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1、了解战国时期的战争变化、商鞅变法及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基本史实;
【学习目标】
2、对比掌握春秋战争时期战争的特点;
4、理解田氏代齐与三家分晋标志着奴隶主贵族统治的瓦解,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崛起;
3、重点掌握商鞅变法的原因、内容及影响;
约公元前
2070年
夏
商
周
约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
1046年
公元前
770年
公元前
476年
公元前
221年
东周
春秋
战国
西周
中国早期国家夏商周时段示意图
战国时期(公元前476年~公元前221年,历时255年)
因西汉史学家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战国策》而得名。
[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前6年)
国别体史书《战国策》
1、田氏代齐,三家分晋
2、此消彼长的兼并战争
一、铁血裂变:战国七雄
(1)田氏代齐
姜齐
田齐
春秋形势图
田氏代齐示意图
公元前476年,田氏代齐(“齐国之政,皆归田常”)
春秋形势图
三家分晋示意图(公元前453年)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
(2)三家分晋
田氏代齐和三家分晋反映出战国怎样的权力特点和变化?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权力下移
新兴封建地主
阶级崛起
奴隶主
贵族统治瓦解
礼崩乐坏
封建制度开始形成
1、田氏代齐,三家分晋
齐、楚、秦、燕、赵、魏、韩
(3)战国七雄
春秋形势图
战国形势图
2、此消彼长的兼并战争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时间
战国兼并战争
交战国家
公元前353年
桂陵之战
魏、齐
公元前341年
马陵之战
魏、齐
公元前331年
雕阴之战
秦、魏
公元前318年
修鱼之战
秦、韩赵魏
公元前312年
丹阳之战
秦、楚
公元前312年
蓝田之战
秦、楚
公元前293年
伊阙之战
秦、韩魏
公元前260年
长平之战
秦、赵
战国铜壶
壶身刻有水陆攻战的图案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孟子·离娄上》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时期
战争目的
战争特点
称霸方式
历史影响
春秋
争当霸主
(称霸战争)
时间短;
规模小;
强者通过会盟确立霸主地位
给人民带来深重苦难,有利于实现局部统一
战国
兼并统一
(兼并战争)
持续时间长;战争规模大;交战范围广;交战次数多;
强者兼并弱者,进而统一全国
战争更加残酷,给人民带来深重苦难;
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春秋与战国时期的战争有何不同?
2、此消彼长的兼并战争
(春秋)争霸战争→(战国)兼并战争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文本
文本
文本
文本
文本
文本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国家
变法运动
主持者
魏国
李悝变法
魏文侯
楚国
吴起变法
楚悼王
秦国
商鞅变法
秦孝公
赵国
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
韩国
申不害变法
韩昭侯
齐国
邹忌改革
齐威王
燕国
乐毅改革
燕昭王
战国形势图
战国时期列国变法图强简表
2、此消彼长的兼并战争
战国后期,秦国成为实力最为强大的国家,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二、大秦崛起:商鞅变法
1、原因
2、内容
3、结果
4、影响
1、原因
①经济:铁犁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根本原因)
②政治: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
③军事: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直接原因)
④思想:法家学说的盛行
秦孝公
(前381~前338年)
文本
文本
文本
文本
文本
商鞅入秦·舌战群臣
商鞅
(约前390~前338年)
商鞅,卫国人,姓公孙,名鞅。又称卫鞅,后因功被秦孝公封于商地(今陕西丹凤),因而又名商鞅。“少好刑名之学”,(法家学说)以强国之术说动秦孝公,主持秦国变法,史称“商鞅变法”。
2、内容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政治
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加强中央集权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有利于经济富国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统一度量衡;
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有利于军事强国
(1)商鞅变法:政治内容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政治
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加强中央集权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西周:分封制
秦国:建立县制
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
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
2、内容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2)商鞅变法:经济内容
农耕图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经济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有利于
经济富国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重农政策)
3、统一度量衡;
(秦国)商鞅铜方升
(一升约合今0.2公升)
文本
文本
文本
(周朝)井田制示意图
历史名词解释—井田制
“废井田,开阡陌”
土地国有制→土地私有制
井田的疆理,一般是以每一方块为一百亩(约合今31亩),作为一个耕作的单位,称为一田,是当时一个劳力所能耕种的标准。纵横相连的九田合为一井,面积约为一平方里。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福建,福建人们出版社,页66。
阡
陌
(3)商鞅变法:军事内容
秦汉二十级军功爵制示意图
规定军功以在前线斩得敌人的多少来计算,斩敌人甲士首级一颗的赏给爵一级,田一顷,宅九亩,庶子一人。杀敌越多,赏赐越厚。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福建,福建人们出版社,页129。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有利于军事强国
2、内容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政治
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加强中央集权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有利于经济富国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统一度量衡;
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有利于军事强国
文本
文本
文本
3、结果
材料1: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2: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2:及孝公、商君死,惠王即位,秦法未败也。
—《韩非子》
商鞅虽死,秦法未灭。
4、影响
商鞅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1)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2)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3)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4)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部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页35。
(秦)虎符
材料1: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文本
文本
文本
文本
文本
判断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
商鞅被处死,说明了守旧势力的猖狂和统治者的昏庸。
但商鞅虽死,变法还是获得了成功,因为经过变法,秦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思考:商鞅变法是否成功?
(秦)秦始皇陵兵马俑
根本原因:
商鞅变法顺应了时代潮流和历史发展趋势;
客观原因:
秦孝公的鼎立支持;
主观原因:
商鞅作为改革家的个人品质和得力措施;
(战国)铜冰鉴
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奴隶主贵族统治逐步崩溃和瓦解,新兴封建地主阶级势力开始崛起,封建制度开始确立。
三、千秋水利:都江堰
时 间:
主持者:
地 点:
作 用:
战国时期(公元前256年)
李冰(秦国蜀郡郡守)
秦国蜀郡岷江中游
防洪、灌溉、水运等
李冰父子像
都江堰水利工程
文本
文本
都江堰
渠首
灌溉网
鱼嘴
宝口瓶
飞沙堰
内江
外江
(战国)四川·成都·都江堰水利工程示意图
文本
文本
文本
材料1: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华阳国志·蜀志》
材料2:—都江堰建成之初,灌溉面积五六十万亩。后来逐渐伸展到13个县,支流和渠道有500多条,灌溉面积300多万亩。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不断维护和修整,都江堰的灌溉面积不断扩大,超过1000万亩。
—部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页37。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天府之国
四川·成都·都江堰二王庙
李冰石像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文本
文本
本课小结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战国七雄
商鞅变法
都江堰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此消彼长的兼并战争
原因
内容
结果
影响
政治
经济
军事
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富国强兵
“商鞅虽死,秦法未灭”
迅速崛起,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基础
秦国
李冰
封建制度开始形成
天府之国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文本
文本
文本
课堂演练
1.商鞅变法废除了旧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秦国以后兼并六国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下列措施中对战斗力提升帮助最大的是 ( )
A.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奖励军功
C.推行县制 D.重农抑商
2.秦惠文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亡途中投宿旅店遭到拒绝。店主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人住宿,就要连坐,商鞅因此无可奈何。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说明了( )
A.变法违背民意 B.变法深入贯彻
C.变法遇到阻力 D.变法宣告失败
√
√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文本
文本
文本
文本
课堂演练
3.春秋战国时期,铁质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包括( )
①强化了周王朝的统治 ②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③促进了土地的私有化 ④引发了改革变法的时代浪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下列哪几种人有奖励( )
①书读的好的人;②农业生产搞得好的人;③仗打的好的人;④生意做得好的人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
√
謝謝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