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辛亥革命(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辛亥革命(3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9.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2-18 08:49: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辛亥革命
中外历史纲要(上)
1840年-1899年清政府面临哪些统治危机?
清政府是如何应对的?结局如何?
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战争
求和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没有解决统治危机
更没有解决民族危机
内忧外患,帝制飘摇
天朝梦未醒
自强梦破碎
维新梦幻灭
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民族危机、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更加严重
年迈的中国耻辱地踉跄着迈入崭新的二十世纪
清末新政
预备立宪
君主
立宪
革命派
立宪派
民主
共和
上有
清政府自救
何以救亡图存?
下有
民众
救国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清政府自救运动
1.1 清末新政(1901—1905)
清廷以“新政”挽救王朝气数的动机,却换来了推翻王朝以实现改革的结果:新式学堂培养了近代学生,因而造就了成批反封建斗士;新政发展工商,却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军淘汰了旧军,结果却铸成了把枪口指向清王朝的武装力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清末新政
编练新军
教育改革
废科举、办学堂、设学制
倡导创办
工商企业
改革官制
(外务部等)
新政不新
民族资本主义
资产阶级
民主共和革命思想
新式知识分子
清政府掘墓人
北洋新军
影响:①未能使清政府摆脱内外交困的局面;②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1、清政府自救运动
1.2 预备立宪(1906—1911)
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
二、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三、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
四、召集、开闭、停展及解散议院之权……
五、……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议院不得干预。
六、统率陆海军及编定军制之权……非议院所得干预
十、总揽司法权……
凡识时务者皆能知之…潮流万派,皆趋共和。 ——立宪派代表张謇
?清皇族内阁合影(1911年)
汉族4人 满族9人 其中皇族7人
资产阶级立宪派认识到清政府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是中国封建专制向“宪制”的和平过渡尝试。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2、民主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时间:
地点:性质:
1894年
美国檀香山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夏威夷群岛
檀香山
文学会
日知会
华兴会
共进会
兴中会总会
光复会
全国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分布
2.1 民主革命兴起——兴中会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时间:
地点:
纲领:
报刊:
领导:
性质:
意义:
1905年
日本东京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民报》
孙中山(总理)、黄兴、宋教仁
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标志中国民主革命运动进入了新阶段
东京
2、民主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2.2 民主革命的发展——同盟会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材料一 我们并不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如果满人始终执迷,仍然要把持政权,制驭汉族,那就汉族一日不死,一日不能坐视的!
材料二 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所以我们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
材料三 文明之福祉,国民平等以享之。当社会改变经济组织,核定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
——1906年《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民族主义
推翻清政府统治,反对民族压迫(民族革命)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政治革命)
核定地价,涨价归公,国民共享(社会革命)
前提
核心
保障
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没有将整个封建主义作为斗争对象
不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如何评价三民主义?
(1)进步性 ①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 ②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2)局限性: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民族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民权主义没有将整个封建主义作为斗争对象;民生主义是不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孙中山“三民主义”题词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有力促进了革命运动的发展
组织多次反清武装斗争
1905年,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
1906年,同盟会发动萍浏醴起义。
1907年,同盟会先后发动了黄冈起义、七女湖起义、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等。
1908年,同盟会策划了钦州起义、河口起义等。
1911年,广州黄花岗起义爆发。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武昌起义
1.1 背景:1911年5月,清政府将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后,出卖给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引发保路运动。
【知识链接】保路运动
1910年,英、法、德、美4国银行团逼迫清政府订立借款修路合同。1911年5月9日,清政府为了向4国银行团借款以镇压革命,在邮传大臣盛宣怀的策动下,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清政府颁布 “铁路国有”政策以后,收回了路权,但没有退还补偿先前投入的民间资本,因此招致了四川各阶层的广泛反对,从而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清政府则派兵屠杀保路人士,使全国人民更加充分看清了其卖国求荣的本质,从而导致辛亥革命的总爆发。
?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课堂探究: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偶然,还是必然?谈谈你的看法。
辛亥年,武昌发生的那些事,是一场意外,意外里的意外。这场意外,毁了一个王朝,像扳道岔一样,把古老的中国,扳到了另一个轨道上.....1911年10月10日夜里武昌新军工程营发生的起义,之所以发生,虽然此前有革命党的某些安排,但事到临头,实际上只是士兵的自发行为,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但是这样的偶然性,最终能够成事,其实也是偶然。 ——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课堂探究】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1)必然性:
①历史教训:维新运动的失败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走不通。
②物质和阶级基础: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较快发展,提供了民主革命的物质基础和阶级力量。
③思想基础:清末民权意识增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为辛亥革命爆发作了舆论准备。
④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和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形成,为辛亥革命爆发作了组织准备。
⑤群众基础:“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使得清朝统治危机步步加深,各地人民的抗捐抗税斗争、收回利权运动等,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奠定群众基础。
(2)偶然性:
①四川爆发保路运动。
②革命党人不慎点燃炸弹,革命不得不提前爆发。
必然的革命,偶然的辛亥
1.2 爆发:1911年10月10日,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
1.3 结果:起义军控制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省和上海纷纷独立。
1.武昌起义
?辛亥革命形势图及武昌起义形势图
?武昌起义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2.1 建立共和政体: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职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2.中华民国的建立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誓词
?五色旗(五种颜色依次代表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象征着“五族共和”)
?总统府、中山陵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2.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中华民国的建立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六条 人民得享有左列各项之自由权。
第四十四条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摘自191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主权在民
三权分立
自由平等
责任内阁
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地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法制史上的里程碑
防止专制独裁,确立民主共和政体
否定封建等级制度
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1912年
1926年以前的民国初年若干年是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时期之一。……他们所建立的制度自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
2.3 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
①原因:
2.中华民国的建立
袁世凯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施压







政治讹诈
军事威胁
外交孤立
经济


革命党人
立宪派和旧官僚
帝国主义列强
袁世凯
清政府
支持
支持
反清的革命阵营
孙中山被迫发表声明:
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
即举袁为大总统。
①列强支持袁世凯;
②武力威胁&政治利诱;
③孙中山迫于形势妥协退让
2.3 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
②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
2.中华民国的建立
?《清帝逊位诏书》(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溥仪(幼年)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2.3 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
③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15日,南方的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2.中华民国的建立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更是以暴力推翻了帝制,代之以民国……它是一条分界线,在此之后帝王由人主、天子、君父变成了人民公敌。“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成为一种时代意识。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912年,各省区新设工厂如雨后春笋蓬勃而生,激增至963家,比1911年增长99.38%。革命党人和立宪派人士以及部分军阀、政客共同挥舞着“实业救国”的旗帜,形成一股象征时代进步的实业热潮。
——石波:《辛亥革命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迫令放足
改良旗袍
旧式旗袍
中山装
长袍马褂
剪辫运动
常见礼节
依据材料结合教材,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起共和政体
思想:传播民主共和理念,促进民众的思想启蒙
经济: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有利
条件,加速中国的近代工业化(“短暂春天”)
社会:革除封建社会风俗恶习,社会生活近代化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民国二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戴君身着外国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君“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戴君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范小芳等《戴季陶传》
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有效;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亦承认偿还之责,不变更其条件;凡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个人种种之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
——孙中山《告各友邦书》节选(1912.1)
吴玉章回忆道:“在南京临时政府中,不仅原来的官僚政客毫无生气,并且有些革命党人也在他们的影响下,开始蜕化,逐渐地丧失革命意志,而一味追求个人的官职和利禄去了。” ——转引自金冲及:《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
依据材料结合教材,分析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影响范围有限
没有明确反帝目标,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未改变;
缺乏先进的革命政党的领导(科学革命纲领、发动人民群众、组织严密)
性质: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反帝”
——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
“反封建”
——推翻清朝,结束专制,建立民国
“比较完全意义”?
“反帝”有限:
①目标:未明确反对帝国主义
②结果:未改变半殖民地的性质
“反封建”有限:
仅仅推翻君主专制制度,未改变半封建的性质。
(封建自然经济,封建思想文化等仍然存在)
民族革命
民主革命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积极:
①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起共和政体(政治)
②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思想)
③促使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风俗文化)
④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经济)
①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②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局限: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921年10月10日,梁启超在天津学界讲演《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
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一面是现代中国人自觉的结果,一面是将来中国人自发的凭借。自觉觉些什么呢?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第一件叫做 精神的自觉,第二件叫做 精神的自觉。这回革命,……历史上看来,是有空前绝大的意义……为什么要纪念这个意义?为要我们把这两种自觉精神,越加发扬,越加普及,常常提醒,别要忘记。
——摘引自梁启超.饮冰室合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9
“双十节纪念,纪念个什么呢?”
民族
民主
知识拓展
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不仅在于他领导了辛亥革命,而且在于他为了实现革命理想,与时俱进完善自己的革命理念和斗争方略,毫不妥协同逆时代潮流而动的各种势力进行斗争。
我们要学习孙中山先生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崇高风范、学习他天下为公、心系民众的博大情怀;学习他追求真理、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学习他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课堂总结
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清末新政
民主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的建立
意义:政治、经济、思想、风俗文化
局限性
兴起
发展
背景
爆发
结果
建立共和政体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
原因
清帝退位
就任临时大总统
预备立宪
当堂巩固
1. (2020·全国Ⅲ卷高考·29)清帝退位诏书稿由南京临时政府拟订,袁世凯收到后擅自在诏书稿上加入“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等内容发表。孙中山表示反对,致电袁世凯强调:“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他们分歧的实质体现在
A.是否赞同共和体制 B.政府组建的主导权
C.是否进行社会革命 D.临时大总统的人选
【解析】据材料“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和“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可知双方争论的是由谁组建政府,即政府组建的主导权,故选B项;据材料可知双方都强调共和制度,排除A项;材料提及共和政府的组织属于政治革命,不是社会革命,社会革命是实现平均地权,排除 C项;材料强调的是共和政府的主导权,据所学孙中山同意只要袁世凯赞同共和,中华民国政府的总统就让位给袁世凯,排除D项。
2. (2019·天津高考·7)《纽约时报》驻汉口记者报导,湖北革命军发布公告宣称: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这是一支人民的军队,将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从报导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  )
A.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具有鲜明的革命目标
C.获得国际舆论的支持 D.体现反帝反封建性质
【解析】通过题干中“这是一支人民的军队,将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可知湖北革命军的革命目标非常明确,故选B项;通过题干可知,该公告的针对对象是士兵,并且,辛亥革命并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其依靠对象仅是军队,排除A项;题干中并没有提及其他国家对辛亥革命的态度,排除C项;根据题干中“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可知辛亥革命并没有反帝,排除D项。
3. (2018·江苏高考·8)近代四川有一首民谣:“自从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最可怜的庄稼汉,一两粮也出这项钱。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  )
A.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B.加速清朝政府的垮台
C.促使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 D.推动国民革命的兴起
【解析】太平天国运动是1851年爆发,与材料中 “从光绪二十八年”即公元1902年不符,故A项错误;1911年5月,清政府秉承列强旨意发布“铁路国有”法令,强行收回民间集资自办的粤汉、川汉铁路,引起轰轰烈烈的保路风潮,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有利时机,与材料中“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怕的是外国占路权”“近代四川”相符,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主要是导致了四川保路运动,与五四运动无关,故C项错误;国民革命的兴起是1924年,与材料中四川保路运动无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