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数与形-人教版(6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数与形-人教版(6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12-17 18:33:19

文档简介

课题名称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数与形》例2
教学目标
让学生体会极限思想。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知识点本身内容复杂:学生需要通过图形结合帮助经历数的概念,从而理解数运算的意义,通过发现规律利用数形结合解决问题,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在这部分知识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难点分析
刚开始学生不容易看出数的规律,也不会与图形的规律相结合,导致计算有难度。就算有的学生知道结果,但也不知道其所以然。
教学方法
通过观察加数的规律,从而得出结果的规律,并借助图形的变化帮助学生理解得数的规律。?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我们在例1的学习中,通过数形结合,知道了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的和与正方形的面积之间的关系。那么今天这个算式又有怎样的规律呢?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师(出示例2):请同学们观察这个算式,看看加数有什么规律?师: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分数的分子都是1,分母都是偶数,并且后一个分母是前一个分母的2倍,是按照2倍的规律递增的。也可以说,第一个加数是,从第二个数开始,后面每个加数是前一个加数的(一半)。也就是从左往右看这些分数越来越小。这些分数是一半一半的加。师:算式右边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生:意思是按照这样的规律写下去,加数有无数个。师:这些加数都可以是?生:、.....师:像这样有规律的算式,它的结果会是多少呢?想算一算吗?为了便于计算,请孩子们自己试算一下这6个加数的和,+++++=生汇报:我们可以用两种方法计算。第一种,一次通分;第二种或者分步通分,求出前两个加数的和,再用和去加第三个加数,得数再去与第四个加数相加,依此类推。生: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结果都是。师:我们先来分析第一种,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算式,除了他们的分子不变,都是1,分母是前一个分母的2倍,也就是后一个分数是前一个分数的一半,这样一半一半地加下去。师:第一个分母是2,那么第2个分母就是它的(手指2)2倍,也就是2个2,第3个分母8是4的2倍,是3个2连乘。那么像这样加下去,师手指64分之1,是第6个加数,就是6个2连乘,其实就是(6个2连乘分之1)那如果继续加下去,加到第100个加数,分子还是1,分母是100个2
连乘,第n个加数(分母是n个2连乘),在数学里,我们可以把n个2连乘用一种简便的方法表示出来,那也就是分母是2的n次方,分子还是1(师板书)师:再来看看,在计算时,把这些分数都通分成分母是64(圈64)的分数。通分以后的分母其实就是最后一个加数的分母。他们加起来的结果,它的结果有什么特点?可以发现结果的分母就是最后一个加数的分母,分子比分母少1
。师:再来看看第二种分步通分的方法,你在做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发现每一步的结果分子与分母相差1。师:接下来,该加多少?结果又是多少?()(分母乘2)(结果是分子分母差1)师板书省略号,如果接着往下加,加到第n个数结果是多少?()师:如果按照这样的规律无限加下去,一半的一半再加一半的一半,一直加下去,结果会是怎么样?预设:生1:最后的分数越来越大,因为当分子与分母相差1时,分子与分母的数值越大,这个分数就越大。生2:结果会越来越接近1
师:因为我们在计算的过程中发现这些得数的分子与分母都相差1,如果分子加1就等于分母,那么这个得数就是1。也就是说它们与1相差了最后一份。随着加数越来越多,那么他们相差的分数就会越来越小,就越来越接近于1,如果加到无限那么这个结果就可以等于1。师:越来越接近于1
,跟1
相差最后一个加数。师:也就是结果是1减最后一个加数。师:这样无限地加下去,结果会是多少?(1)师:请同学们对比这两种算法,当我们从开始加起,再加它的一半,再加它一半的一半,这样有规律地连续加下去,当我们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发现,它的结果是分子与分母相差
1,接近于1,当加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情况下,加下去的结果就是1。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计算,我们发现,不仅这个算式的加数有规律,还发现它的得数也是有规律的,(板书:数)上节课,我们还学了图形的规律,这个数的规律,我们能不能用图形来反应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像例1一样,用图形表示出数的规律,请同学们试着画一画,利用图形直观感受相加之和接近1如果我用一个正方形表示“1”,先取它的一半就是正方形的,再取剩下部分的一半就是这个正方形的,接着又取剩下部分的一半就是这个正方形的八分之一,往后又再取剩下部分的一半,这样每次都取走剩下部分的一半,没有取的空白部分就越来越小,几乎看不到了,而取走部分几乎占满了一个整正方形。如果我用一个圆形表示“1”,先取它的一半就是圆的二分之一,再取剩下部分的一半就是这个圆的?,接着又取剩下部分的一半就是这个圆的八分之一,往后又再取剩下部分的一半,这样每次都取走剩下部分的一半,没有取的空白部分就越来越小,几乎看不到了,而取走部分几乎占满了一个整圆。还可以用一条线段表示“1”,先把它平均分成两份,在左边表示出线段的,剩下的部分我又平均分成两份,在靠左的部分表示出线段的?,后面的线段都照这样的方法分别表示出线段的,,…越往后剩下的线段越短,最后就接近是整条线段了。通过画图还可以证明,结果就是1-最后一个加数,即1-。因为刚才我们发现得数的分母就是最后一个加数的分母,加到六十四分之一,通分以后,分母都是六十四,就相当于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了六十四份,涂色部分占了六十三份,还可以理解为,要求他们的和,就是在求阴影部分的面积,那么阴影部分的面积,还可以转换成用1-空白部分的面积。而空白部分就是,分完以后,剩下的那一半,六十四分之一。或者还可以解释为,一直加,上一个加数的一半,总有一半没有加进去,那么剩余下来了一半,所以就用1-剩余部分,剩余的部分的大小就是最后一个加数。师:我们把刚才计算的过程与图形结合起来,把数的规律和图形的规律联系起来,从而发现了这类算式结果的规律。师:刚才我们用了不同的图形,让我们直观的看到,当从开始,加上它的一半,再加上它一半的一半。。。无限地加下去,它的结果就是1。今天我们解决这道题用的就是一种数学思想,叫做极限思想师:到底什么是极限思想呢?老师这里有一句话可以,帮你们理解。(出示: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师:其实中国古人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知道了这个数学极限的原理。我们的古人还真是了不起。师:我们刚才是借助图形来帮我们解释这个结论,看来有的数的计算问题借助图形思考,能更好理解,更容易,再次证明了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数缺形式少之角形,少数时难入微。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板书“与、结合”)理解了像这样从2分之1开始连续加起它一半的一半...和的规律。师:那如果以后遇到这样从
开始连续加起一半的一半的和,还用连续去加吗?还用两个两个去加吗?那它的结果就是1

课堂练习(难点巩固)
1、0.5+0.25+0.125+0.0625+...=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这道题是有规律的。这道题也是从2分之1
开始连续加它一半的一半这样的规律无限地加下去,最后结果是1。师:虽然这道题的表现形式变了,从分数变成了小数,但不变的还是一半一半地加,所以无限加下去,结果是1。
2、+++++....=跟例题一样,只不过少了一个。所以结果是1-,就是。3、1-------....=
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数与形,我们发现有些问题通过画图,可以使复杂的问题变得更简单,抽象的问题变得更直观。计算中可以通过形来帮助理解,遇到难算的图形,可以想到数的计算来解决,也就是见形想数,见数想形。《数与形》的微课设计方案
一、设计说明:
数与形之间密不可分,它们相互转化,相辅相成。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应用数形结合思想,把握好数形结合的度,就可以把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在引进新知、建构概念、解决问题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1.
重视数与形之间的联系,找到解题规律。
数形结合思想是小学阶段最重要的一种数学思想,在课堂教学中,重视数与形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抽象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学伊始,从观察、分析例1中图与算式的关系入手,引导学生探究算式左边的加数和与大正方形中每列(或每行)小正方形个数的关系,发现数与形之间的联系,找到其中的规律,使学生在体验用形表示数的直观性的同时,学会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2.借助数与形之间的关系解决相关问题。
从观察抽象的算式特点开始,先通过简单的计算找到规律,再借助多种几何图形直观验证计算过程及结果,使学生在初步了解、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同时,体验到数学的极限思想。
二、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图形中隐藏着的数的规律,并会应用所发现的规律。
2.
使学生会利用图形来解决一些数的问题。
3.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和掌握数形结合、归纳推理等基本的数学思想。
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索在数与形之间建立联系发现规律,正确的运用规律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经历探索规律及验证规律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好,欢迎来到我的微课堂。
(一)、
体会数形关系
1.数中有形
(1).师:?同学们,说一说,每幅图是由几个小正方形组成的??对了,图2有4个正方形,图3有9个正方形。我们用算式来表示图中小正方形的总个数。图1用1等于1的平方表示,图2用4等于2的平方表示,图3用9等于3的平方表示。
师:我们还发现,图2的小正方形个数比图1多3个,可以用1+3=22来表示。图3的小正方形个数比图2多5个,可以用1+3+5=32来表示。
(2).师:请同学们猜一猜,图4比图3多几个正方形,对了,应该多7个小正方形,可以用16等于4的平方来表示,也可以用1+3+5+7=42来表示。观察图形与算式,我们发现大正方形左下角的小正方形与其他L形图形所包含的小正方形个数之和,正好是每行或每列小正方形个数的平方。算式里的加数都是: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和是12,22,32,42,从而我们发现,从1开始,几个连续奇数相加,和就是几的平方。根据这个规律,同学们想一想,照这样画下去,第10个图有多少个小正方形呢?它就是,10个连续奇数相加,也就是102=100个。再想想,第100个图中有多少个小正方形呢?对了,它就是100个连续奇数相加,它就是1002=10000个。
(3).师:试一试,这个算式和是多少?对了,7个连续奇数和,它就是7的平方等于49。再试一试,从1开始,几个连续奇数相加,和是92?
应该是1+3+5+7+9+11+13+15+17。
师:数可以借助形的特点,形又可以通过数来揭示它的规律。好了,我们一起寻找规律。
2.
形中有数
师:下面每个图中各有多少个红色小正方形和多少个蓝色小正方形?
红色正方形,图1有1个,图2有两个,图3有3个。蓝色小正方形,图1有8个,图2有10个,图3有12个,它们有规律吗?我们会发现,它们都有固定不变的6个蓝色小正方形,8=6+1乘2,10=6+2乘2,12=6+3乘2.即蓝色小正方形的个数等于6加上红色小正方形个数的2倍。照这样画下去,第6个图形有多少个红色小正方形和多少个蓝色小正方形?红色有6个,蓝色有6+6乘2等于18个。第10个图形呢?对了,红色有10个,蓝色有6+10乘2等于26个。你学会了吗?
(二)、
回顾反思
师:今天的学习,我们把数和形结合起来,去寻找它们之间的规律。数和形之间还有很多奥秘,数形结合是数学解题中常用的思想方法。这节课,我们通过,数形结合,观察比较,归纳总结,化繁为简,获取学习的好方法。您学会了吗?
师: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就讲到这儿,同学们,再见!《数与形》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例1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图形中隐藏着的数的规律,并会应用所发现的规律。
2、使学生体会数与形的联系,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意识。
3、使学生会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感受数学魅力。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积累数形结合活动经验,体验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课件出示:《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这首诗的意思是,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庐山的模样各不相同。其实在数学学习中也是如此,对待同一个问题,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思考,得出的的结论、规律可能会不同。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秘数学中的规律吧。
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
1+3=
1+3+5=
1+3+5+7=
师:我们班的同学果然名不虚传,那如果我加大难度呢?你们还能很快口算出答案吗?
师课件出示:1+3+5+7+9+11+13=
师:那像这样的题有没有什么简便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很快说出答案呢?平时你们如果遇到很难理解的题老师一般会建议你怎么做?
(对了,借助图形)
师:有的时候借助图形可以让很多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那像这样的求多个连续奇数相加的和能不能利用图形来解决呢?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数与形。(板书课题:数与形)
三、自主探究,掌握新知。
师:复杂的问题先从简单的开始。我们先看两个加数的,(板书1+3)我们先拿出1个红色小正方形,再拿出3个黄色小正方形,(师板贴)仔细观察
,你发现了什么?
(对,正好拼成一个大正方形。)
师:那这个大正方形和算式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
(生小组交流)
生1:我们发现1+3的和正好是小正方形的个数。
生2:我们发现1+3的和正好是2的平方,也就是大正方形边数的平方。
师适时引导:1在图形中的哪?3呢?小正方形的个数正好是1+3的和,每行有2个,一共有2行,所以1+3的和还可以算成2的平方。(板书2?)
师:那1+3+5这道题你们想不想自己通过图形去验证一下它的结果?拿出学具,以小组为单位,开始吧!
(生小组动手实践,探究规律)
(我们发现1个红色,3个黄色,5个蓝色的小正方形正好也能拼成一个大正方形,这个大正方形有三行三列,也就是3X3,也是3的平方,所以1+3+5=3?。)
师:我把这一组同学的想法还原在黑板上,(师板贴),那请同学们再观察黑板上这两组数与形,你还有其他的发现吗?
(我发现算式的结果等于加数个数的平方。
师:你们认为呢?能不能举个具体的例子。
生举例
师课件展示:也就是你们认为1+3+5+7=
1+3+5+7+9=
师:那像你们所说的,加数有几个,和就是几的平方?那所有的算式都有这样的规律吗?所有的算式都可以运用这个规律计算吗?
(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应该是连续的奇数相加)
师:而且前提是一定要从几开始?(从1开始)是不是这样呢?我们借助图形来看一下。
(师课件演示)
四、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师:通过刚才的演示就验证了我们刚才总结的结论是正确的,只要是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相加就能排成每列每行个数是几的大正方形,和也就是几的平方。那我们再次回到难倒你们的那道题,看你们现在的速度是不是提高了?
师课件再次出示:
1+3+5+7+9+11+13=
1+3+5+7+9+11+13+15=

)=9?。
师:看来像这样的题真的是难不倒你们了,那老师加大一下难度。
师课件出示:
1+3+5+7+5+3+1=(

1+3+5+7+9+11+9+7+5+3+1=(

生在练习本上做并说明理由。
师:我们班的同学真了不起,现在不仅是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相加的算式计算的很快,稍微变化一点也同样难不倒你们。怎么样,孩子们,借助图形去解决复杂数的计算问题,这种方法怎么样?看来有计算问题借助图形来思考更容易。(师板书思考)那计算问题可以借助图形来思考,图形的问题是不是同样也蕴含着数的规律呢?我们一起来看。
师课件出示108页做一做第二题。
师:请孩子们认真观察和思考,上面的图形和数之间有什么规律?
(小组交流)
生1:红色每增加一个,蓝色就增加两个。
生2:每个图形左右两边的3个蓝色小正方形都是固定不变的。
师请生上台指一指。
师课件演示:
师:如果不让你看图,照这样接着画下去,第6个图形有多少个红色小正方形和多少个蓝色小正方形?第10个图形呢?
生在作业本上写,师指名回答,课件展示。
师请生说明理由,并做课件展示分析。
师:也就是说,要想求蓝色个数,就可以用红色个数X2+6,所以即使个数很多的时候,我们仍然可以很快的算出,看来图形问题同样也蕴含着数的规律。(师板书规律)
师:其实数和形之间还有很多的奥秘,有的特殊的数和特殊的形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师课件出示109页练习二十二第2题。
师:请你们仔细观察和思考,图和数之间有什么规律?
生1:有几个圆圈下面的数字就是几。
生2:第几个图形就有几行。
生3:
师:照你们找到的规律,第五个、第六个、第七个的图和数你们能找到吗?
(生在本子上画一画)
生上台展示,师课件演示
师:那如果不让你们画图,这样排列下去,第10个数是多少?
(生动笔算)师课件演示
师:咱们回过头看,像1、3、6、10、15……这样的数,用图形来表示的话都可以排成一个三角形,在数学上,我们叫这样的数为三解形数,那请你们思考,黑板上的这几个数,你们能不能尝试着也给它起个名字?
(正方形数)
师:是的,像1、4、9、16,这样的数在数学上我们就称之为正方形数,那请你们想一想,16的下一个正方形数是多少?(25)
五、课堂小结,完善知识。
看来数和形之间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实在我们以前的学习过程中,就已经有了很多数形结合的例子。
师课件演示。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数与形,你们有什么收获?
(生回答)
师: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数与形》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课本第107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数学探究活动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的内涵和价值,进一步认识数中有形、形中有数,数形结合百般好。
2、通过例1发现的规律,解决相应的问题,同时,引导学生从审美的角度去重新认识数学。
教学重点:引导绝大多数同学发现例1规律。
教学难点:探索、发现新的规律。
教学准备:PPT、作业单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老师小时候特别喜欢一首歌,因为它讲了一个神奇的故事。仔细听听,神奇在哪里?
2、师:精美的石头会不会唱歌老师不知道。但是我要说的:精巧的图形会说话,你相信吗。
3、回顾旧知,寻找已经积累下的“数形结合”的例子。
那我们来看一看会说话的图形。
(1)、(图形的变化在不停的告诉我们不同的信息)
(2)、借助图形分析,可以让我们更容易理解数量关系。
(3)、借助统计图形,可以使我们对数据有更直观的认识。
4、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简单说就是研究数和形的科学。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些数和形结合的有趣的现象。
二、新课教学(例1)
1.我们先请出我们的第一主角
(数)
2、为什么觉得不好算?
3、你们觉得不好算,是因为你们没有洞悉这种算式的奥秘
。这种算式到底具有什么样的奥秘
,我们请出今天的第二主角------图形,它的参与会让你豁然开朗
。接下来,我们用化数为形的方式来研究。
4、一个正方形用1来表示,想想,我想得到一个稍大一点的正方形,至少还需要几个这样的图形
?(3个)
5、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这样的一个过程吗?1+3,
照着这样的思路发展下去,有趣的现象也就发生了。1+3+5
6、想一想正方形的个数还可以通过怎样的方式算出?2×2
3
×3,我们把加法算式转化成了乘法来计算

7、想一想1+3+5+7
,可以怎样计算呢?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为一个边长是几的正方形

反之,一个边长为5的正方形
,照前面的思路,你能写出哪些数来?
小结:是不是很有趣?按照这样的规律发展下去的加法数列,总能构建出一个正方形和它对应。反之,一个正方形也总能分解出这样的数列来。
如果只有数列,没有图形,我们如何确定是“几”的平方。这个“几”代表着什么?
8、先思考;后讨论。
9、小试牛刀
课堂拓展(一)
10、横看成岭侧成峰
,有时变换一下观察的角度
我们就会得到不一样的认知结果

解决5×5=1+2+3+4+5+4+3+2+1
11、想一想4×4的正方形你能写出怎样的加法算式?1+2+3+2+1你能想到怎样的图形。
12、结合正方形的图形
,这些算式有怎样的特点?(对称)
13、如何确定是几的平方?
举一反三练习
14、过度语:前面的探究过程,我们既用到了“化数为形”,也尝试过
“化形为数”(板书),数形结合百般好,割裂分家万事休。
三、巩固提高
进阶一
进阶二
四、全课小结课题名称
《数与形》
教学目标
由数与形之间的转化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引导学生探索在数与形之间建立联系,发现规律正确规律,运用规律进行计算具有一定的难度。
难点分析
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有意识的画图,由图转化成图,再由图转化成算式,从而计算出从1起连续几个奇数的和,这需要发挥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方法
通过画一画,算一算,经历猜想,操作,多次验证,讨论和归纳等直观的数学活动,探索出抽象出求从1起连续几个奇数的和的计算方法。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首先让老师来考考大家的口算能力,看看谁算的最快?老师再让大家仔细观察这些题有什么特点?都是求一个自然数的平方。自然数是一个大家族,在0除外的自然数中,奇数有哪些?偶数有哪些?2.有些数学问题借助图形来分析,更直观,更容易解答。今天,我们就一起探索数与形的关系。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探索交流,解决问题。(一)学习例11、出示例1中的三幅图,观察一下,所出示的图和下面的算式有什么关系?把算式补充完整。1=(
)2
1+3=(
)2
1+3+5=(
)22、分小组讨论,画一画这几幅图,观察、发现规律。3、展示画图,汇报交流。4、总结出规律。5、你能用规律直接写一写吗?如果有困难,可以画图来帮助。1+3+5+7=1+3+5+7+9+11+13=
=92(二)练习:第108页的做一做1、2题。(三)小结:数与形的关系
课堂练习(难点巩固)
请根据例1的结论算一算。1+3+5+7+5+3+1
=(
)1+3+5+7+9+11+13+11+9+7+5+3+1=(
)2、下面每个图中各有多少个红色小正方形和多少个蓝色小正方形?红色小正方形的个数=蓝色小正方形的个数×2+6红色小正方形的个数=蓝色小正方形的个数×2+6
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通过学习,学会了求从1起连续几个奇数的和的方法。)《数与形
例1》教学设计
课题
数与形
例1
所属学科
数学
学时安排
1课时
年级
六年级
所选教材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一、学习内容分析
1.学习目标描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会借助图形探索从1开始连续奇数的和与平方数之间的关系,并会应用所发现的规律去巧妙地计算。过程与方法:借助小正方形图,让学生在操作、观察、分析、比较的基础上,通过抽象、归纳,发现一般的规律,进一步体会数与形的联系,培养学生通过数与形结合来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2.学习内容与重重难点分析
数形结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把数与形结合起来解决问题可使复杂的问题变得更简单,使抽象的问题变得更直观。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例1。例1是通过数形结合,让学生探索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之和与平方数(即正方形数)之间的关系。在学生发现规律后,让学生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练习的设计突出形与数对照,通过探索形的变化规律来理解数的变化规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借助“形”与“数”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是理解“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相加的和等于加数个数的平方”的原理。
项目
内容
应对措施
教学重点
借助“形”与“数”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动口,多种感官参加学习,使操作、观察相结合以激发学生多向思维。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形象思维特点,利用图形来解释、演示、帮助理解抽象的数。
教学难点
理解“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相加的和等于加数个数的平方”的原理。
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多种功能使探究过程直观化。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他们愿意从动手操作中去观察、去思考,探究的兴趣浓厚。他们除了对动画感兴趣外,他们也能通过观察去分析思考要学的内容。这个阶段的学生也渴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与鼓励,课堂中教师对于他们要多加表扬与肯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利用图形的规律,从不同角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数列的通用模式。
三、流程规划与活动设计
1.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媒体作用及分析
游戏导入
1.拆礼物盒拆拆看,礼物盒里有什么?(学生口算1+3=,1+3+5=,1+3+5+7=)观察气球上的数字,你有什么发现?(奇数)由这些奇数组成的算式,你还能一口气说出结果吗?2.揭示课题师:这节课就进一步来探究这个有趣的问题:如何快速计算从1开始连续奇数相加的和?【板书:数与形
从1开始连续奇数的和】(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对比式、冲突式具体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问题为驱动,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动手探究、合作交流。)
通过触发动画设计拆礼物盒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探究新知
⒈小组合作,根据算式摆小正方形。师:我们从最简单的运算入手,请这些不同颜色的小正方形来帮忙。出示算式1+3。小组合作:用4个小正方形摆出不同的图形。思考:怎么拼能更快的算出小正方形的个数?手机端投屏展示学生拼图成果。师:我们继续拼摆:1+3+5。出示已有1+3
的正方形图。师:再增加5个小正方形,还能拼成更大的正方形吗?指名学生上台展示问:现在拼成了更大的正方形,你能根据图形说出1+3+5的结果吗?(设计意图:学生自主动手用小正方形摆出算式1+3、1+3+5,经历了将数转化为形的过程,理解了数与形之间的联系,感悟到了数形结合、数形对应的数学方法)⒉根据拼图,探究算法。师:同学们,让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我们如何计算每个大正方形中小正方形的个数?师:单独一个小正方形,如何用算式来表示它的个数?师:要想知道可以摆成几列几行,其实看什么数就行了?(设计意图:学生在计算每个大正方形所含小正方形的总个数时,是通过观察、思考,自主发现、获取了1?、2?、3?的计算方法的,而不是模仿或教师灌输的,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交流能力。)3.举例验证,深化理解。师:同学们,我们前面列举了三个算式,观察算式里加数的个数与它们的和,你有什么猜想?这个猜想是否成立,让我们分小组举例来验证。继续摆,应该在图形外围增加几个小正方形?增加5个够不够?(移动图形,发现不够),所以要增加7个才可以。形成的新的大正方形每边有几个小正方形?(
4个)
所以算式中是加?(7)
,结果是4的平方。接下来请在小组中继续举例验证。师:这样的式子能不能写完?可以用……
表示。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预设:①每增加一个加数,就会得到一个更大的正方形。②算式左边的加数的个数与对应的大正方形中每行(或每列)的小正方形的个数相同;③等式左边是连续的奇数相加。师总结:同学们说的都很好,这就是我们今天的发现: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相加,有几个数就可以排成几行几列的大正方形,和就是几的平方。(设计意图:运用举例验证法和不完全归纳法,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规律的普遍意义,增强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愉悦情感,感受数学的魅力。)
使用图形拖拽功能,帮助生直观感知。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多种功能使探究过程直观化。(克隆、拖动、批注、动态保存、任意切换、随意更换笔的颜色)
认识形数
师:像1?、2?、3?这样的数叫平方数,也叫正方形数,想知道为什么吗?让我们通过一段小短片来了解一下吧!(设计意图:借助三角形数与正方形数这些特殊的数,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形之间有趣的联系。)
感受数字与图形之间有趣的联系
数形结合
师:本学期我们还经历过哪些数形结合的例子?阅读名人名言,体验数形结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设计意图:回忆数形结合思想在以往学习中的应用,感受数形结合思想的价值。)
课堂总结
出示思维导图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
拓展延伸
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探索从2开始连续偶数的和的规律。
开始
图片
情境导入
老师提出问题
学生计算回答
探究计算的方法
学生合作探究
学生展示汇报
电子白板
动画
老师直观演示
学生自主创作
电子白板
及时发现、及时评价
探究算式的规律
互动游戏
组织引导提升
观察发现交流
实践应用
微课
拓展提升
结束