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学习目标
1. 了解淝水之战的经过,记住这一战役的特点和影响。
2. 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及作用。
3. 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地区民族大交融的史实及大交融所产生的意义。
4. 通过学习孝文帝改革的作用,认识到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实现民族大交融的前提条件,培养运用历史知识来理解、思考、评价历史上民族关系和人物问题的初步能力。
四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起来,
并统一了北方的黄河流域。氐族贵族深受汉族文明影响,皇帝苻坚汉文化修养很高,任用王猛为相,锐意改革,前秦逐渐强大起来。
学习引入
学习引入
强大后的前秦疆域,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
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知识点一 淝水之战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率军南下,准备灭亡东晋,统一中国。一场大战终于爆发--淝水之战。
知识点一 淝水之战
时间:
公元383年
对阵双方:
前秦和东晋
交战地点:
淝水(今安徽寿县)
结果:
东晋大败前秦
特点:
东晋以少胜多
前秦:80多万
东晋:8万
巨鹿之战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风声鹤唳”、“八公山上,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这些成语典故,都与我国历史上这场重要的战役--淝水之战有关。
知识点一 淝水之战
安徽寿县县城(修复后的古城)
淝水古战场遗址
知识点一 淝水之战
影响:
让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局面。
但同时消除了前秦对江南地区的战争威胁,使江南的社会环境更加安定,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从前秦方面看:
①骄傲轻敌;
②军队内部民族成分复杂,不够团结,军心不齐;
③指挥不当,战线过长。
议一议:苻坚拥有八十多万兵力,却被东晋的8万守军打败,这是什么原因呢?
知识点一 淝水之战
感悟: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并不在于兵力的多寡,而在于人心的向背、战术的得当等等。
从东晋方面看:
①有江水天险,易守难攻;
②内部团结,军队士气高涨;
③正确的战略战术。
阅读与思考
知识点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
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了北魏,定都平城。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北魏孝文帝为巩固统治,进行改革。
原名拓拔宏,改姓氏后为元宏,他四岁继皇位,是北魏王朝的第6个皇帝,继位19年时,祖母冯太后去世,开始真正掌握政权。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的教养下,深受汉文化的影响。
相关史事
阅读与思考
知识点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
议一议:
1、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进行改革?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有哪些?
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阅读与思考
知识点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
① “五胡”内迁,各族人民长期杂居,治理困难重重;
② 各族人民长期杂居,在生产、生活和习俗方面相互影响,
已无明显的区别,民族融合已成为趋势;
③ 北方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众多人口的需要。
1、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进行改革?
阅读与思考
知识点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有哪些?
(1)迁都、移民;
(2)推行汉化政策:
①说汉语 ②穿汉服
③改汉姓 ④通汉婚
⑤用汉制 ⑥学汉礼
洛阳
阅读与思考
知识点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
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① 促进了北方各民族的交融;
② 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孝文帝
迁都洛阳
原因
影响
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
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洛阳获得发展和繁荣
为进一步实行改革创造了条件
背景
内容
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①北魏统一北方。
②黄河流域民族融合成为趋势。
①迁都洛阳
北魏孝文帝改革
②汉化措施
说汉语
改汉姓
通汉婚
用汉制
学汉礼
穿汉服
1.经济生活:
①生活稳定:开始过着定居生活;
②相互学习:北方民族 畜牧业 农业
汉族 学习畜牧经验
接受北方民族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2.政治制度:
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3.文化交流:
汉语 通用语言
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知识点三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阅读与思考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有哪些体现?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影响: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在民族心理上,思想感情日益沟通,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民族关系趋于缓和。
知识点三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北方地区民族的大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也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南北流行服饰--裤褶服
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
北魏骑兵俑
由于北方民族善于骑射,涉水草,所以多上身着褶,下身着裤,称为“裤褶服”。裤褶服是北方民族日常穿用的服饰,但在传入中原后为了符合汉族服饰的特点进行了改进,主要是改大袖口,改阔裤腿,多作为军服或休闲装,在南朝时盛行。
知识点三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少数民族贵族的服饰变化
知识点三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蒸馍与烙饼原是少数民族的食物,魏晋时在中原却很风行。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知识点三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在生产方式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先进生产经验,成为农业居民。
知识点三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中国古代有一位少数民族皇帝,要求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
禁用鲜卑语。他是( )
A.孝文帝 B.阿保机 C.忽必烈 D.皇太极
2.鲜卑皇族拓跋怿的墓葬位于洛阳,其墓志铭中却称其为元怿,这一历史
现象的发生与下列哪位人物有关( )
A.北魏孝文帝 B.金太祖 C.元世祖 D.清太祖
3.观察组图,它们能够表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之一是( )
A.迁都洛阳 B.改用汉姓 C.与汉通婚 D.改穿汉服
A
A
D
随堂即练
4. 认真阅读下列材料,联系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拓展训练
(1)“魏主”是谁?上文反映了他的什么主张?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2)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魏主”还采取了哪些措施?
(3) 今天鲜卑族不再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存在,请分别站在中华民族大家庭
的立场上和鲜卑族拓跋部立场上对“魏主”作简要评价。
(1)“魏主”是谁?上文反映了他的什么主张?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2)为了达到上述目的,“魏主”还采取了哪些措施?
迁都、移民、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用汉制、 学汉礼等。
北魏孝文帝。
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巩固统治,增强国力。
拓展训练
站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立场上:孝文帝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少数民族改革家。他的改革措施,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推动了社会进步。
站在鲜卑族拓跋部立场上:他的这些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导致了鲜卑族的消亡。
(3)今天鲜卑族不再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存在,请分别站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立场上和鲜卑族拓跋部立场上对“魏主”作简要评价。
拓展训练
拓展训练
学习与反思
应从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去看待;更应该看到是否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如何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或事件?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唐太宗·李世民
淝水之战
孝文帝改革
汉化措施
促进民族交融
迁都洛阳
前秦衰败
北魏统一
本课小结
学习本课后,你还有那些疑惑呢?
根据上述图片,请你谈谈对“民族交融”的理解?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北魏陶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