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2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2-18 07:53: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政治经济

三国鼎立
220年,曹操之子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东汉灭亡。
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
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
三国鼎立
蜀汉和吴国两国加强了对西南少数民族的治理。
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
曹魏马钧发明的翻车,是人力灌溉工具。
西 晋
§ 266年,西魏司马炎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司马炎即晋武帝,280年西晋灭吴,结束三国鼎立局面,完成统一。
§ 西晋时,匈奴、羯、氐、羌、鲜卑向内地迁徙
§ 晋武帝死后,王侯开始争夺权力,内战
§ 内迁少数民族参与其中,并处于主导地位(五胡乱华)
§ 316年,匈奴灭西晋
§ 中国又进入一个比较长的政权分离时期。
东晋与南朝
? 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 东晋政权主要支柱是士族阶层,享有政治、经济各项特权。
? 420年,士族刘裕夺取皇位,建立宋朝。
? 之后170年间,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史称南朝。
东晋与南朝
农业:
北方人民躲避战乱,南下流亡,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产品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手工业:
纺织、冶矿、陶瓷、造船、造纸 都有提高。
民族关系:
在江南开发中,山区的少数民族与汉族逐步交融。
十六国与北朝
※ 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一批割据政权,合称“十六国”。
※ 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前秦统一北方,淝水之战。
※ 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北魏,439年统一北方,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民族融合。
※ 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又被北周、北齐取代。
※ 隋代北周,统一全国,结束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
北魏孝文帝改革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2、推行均田制,将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严禁土地买卖。
3、设立三长制,健全了县以下地方基层政权,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4、推行新的租调制,每年向政府交纳定量的租调,减轻农民负担。
推行新制
1、迁都洛阳,改籍贯。
2、易服装,汉服取代鲜卑服饰。
3、讲汉话,朝中禁鲜卑话,统一说汉语。
4、改汉姓,定门第等级,按门第高低选拔人才,任命官吏。
5、通婚姻,提倡鲜卑人与汉族通婚。
移风易俗
1、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
2、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
3、推动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变。
4、顺应北方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历史趋势,缓解了民族矛盾。
5、促进北魏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全国统一打下坚实的基础。
影响
社会文化

门阀政治
地主阶级分为士族和庶族,等级森严,以贵役贱,士族在社会政治影响强大;
孝道发展逐步超越了忠君,促使士人阶层维护士族门阀政治;
出现“魏晋风度”即文人士大夫追求人格精神,特立独行,远离政治、回避现实、无关道德、蔑视俗务。
文 化
特点:兼容并包,南迁士族融合南北文化;商品经济发展促使社会价值观念变革;儒学影响法制,以儒入法;文化向多元化格局发展
思想:士族门阀崇尚玄学;佛道兴起,佛教渐趋本土化,冲击了传统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
文学: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的骈文;南北朝的民歌。
艺术:受政治因素影响,魏碑体;“书圣”王羲之;顾恺之“以形写神”,注重人的精神气质。
科技:祖冲之的π值;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等。
学习检测

1、 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 )
A. 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B. 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C. 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
D. 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

2、 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情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 唐朝太史令傅奕说:“佛在西域,言妖路远,汉译胡书,态其假托,故使不忠不孝,削发而揖君亲。”两则材料都反映了( )
A. 佛教和儒学相互融合吸收
B. 肯定佛教的教化作用
C. 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 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3、苏轼《无锡道中赋水车》诗云:“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荤确确蜕骨蛇。分畴翠浪走云阵,刺水绿针插稻芽。洞庭五月欲飞沙,鼍鸣窟中如打衙。天工不见老翁泣,唤取阿香推雷车”。这里“水车”的使用( )
A. 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B. 提高了农田抗早的能力
C. 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D. 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感谢聆听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