做对应点,线段AB与线段A’B’叫做对应线段,∠A与∠A’叫做对应角.
学生说说其他的对应点、对应线段和对应角.
3、平移的性质
小组合作:用刻度尺、量角器度量图中三角形ABC和三角形A’B’C’的对应边的长度、对应角的大小及对应点之间的距离,你发现了什么?
概括得出平移的性质.
问题:(1)如果AB的中点是D,那么能确定它所对应的点的位置吗?
(2)
线段、射线、直线、角、三角形、长方形、圆,经过平移后分别是怎样的图形?
4、平移的距离
(1)概念
(2)将点A平移4格,你能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吗?
平移必须具备的两要素:平移的距离和平移的方向
5、作图
如图,(1)画出点A向下平移4格后的图形;
(2)
画出线段AB向下平移4格后的图形;
(3)画出三角形ABC向下平移4格后的图形.
找出平移概念的关键词,加深印象.
利用几组动态图和静止图形辨析平移概念.
通过小组合作,亲自动手,亲身体会,直观与操作相结合,测量得出平移过程中的变量和不变量,归纳出平移的性质。
只知道平移的距离并不能判断出平移图形的位置,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作图时循序渐进,由点到线段再到三角形,由易到难,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找出关键点的重要性
小试牛刀
1、画出上图三角形ABC向右平移3格后的图形.
.小结:画出图形顶点对应点,顺次联结.
2、如图,把旗状图形向右平移2格,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3、如图,把箭头状图形向下平移3格,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适时归纳,养成学习的好习惯
学生通过动手画一画,真正做到观察、体验、感悟,从而认识图形,理解图形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1平移的概念
2性质
3要素
4画图
让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的知识,锻炼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布置作业
1练习册11.1
2利用平移知识画一幅美丽的图案
3一块白色正方形,边长是18cm,上面横竖各有两道红条,如图所示的阴影部分且红条宽都是2cm,你能利用平移的方法,求出图中白色部分的面积吗?
通过练习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上海教育出版社七年级课本第十一章第一节图形的平移的第一课时,本节课内容平移是学生初步接触图形的运动阶段,所以吸引学生兴趣非常重要,也对之后学习翻折和旋转打下基础。
基于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本节课对图形平移的研究仅限于操作的层面,主要通过“图形的运动”进行观察和实验获得形象认知,观察图形运动过程中的变量和不变量,找出规律。图形的平移运动,是一种图形位置上的改变,只要给出移动方向和距离,就可以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本节课内容属于直观几何阶段,通过生活实例以及图片的观察,吸引学生获得基本认知。课堂上提倡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以及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亲自动手、亲身感受,用自己的体验获得图形平移的性质。
在作图时,由点到线段到三角形,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引导学生找出关键点,图形是由无数个点构成,但是只要找出图形的顶点平移后的位置,就能够获得平移后的图形。在只给出平移的距离时,学生发现没有平移的方向不能准确获得图形平移后的位置,从而加深对平移概念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