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跳水 名师教学设计(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17 跳水 名师教学设计(2课时)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17 15:21: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7.跳水
【课前解析】
关注课文:文章主要写了一艘环游世界的帆船航行在风平浪静的大海上,水手们在甲板上拿猴子取乐,猴子又去戏弄船长的儿子,孩子为了追回被猴子抢走的帽子,不知不觉爬上桅杆顶端的横木,情况十分危险。在紧急关头,船长急中生智,逼儿子跳水。这一沉着、机智、果断的处事方式,使孩子脱离了险境。课文按故事的发展顺序展开叙述,在情节的安排上十分巧妙。一方面具体而细致地描写了猴子“放肆”的行为表现,另一方面辅以水手们“取乐”的笑声,在猴子的逗弄下和水手的笑声中,孩子从“笑得很开心”到“哭笑不得”,再到“气得脸都红了”“气极了”,心情不断变化,直至不知不觉陷入了险境。
关注作者: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等。列宁评价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高尔基说“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罗斯。”
关注人物的思维过程:故事的关键人物船长,是在文章的结果部分才出现,而且文中对船长言行的描写非常简洁,只用少量的动作和语言。联系课后题,在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把握船长的思维过程,从而加深学生对船长的认识和对事件意义的理解。
【教学目标】
1.认识“肆、桅”等7个生字,会写“艘、航”等14个字,会写“航行、风平浪静”等12个词语。
2.能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以此为线索讲述故事内容。
3.能说出水手们的“笑”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4.能说出船长所用办法的好处。
【教学重点】
1.能说出水手们的表现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2.能揣摩船长的内心想法,说出船长所用办法的好处。
【教学难点】
能揣摩船长的内心想法,说出船长所用办法的好处。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认识“肆、桅”等7个生字,会写“艘、航”等14个字,会写“航行、风平浪静”等12个词语。
2.能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以此为线索讲述故事内容。
【教学过程】
一、聚焦课题,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今天咱们来学习第17课《跳水》,看到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
预设:我想到了跳水这项体育运动。
师追问:通过预习,你发现课文中的“跳水”指的是你们所熟悉的那项体育运动吗?
预设:不是,课文中的“跳水”是指一个孩子被逼着从桅杆顶端跳进了大海里。
师总结过渡:看来课文中的跳水很惊险,有故事。跳水这篇课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小说。咱们先来一起了解一下这位作家。
2.补充作者资料
(设计意图:从课题入手,通过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更好的关注故事内容,补充关于作者的资料,引导学生关注这位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出示词语,检查预习。
教师引导:课前你们已经预习了课文,我来检查一下看看这些词语你都认识吗?
学生自读。
指名领读。
2.指名读课文,相机评价。
指名读课文,一人一个自然段,读课文的过程中纠正字音。相机点拨指导。
3.自学生字,指导书写。
教师引导:本课要求会写的字有14个,请你自己进行一下分类,更高效的识记。还有一些字可能容易书写错误,写的时候有什么需要注意的,谁来分享一下?
预设1:这些字都是形声字,我们可以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识记。
预设2:“艘”“航”“舱”三个字可以一起记忆,书写的时候注意“舟”字作为偏旁,那一“横”要变成“提”,而且右边不能出头。
预设3:肆的横向笔画比较多,书写时笔画间距要均匀,长短之间要注意避让。
预设4:“帽”字右边的“冒”上面不是“日”,要写的扁一些,两个短横都不堵口。
(设计意图:本文出现的会认字和会写字较多,部分词语理解难度较大,从文中出现的词语入手,一方面可以扫清学生的阅读障碍,另一方面可以透过词语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抓住人物,理清情节。
(1)默读课文,了解人物。
教师提问引导: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这篇课文中都有哪些人物?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仿照课后第一题的例句,用一句话说清各人物之间的关系。
预设:课文中的人物有猴子、孩子、水手、船长。
教师相机板书。
(2)出示例句,交流概括。
师引导思考:课文中这些人物互有联系,你能仿照例句,按照人物的出场顺序,说说他们之间的关系吗?
预设1:猴子抢了孩子的帽子,孩子很生气。
预设2:孩子追猴子遇到危险。
预设3:船长拿枪逼孩子跳水。
预设4:水手把孩子救上甲板。
教师概括总结:这篇文章的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串联起来基本就把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交代清楚了:水手拿猴子取乐,猴子逗孩子生气,孩子追猴子遇险,船长逼孩子跳水,水手救孩子脱险。
教师相机板书。
(3)根据情节要点,理清文章脉络。
师引导思考:请你根据这几个情节要点,从课文中找出相对应的段落内容。想一想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叙述的?
预设1:水手拿猴子取乐,对应的是文章的第1自然段。
预设2:猴子逗孩子生气,孩子追猴子遇险,对应的是文章的2—4自然段。
预设3:船长逼孩子跳水,水手救孩子脱险。对应的是文章的5、6自然段。
师追问:找到对应的内容后你发现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叙述的了吗?
预设: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进行叙述的,第一自然段是事情的起因;第2—4自然段是事情的经过;第5、6自然段是事情的结果。
(4)讲述故事
教师总结:我们读故事时,要关注故事中各人物之间的关系,这有助于我们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课后第一题为学生提供了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思路,教学时借助习题的提示有助于学生提炼出重点信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而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四、细读1—4自然段,理解水手的笑对事件的推动作用。
1.聚焦孩子情绪变化。
教师提问引导思考:默读1—4自然段,画出能够表现孩子心情的句子,看看,孩子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自读圈画关键语句。
全班交流。
预设:我找到的描写孩子心情的句子有:“他笑得很开心”“孩子哭笑不得”,“孩子气得脸都红了”“孩子气急了”“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2.聚焦孩子遇险过程。
师引导推进:孩子情绪一步步变化的同时,他的行为举动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请从文中找出来。
预设:孩子先是吓唬猴子,冲猴子大喊大叫;接着他脱了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然后他一边追赶一边喊,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最后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教师总结过渡:是的,随着孩子的情绪越来越不受控,他也一步步的陷入了险境。那到底是谁让孩子的情绪不断失控,又使他陷入险境的呢?
3.分析孩子陷入险境的原因。
预设1:是因为猴子不断地逗孩子,而且越来越放肆。
师点拨:你们从猴子的哪些表现看出来他的放肆?请找出来读一读。
预设2:我认为是水手,猴子之所以越来越放肆,是因为水手们不断在取笑逗弄他。
师点拨:你们又是从哪看出来水手在不断的逗弄猴子,导致猴子越来越放肆?
预设:他们一直在笑,不停的笑。
师总结推进:课文中多次描写了水手的笑,请你把这些语句找出来读一读,想一想:这几次“笑”与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预设:正是因为水手的这几次笑才导致猴子越来越放肆,抢了孩子的帽子往桅杆上爬,还不停的逗弄孩子,同时猴子的放肆和水手的取笑也让孩子越来越生气,情绪越来越失控,才不顾危险爬到桅杆上去追猴子,一步步陷入险境。
师总结:故事的情节发展非常紧凑,可以说水手在故事的推进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4.指导朗读。
师引导:请大家在小组里分人物,读一读2—4自然段。
(1)小组练读。
(2)指名展示。
(设计意图:联系故事的经过,指导学生抓住描写孩子心情的语句,发现孩子的情绪变化以及与之不断发展的行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发现孩子情绪的变化与步入险境的举动于猴子和水手的行为有着密切关系,尤其水手的几次笑更是对事件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情节的紧凑。)
师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跳水这篇小说写得非常精彩,故事情节安排的十分巧妙,在水手逗猴子,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的一环套一环的情节当中,孩子一步步陷入险境。课下请你读一读故事的结局部分,看看你有什么疑问,请记录下来,下节课我们一起探究。
板书设计:
取乐 逗 救
水手 猴子 孩子 船长

笑 动作 心情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按故事发展的线索,借助人物情绪变化讲述孩子遇险经过。
2.能说出船长所用办法的好处
教学过程
回顾课文内容,复述孩子遇险经过。
师引导: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跳水》这篇课文,你能根据咱们整理的故事发展的线索讲一讲孩子遇险的经过吗?
1.出示要求
2.同桌两人练习复述。
3.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重点,结合上节课的梳理,提出具体要求展开复述,训练学生表达的同时,为深入感悟故事结局做铺垫。)
二、以学生的问题入手,聚焦结局部分。
师:上节课给大家留了一个作业,读故事的结局部分,说说你有什么疑问?
课前老师把大家的问题汇总整合了一下,咱们一起看一看。
学生读问题。
交流
师点拨:谁来说一说,读了这些问题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大家的问题基本都集中在船长拿枪逼孩子跳水这一行为上。
师总结:从问题来看大家都对船长这一行为有些不理解。那这节课咱们就一起来看看船长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方式去救孩子?
三、联系事情的“结果”,说出船长所用办法的好处。
1.分析船长观察到的情况。
师点拨:通过这个单元之前的学习,我们都知道遇到问题首先要认真观察。现在我们化身成船长,来说一说你走出船舱都观察到了什么?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师生共同提炼并梳理信息。
2.依据提炼的信息,推断船长逼孩子跳水时的想法。
预设1:此时,孩子站在最高的横木顶端,他已是心惊胆战,摇摇晃晃,随时都会摔到甲板上丧命。无论是我上去救他,还是让他往回走,时间都不允许。
预设2:现在大海风平浪静,水手们又都在甲板上,如果我用枪逼孩子跳入大海,他还能在水手们的救助下获得一线生机。
师追问:大家揣摩船长有这么多的心理活动,那为什么作者不把这些心理活动写出来呢?
预设1:这篇小说的情节非常紧凑,如果写这些心理活动,会显得拖沓。
预设2:这样写更体现出当时情况的危急。
预设3:船长从观察到分析再到做决定是在瞬间完成的。
3.指导朗读,读出船长的沉着、机智和果断。
4.交流船长方法的好处。
四、聚焦课题,总结全文。
师:文章为什么以“跳水”为题?
预设:“跳水”是文章的主人公船长急中生智,想出的绝妙办法,使得孩子能够得救。
师总结:船长的沉着、机智和果断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希望我们也能在生活中沉着冷静地面对问题,通过认真观察和分析,想出对策。
(设计意图:故事的结局部分是了解人物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的关键,也是落实这一单元语文要素的关键所在。教学时,引导学生以船长的视角进行观察和思考,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船长的思维过程,在此基础上,学生能更好的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船长的品质。)
板书设计:
取乐 逗 救
水手 猴子 孩子 船长

笑 动作 心情 沉着、机智、果断
教学反思:
《跳水》一课记叙了发生在一艘船上的惊险故事。课文情节曲折紧凑,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了孩子一步步陷入险境的过程。在最危急的时刻船长沉着、冷静与果断使孩子最终跳水得救。
一、引导学生从课题质疑入手,从情感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更好地学习课文。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掌握字词,理清事情的先后顺序后,鼓励学生顺着事情发展的顺序自读自悟、小组合作交流,品味重点词句,进而感受到孩子处境的危险,理解情况的危急,再通过感情朗读,从而体会情感。最后让学生了解在危急时刻,船长是怎么做的,使学生感受到:跳入海中,虽有危险,但有海水,还有生还的希望。再通过多种方法的对比使学生对船长的机智和果敢产生敬佩之情。学完课文后让学生说说从故事中获得的一些有益的启示。
二、教学中重视读、重感悟、重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读为本,以读促思,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验,从而体会孩子的处境,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在真切理解“绝境”的基础上,引导孩子体会到船长的机智、果断。
三、以质疑入手,走进船长。
船长是这篇文章的主人公,但是课文对他的描写不多。为了使学生理解船长这一形象,理解他的品质,在体会孩子处于千钧一发的处境后,我先是让孩子进行质疑,然后在以船长的视角去观察、分析,了解船长的思维过程。这样他们就能够深切体会到船长的沉着、果断和机智,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