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件 31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件 31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2-18 08:05: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意义
明清时期中国社会各领域的变化和面临的危机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四单元
目 录
CONTENT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明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2.通过了解明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01 ·明朝建立
02 ·制度变革
03 ·经略边疆
04 ·明清易代
预习检测:二画一思
时空坐标(时间轴)
时间
事件

内阁首辅与宰相的异同?

02.明朝废丞相、设内阁之后的中央的官制图。
01
明朝建立
1368年,红巾军将领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
元朝后期,社会矛盾尖锐,北方白莲教发动了红巾军起义,号称“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随后,朱元璋派大将徐达北伐,攻克元大都。元顺帝退回大漠建立政权,称为“北元”,元结束了在中原的统治。
明朝疆域 1433年
时间:
国都:
疆域:
1368年—1644年
共计276年(十二帝)
应天府(南京)
15世纪前期迁都北京
北控蒙古、西有西域、东北征服了女真族、西南方管辖西藏,并在青藏地区设有羁縻卫所,明代极盛时国土面积约达一千万平方公里。
02
明制变革
2.1 废丞相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皇明祖训》
明太祖曾多次批评元朝“主荒臣专,威福下移”,认为皇帝怠慢、中书省权重是元朝衰亡的重要原因。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君主专制强化
明太祖:殿阁大学士(品秩低、仅顾问、无决策)
——奠定基础
2.2 设内阁
明成祖: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
——正式确立
明宣宗:内阁大学士(票拟权)
——发展
2.2 设内阁
名词解释
票拟:
明清内阁代皇帝批答臣僚章奏,先将拟定之辞书写于票签,附本进呈皇帝裁决,称为“票拟”。
批红:
内阁大臣 “票拟”后,皇帝用红字做批示。批红高于票拟。
明太祖:殿阁大学士(品秩低、仅顾问、无决策)
——奠定基础
2.2 设内阁
明成祖: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
——正式确立
明宣宗:内阁大学士(票拟权)
——发展
明神宗:内阁首辅(张居正侵夺六部职权)
——全盛
2.2 设内阁
内阁首辅与宰相的异同?
思考1
宰相
内阁首辅制
相似
不同
地位
(权力来源)
职权
对皇权作用
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法定,制度赋权
非法定,咨询机构
参与决策
侍从顾问,无决策权,
不能正式统领百官
一定程度制约皇权
不能制约,
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行政制度赋予
皇帝个人意愿,信任
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贾祸。” ——《神宗实录》卷
2.3 司礼监
名词解释
司礼监,是明朝内廷管理宦官与宫内事务的"十二监"之一,有提督、掌印、秉笔、随堂等太监。提督太监掌督理皇城内一切礼仪、刑名及管理当差、听事各役。司礼监素有"第一署"之称 。
明中后期,由于皇帝怠政,批红权逐渐交由司礼监太监代理。除此之外,司礼监太监还控制东厂、锦衣卫等特务机构,监察臣民言行,权力日渐加重。
虽然首席内阁大学士(或称内阁首辅)有票拟的权力,但却不得不依赖于内部太监送达批红。首辅大学士的职权如同以往的丞相,但必须与宦官合作,才能执掌大政,如张居正结合冯保。
根据下图和刚才所学知识,画一画明朝废丞相、设内阁之后的中央的官制图。
画一画 2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中书省
(行政)
元:中书省一省制
内阁(辅政)
明:废丞相,六部分理全国政务;设内阁辅政
2.4 明制变革
2.4 明制变革
司礼监
(东厂、西厂、锦衣卫)
废除宰相制度15年后,明太祖得意地总结道“……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制相互牵制),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内阁(辅政)
行中书省
(监察)
(军政)
布政司
都指挥司
按察司
(行政)
地方
中央
三司分权
权归中央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加强
2.4 明制变革
03
经略边疆
3.1 海上交通
3.2 知识拓展——海外贸易
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进贡和回赐关系。(厚往薄来)唐代以前,国家富强,很多国家前来寻求同中国建立友好关系。仅南北朝梁武帝统治时期,南海诸国通使的就有九国之多。这些国家使节来朝贡,货物由朝廷处置,广州只负责过境和接送任务。在唐朝之前,这种朝贡贸易占主导地位。
朝贡贸易
中外商人的商业交换,相当于今天的市场经济,不再是朝廷说了算的不等价的贸易经营。这种贸易,朝廷和地方都要赚到钱。为了处理贸易事物,朝廷会设立专门机构进行管理。(市舶司)
市舶贸易
3.2 知识拓展——海外贸易
海禁
自元代开始,中国就不断遭受来自海上的倭寇之患。明初,方国珍、张士诚余党亡命海外,勾结倭寇侵扰大陆沿海。朱元璋下令废撤市舶司,禁止商船出海贸易,开始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
开放
明成祖时恢复市舶司,从事官办贸易,并派郑和率庞大船队六次出海贸易。郑和船队规模虽然浩大,但对当时中国与沿途国家的商贸往来并无多大裨益,终因徒耗钱粮,于国无益而成绝响。
海禁
仁宗即位之日就下诏禁止下西洋诸蕃国宝船,宣宗宣德年间,在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后,不仅不再建造远洋巨舶,下西洋的档案也被销毁。
松弛
嘉靖中后期戚继光平息倭患后,海禁政策才又有所松弛,私人出海贸易得到默许,呈现一派繁荣景象,使民间海上活动成为明代海洋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3.3 抗倭斗争
(1)倭寇的由来
(2)倭寇的组成
元末明初,日本正处在南、北朝对峙时期(1335-1392),封建诸侯为了掠夺财富长期战争,造成大量落魄无赖的武士阶层;他们经常在中国东南沿海一带进行武装掠夺和骚扰,构成了这一时期侵扰我国沿海地区的倭寇的主体。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倭居十三,而中国叛逆居十七”
——徐学聚《嘉靖东南平倭通录》
缙绅、富豪雇佣流民下海经商的现象极其普遍。组织武装集团,利用日本落魄武士,并在日本和吕宋等地建立海外据点。
——根据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整理
3.3 抗倭斗争
韬钤深处
明代:戚继光
小筑暂高枕,
忧时旧有盟。
呼樽来揖客,
挥麈坐谈兵。
云护牙签满,
星含宝剑横。
封侯非我意,
但愿海波平。
16世纪中叶,随着欧洲殖民主义“航海大发现”的扩展,葡萄牙人到达中国东南沿海一带。
1553年,葡萄牙人以“借地晾晒水浸货物”为借口,通过向明朝官员行贿,获准在澳门半岛暂时居住。
1749年,清政府颁布中国管治澳门章程十二条,以中葡文刻石立于澳门议事亭内。此后,这项法令执行了10年。葡人向中国政府交纳地租,表明葡人承认澳门是中国的领土。
1624年荷兰入侵台湾南部,先在安平建城设立军事据点,逐渐扩大侵略范围。
1642年荷兰在与西班牙军队的战斗中获胜,迅速扩张侵略范围,势力扩张到台北的基隆和淡水一带……
1662年郑成功率军将荷兰人逐出台湾,收复了宝岛。
3.4 欧洲殖民
3.5 内陆边疆
明朝形势图 (1433年)
东北设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简称“奴儿干都司”),管辖黑龙江口、乌苏里江流域。辖区内分置卫所,明朝政府还任命各族首领掌各卫所,给予印信,仍其习俗,统其所属,按时朝贡。
女真
明在西藏设立卫所,任用藏族人担当各级官吏。
藏族 乌斯藏
隆庆和议
隆庆五年(1571年),明朝封鞑靼首领俺答汗为顺义王,开放十一处边境贸易口岸。
鞑靼
04
明清易代
明朝统治后期,政治问题突出,内部有阉党乱政,东林党争;外部先有日本侵略明附属国朝鲜,随后东北的女真人崛起,建立后金政权,并与明朝决裂。
阉党乱政
东林党争
明军“抗日援朝”
袁崇焕抗金
1636年,清朝正式建立
内忧外患下,明朝终于扛不住了。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
随后,农民起义开始大规模爆发,尤其是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更是声势浩大。
清军联合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又打败了李自成,趁机进关,占据北京。
课堂小结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明朝建立
君主专制加强
明制变革
司礼监
废丞相
设内阁
经略边疆
明清易代
内陆边疆:
海上交通:郑和七下西洋
北方:鞑靼和议
西南:藏族因俗而治
东北:
前期:奴儿干都司
后期:满洲兴起
前期:驱逐倭寇
后期:欧洲殖民入侵
沿海形势:
中国
14C
15C
16C
17C
明朝建立
西方
郑和下西洋
新航路开辟
西方殖民者入侵
殖民扩张
满洲崛起
明清易代
英国革命
清朝建立
文艺复兴
全球视野下的明朝统治与明清易代
经略内陆边疆
强化皇权
专制主义强化VS民主政治发展
农耕文明鼎盛VS工业文明兴起
重视内防忽视海防VS殖民扩张
盛世危机(落日辉煌)VS日益强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