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的未来》
福建省南安国光中学 朱仕成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是苏教版《技术与设计1》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的第三节,其内容线索是:技术对人类、对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应当如何面对未来的技术。旨在引导学生关注技术的未来发展,形成对技术的积极情感和理性态度。
(二)教学目标分析
课程标准中与这一节相关的教学目标与内容目标是:理解技术的性质,形成并保持对技术问题的敏感性和研究欲望,领略技术世界的奥秘与神奇,关注技术的新发展,具有对待技术的积极态度和正确使用技术的意识。根据通用技术课程目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确定如下课堂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领略技术技术世界的奥秘与神奇,了解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案例分析,初步形成理解技术、评价技术以及对技术逻辑思考、批判性思考等方面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形成与技术相联系的经济意识、环保意识、伦理意识,初步形成为建立美好技术世界奋斗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要求,确定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下:
重点:形成对技术的积极情感和理性态度。
难点:初步形成选择技术、使用技术、管理技术的理性态度。
二、学情分析:
主要根据教师平时的观察和了解做出的分析
1、学生为高一年级的,具有好表现、好奇主心强等
2、已经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技术体验,但对参与辩论方面的活动不多,参与能力不强。
三、教学策略分析
自主探究学习策略:尊重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的案例创设问题情景,注重多媒体、辩论等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激发学生思维,通过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形成技能,感悟“以人为本”的技术思想和方法。教学中如学生讨论或辩论有困难时,教师应给予当前热点问题方面的点拨。
四、教学资源与准备:
1、苏教版必修1教材和课程标准。
2、从网上等途径收集相关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3、教室多媒体系统。
五、教学过程分析: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时间
(一)引入课新 展示手机演变的图片或实物,导出“技术将日益成为引导社会变化、塑造社会变化、应对社会变化的重要因素”的问题。自然引入课题——技术的未来 回顾、思考 引导学生的有向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分鈡
(二)案例分析——“无线家庭”一天的“无线生活” 1、组织学生阅读、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口头续编“文莉一家晚上的生活”。2、主持学生交流、并作简要的鼓励性评价。 阅读、思考、讨论、交流 1、引导学生关注技术的未来发展,形成对技术的积极情感。2、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 18分鈡
(三)补充案例——未来的生活 1、播放未来的生活组图——“太空旅游”、“水上住宅”、“海上度假乐园”、“海底隧道”等展现未来生活美好前景的图片。2、概括: “技术的未来充满希充望”。激励学生辩论 观察、思考、辩论
(三)案例辩论——“告后人书” 1、组织学生阅读:爱因斯坦“告后人书”案例引出辩题:正方: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给人类带来了进步。反方: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给人类带来了灾难。2、辩论引导:注意将技术的价值、技术的性质等相应的知识融入到对学生辩论的点评中。 阅读、思考、辩论。 引导学生关注技术的未来发展,初步形成选择技术、使用技术、管理技术的理性态度。 18分鈡
(四)小节 本节小结 对待技术的理性态度——技术的未来既充满希望,也隐含威胁。只有理性的看待技术的未来,才不至于迷失在技术的世界里。应从人类的根本利益、共同利益、长远利益出发, 更加理性的看待技术,以更为负责、更有远见、更具道德的方式使用技术。 思考、倾听 初步形成对待技术的辩证、理性态度。 6分鈡
本章小节 给出本章的知识网络图,引导学生自行总结。 回顾、思考、交流 巩固知识
(五)练习作业 查阅资料,分析互联网、克隆技术、转基因食品等高新技术未来的发展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
六、总结与评价
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讨论发言等随时给予评价反馈;在课后,教师对学生的作业和后续工作进行评价、指导和反馈。本课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1、学习参与情况:积极参加活动,注意吸取其他同学回答问题的正确的地方,有根据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2、资源利用:利用学习资源进一步自主学习、归纳、提炼、总结的能力
附:《走进技术世界》知识网络图
走进技术世界 技术的价值 技术与人
技术与自然
技术与社会
技术的性质 目的性
创新性
综合性
两面性
专利性
技术的未来 充满希望
充满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