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上册- 《拿来主义》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上册- 《拿来主义》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17 08:47: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上册-《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能够通过抓关键词和关键句整体把握思路层次,深入透析文章内容。
体会本文运用比喻论证和因果论证来论证观点的写作特色。
理解“拿来主义”内涵,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教学重点
能够通过抓关键词和关键句整体把握思路层次,深入透析文章内容。
体会鲁迅运用形象化的比喻来论证观点的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
体会鲁迅运用形象化的比喻来论证观点的写作特色。
教学方法
讲解法、设疑引导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整体感知文章的思路结构
(一)(通过设置简单明晰的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句,梳理文章的思路层次)
本文是一篇议论性质的文章,那么论题是什么?从哪里看出来的?
明确:拿来主义
什么是拿来主义?
明确:所以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告诉了“是什么”)
3、“所以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所以”表明结果,提示前面所论是什么?
明确:是拿来主义的原因,即为什么要拿来
(交代了为什么)
还有哪些表示结构标志的关键词句
明确:最后一段“总之”,提示结构上是总结
(总结)
那么八、九两段写什么?
明确:怎么样拿来
(二)这样结构的杂文与一般的说理文有什么不同?鲁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提示:介绍背景。明确这样写具有现实针对性和迫切性。当时有几种错误对待文化的思想,只有先批判否定错误思想,鲁迅提出的正确思想才容易被大家所接受。这种结构方式是“先破后立”。
研读课文,深入透析文本,理解作者观点。
先看鲁迅是如何“破”的。
作者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提到了哪几种主义?它们分别有怎样的表现和危害?(小组讨论)
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排外误国
送去主义——送古董,送画,送人——媚外卖过
送来主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惧外害国
正因为三个主义都行不通,所以只能“拿来”,使用了因果论证方法;
对三个主义批判揭露的越彻底,拿来主义立的就越牢靠。先破后立,破中有立。
那么怎样拿来呢?怎样论证的?
占有,挑选。比喻论证
用大宅子来比喻文化遗产
是上来就论述了如何拿来吗?
(由段尾句“拿来主义者全不这样”可知)先批判了错误的态度(用了一组的比喻)(小组讨论)
孱头——害怕逃避
昏蛋——全盘否定
废物——全盘接受
3、真正的拿来主义者是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的呢?(小组讨论)
还是用了比喻论证
鱼翅(文化中的精华)——吸收
鸦片(精华和糟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烟枪烟灯(旧形式)——少部分存放,其余不要
姨太太(糟粕)——毁灭
由以上分析,可以将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简要的概括为区别对待,批判继承。鲁迅用了一组宏大的比喻群,形象生动又通俗易懂地阐述了一个抽象深奥的道理。
这里仍然采用了先破后立的结构方式。
4鲁迅先生已经讲清了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下面开始总结了。最后一段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总结?
具体做法、拿来结果、需要具备的条件素质、以及拿来的迫切性和现实意义。
指导第一句的诵读,重读“拿来”
分析第二句的具体做法,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以及与第9段的对应关系,可以从第9段的标点符号入手,阐明标点与语序的对应关系。
总结,这节课先从结构上进行了梳理,然后又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把握作者的观点。鲁迅旗帜鲜明的观点,严密的逻辑,先破后立的结构方式,丰富形象的论证手法都非常值得学习。
联系实际
作者提出的观点,在当今时代有没有现实意义,请联系社会生活,举例说明。(让学生自由发言)
总结。鲁迅渐行渐远,但他的思想方法仍然是我们思想成长的资源,学习鲁迅的思想方法,能让我们的思想更丰盈,希望同学们以后多读鲁迅作品,汲取精神营养。
布置作业
用任选一题,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和先破后立的思路写作一篇短文,不少于600字。
1.有钱就有幸福
2.读书未必成才
3.流行的就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