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下(BS)
第2课时 奥运中的数学
【教学内容】
教材第79~80页。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了解奥运会知识,体验学习的乐趣,总结学习方法,从而达到愿学、乐学、会学、擅学的境界。
3.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体验奥运文化内涵,发现奥运会特有的数学价值,渗透爱国教育,教育学生从小积极强身健体。
【教学重点】
熟练运用小数运算的知识,解决体育中的数学问题,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教学难点】
在实践与应用中,体现思维的灵活性和算法的多样化。
一、情境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2008年奥运会在哪里举办的吗?(北京)对于奥运会你了解哪些?
学生分组展示课前收集有关奥运会知识的资料。
2.课件出示教材第79页主题图。
师:从表格中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什么数学同题?
学生根据表格中获得的数学信息,提出相关问题。
3.揭题:奥运会中有许多的数学问题等着我们去探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解决奥运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吧!
(板书课题:奥运中的数学)
二、探究新知
1.田径中的数学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第79页“男子110米栏决赛成绩”表格。
从表格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观察表格,交流汇报:可以知道三名运动员各自的成绩分别是多少秒。
引导学生根据这个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①刘翔比第二名和第三名分别少用了多长时间?
②三名运动员的成绩分别相差多少秒?
学生独立计算,交流。
提出问题:通过刚才的计算,我们可以知道刘翔比第二名和第三名分别少用了多长时间?
学生汇报。
(2)课件出示教材第79页两幅冲刺情况图,并提问:根据刚才的数据,你能判断哪幅图能描述当时决赛的冲刺情况吗?
学生观察图片,交流汇报。
(3)课件出示问题:当时男子110米栏的奥运会纪录是12.95秒,刘翔用的时间少了多少秒?
学生先独立思考,小组内交流,再全班汇报:12.95-12.91=0.04(秒),刘翔用的时间少了0.04秒。
2.跳水中的数学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第80页“2008年北京奥运会男子单人3米跳板比赛三名运动员最后一跳前的得分情况以及最后一跳的得分”。
(1)引导:读一读这一段文字,你能获取什么数学信息?
学生读文字,指名汇报交流。
(2)提出问题:最后一跳前,秦凯落后何冲多少分?请同学们独立计算,然后在小组内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让学生观察“最后一跳的得分情况表”。
(4)根据所得信息提问:谁是第一名?谁是第二名?谁是第三名?
学生独立思考计算,小组交流,指名汇报。
三、巩固练习
1.课件出示教材第80页“2012年奥运会女子10米气枪决赛”的有关资料。读一读,你能从中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读资料,说一说自己获得的数学信息。
2.引导学生根据获得的信息,先独立思考计算,再小组交流,统一解决以下的两个问题。
(1)第10枪郭文珺打出了10.8环,格贝维拉至少需要打多少环才能获得冠军?
(2)格贝维拉第10枪的成绩是8.8环,两人总成绩相差了多少环?谁得了冠军?
指名汇报。
3.课件出示教材第80页射击“比赛场景图”。
师:左边图是在空中看到的射击比赛场景。右边四幅图,分别是①②③④哪个位置看到的?你是怎么想的?
生观察图片,想象判断,指名汇报:右边四幅图,分别是在①②③④四个位置看到的。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奥运中的数学
12.95-12.91=0.0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