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3.5 蚕丝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3.5 蚕丝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12-17 07:47: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5课时 蚕丝
【教学内容】
教材第42~43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理解并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觉数学探究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小数乘法的竖式计算方法和积与乘数的大小关系。
【教学难点】
小数乘法中乘数末位有0的计算。
一、情境导入
在前面我们已经学习小数乘小数的一些知识。本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小数乘法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蚕丝)
二、探究新知
师:看来同学们是胸有成竹了。现在我们来看看这道题。(出示教材第42页中的例题)
1.细化过程,掌握算理。
师:根据图中信息,你能求出一条春蚕吐的丝长约多少千米吗?
生:1.2×1.25.
师:请同学们列竖式演示出计算过程。
(学生完成竖式计算)
师:1.2×1.25,列竖式时,一般把哪个数写在上面?怎样对齐?
生:1.25写在上面,末尾对齐。
师: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我们实际上是看成比12×125来计算的,整数是个位对齐,所以它就是末尾对齐。
师:下面这种算法对吗?(出示)
1.2×1.25
=1×1+0.2×025
=1.05(千米)
生:不对。
师:为什么?
生:少算了。
(教师指名学生板演少算的原因)
2.快速口算,提升算法。
师:根据刚才的方法,请你快速找出积的小数点应该点在哪里。已知12×125=1500,12×1.25等于多少?
生:15。
3.回顾比较,归纳方法。
师:通过刚才的计算,你觉得有什么经验或是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的?
(学生发言)
师:我把大家的说法归纳成一句口诀,小数乘法有方法,一算、二数、三点点。那么谁来说一说:一算,怎样算?二数,数什么?三点点,怎样点?
生:一算是算整数的乘积,二数是数两个乘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三点点是给积点上小数点。
4.拓展延伸。
(1)问题1:织一条丝巾大约要用300条秋蚕吐的丝,一条丝巾的质量约多少克?
师:如何列式?
生:0.35×300。
师:该怎么计算呢?刚才的方法还能用吗?
(学生动手计算)
师:那有没有简便些的算法呢?
(引导学生发现可以用3×0.35,最后再在积的末尾加上两个0,再点小数点即可)
小结:小数乘几百数时,可以用小数先乘几,再在积的末尾加上两个0,最后点小数点即可。
(2)问题2:积一定比乘数大吗?
课件出示教材第42页算一算,填一填,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再小组讨论得出结论:一个数(不为0)乘大于1的数,积比该数大;乘等于1的数,积等于该数;乘小于1的数,积比该数小。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43页“练一练”第2、4、5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惑?
【板书设计】
蚕丝
1.5×1.25=1.5(千米)   0.35×300=105(克)
  
【教后思考】
本节课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小数的竖式乘法,又有整数乘法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尝试计算,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发现新知,教师再进行适度的点拨和指导,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